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70億的會員生意,上海人都入坑了-虎嗅網

2020-12-25 虎嗅APP


再過20天左右,全家便利店即將徹底易主。


據央視財經報導稱,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對全家進行股權收購,預計將持續到8月24日,收購金額為5000~6000億日元。


收購完成後,伊藤忠將持有全家100%股權。早在22年前,全家母公司西友陷入資金危機時,伊藤忠出手相助,把全家41.45%股權收至麾下,並力主後者打開中國市場。


此後16年間,伊藤忠退居幕後,指揮著全家這場入華搶灘戰。以上海為中心,開出超2500家店,全家迅速成為日本便利店三巨頭在華店數最多的品牌。


這個日本便利店鼻祖,在即將步入知天命年紀,給自己在中國找到了新標籤:一家在魔都玩得很溜的便利店。而在標籤背後,它還悄悄藏了一個「殺手鐧」:悶聲做著一盤逾70億元的會員生意。


伊藤忠趁危「奪」全家,助其入華


1972年,日本百貨公司西友在埼玉縣開了家便利店,取名全家Family Mart。創立後的第二年,石油危機襲來,日本戰後20年經濟高增長結束,增長率狂跌至1973年的5.1%、1974年的-0.5%。


1975年日本進入第三消費時代,大眾消費觀念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轉向「輕薄短小」,後者高度適配便利店:門店輕巧,密集分布,商品主打高頻、剛需、低客單。


又逢日本《大店法》出爐,大型商業設施受限,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小店業態趕上黃金期。全家之外,1974年伊藤洋華堂從美國舶來7-11,1975年羅森創立。


東風之下,全家一路疾馳。面世5年後,開放加盟;1981年日本國內店數達100家,1986年破1000家。


盤子越做越大,全家奔跑的「配速」漸漸慢了下來,且門店規模每突破一個裡程碑,都比7-11和羅森慢一拍。


數據來源:公開報導


以待破局的西友,於1987年推動全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摘下了「日本便利店第一股」title。資本通道大開,全家開始尋找日本大本營之外的機會之地。出海,成了不二之選。


1988年,全家海外首店落戶臺灣;1990年,進軍韓國,兩年後又攻入泰國。出海捷報頻傳,不料遇上了十年之坎。


1998年,全家的母公司西友陷入財務危機。為擺脫困境,西友將全家41.45%的股權售予伊藤忠商事。至此,伊藤忠取代西友成為全家最大股東。2018年伊藤忠增持全家股份至50.1%。


來源:ioicitymall


從西友手中「接過」全家時,伊藤忠商事已有140年歷史。1858年,創始人伊藤忠兵衛以走販的方式起家。二戰期間,伊藤忠與日本另一大型商社丸紅合併為大建產業。


而後大建解體,拆分出來的伊藤忠商事逐漸成為日本貿易巨頭,在全球62個國家有103處基地,經營項目橫跨紡織、機械、金屬、食品、金融、零售、物流及不動產等。


收下全家,於伊藤忠而言,意在完善零售終端產業布局。全家,同為贏家。背靠靠伊藤忠在食糧原料、製造加工、中間流通等產業鏈優勢,在日本其可抵禦7-11和羅森窮追猛打,在外可繼續西友時代未競的「出海夢」。


來源:維基百科


彼時正值90年代末,日本處於地產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機後的衰退期,市場低迷。國門漸開的中國,湧入了大批外來零售商,日本企業集體入華。


7-11、羅森、伊藤洋華堂、優衣庫於1992年、1996年、1997年、2002年先後落子中國,慢了好幾拍的全家,需要加速度,但僅靠一人之力難成大業。


為此,伊藤忠為其找來了援兵——臺灣綜合食品巨頭頂新國際集團。後者創立於1958年,旗下有個火遍大江南北的品牌——康師傅方便麵。


彼時,在中國大陸市場布局和沉澱10年有餘,頂新已經形成了方便麵、油品、飲品、快餐、超市、物流等多元業務矩陣。


來源:百度百科


兩大巨頭聯手助攻,屬於全家便利店的「中國時代」即將登場。


全家中國16年,魔都成為它的新「標籤」


2004年5月,「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成立,合作方有頂新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 株式會社、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伊藤忠暫時退居二線,由頂新集團主導全家的中國舞步。頂新負責全家門店經營,共享利潤,同時向日本全家支付特許經營權權利金。


2004年7月,中國大陸第一家全家便利店在上海開業。但此時,魔都便利店江湖已相對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


