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南川方竹論壇關注我喲
☀ 南川人都在關注和分享的方竹微信,本土權威新聞爆料、生活資訊、娛樂交友平臺!
金佛山西坡最美步道至索道下站已貫通,到碧潭幽谷踏青吐氣,迎接春的到來。
▲1900年.《Overland to China》記載的金佛山
金佛山向來以舉世罕見的生物多樣性和喀斯特地貌著稱。但它還有鮮為人知的一面,自清朝末年起,外國人多次造訪這座聖山。1881年春,英國外交官莊延齡翻越了金佛山,成為第一位到訪金佛山的外國人。1893年7月19日,英國傳教士梅益盛和美國醫生麥卡特尼(西南地區首家西醫院——寬仁醫院的創辦者之一)等一行4人成功登頂,成為首批登頂金佛山的外國人。
《Overland to China》一書中的南川遊記圖,出版於1900年
梅益盛在1927年發表的登頂金佛山末提到,自從他們登頂後,金佛山便成了重慶「具有冒險精神」者的避暑地。1910年9月下旬,美國探險家安德森來到金佛山。他於9月20日在金佛山半山海拔約1220米的一傳教士的消夏別墅附近採到了一個哺乳動物新種——長吻鼩鼴。這僅是部分為金佛山留下寶貴的文字記錄的外國人,而為清代的金佛山留下影像資料的外國人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這也使得偏遠的金佛山成為中國西部少有的在清末便走向世界的名山。
時隔一個多世紀,我們在美國搜集了金佛山清代的老照片,6月回國在原地重拍金佛山老照片,可以直觀看出百年來金佛山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率等重要生態學指標的變化,同時亦能看出該地區社會環境的變遷:古時交通要道沒落、村落建築嬗變和城鎮化過程所引發的房地產開發等,並結合當時外國人遊記推斷出百年來當地人對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變化,如山頂宗教、採硝等活動的衰落和能源來源的轉變等。
這是目前中國年代最為久遠的新老照片對照,早於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印開蒲研究員重拍的威爾遜20世紀初期的照片,為研究長江中上遊和南方喀斯特生態環境的變遷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從新老照片對照來看,一個多世紀以來,金佛山地區的生態環境總體得到很大改善。
英國外交官莊延齡和傳教士梅益盛都在各自的遊記中記錄了這座橋,莊延齡在1881年的遊記中稱龍濟橋是「一座精美的石橋,僅有一個橋拱,線條頗為大氣,跨度有60英尺。橋面至少有20英尺寬,和周圍的道路和房屋相比,這座橋簡直就像是大人國裡的物件」。
▲現在的龍濟橋。龍濟橋始建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橫跨鳳嘴江,坐落尹子祠旁,是以前南川到木洞這一交通要道的必經之地。為單拱石橋,長21.2米,寬7.2米,高10米,孔淨跨度20米。攝影師@胡波
老照片:左側橋身上有「放生塘」三字,橋體臺階和水平護欄均整齊完好。
新照片:橋身上生有若干小樹,臺階和水平護欄有一定程度鬆動和破損。正是人間百年,歲月滄桑,山川輪廓不改,但容顏已變。
龍骨溪峽谷為金佛山低山峽谷,也是以前從南川去大河壩的必經之處。新老照片對比可以發現,河床變化很大,不僅看不出老照片中的礫石,連精確找到老照片的拍攝地都極為困難。照片左側山坡改變較大,疑發生過滑坡;右側山體變化不大,僅崖壁下有了公路(建於1991年的北坡公路),公路上方山壁上建有水渠,峽谷中牽設了電桿和電線。新照片裡整個峽谷的植被明顯較老照片中繁茂。
這組照片畫面最廣,涵蓋金佛山從低山到山頂平臺的完整譜帶。老照片中前景植被稀疏,喬木僅有少量柏樹和松樹,並有幾間茅房。新照片中前景植被較老照片中茂盛,已成林,照片最左側為一棵馬尾松。老照片中的茅房已不見蹤影,在附近出現了磚瓦房。照片下方有一條近水平延伸的水泥公路,並有電線相伴。新照片中的中部山體植被也較老照片中茂盛。
山頂平臺,金佛山「小獅子口」。老照片中近景植被不繁茂,主要由草本和零星的低矮灌叢構成。畫面中央左側的石塊清晰可見。新照片中遠山因雲霧遮蔽不可見,近景植被明顯較老照片好,攝影者爬到約大半層樓高的樹上才拍到這張照片。老照片畫面中央左側的石塊被灌叢覆蓋,難以分辨。而新照片中的植被使左側山體的輪廓也變得更為圓滑。
這兩張照片的對比說明植被變化極大,一個多世紀前金佛山山頂的人類活動估計遠較現在頻繁,砍伐薪柴等也較為普遍,故形成了老照片中開闊的草本+稀疏灌叢景觀;現在此處林木茂密,在其中穿行已十分困難。
▲如今的金佛山,躋身國際旅遊目的地。金佛山西坡腳下的天星小鎮,每年迎來全球各地數百萬遊客駐足,感受巴渝風情,領略金佛山風採。攝影師@鮑子文
來源:金佛山旅遊、金文馳
※ 南川區委指定陽光政務平臺
※ 區縣網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 渝網盟副理事長單位
20萬南川網友與你分享
有獎爆料——加小編微信:
微信id:nanzhongzhilian 微信id:ncpp1990
圖文編輯︱田霓子
◆ 爆料/求助聯繫電話:023-71423345
◆ 如有侵權、違規請聯繫我們
◆內容來源:金佛山旅遊、金文馳
在南川吹誇誇就上方竹論壇
閱讀原文參與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