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

2020-12-26 紅星新聞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當事人吳謝宇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

參加庭審的人士稱,法庭陳述中的吳謝宇,從容冷靜,「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只有在談到弒母細節時,「此前情緒穩定的吳謝宇發抖。」看到母親死後慘狀時,庭上的吳謝宇「哆嗦著身體說『好可怕、好可怕。 』」

↑福州中院

整個庭審持續了4個多小時,當庭未宣判。

紅星新聞曾採訪過吳謝宇身邊的親戚和同學,以及逃亡期間的同事,經過這些人描述的碎片,曾還原和拼湊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吳謝宇——學生時期的優秀學霸、關心同學、孝敬母親的吳謝宇;弒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與性工作者戀愛的吳謝宇。

12月25日,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學領域等專業人士,從不同維度向紅星新聞記者進行了解析。

如何看待吳謝宇在法庭上的表現?其陳述或在掩蓋真實的作案動機

「根據媒體披露的吳謝宇在庭上的陳述,我的結論是,他在法庭上這些所謂陳述辯解,邏輯清晰程度很高。(陳述的目的是)逃避也好,掩蓋也好,這種邏輯是非常到位。」

中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在看過了媒體報導中吳謝宇的法庭陳述後表示,他認為吳的陳述,符合犯罪心理學上罪犯對自己犯罪行為合理化的心理,「(弒母的真實動機)如果能深挖出來,吳謝宇就不會在法庭上這麼從容。他的心理的防線就會徹底的瓦解,在法庭上可能會痛哭流涕下跪了。」武伯欣說。

在法庭陳述中,吳謝宇提到自己曾嘗試自殺,武伯欣對此也持懷疑態度,「(曾嘗試自殺)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很難說。因為已無法考證。」

↑吳謝宇被羈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根據自身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武伯欣說,罪犯在面對在司法機關介入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所有的犯罪行為合理化,「實際上這種合理化的直接的目的是減輕自己的罪名,這是人所謂的逃避心理的反應。」結合媒體披露的吳謝宇法庭陳述,武伯欣分析,「吳謝宇庭上陳述內容,似乎是在責怪父親的死亡,認為是父親的死亡影響了他的正常心理,這叫歸因於外。」

武伯欣解釋,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

人類學博士、都市犯罪課題研究方向的何襪皮表示,關於在吳謝宇庭審的自我陳述中,曾提到過自己的「報復」心理,找舅舅和父親的朋友借錢是一場由「誤會」引起的報復,而誤會就是,以為他們當年沒有幫忙救治父親。

何襪皮表示,2016年2月5日春節前兩天,吳謝宇突然發消息給借錢的舅舅以及父親的朋友,讓舅舅去車站接他和媽媽,「我從細節看,認為這是一種報復和愚弄。他們看到屍體後肯定受到十分驚嚇,也才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這幾家人的春節都被毀了。

在監控視頻裡看著他們驚慌失措、恍然大悟,或許是這個復仇大計中高潮部分。如果吳謝宇只是希望母親安葬或者出於愧疚才自曝,他完全可以直接引導舅舅去家裡見母子,但他卻故意說了一個站臺,讓舅舅跑那白等一天,到處尋找,把他們耍得團團轉。」

如何看待吳謝宇陳述的弒母動機?不相信

↑福州警方發布的懸賞通告

據媒體報導,關於弒母動機,吳謝宇稱「和媽媽並沒有矛盾,反而一直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弒母動機是認為父親去世後,看著母親很痛苦,自己也多次想自殺,擔心自己自殺後,母親更加痛苦,於是想「幫助」母親「解脫」。

武伯欣表示他並不相信吳謝宇在法庭上陳述的作案動機。結合在弒母之後,吳謝宇的生活軌跡巨變,武伯欣認為這些都能說明,他在法庭上的陳述並不代表他真實的想法,「他整個逃逸的過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實際上這些行為說明他很激情快樂。事後整個行為,不像有些人犯罪以後,負罪感特別重。」

武伯欣認為,吳謝宇在法庭陳述中,試圖用自己的邏輯,把弒母動機背後的理性思考展示出來,「從他心理上說這個好像是理性的操作,我覺得這不是理性的,實際上是一種個性的極端異化,他的舉動是人性個性的缺陷已經極端異化。」武伯欣分析,常態性的個性異化,往往是一步步變化的,「比如說跟他媽媽商量,或者是他媽媽打他了,慢慢積怨,然後一步一步的,而吳謝宇沒有。」

