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2021-01-18 上遊新聞

【熱點】

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化心理

紅星新聞消息,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當事人吳謝宇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

參加庭審的人士稱,法庭陳述中的吳謝宇,從容冷靜,「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只有在談到弒母細節時,「此前情緒穩定的吳謝宇發抖。」看到母親死後慘狀時,庭上的吳謝宇「哆嗦著身體說『好可怕、好可怕。 』」

↑福州中院

整個庭審持續了4個多小時,當庭未宣判。

紅星新聞曾採訪過吳謝宇身邊的親戚和同學,以及逃亡期間的同事,經過這些人描述的碎片,曾還原和拼湊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吳謝宇——學生時期的優秀學霸、關心同學、孝敬母親的吳謝宇;弒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與性工作者戀愛的吳謝宇。

12月25日,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學領域等專業人士,從不同維度向紅星新聞記者進行了解析。

如何看待吳謝宇在法庭上的表現?其陳述或在掩蓋真實的作案動機

「根據媒體披露的吳謝宇在庭上的陳述,我的結論是,他在法庭上這些所謂陳述辯解,邏輯清晰程度很高。(陳述的目的是)逃避也好,掩蓋也好,這種邏輯是非常到位。」

中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在看過了媒體報導中吳謝宇的法庭陳述後表示,他認為吳的陳述,符合犯罪心理學上罪犯對自己犯罪行為合理化的心理,「(弒母的真實動機)如果能深挖出來,吳謝宇就不會在法庭上這麼從容。他的心理的防線就會徹底的瓦解,在法庭上可能會痛哭流涕下跪了。」武伯欣說。

在法庭陳述中,吳謝宇提到自己曾嘗試自殺,武伯欣對此也持懷疑態度,「(曾嘗試自殺)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很難說。因為已無法考證。」

↑吳謝宇被羈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根據自身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武伯欣說,罪犯在面對在司法機關介入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所有的犯罪行為合理化,「實際上這種合理化的直接的目的是減輕自己的罪名,這是人所謂的逃避心理的反應。」結合媒體披露的吳謝宇法庭陳述,武伯欣分析,「吳謝宇庭上陳述內容,似乎是在責怪父親的死亡,認為是父親的死亡影響了他的正常心理,這叫歸因於外。」

武伯欣解釋,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

人類學博士、都市犯罪課題研究方向的何襪皮表示,關於在吳謝宇庭審的自我陳述中,曾提到過自己的「報復」心理,找舅舅和父親的朋友借錢是一場由「誤會」引起的報復,而誤會就是,以為他們當年沒有幫忙救治父親。

何襪皮表示,2016年2月5日春節前兩天,吳謝宇突然發消息給借錢的舅舅以及父親的朋友,讓舅舅去車站接他和媽媽,「我從細節看,認為這是一種報復和愚弄。他們看到屍體後肯定受到十分驚嚇,也才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這幾家人的春節都被毀了。

在監控視頻裡看著他們驚慌失措、恍然大悟,或許是這個復仇大計中高潮部分。如果吳謝宇只是希望母親安葬或者出於愧疚才自曝,他完全可以直接引導舅舅去家裡見母子,但他卻故意說了一個站臺,讓舅舅跑那白等一天,到處尋找,把他們耍得團團轉。」

如何看待吳謝宇陳述的弒母動機?不相信

↑福州警方發布的懸賞通告

據媒體報導,關於弒母動機,吳謝宇稱「和媽媽並沒有矛盾,反而一直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弒母動機是認為父親去世後,看著母親很痛苦,自己也多次想自殺,擔心自己自殺後,母親更加痛苦,於是想「幫助」母親「解脫」。

武伯欣表示他並不相信吳謝宇在法庭上陳述的作案動機。結合在弒母之後,吳謝宇的生活軌跡巨變,武伯欣認為這些都能說明,他在法庭上的陳述並不代表他真實的想法,「他整個逃逸的過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實際上這些行為說明他很激情快樂。事後整個行為,不像有些人犯罪以後,負罪感特別重。」

武伯欣認為,吳謝宇在法庭陳述中,試圖用自己的邏輯,把弒母動機背後的理性思考展示出來,「從他心理上說這個好像是理性的操作,我覺得這不是理性的,實際上是一種個性的極端異化,他的舉動是人性個性的缺陷已經極端異化。」武伯欣分析,常態性的個性異化,往往是一步步變化的,「比如說跟他媽媽商量,或者是他媽媽打他了,慢慢積怨,然後一步一步的,而吳謝宇沒有。」