來源:維基百科


上海便利店浪潮,起於上世紀90年代。1993年,港資「百式便利」入滬,成為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3年後,中國大陸第一家羅森便利店落地上海長寧區的古北新區。深夜一碗關東煮,配上一瓶冰凍三得利烏龍茶,是第一批「羅森粉」熟悉記憶。


千禧年前後,上海便利店之風,愈刮愈猛。隸屬於農工商超市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的本土便利店「可的」與「好德」1996年、2001年先後亮相,後者2年多開出千店。


2001年,臺灣潤泰旗下的喜士多也來了。相較之下,全家是個實打實的遲來者,敲開上海大門時,羅森門店數已破百。


可這些「環伺」的群雄,卻沒能擋住全家勢如破竹之時速。僅用了一年,其上海門店就破了100家,並於4年後緊追羅森達到200家。


而真正的拉鋸戰,始於2009年。這年,7-11姍姍來遲,日本便利店三巨頭上海聚首。一路狂奔的全家,2017年內地門店破2000家,羅森直到2019年才達到這一目標。


而在大本營上海,全家一騎絕塵。大眾點評顯示,魔都最新便利店陣容中,全家門店數1929家、羅森1204家、可的與好德門店數786家、喜士多353家,而7-Eleven僅有196家。


除了在松江區門店數略少於羅森,徐匯、閔行、靜安、黃埔、青浦區,全家都有絕對的規模優勢。同時,全家重點布局閔行、靜安、徐匯這些商業發達、年輕人聚集的區域。


數據來源:大眾點評


從一個遲到者,到魔都便利店品牌NO.1,背後透露著全家獨特的選址和拓展策略。


  • 單點爆破,逐漸滲透:2005年上海開滿100家店後,才首次外拓廣州,繼而攻進西南、華北。擴張初期,「單點爆破」式密集布店,有利於打響品牌勢能,為後續外拓鋪墊。


  • 廣交夥伴,高效拓店:2009年與上海地鐵籤訂戰略合作夥伴協議,次年門店迅速破500家。開拓其他新城市時,其多會尋找當地夥伴合資拓店。


  • 強供應鏈:供應鏈是決勝關鍵,南北滲透市場的過程中,其不斷增加供應鏈基礎設施。


2006年規模破百,全家專用物流公司在上海黃渡的第一全溫層物流中心成立;2010年門店破500家之際,接連啟動了專用鮮食工廠馬陸綜合鮮食生產中心、第二全溫層物流中心。次年,又啟動了專用麵包工廠馬陸麵包生產中心。


全家通過加大供應鏈設施的建設,支持區域或全國更大規模的拓店需求,同時不斷加大對鮮食、烘焙兩大關鍵品類的建設。


由此形成了,一進入上海,「到處都是全家便利店」的印象。仿佛全家是魔都的影子,魔都是全家的標籤。


當然,全家如此成功背後,還有個安身立命的法寶——會員制。


全家的絕殺會員制:積分、造節、付費會員


中國全家從2013年開始推行會員制,嘗試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記錄無法跟蹤,無法分析」的局面。彼時,其中國門店約1200家,相對規模化。


起步之初,全家參考了日本通用的集點卡制度。在日本,常見的通用集點卡有T卡和P卡,日本全家為T卡玩家,兩者機制類似,只是各自連接不同陣營的品牌商家門店——包括便利超市、二手店、電器行等。


但中國全家會員制並沒有全盤複製上述玩法,而是走出了「中國特色」,最大不同在於:聯盟商家網絡和會員卡分級制度。


發達的線下零售業、成熟的會員制環境下,日本全家會員制酷似安卓系統,開放性強,聯盟商多而廣;而中國全家的會員制像蘋果系統,封閉很多,聯盟門店僅限2000多家全家便利店、5000多家頂新集團旗下門店,用戶流量入口少。


T卡聯盟品牌  來源:全家官網


有限適用範圍下,全家要如何在中國銷出「年費100元」的尊享會員卡。它想出的辦法是:會員分層,投其所好。


「會員經營的核心目的是,增加到店或外帶消費頻次,提升客單價——不能貪心,能提升2元客單,就是成功。」2017年,時任中國全家Family Mart總經理朱宏濤已深諳會員制之道。


積分:獲取會員數量和需求數據


2014年,全家在門店最密集的上海,首推會員集享卡,即普通的積分會員卡。


最初半年,全家便利店共發放會員卡249萬張,實際有效註冊會員208萬人。積分制激勵下,2014年全家便利店會員消費比達到23.5%,會員每月到店頻次達5.25次,客單價達13.5元,高於非會員客單價2.1元。


