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稱,吳謝宇至少遭受了三方面「巨大」心理創傷

2021-01-10 大教育評論

弒母后吳謝宇活動於福州、北京等地,偽造母親辭職信,騙取巨額款項——吳謝宇舅舅出借近80萬元,父親朋友借款60萬元左右。

截圖

吳謝宇弒母案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評論。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還有專家稱吳謝宇遭受了巨大心理創傷,不少人談到家庭教育問題。

他弒母后把所學活性炭知識用於包裹母親的屍體,就是防止屍體散發氣味。屍體一旦散發出氣味,他的罪行就會很快暴露。

弒母之後,學霸吳謝宇為啥如此冷靜、冷酷(冷淡苛刻,殘酷無情,毫無同情心)?如果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我們該怎樣答題?

庭審時吳謝宇說「想過自殺」,「父親去世後母親很苦」,弒母是想「幫助母親解脫」,想過「自己和母親一起死」。他的這些說法,難以讓人相信。

世上沒有以殺死母親的方式讓母親解脫的事情。從正常的思維角度說,如果某個人覺得母親過得苦,他應該怎麼做?

答案是,應該努力學好本領,報答母親養育之恩,想辦法讓母親過上好的生活,陪母親度過晚年。

吳謝宇弒母時並非精神錯亂,而是一直都很清醒。讓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一個思維清醒的成年人,怎會做出違背常理、喪盡天良的事情?

他的清醒還在於,他是有計劃地為殺死他的母親做了準備的,而且他的預謀嚴密,邏輯思維並不混亂。

如果他真的想讓母親解脫,他就不會選擇逃跑,而是去陪他的母親。他逃跑其實更像是他的計劃裡的一部分內容,是他弒母之前早就想好了的。

他騙取他的舅舅以及親朋的140萬巨款,他身上有30多張身份證(假身份證),逃亡時間長達3年。這些均表現出其高智商特點。

根據法庭上吳謝宇的個人陳述看,他的表現似乎將「人活臉,樹活皮」變成了「樹活臉,人活皮」。他的所作所為,顛倒了生活的法則。

假若吳謝宇是精神病患者,思維混亂不清,其行為就不會引起網友的憤怒和譴責。問題是,無論是讀書期間,還是弒母、逃亡期間,吳謝宇始終是神志正常的人。

有精神心理學家分析稱,吳謝宇在某些程度上其實也是受害者,很大程度上是他媽媽謝天琴教育的失敗。希望最終能判他死緩,給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截圖

這位精神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吳謝宇至少遭受了三方面的「巨大」心理創傷——來自他母親、弒母行為、媒體報導。

截圖

你同意上述專家的分析嗎?