至於其真正的弒母動機,武伯欣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需要偵查審訊人員深入挖掘,吳謝宇的成長環境到底是棍棒型的家庭還是溺愛型的家庭,「棍棒型的家庭可能會引發較大的衝突以及仇恨。」;

其次是需要探究在吳謝宇進入北大離開家庭之後,還有一些什麼因素影響了母子關係?比如經濟問題或者情感問題等,「深挖這些心理衝突和犯罪背景是非常值得的,但恰恰在我們偵查審訊環節或者檢查起訴是不足的。」;

最後,武伯欣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他始終存在著 AB面。A面看著都挺好,B面的東西恰恰才是具有驅動性的,「這個案件恐怕在B面上還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問題,或者去深挖的因素,我們研究犯罪心理,更注意在B面上。」

↑吳謝宇2016年2月4日被拍到曾在河南某處ATM機取錢

何襪皮也對吳謝宇法庭陳述的弒母動機提出了質疑。「吳父在2010年去世,弒母發生在2015年。按正常規律,他母親的痛苦應當是隨時間遞減的。這時再要替她解脫似乎說不過去。」

關於吳謝宇提到的上述弒母動機,以及自己對母親強烈的愛,何襪皮也認為這並不可信。她認為,吳謝宇趁母親穿鞋時用啞鈴擊打其後腦勺,「自稱如此愛和憐憫母親的兒子,為何讓母親在臨死前經歷這種非必要的疼痛和恐懼?」

同時,何襪皮指出,據此前媒體報導,吳謝宇曾購買「指向分屍的刀具」,「一個自稱如此愛和憐憫母親的人,不應該渴望保全母親的屍體嗎?至少從這些犯罪細節中看不出對至親之人的愛。」

何襪皮講本案定義為「一次非理性地帶有自毀性質的謀殺」。何襪皮說,她曾在2019年7月提出了這種判斷,「通過和朱曉東(註:上海殺妻冰櫃藏屍案兇手)作案手法的比較,我認為吳謝宇當時也出現了厭世、自毀情緒。當然這不代表他弒母后立刻想自殺。」

↑網傳吳謝宇在重慶酒吧與人喝酒的畫面

關於吳厭世的原因,何襪皮認為是源自一種更深層次的矛盾,主要在於道德上的焦灼和自我認同感的掙扎。「因為他的人生被母親的道德烈日照耀著,無法擁有自己的影子。可每個人都應該有影子(欲望)。」

何襪皮分析,吳謝宇在弒母后做的一系列行為:求婚性工作者、收藏大量性工具、當男模、嫖娼、買大額彩票、賭博……都與她母親的道德標準背道而馳。「如果說弒母是在毀掉母親的肉體,那麼這種墮落和放縱,即毀掉母親精心訓練的道德完美的自己,其實是在毀掉母親遺留的精神。」

如何看待吳謝宇的原生家庭與其性格構成的關係?不能簡單歸咎

首先,武伯欣認為目前尚無法判斷吳謝宇是否心理不健康。武伯欣認為,「從犯罪心理學角度看,吳謝宇可能存在個性的缺陷和不良傾向。」武伯欣說:「個性缺陷和不良傾向在13歲到30多歲的年輕人裡,這是現代獨生子女表現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因為這類人的生活環境優越,自以為是。」

▲謝天琴生前工作的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武伯欣認為,這起悲劇的發生,不能簡單地將原因歸咎於原生家庭之禍,「而且吳的原生家庭並沒有什麼惡,甚至可以說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即使吳父很早病故,在那是吳人生十幾歲的時候,而且他母親也把他撫養成人,而且進入北京大學,說明他的母親很盡職盡責,父母雙方是盡到責任了的。」

武伯欣認為,在吳謝宇「心理斷乳期」之前,他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並不存在缺陷價值導致其心理無法健康成長,所以不能將誘因歸咎在原生家庭上。「吳謝宇在校是個優等生,後來又進入北大,從他的舅舅和親友能借給他母親這麼多錢供他出國,加上他犯下弒母罪行後這些人寫下諒解書,說明他生活在一個眾星捧月的環境下。」

何襪皮則認為,描繪謝天琴的詞是「清高」、「道德潔癖」、「保守」、自尊心強。而2019年,吳謝宇舅舅在給媒體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姐一生清苦、清貧,也有種清高,或者說是人格潔癖,從而註定了悲慘的結局。」證實了這種影響。