至於其真正的弒母動機,武伯欣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需要偵查審訊人員深入挖掘,吳謝宇的成長環境到底是棍棒型的家庭還是溺愛型的家庭,「棍棒型的家庭可能會引發較大的衝突以及仇恨。」;

其次是需要探究在吳謝宇進入北大離開家庭之後,還有一些什麼因素影響了母子關係?比如經濟問題或者情感問題等,「深挖這些心理衝突和犯罪背景是非常值得的,但恰恰在我們偵查審訊環節或者檢查起訴是不足的。」;

最後,武伯欣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他始終存在著 AB面。A面看著都挺好,B面的東西恰恰才是具有驅動性的,「這個案件恐怕在B面上還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問題,或者去深挖的因素,我們研究犯罪心理,更注意在B面上。」

↑吳謝宇2016年2月4日被拍到曾在河南某處ATM機取錢

何襪皮也對吳謝宇法庭陳述的弒母動機提出了質疑。「吳父在2010年去世,弒母發生在2015年。按正常規律,他母親的痛苦應當是隨時間遞減的。這時再要替她解脫似乎說不過去。」

關於吳謝宇提到的上述弒母動機,以及自己對母親強烈的愛,何襪皮也認為這並不可信。她認為,吳謝宇趁母親穿鞋時用啞鈴擊打其後腦勺,「自稱如此愛和憐憫母親的兒子,為何讓母親在臨死前經歷這種非必要的疼痛和恐懼?」

同時,何襪皮指出,據此前媒體報導,吳謝宇曾購買「指向分屍的刀具」,「一個自稱如此愛和憐憫母親的人,不應該渴望保全母親的屍體嗎?至少從這些犯罪細節中看不出對至親之人的愛。」

何襪皮講本案定義為「一次非理性地帶有自毀性質的謀殺」。何襪皮說,她曾在2019年7月提出了這種判斷,「通過和朱曉東(註:上海殺妻冰櫃藏屍案兇手)作案手法的比較,我認為吳謝宇當時也出現了厭世、自毀情緒。當然這不代表他弒母后立刻想自殺。」

↑網傳吳謝宇在重慶酒吧與人喝酒的畫面

關於吳厭世的原因,何襪皮認為是源自一種更深層次的矛盾,主要在於道德上的焦灼和自我認同感的掙扎。「因為他的人生被母親的道德烈日照耀著,無法擁有自己的影子。可每個人都應該有影子(欲望)。」

何襪皮分析,吳謝宇在弒母后做的一系列行為:求婚性工作者、收藏大量性工具、當男模、嫖娼、買大額彩票、賭博……都與她母親的道德標準背道而馳。「如果說弒母是在毀掉母親的肉體,那麼這種墮落和放縱,即毀掉母親精心訓練的道德完美的自己,其實是在毀掉母親遺留的精神。」

如何看待吳謝宇的原生家庭與其性格構成的關係?不能簡單歸咎

首先,武伯欣認為目前尚無法判斷吳謝宇是否心理不健康。武伯欣認為,「從犯罪心理學角度看,吳謝宇可能存在個性的缺陷和不良傾向。」武伯欣說:「個性缺陷和不良傾向在13歲到30多歲的年輕人裡,這是現代獨生子女表現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因為這類人的生活環境優越,自以為是。」

▲謝天琴生前工作的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武伯欣認為,這起悲劇的發生,不能簡單地將原因歸咎於原生家庭之禍,「而且吳的原生家庭並沒有什麼惡,甚至可以說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即使吳父很早病故,在那是吳人生十幾歲的時候,而且他母親也把他撫養成人,而且進入北京大學,說明他的母親很盡職盡責,父母雙方是盡到責任了的。」

武伯欣認為,在吳謝宇「心理斷乳期」之前,他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並不存在缺陷價值導致其心理無法健康成長,所以不能將誘因歸咎在原生家庭上。「吳謝宇在校是個優等生,後來又進入北大,從他的舅舅和親友能借給他母親這麼多錢供他出國,加上他犯下弒母罪行後這些人寫下諒解書,說明他生活在一個眾星捧月的環境下。」

何襪皮則認為,描繪謝天琴的詞是「清高」、「道德潔癖」、「保守」、自尊心強。而2019年,吳謝宇舅舅在給媒體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姐一生清苦、清貧,也有種清高,或者說是人格潔癖,從而註定了悲慘的結局。」證實了這種影響。