不難看出,以密集的門店依託,全家會員制第一階段「使命」是,積累用戶數量和需求等原始數據。


為此,全家交叉使用顧客忠誠管理、鐵桿粉絲經營和顧客終身價值管理系統。其中,CRM可測「消費者的RFM值」,即「多久沒來、來幾次和花多少錢」,多維立體會員消費標籤日漸成型。


造節:活化會員資產,增加粘性


有了用戶基數和需求數據,活化會員資產是全家祭出的第二步。


朱洪濤曾於2017年披露,全家會員消費者中80後佔92.2%,這其中「90~95後」約為3成,是核心目標人群,「因為他們處於財富安全感最強的時代」。


以雙十二為靈感切口,全家開始大肆「造節」,以撩動會員之心。


2015年1月起,每月第二個周五定為「瘋狂全家日」。全家消費數據顯示,周五是單日來店最高的一天。


針對90後「好玩」心理,訂製與IP、電影相關的主題活動,銷售只有在全家才能買到的「好玩產品」


後來每月一次的「瘋狂全家日」,變成了每周一次的「瘋狂星期三」,加大會員日頻率目的是增加到店頻次,提升客單價。


來源:halafoodiemy@IG


尊享卡、OAO:抓住付費會員,才是真愛


推出「瘋狂星期三」的同時,全家開始深化會員需求,核心是發展粘性更高的付費會員。


2016年1月,全家推出100元年費的「尊享卡」,首年會員過100萬。朱洪濤披露,尊享會員每月消費額約為一般會員2.66倍;客單價是普通會員1.14倍、非會員1.66倍;到店頻次是普通會員的2.33倍。截止目前,全家付費會員已經超過700萬。


刺激尊享會員消費力的是:有優越感的會員權益,以及高性價比的商品、服務。


通過一整套機制的設計,全家放大尊享會員的吸引力,最大程度將普通會員轉化為尊享會員。「10個人中,有9個是尊享會員」。廣州珠江新城一家店的店員說。



全家數據顯示,當一個消費者買了23塊錢,店員說「滿25塊錢送800積分,即送8塊錢」,超過90%客戶都會回去找商品湊滿25元,「提升2元客單價」邏輯奏效。


店員引導語不斷加強「返現」意識。「返現」的魔力在於,讓尊享會員一直惦記著卡裡還有錢,必須去消費。消費越多,賺得越多。不消費,就虧了。


積分返現外,直觀、高性價比的商品是打動尊享會員另一武器。每隔半個月,全家就會調整促銷策略。尊享會員可有特定商品更低折扣的權益,如可口可樂普通會員「兩件8折」,尊享會員「兩件7.2折」。


為了進一步滿足會員多場景購物需求,全家於2016年上線了會員運營第三式——Online and Offline,核心依然是尊享會員。


全家便利店布局了兩個線上商城:針對尊享會員的線上精選超市——甄會選,以「網紅商品」為主、鼓勵線上下單線下自提、提供「滿188元免費送貨服務」;針對普通會員的集享商城,僅可用積分兌換商品。


經過幾年測試,發展尊享會員成了全家會員體系的核心。朱宏濤於2017年披露,全家當年目標是在1000萬普通會員裡,升級150萬尊享會員。以一個尊享會員單月到店消費220元算,1年就能貢獻30億元銷售額。


綜上,不難看出中國全家會員制幾個關鍵點:依託門店、會員分層;抓住更高粘度的尊享會員,積分、返現提升到店頻次和客單價;姿態克制,客單價提升2元客就是成功。


來源:日本全家官網


如此看來,歷經16年,全家走在了中國便利店會員制的前列。


在知乎上,搜索「全家便利店」,打開第一條帖子,開頭就是這樣一段:


全家,上班族心頭的硃砂痣,心中的白月光。在無數個起得比雞早的清晨,做牛做馬沒空吃飯的中午,還有餓得跟狗一樣的午夜,都默默用它經典的綠白藍燈牌說:忘了外賣吧,我偷飯糰養你。