如何看待父親死亡對吳謝宇性格的影響?父子倆是真正的依戀與放鬆

根據媒體報導,吳謝宇在法庭陳述,父親去世後,他的心理產生極大的變化,甚至懷疑自己也跟父親患了一樣的病,去醫院檢查後卻並無異常。

在法庭陳述中,吳謝宇把自己人性極端異化的時間點,定格在父親去世上 。「吳謝宇對父親的感情極深,這點毋庸置疑。」何襪皮分析,「從許多人的描述中,他父親身材高大、情商高、擅長社交、體貼人、會打籃球、性格開朗活潑、不強勢,和他母親是完全兩種類型。吳謝宇對父親或許是真正的依戀,和他父親在一起的時光是真正放鬆和幸福的,所以當他父親死後,他才會認為家已經不成為家。他父親的去世,是他心中一場難以治癒的漫長的傷痛。」

同時,何襪皮提出了疑問,吳父病逝讓吳謝宇始終無法釋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無法釋懷的可能有父親去世前的經歷和體驗。父親病逝前到底遇到了什麼?

謝老師(謝天琴)肯定是盡責照顧丈夫的,但最新報導也隱約提到:她曾拒絕父親朋友和吳謝宇舅舅的探訪要求,也拒絕了他們的經濟幫助。這是吳父在臨終前真正想要的嗎?吳謝宇到底感知到了什麼?當事人不說,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但從弒母的冷酷手段,到弒母后和母親的意願對著幹的放縱,以及對母親那方親戚的借錢報復……都不禁讓人想知道,弒母本身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報復的因素?」

原標題: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化心理

【熱議】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實力均衡才能兩家並一家 最大煩惱是孩子

澎湃新聞消息,28歲的張英如(化名)決定暫不要二胎了。

四年前,她和丈夫「兩頭婚」組建了家庭,不娶不嫁。約定要兩個孩子,大的跟爸爸姓,小的跟媽媽姓。婚後,兩邊父母家輪流住。

如今,她跟兩家關係都挺親密的,最大的煩惱,就是孩子。婆婆和媽媽都寶貝孫子,各有各的教育方法,暗自較量;兩家生活習慣,作息起居各不相同,孩子倒來轉去,也有點混亂。

「太麻煩了」,張英如感到疲憊,原定的二胎計劃也只能擱淺。

在張英如所在的江浙地區,所謂「男不出彩禮,女不陪嫁妝」的兩頭婚悄然興起。它與上世紀的獨生子女政策密切關聯,父母不願子女離家,也有所謂「傳宗接代」需求。

「兩頭婚充滿了協商性」,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趙春蘭做過研究。她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提到,類似「孩子跟誰姓,婚房怎麼做,聘禮要不要下」,都需要協商,婚姻生活的平衡多靠妥協來達成。

那麼,在傾斜的時刻,發生了什麼?協商又是如何達成的?三位「兩頭婚」的當事人向我們分享了各自家庭生活的喜與憂。

「兩頭婚」這種婚配模式對既有嫁娶婚配模式提出了挑戰。圖為浙江杭州西郊一個行政村中的一戶人家。2012年和2014年,該戶人家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按照婚前協定,大女兒隨男方姓,小女兒隨女方姓。 澎湃新聞記者 朱凡 圖

「當婆婆遇到媽」

張英如(化名),28歲,江蘇南通人

我結婚四年了,也是兩頭婚,我們這邊基本上都是這樣,南通話叫「兩邊代管」,獨生子女家庭不想女兒嫁出去,也不想兒子被招出去,就會兩家變成一家。

當初婚宴是跟他同一天分開辦的,早上來車把我接到他家,但我家那邊也有酒席,兩邊互不搭界,各自的費用各自承擔,禮金最後給我們小兩口。

彩禮對方出了十八萬八,放到高堂上作為一個見證,我家只拿了八萬八,又加了八萬買了車,所以等於這個錢又還回去了,彩禮錢走了個形式。

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雙方家庭離得很近,開車大概十五分鐘就到了。因為都是本地人,所以結婚前雙方不需要再去具體談一些細節,只是和老公事先約定好,比如孩子的姓氏問題。

之前還沒有考慮太多,想著第一個孩子隨男方姓,第二個隨女方姓。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男寶寶,是跟老公姓,但是戶口在我家,孩子出生後我就跟他講,如果戶口在他家的話那孩子就得跟我姓。

結婚後,我會和我老公、孩子在我媽媽家這邊先住上一兩個月,再去婆婆家住一兩個月。有時候在我家這邊住久了,婆婆就會不高興,她希望兒媳婦和孩子都在身邊,這樣會熱鬧一點,所以就經常催我們回去住。