如何看待父親死亡對吳謝宇性格的影響?父子倆是真正的依戀與放鬆

根據媒體報導,吳謝宇在法庭陳述,父親去世後,他的心理產生極大的變化,甚至懷疑自己也跟父親患了一樣的病,去醫院檢查後卻並無異常。

在法庭陳述中,吳謝宇把自己人性極端異化的時間點,定格在父親去世上 。「吳謝宇對父親的感情極深,這點毋庸置疑。」何襪皮分析,「從許多人的描述中,他父親身材高大、情商高、擅長社交、體貼人、會打籃球、性格開朗活潑、不強勢,和他母親是完全兩種類型。吳謝宇對父親或許是真正的依戀,和他父親在一起的時光是真正放鬆和幸福的,所以當他父親死後,他才會認為家已經不成為家。他父親的去世,是他心中一場難以治癒的漫長的傷痛。」

同時,何襪皮提出了疑問,吳父病逝讓吳謝宇始終無法釋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無法釋懷的可能有父親去世前的經歷和體驗。父親病逝前到底遇到了什麼?

謝老師(謝天琴)肯定是盡責照顧丈夫的,但最新報導也隱約提到:她曾拒絕父親朋友和吳謝宇舅舅的探訪要求,也拒絕了他們的經濟幫助。這是吳父在臨終前真正想要的嗎?吳謝宇到底感知到了什麼?當事人不說,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但從弒母的冷酷手段,到弒母后和母親的意願對著幹的放縱,以及對母親那方親戚的借錢報復……都不禁讓人想知道,弒母本身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報復的因素?」