底部顯示贊數1478,118條評論裡,有人懷疑這是官方廣告貼,但更多人分享自己在全家消費的經歷。其中最幽默的兩條是:「請7-11立即打錢」、「羅森表示不服」。


相關焦點

  • 全家70億的會員生意,精明上海人都入坑了
    它為早起的人準備熱乎的早餐,為夜歸人留一盞燈。」再過20天左右,全家便利店即將徹底易主。據央視財經報導稱,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對全家進行股權收購,預計將持續到8月24日,收購金額為5000-6000億日元(約326-392億元)。收購完成後,伊藤忠將持有全家100%股權。
  • 靠收會員費就年賺7億,這家便利店憑啥?
    最近家門口又開了一家全家便利店,這已經是小區附近的第二家了。全家像這樣密集開店的情況在上海並不少見。我按照全家官網上的門店信息做了簡單的統計,全國 2500 多家門店,大概有 55% 都在上海。有上海網友因為經常出差吃不到全家,申請調崗:上回我出差去了趟北京,跑遍三裡屯愣是沒找著一家全家,第二天我就調了內勤,我再也不想離開照燒雞排了。」不光是吃的,連全家最普通不過的進店鈴聲都有人粉。前段時間有消息說全家的日本母公司要被收購,網友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希望進門鈴聲不變」。
  • 向全家學習會員設計
    前面看了一篇文章,全家尊享卡會員收入一年7個億,每張100元,有700萬會員。會員體系對全家價值很大,他們對外數據是:尊享會員客單價已達 24 元,是非會員的兩倍; 到店頻次較普通會員 5.6 次 / 月的基礎上也提升了 2.33 倍。
  • 年賺中國70億,汙染環境後毫不猶豫入美籍,如今越南投資60億被拒
    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這樣一件事,年賺中國70億,汙染環境後毫不猶豫入美籍,如今越南投資60億被拒!這位女企業家就是張茵,她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張茵的家庭條件較差,所以,她的父母也無力支撐她一直讀書,在這種情況之下,張茵便放棄了學業,開始到社會上打工。
  • 入坑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然後玩得時間長了,自從買了第一個皮膚,之後一出新都想要,人真的很奇怪!入坑前:無所謂啊,我只想技術,服裝什麼的不重要啊 入坑後:網易!叫出金皮——@ 白米粥QWQ入坑前: 恐怖遊戲,要啥皮膚啊,這次絕對不會充錢了。
  • 我敢說,99%的人是因為它入坑了愛奇藝的第一批會員
    當然,窮X劇組觀眾也不是沒開過眼界,《太子妃升職記》中一臺鼓風機滿場用的「儉省」配置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太子妃》的窮絕對算是美窮,而這部劇的窮,只能說是醜窮。《靈魂擺渡》是愛奇藝開發的第一部自製網劇,佔著第一部的先機,預算倒沒多少,真的只是憑藉自身劇情不俗的實力吸引了第一批愛奇藝入坑會員。
  • 盲盒「熄火」:玩家後悔入坑 自稱「被割韭菜了」
    「60歲的玩具迷,買盲盒花了70萬」、「夫妻二人4個月花20萬買盲盒」等新聞層出不窮,將盲盒生意推向高潮。 數據顯示,2019年「雙十一」當天,在天貓賣出了超過200萬個盲盒,銷售額為8212萬元,而上一年有近20萬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的「硬核玩家」。
  • 日本全家可能易主,估價近400億元人民幣
    據日經新聞報導,伊藤忠商事計劃通過要約收購全面控股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預計收購金額在5000億至6000億日元(約326億元至392億元人民幣)。如果收購成功,全家便利店將成為伊藤忠的全資子公司,其持股比例將從目前的50.01%提高至100%。日經新聞介紹,截至5月底,全家便利店在日本全國擁有1.66萬家分店,每天約有1000萬人到店消費。
  • 瘋狂的盒子:16億的大生意與320萬人的小欲望
    6 萬個熱門款 1 秒售罄, 3 年淨利潤暴漲近 300 倍,估值從 20 億元人民幣到 40 億美元,一年翻了 14 倍……賣盲盒的泡泡瑪特,像一個迅速膨脹的巨大泡泡被吹上了天。十年前,泡泡瑪特還是一家開在北京中關村歐美匯地下走廊盡頭的玩具「小百貨」,創始人王寧在這家小店一人分飾三角——CEO、店長和店員都是他。
  • 盤點70個新零售案例發現他們都踩了這個坑
    在統計了70家餐飲品牌的「新零售」業務現狀後,內參君勸你這3個坑不要踩……1.陳列坑:產品不是擺在門店就夠了內參君發現,許多餐飲老闆對「餐飲新零售」有一個共通的錯誤認知:門店找張桌子,把商品擺上就好,銷售基本靠門店的自然流量帶動。實際上,只要是銷售商品,無論在超市、百貨還是在餐飲門店,都需要設計好陳列方式。