但這樣兩頭住,爭執也是難免的。

比如說一月份在我媽這邊住的時候,小孩子身體是健康的,但是下個月換到婆婆家後,孩子會出現生病的情況,我媽媽就會嘮叨「怎麼孩子在我家還是活蹦亂跳的,到了她家就不舒服,回來病懨懨的?」

孩子的作息也會有很大影響。在我父母這邊住的時候,他們睡得很早,孩子也就跟著睡了,但是一到婆婆家,他們習慣晚睡,小孩子一換環境作息就打亂了,經常又哭又鬧,過上一兩天才能緩過來。

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有時我們會在一個地方住的稍微久一點,但另一方就會有意見。我婆婆上次還直接發信息質問我說「你好像很久都沒回來住了,這邊也是家,你不能只顧著你那頭啊。」

所以我就說太麻煩了還是不生第二個了。我父母也提過再生個二胎跟我姓,但是我不想生,他們也就沒再管。

我們自己的情況是兩邊輪著住,但身邊也有兩頭婚是其他情況,比如自己買一套房,然後接雙方父母各來住一段時間,也會有其他矛盾。

我身邊的一位同事,她是接婆婆和媽各來住半年。屋子裡以前是深色窗簾,但他媽媽住的時候喜歡白色窗簾,說深色在家裡太陰暗了,對小孩眼睛不好,就把窗簾換了。婆婆半年之後搬來又說白色不遮光晚上睡不踏實,兩家人為個窗簾還不高興了很久。

除此之外,我們這邊繞不開的話題還有媽寶男。在兩頭婚裡,當雙方一起住在男方家裡時,女方會覺得你聽你媽話多一點,就會不高興回自己家住去了,男方婆婆就奇了怪了「怎麼我說都不能說了,那你回去你就回去吧。」有時候就不讓兒子再去女方家,兩個人久而久之散掉了。

但我跟我愛人還是比較相互包容的,爭執最多的就是小孩的問題。在他家住的時候她媽媽教識字比較多,在我家住的時候我媽媽教數學教的多,婆婆和媽媽兩個人就要比較,都說是自己教得好,都感覺自己教出來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其實我們這邊還是比較喜歡女孩的。我記得我剛生孩子的時候,我婆婆看了第一眼就嘆了一口氣說「哎是個男孩,要苦咯」,我那時候還蠻不高興,她說看肚子應該是個女兒,怎麼變成男孩子了。

她可能覺得女孩子比較貼心一點,因為我們這邊女孩子都是當家做主,頂多兩邊代管,招上門女婿的也挺多,很多安徽山東人都願意招到我們這邊來。

我覺得兩頭婚最大的好處就是小孩有雙方父母料理,兩邊都搶著帶孩子,我們兩口子蠻輕鬆的。但是如果像嫁出去的閨女那樣,婆婆要是帶得有點不好的話,說她一下不高興就不給你帶了,你就不能上班了。

當然問題也是有的,除了剛才提到的小孩作息和教育問題,兩頭跑來跑去還真挺麻煩的,像小孩慢慢長大了,如果媽媽在這邊說了幾句她奶奶的壞話,一不小心傳過去了,有時候會拌點口角,容易引起一些誤會。

因為兩頭婚跟兩邊的關係都挺親密的,當婆婆遇到媽,雖然特別親密但總歸會有點矛盾。

「大女兒跟爸爸姓,小兒子跟我姓」

周彤彤(化名),33歲,江蘇揚州人

我和老公是揚州本地人,都是獨生子女,兩頭婚在我們這裡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這邊獨生子女政策特別嚴。村裡面二十幾戶只有兩戶人家是生了兩個。一種情況是因為那家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但是哥哥去世了,妹妹是招婿上門,國家給她政策就是招婿上門可以生兩個。

還有一個是我鄰居,比我大一歲是1986年出生,他舅舅是聾啞人,沒有生小孩也沒有結婚,所以政府就把這個指標給了他家,所以才生下了他。那個時候我聽我爸媽說,八幾年(超生)罰款要罰幾萬,還是挺多的,很少有人敢這樣。

這是上一輩的情況,就造成了我們這邊獨生子女特別多,我小時候上學一個班四十幾個小孩,頂多兩三個是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其他人都是獨生子女。那時我們以為全國都是這樣,後來上大學才發現好多人都有姐妹。