紅星新聞記者 沈杏怡 實習生 任淼琳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但我讀了幾篇新聞:咦,法庭上的陳述和2019年8月媒體報導的自述書內容一模一樣,完全不是新內容。對這些內容的回應,我早在2019年8月就寫過一篇吳謝宇的自述書到底說了什麼謊?(註:2017年還沒什麼人知道這個案子時,我就在沒藥花園上發過文章【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頭頂烈日,站在黑暗中?至今這系列文章都在。大家回復「吳謝宇」就可以收到。)
  • 夜讀|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熱點】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化心理紅星新聞消息,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當事人吳謝宇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 為何弒母?吳謝宇庭審從容冷靜、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專家分析
    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逃亡過程中畫面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當然吳謝宇的母親應該也有抑鬱傾向,要不然吳謝宇當時也不會認為「媽媽很像死前的林黛玉」(這裡不排除吳謝宇的「自認為」有脫罪嫌疑)。從這個層面上看吳謝宇弒母的前後異化,所謂「弒母計劃」的說法,顯然有些太過嚴肅,並且有關他自認為的「數學模型」可能更多也是基於他學霸狀態的講話方式,根本上與所謂的「高智商犯罪」並沒有太強的關聯。畢竟從吳謝宇前後的心理異化來看,是從「自殺」開始的。
  •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分析吳謝宇作案動機,令人信服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的作案動機一直是一個謎,雖然吳謝宇自己表示他父親去世之後,他母親生活得一直很痛苦,他之所以殺死母親是為了幫助母親謝天琴解脫。但是,這樣的表述真實性有多少?他作案之前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 在被捕一年半後,12,備受關注的北大弒母案終於進入了公開審理階段。 案件由福州中院負責審理,開庭後,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被起訴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等三項罪名。
  • 吳謝宇弒母案: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撇開弒母的慘烈,以及弒母的異化,僅從作案的實施去看吳謝宇的存在,似乎永遠逃不開他高材生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媒體有意或無意地修飾,「北大學子」始終被冠在慘案的背景板上。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在被捕一年半後,12月24日,備受關注的北大弒母案終於進入了公開審理階段。 案件由福州中院負責審理,開庭後,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被起訴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等三項罪名。
  • 吳謝宇自述殺人動機,專家卻懷疑其中另有隱情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舅舅及吳謝宇父親的朋友參加旁聽。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然而其動機表現卻遭專家質疑。
  • 專家討論:吳謝宇的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他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這番庭審供述,是吳謝宇真實的心路歷程,還是高智商的他為求輕判而做出的自我辯解?這引起網友的討論。多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犯罪心理學專家表示,一個極端行為的發生,要給出準確的歸因,其實相當困難,吳謝宇案結論還有待相關機關更多的信息披露。
  • 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曾經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母案」再次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 大家關注吳謝宇案,一個是因為「弒母」案本身足夠聳動眼球,一個就是因為這個罪犯身上的標籤,讓人眼花繚亂。
  • 吳謝宇弒母,究竟是何動機?不能成謎
    但據紅星新聞報導,有自稱為「吳謝宇姑父」的在網絡上表示,已原諒吳謝宇。並對外披露,吳謝宇是失手殺人的。「吳謝宇姑父」表明,「吳謝宇和他媽媽因為錢的小事發生爭執,年輕人可能下手太重,不小心失手推了他下去」。此說是否為真,目前未見法庭予以證實。但小編認為,不管最終法庭對吳謝宇判處什麼樣的刑罰,都應該弄清楚吳謝宇為何弒母。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供述作案動機:殺母是幫其解脫?
    吳謝宇這種說辭在家庭犯罪中特別常見,譬如洪若潭焚爐命案。有些人會說是受害人請求幫忙自殺,有些人會說怕自己死後受害人會痛苦,才想帶他們一起走。由於另一方已經死亡,也無法開口辯駁。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
  • 心理學解析:看了多個孩子弒母慘劇,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規律
    ▼北大弒母案2016年,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吳謝宇的情況和這次事件中的男孩類似,也是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從心理學上講,父愛缺位會導致兒童攻擊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增加。2、父親缺位導致兒童攻擊行為和犯罪行為增加世界範圍內的調查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
  • 青島離異女律師在家被女兒勒死,遺體被裝行李箱,為何弒母案頻發
    ▼ 北大弒母案2016年,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也是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平時吳謝宇接觸最多的人只有母親,和母親的關係最親密。據他同學回憶,在學校住宿期間,吳謝宇每天都會跟母親長時間通電話。
  • 吳謝宇是「男版勞榮枝」,高智商犯罪考驗高智商辦案
    犯故意殺人罪就得伏法,別扯什麼家庭教育,也和心理教育沒有半毛錢關係,這教育那教育都不會教你殺害自己的親媽,別讓吳謝宇的陰謀得逞。在本質上,吳謝宇就是「男版勞榮枝」,他倆根本就是一路貨色。參加吳謝宇弒母案庭審的一名旁聽人員感慨,「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太重要了」。
  •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我幫她解脫」丨犯罪心理學解析
    要將注意力從神經生物學,轉移到人類行為研究上來,就不能不提到馬蒂 霍洛維茨教授(Mardi Horowitz)。 研究顯示,如果人們刻意壓制負面、悲傷感覺,反而會提升它出現的頻率——而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回跳效應」(rebound effect),也就是說,人們已經不知不覺中進入到霍洛維茨所說的第三階段:「入侵式回憶」。 在抗拒和入侵式回憶這兩個階段之間,很多人會來回搖擺。
  • 專家討論:「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犯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這番庭審供述,是吳謝宇真實的心路歷程,還是高智商的他為求輕判而做出的自我辯解?這引起網友的討論。  多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犯罪心理學專家表示,一個極端行為的發生,要給出準確的歸因,其實相當困難,吳謝宇案結論還有待相關機關更多的信息披露。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吳謝宇殺母謝天琴原因真相曝光!吳謝宇弒母案細節披露最新消息
    親戚、老師、同學、鄰居,沒一個人能將他們眼中百年不遇的完美小孩吳謝宇和弒母、嫖娼的兇犯形象重疊在一起!1994年出生的吳謝宇從小就出了名的乖巧聽話,學習自律不貪玩,性格溫和,助人為樂,常年成績第一,德智體發展全面,被同學們拜為「宇神」。2012年高分通過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入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成為「天之驕子」。
  • 專家分析稱,吳謝宇至少遭受了三方面「巨大」心理創傷
    弒母后吳謝宇活動於福州、北京等地,偽造母親辭職信,騙取巨額款項——吳謝宇舅舅出借近80萬元,父親朋友借款60萬元左右。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還有專家稱吳謝宇遭受了巨大心理創傷,不少人談到家庭教育問題。他弒母后把所學活性炭知識用於包裹母親的屍體,就是防止屍體散發氣味。屍體一旦散發出氣味,他的罪行就會很快暴露。弒母之後,學霸吳謝宇為啥如此冷靜、冷酷(冷淡苛刻,殘酷無情,毫無同情心)?如果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我們該怎樣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