  • 「火星生意」三部曲-虎嗅網
    地球上有一群人等待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更多秘密被揭開。2020年,火星探索熱潮再度到來。仰望天空時,飛躍地球、火星探寶、移民太空等等科幻小說和電影片段會在腦海中划過,只是,夢想背後,還有融合著落差、狂野和荒誕的火星生意,有的故事已上演,有的仍在繼續。一、序幕:一「箭」升空,追!
  • 視頻平臺充會員「坑」多多!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期望著享受「吹空調、吃西瓜、追新劇」休閒一夏的視頻平臺付費會員,正為落入會員權益大打折扣、消費受迫且不透明的「坑」中而苦惱。1記者從浙江省消保委了解到,用戶購買會員主要是為享受「免看廣告」「會員影片」「會員提前看」三項服務。有不少付費會員投訴稱,會員價格折扣不大,會員權益「含金量」折扣卻不小。「免廣告」並非真的不用看廣告。
  • 瑞幸任命新的CEO和董事長;中國全家稱不受伊藤忠收購影響;百事公布...
    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在2000年左右籤署品牌授權合作,共同在中國市場開設全家便利店。頂新集團持有中國大陸全家59.65%股權,中國臺灣全家持有中國大陸全家18.3%股權,其餘股權由日本全家、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FMCH持有。
  • 「黃渤」一個被折騰出來的「70億影帝」
    黃渤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到2018年他主演的電影票房總額度近70億元人民幣,因此被媒體加冕——「70億影帝」。那時候,他籤約的「太平洋唱片」公司裡,紅了很多人,但他沒有紅。 不服輸的他又在青島組建了「藍色風沙」樂隊,到全國各地演出,仍沒有火起來。後來他隻身闖蕩北京,晚上在酒吧駐唱趕場,白天騎自行車到處推銷自己的唱片。為了給出唱片籌錢,黃渤曾在青島做生意,但因金融危機賠個精光。 嘗盡飄泊滋味,生意又遭失敗,黃渤備受打擊。
  • 美國總統之子幫站臺,中國會員佔70%,詐騙312億後女老闆神秘失蹤
    如今不管是在中國的鄉鎮,還是在貧困的烏幹達農村,很多人都在問茹雅博士如今在哪裡? 他們很多人都耗費巨資購買了維卡幣,原本希望搭上幣值狂漲、一夜暴富的東風。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茹雅博士失蹤了,兌現從此也就成了泡影。
  • 視頻會員漲價,不僅僅是生意
    來源:刺蝟公社原標題:視頻會員漲價,不僅僅是生意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ciweigongshe),作者:石燦,原文編輯:楊晶。藍莎在蘋果手機上購買了愛奇藝的黃金會員年卡。楊向華說,從平臺角度看,愛奇藝會員用戶都是願意為會員付費買單的忠實用戶。他們始於內容,陷於品質,忠於服務,願意為好的內容和服務體驗付費。這些人恰好也是非常忠實的影視內容消費者,他們每個月觀看影視內容的時間比非會員長很多,他們對影視作品的質量要求也更高。
  • 雷軍口中的「零售之神」,從雜貨鋪到年入70億,只靠一招!
    只上過7年學的創始人於東來,經過20多年的本土化深耕,在許昌、新鄉已經發展到30多家連鎖店,7000多名員工,每家店均實現盈利,無一虧損,總的年營業額超過70億。一個小小的草根企業家,一個小小的河南民營企業家,為什麼會這麼牛?
  • 德克士每月18號請會員免費吃?一次華麗的會員體系升級
    這其實也是我上一篇挖的一個坑,6月份一直拖到現在,很多朋友還是挺感興趣就把他補上。回顧上一篇:小票為證,2人花34元吃「垮」了漢堡王!千萬不要學我們!德克士,這家歷史二十餘年的臺資控股企業,被稱為萬年"老三",常年活在麥肯的陰影下。可能是控股集團黑歷史太多吧?
  • 《陳情令》同是70後的你,是怎麼入的坑?
    這幾天碰到了幾次關於《陳情令》要不要入手的評論,沒有想到還有比我還老舊的電視觀眾,播了一年多了,還有人問這種問題。藉此說一下我對《陳情令》的觀感吧,談談我是怎麼入坑的。不管這部劇是不是你喜歡的類型,都不希望有人僅僅帶著耽美的標籤,有色的眼鏡去看待它。
  • 新疆人在澳洲開餐館 規模不大生意興隆
    除了這個南半球的異域風情,更讓我關注的是那裡的新疆人,或說從新疆移居至澳大利亞的不同人群。    一年多前的4月,筆者在此經中國國內最長的航線、歷時5個多小時直達深圳,並於當日乘車過境至香港新機場。傍晚時分,在那裡與澳大利亞珀斯《南半球》雜誌主編菲智先生一家三口匯合,並於當晚經9個多小時、於次日清晨飛抵其所在的澳大利亞西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其最西端的城市——珀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