相關焦點

  • 專家討論:吳謝宇的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他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吳謝宇對檢方指控供認不諱。當庭供述稱,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在北京學習時期,他心理狀況發生更大變化,開始變得厭世,多次嘗試自殺未成後,他決定殺死過得「挺苦」的媽媽,讓她「解脫」。吳謝宇的法庭供述呈現出他矛盾複雜的一面,他稱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他稱本想殺母后自殺,作案後因恐懼放棄;他作案前精心策劃,把這種準備類比成「推理完成一個數學模式」,但在當庭供述時,未說是否有自殺計劃;放棄自殺後,他精心處理現場,稱原因是「爸爸」愛乾淨;他在法庭上認罪悔罪,說法庭可以對他重判,但又說自己「還能勞動」。
  • 吳謝宇自述殺人動機,專家卻懷疑其中另有隱情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舅舅及吳謝宇父親的朋友參加旁聽。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然而其動機表現卻遭專家質疑。
  •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分析吳謝宇作案動機,令人信服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的作案動機一直是一個謎,雖然吳謝宇自己表示他父親去世之後,他母親生活得一直很痛苦,他之所以殺死母親是為了幫助母親謝天琴解脫。但是,這樣的表述真實性有多少?他作案之前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 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
    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參加庭審的人士稱,法庭陳述中的吳謝宇,從容冷靜,「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只有在談到弒母細節時,「此前情緒穩定的吳謝宇發抖。」
  • 北大學子弒母案庭審現場:吳謝宇滔滔不絕20分鐘,殺媽媽是因為……
    同時,吳謝宇的當庭供述分析了自己複雜的心理變化。在他看來,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爸爸不在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爸爸離去後,沉默寡言的媽媽默默承擔了很多,「好多事不和我說,不讓我操心」。他稱,這種氛圍讓他形成了長期的陰影,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孤獨。
  • 北大學子弒母案庭審現場:吳謝宇滔滔不絕20分鐘
    同時,吳謝宇的當庭供述分析了自己複雜的心理變化。在他看來,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爸爸不在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爸爸離去後,沉默寡言的媽媽默默承擔了很多,「好多事不和我說,不讓我操心」。他稱,這種氛圍讓他形成了長期的陰影,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孤獨。
  • 吳謝宇庭審記錄揭示真實的心理歷程
    而我看了北大學子吳謝宇的庭審記錄,更堅信他就是「空心病」的典型案例。被捕一年半後,12月24日,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的吳謝宇走上被告席,接受審判。同時,吳謝宇的當庭供述分析了自己複雜的心理變化。從中,我們發現了他弒母殺人的真實心理動機。1.中國式父母普遍使用的處理方式埋下了禍根!沉默寡言的媽媽默默承擔了很多,「好多事不和我說,不讓我操心」。
  • 吳謝宇談作案細節,稱媽媽像死前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故意殺人案 澎湃新聞記者 王選輝 實習生 李楠參與旁聽的人員向澎湃新聞詳細介紹了庭審的情況。在福州中院第二法庭的庭審現場,這位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展現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同時,吳謝宇的當庭供述分析了自己複雜的心理變化。
  • 吳謝宇庭審從容冷靜、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專家分析
    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 參加庭審的人士稱,法庭陳述中的吳謝宇,從容冷靜,「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只有在談到弒母細節時,「此前情緒穩定的吳謝宇發抖。」
  • 吳謝宇「弒母」投名狀「男人」 ?
    朋友圈的籤名,可以理解為這是吳謝宇的嚮往和渴望,這恰恰也是他缺失的。  男孩,一般是通過認同自己的心理父親來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包括男性心理特徵和關係需求。 在吳謝宇的家庭關係中,可以感覺到,父母的關係並不和諧。
  • 專家討論:「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犯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當庭供述稱,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在北京學習時期,他心理狀況發生更大變化,開始變得厭世,多次嘗試自殺未成後,他決定殺死過得「挺苦」的媽媽,讓她「解脫」。  針對媒體披露出的庭審內容,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認為,吳謝宇的某些交待並沒有如實地說清真實動機過程。犯罪心理學著名學者武伯欣同樣認為,吳謝宇的心理防線並沒有徹底崩潰,將犯罪的動機、手段、過程按照自己的邏輯合理化,其實供述和實際行動中存在多個矛盾地方。  專家認為,現有信息還是沒有披露出他的主觀惡性的原因,和具體引發作案動機的事由。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個體長時間處在心理陰影中,哪怕事件已經結束很多年,仍然會心有餘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一個總是抱著過去不放的人,他的心理年齡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
  • 韓國女星雪莉自殺:她在社交媒體上的「放飛自我」,處處隱藏著心理創傷
    但這種行為和態度的背後,往往是嚴重的心理創傷和壓抑。 雪莉遭受過什麼創傷我們不得而知,但在臨床中,我們遇到過很多因受到暴力、長期壓迫而變得性情殘忍,虐待動物的患者。 我們曾經分享過的真實病例小虹,她曾有嚴重的虐貓行為,對待家裡的寵物貓,她一方面喜歡,但另一方面卻經常虐待它。遭受了一個外界刺激後,她竟然一腳把貓咪踢死了。
  • 電影《江湖兒女》人物心理分析——巧巧的心理創傷
    這種情況很符合我在《想讓不喜歡你的人來喜歡你——心理創傷的一種錯誤解決方法》一文中所談的情況,巧巧陷入了一種病理性的關係,背後是沒有解決的心理創傷。我們可以從一些女性身上看到類似的情況(男性身上也有)。這些女性有這樣的特點:她會把感情放在這些似乎不夠愛她的男人身上,為他痴迷並無私付出,只要對方給她一點點希望,她都會飛蛾撲火般無法自拔。
  • 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理解童年創傷 兒童健康專家經常談論兒童遭受的負面經歷,即兒童在生活中遭受的創傷事件。童年創傷有多種形式,包括情感忽視、身體受到虐待、親人突然死亡、目睹家庭暴力、經歷自然災害、在嚴重車禍中倖存以及其他強烈的情感經歷等。
  • 走出心理創傷
    創傷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還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驗到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尤其是現代人浮躁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的發生。
  • 兒童心理諮詢:遺棄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
    這些孩子不僅生存受到威脅,心理也遭受很大的創傷。兒童心理專家提醒廣大女性,作為媽媽要注意遺棄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 嬰兒是柔弱的、無力的。十月懷胎時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如果母親是愛他的,能夠很好的呵護他,他會感到很安全。
  • 來自心理學家的建議:如何修復性侵造成的心理創傷
    導讀:性侵造成的心理創傷,是二次傷害通過本文,讀者們可以了解到以下心理學信息和知識:性侵的類型及發生頻率;性侵造成心理創傷的形成原理(生態學理論角度);性侵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哪些症狀?如何降低性侵造成的心理創傷強度?呼籲社會對性侵受傷害者給予足夠的自由空間。(全文共計3000餘字,預計閱讀時間約3分鐘)性侵的類型有哪些?
  • 新冠疫情之外,也不能忽視相關心理創傷!
    看到全球疫情失控,一些人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失眠、焦慮、抑鬱,常常覺得內疚和產生無力感。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正在侵蝕一些人,而某種意義上,這種創傷的嚴重程度要遠大於疫情本身。它更持久,如果不進行治療,最多可伴隨患者數十年之久。它殺傷力更強,如果病情持續惡化,有很大機率伴生抑鬱症。
  • 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曾經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母案」再次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 初審八小時,吳謝宇除了供認殺母事實,對於細節,動機,心理狀態均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