《金粉世家》的片頭曲唱:烈火燒過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風。
眨眼間,第一批90後就奔四了。
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被稱作90後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
有人對他們讚揚嘉許,有人為他們表示擔憂,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自己的青春……
不管怎樣,90後終將擔當起社會和歷史賦予的重任。
這是2009年,天津高考作文《我說90後》材料部分為90後下的判詞。
09屆是天津市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第一批畢業生,其中大多數是90後。彼時,正值青春年少的90後,是全社會的焦點。
十年後,關於90後討論得最多的話題變成了「第一批90後即將三十歲」。
類似的感慨,其實在2017年底就已經不絕於耳,那一年的話題是「最後一批90後也已經成年」。
90後記憶裡的《今晚80後脫口秀》,也早就停播了。
然而,你真的很難說90後中普遍存在著的懷舊情緒就是在無病呻吟,儘管他們已經失去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身份,但他們的青春,的確是值得懷念的。
畢竟,90後可能是最後一批擁有集體回憶的一代人。
每年暑假,90後都在電視機前與小燕子一期一會。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她們就不見了。
它並不完美,卻是我的整個青春
飯圈常常用「有壁」這個詞,來形容那種不可跨越的鴻溝。被無形的壁隔開的兩撥人,互不理解,也很難轉換。
在充滿科幻感的2020年,不僅流量和演員之間有壁,普通人的認知之間也是如此。
這屆年輕人上網衝浪最常用的縮寫「nsdd」的真實含義,並不是「你是弟弟」「你宋丹丹」「你手短短」中的任何一個;
你是否在年輕人的縮寫面前不知所措?
而對內地娛樂圈知之甚少的人,大概也很難理解"帝國"不是哪個國,而是三個人;
巨c也不是哪位性感女星,而是你表情包裡那位梳著灰色分頭,跟籃球有著不解之緣的男偶像;
同樣地,如果你不是德雲女孩,看到「咯噔」「繾綣」「桃辮文學」之類的詞,大概也不會露出什麼異樣的神情。
可以說,這種廣泛分布的「壁」,重新定義了「流行文化」——
只在一部分人中間流行的文化。
時至今日,人們似乎已經對這種信息隔離習以為常。
但回想起來,90後那個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他們擁有共同的集體記憶,並且不以貧富差距為轉移。
這個圖標,又名「周二下午」。
同樣的看雜誌,有錢就買8.8元一期附贈玩具的《米老鼠》新刊;沒錢就買10元3本右下角打孔的過刊。雜誌會打折,但快樂不會打折。
同樣的集卡片,有錢就直接買上一箱乾脆麵,只留卡不留面;沒錢也可以替人跑腿蹭重複的卡。當然,結果都是一樣的集不齊。
同樣的看電視,有錢就自己打電話給電視臺花錢點播;沒錢就守著點播臺祈禱別人點播到自己想看的動畫片。當你覺得看片毫不費力的時候,可能是有人在替你負揍前行。
誰說中國人沒有付費觀看的習慣,我反手就給他甩出一個世紀之交的點播臺。
首播於2006年的大型古裝情景喜劇《武林外傳》,至今仍然擁有極高的熱度。
或許在十四年間這個江湖俘獲了不少新觀眾,但對它愛得最深沉的,永遠是以90後為主的第一批腐竹。
經歷過首播的觀眾,可能會記不清《武林外傳》的開播是在2006年1月2日,但一定會記得它的大結局是在那一年的除夕夜。
那一夜,你沒有拒絕《武林外傳》。那一夜,你傷害了春晚。
事實上,《武林外傳》最後三集與央視春晚成功撞檔的事,在當時還真的引發了關於「看《武林外傳》還是春晚」的全民大討論。
在新浪娛樂發起的投票裡,六成網民選擇看《武林外傳》大結局。
有腐竹認真地從搜索次數、網頁數量、網上發帖數量等角度分析,試圖證明《武林外傳》與春晚可以一戰,卻忘了那個年代會看春晚的都不咋上網。
當時的央視電視劇頻道的編輯黃海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武林外傳》與巨無霸地位的春晚撞車,收視率肯定會大受影響。」不過,基於當時很多家庭已經擁有不止一臺電視機,再加上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同,他也樂觀地認為有著一幫年輕觀眾追隨的《武林外傳》,「收視也不至於輸得很慘」。
面對想看的節目撞車,90後才做選擇題,00後當然是全都要。
只不過,如今熟練運用手機、筆記本、平板同時追三臺跨年晚會的年輕人們,未必比當年那些只能守著一臺電視機收看大結局的90後更快樂就是了。
「我最難忘的畫面,都已經看不見」
當人們回望,驚覺2000年已經是20年前時,也詫異於當時的華語音樂市場的極大繁榮。
有網友將2000年的歌曲剪輯到一起,發現那些勁歌金曲根本列不完。
有網友調侃「當時是神仙打架,現在是垃圾分類」。
在驚訝於「短短一年是怎麼塞下這麼多好歌的」的同時,也有不少人發出林月如一樣的感慨「原來我已經這麼老了」。
相比之下,可能還是作家@ 仗劍天涯新垣平的類比更為扎心——
跟今天出生的孩子講八十年代的事,已經相當於給我們這代人講二戰一樣遙遠了
人們對於時間的流逝很難有實感,直到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紛紛離場時才驚覺為時已晚。
比如各種小遊戲。
它們對於90後的意義,就像聊天室之於70後,BBS之於80後。
陪伴再久總要分別,就像歌詞裡唱的那樣,「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但偏偏,風漸漸,把距離吹得好遠」。
現在人們在痛斥騰訊的騷操作時常常說「鵝沒有心」「鵝死了」,然而在陪伴過90後的小遊戲裡,僅騰訊一家就關閉了太多。
2013年10月24日,好友買賣下線;2018年9月15日,QQ寵物下線;2019年12月31日,QQ音速下線……
不知怎麼,看到這些,我總想起李雲龍在秀芹墳前那句,「我咋覺得你躺在這,我的半條命也埋在這了」。
或許現實比劇本要更加殘酷些,真正的離去根本來不及告別。只有當你再回望時,才發現已經不在那裡了。
這幾年,《康熙來了》《走近科學》陸續停播,李詠、金庸相繼去世,徐子珊退出娛樂圈,聖城家園字幕組被摧毀……
到2020年底,陪伴了90後整個微機課的flash也即將停用。
2019年12月,警方宣告「聖城家園」字幕組被徹底摧毀,他們的藍白字幕具有很高辨識度。
「一個時代結束了。」
這是人們最常發出的感慨。
而時代從未結束,只是歷史舞臺打向90後的聚光燈日漸黯淡了。
早兩年,90後還是網際網路的寵兒,頻頻出現在各大公眾號標題中,「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 「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 「第一批90後身體已經垮了」……
比起「90後招誰惹誰了」的躺槍感,今後90後們品嘗更多的可能是失落。
隨著網際網路的目光開始移向00後甚至10後,即使是最年輕的那批90後也已開啟與「年輕人」這個身份漫長的告別,逐漸成為事實中年。
更何況,第一批90後,已經邁過30歲的門檻。
有些記憶,只有自己留著。/ 圖蟲創意
懷舊,是90後對抗現實的最後一道防線
與大多數語文高考作文題目一樣,開頭提到的《我說90後》也免不了被網友惡搞,炮製出一篇「零分作文」。
想滿分很難,想零分也並不容易。不少另闢蹊徑的零分作文,看了之後甚至會讓人感慨,「嘿,你他娘的還真是個人才」。
這篇零分版《我說90後》也不例外。
你不是要我說90後嗎?
「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就這樣一直湊到作文要求的八百字。
「老師,時間到了,我該回家吃飯了,明年見。」
後來,再回顧這起社會熱點事件,有專家認為這種「零分作文」,正是突出體現了90後身上那種「頑皮惡搞的心理特徵」。
說白了,就是叛逆唄。
當年,90後人手一本的雜誌不是《讀者》《意林》《青年文摘》而是《格言》,後者千字千元的稿費標準,不少主流媒體至今仍然望塵莫及。
而《格言》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一期封面上的「格言新說」,堪稱首屆槓精培訓班。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格言》就說,「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古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格言》偏說,「木秀於林,風必助之」。
可以說,叛逆和不被理解,是90後的一體兩面。
十年之前,非主流風靡網絡時,年輕人們有一句著名的宣言——「當非主流變成主流,我依舊非主流」。
如今的90後,叛逆依舊。
而叛逆的最新形式,是用懷舊的方式對抗流行。
無論還原當年配置重溫《魔獸》——
魔獸開服,哭了;看了眼等待時間,哭得更厲害了。
復刻出閹割了殺毒功能的瑞星小獅子。 還是微博上「千禧bot」「1980s-2010s」等帳號動輒四五十萬粉絲量,都說明了90後懷舊的力量有多強大。
對《武林外傳》《家有兒女》《甄嬛傳》等電視劇的解讀,不知道養活了多少影視博主。
簡單的重複總會讓人膩煩,總有那些眼神賊好,腦洞賊大的當代列文虎克們不放過蛛絲馬跡,熱衷於對童年回憶進行解構。
於是,《還珠格格》裡文武雙全的男一號爾康成了心機boy,《情深深雨濛濛》完美的書桓成了聖父和自學成才的pua渣男。
而當我想起燕小六的時候,沒有一片搓澡巾是無辜的。
如你所見,那些90後所熟悉的歌詞、臺詞或者網絡流行語,每隔一段時間就被營銷號們拋出來,並配文「看得懂XX的人都老了」,轉發者眾多。
人們這是承認自己老了嗎?
恰恰相反,這種渴求尋找共鳴的心態,是「這麼多人都知道,我還沒有老吧」。
2006年,某男裝品牌拍攝的廣告鏡頭裡,早已功成名就的影帝周潤發,帶著些許靦腆甚至憨厚的笑容,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廣告詞,「成功?我才剛上路呢。」
一轉眼,當年電視機前的小學生們也已經到了人生的轉折路口。
2020年來了,90後的你,還可以迷茫,但不必慌張。
「奔四?我才剛上路呢。」
作者 | 陸一鳴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宋虹姍 HO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