小時候我在鄉下住,包括姨娘、舅舅等親戚,住得特別近,大概三公裡就都到了,但是現在到了城裡住,離得也就比較遠了,我願意生兩個孩子也是因為覺得一個小孩太冷清了。

結婚的時候是在雙方那兒都辦了婚宴,我們雖然在一個市裡面,但也相差幾十公裡,他的親戚過來不太方便,所以我們就連著辦了兩場,各自的費用各自出。

但沒有像人家說的「嫁了」、「娶了」或「結婚了女孩子就屬於外人」這種想法,我們結完婚跟結婚之前是一樣的,回去或幹嘛,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和結婚前沒有區別。

我們沒有彩禮,也不談彩禮,更不需要彩禮,我也沒有嫁妝。男方來接親的時候有個開門封,比如二十、五十、一百這種,每開一道門要給人家塞封子,當時最大的一個開門封大概有個萬把塊錢,我媽後來也就回了一多萬。

結婚雙方用錢都是差不多的,他家買了房子我家出了裝修並買了一輛車,不會說像傳統婚姻那樣,比如男方給了十幾萬的彩禮,好一點的女方父母可能會把這個錢還回去,不好的可能這個錢就留給家裡面的弟弟哥哥了,但我們這邊沒有這種情況。

所以當時談的時候也沒有跟人家要彩禮,我周圍的人也都是不要彩禮的,也沒有彩禮這一說。兩場酒宴收的禮金歸我們自己組成的小家庭,我公公婆婆他們也是都挺好的,不管大大小小的禮金,哪怕我沒有見面,是親戚給小孩的壓歲錢,他們都不會自己收,也會全部給我。

我們家跟我同輩的全部是女孩,家人完全不重男輕女,就比如我叔叔生我妹妹的時候,當時其實已經有兩個女孩了,做完B超知道又是個女孩後,我叔叔就說女孩挺好的,也都挺寶貝的。

在孩子姓氏問題上,我會和愛人討論一下,雙方提前說好,生兩個不論男女,第一個跟他姓,第二個跟我姓,後來小孩子出生後,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男孩。

一胎是女孩後,我父母當時還問了一下男方那邊。我們就覺得萬一第二個是男孩,可能跟男方姓會好一點,我父母就和男方那邊說「第一個是女孩子,要不要第一個先跟我們姓?」然後我公公他們說無所謂,所以現在大女兒跟爸爸姓,小兒子跟我姓。

我女兒她們班級裡也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老大跟爸爸姓,老二就跟媽媽姓。

我覺得挺好的,也不用擔心兩個孩子會因為姓氏不同而缺乏認同感,孩子現在問兩邊都叫爺爺奶奶,不叫外公外婆,如果分不清他就會在稱謂前面加個姓來叫。

我們對他們也沒啥區別。就像我家老大是我媽帶大的,然後我家老二是婆婆幫我們帶,以前我媽媽跟我們住一起,現在是我婆婆跟我們住一起的,對小孩子都是一樣的好,該買的都買。

像我們今天出去了一趟,買玩具都是給兒子買一份,給姑娘也買一份,不會重男輕女。我老公也跟我說,他說以後如果有房子的話,不可能家裡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子,兒子有的姑娘也必須有,我也是這種觀點,我們就達成一致了。

現在我們自己也買了房子,只不過跟結婚之前沒有區別,回去自由。目前我是在男方家跟婆婆住在一起,他們幫我們帶孩子,回去的話我就會去我媽家多一點,像以前我媽跟我們住一起的時候,節假日我就去公公那邊多一點,也沒有什麼顧慮。

因為我們是一個市裡面的,他離我大概40公裡,過年的話,除夕中午在我家吃,晚上我就到我老公家,開車幾十分鐘就到了。比如今年在你那邊過年了,明年可以到我家來過年。

這邊男的也都挺理解女方的,回來也會幫忙做事情、帶孩子,我公公也是,如果我婆婆燒飯了,他就會倒垃圾、洗碗,大家都分著做比較輕鬆一點。

我覺得兩頭婚其實沒有什麼麻煩的地方,像我婆婆她像對姑娘一樣對我好,早上如果我睡懶覺,她從來都不會對我嚴厲或者罵,我起來了她就幫我煮早飯然後端給我,大家互相體諒,就像她今天說有點困先去睡了,我就講好啊你去睡吧,小孩今晚跟我睡。

但我也聽說過有人是因為姓氏起爭執的,可能之前談好了,到時候又不遵守,看生了個男孩可能就會去搶男孩了,但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婚姻也不是說為了利益去的,生活的好就可以了。

「實力均衡,才能兩家並一家」

吳江川(化名),32歲,江蘇蘇州人

我們九月份剛結婚,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蘇州是叫「兩家並一家」,但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分開居住。

雙方都是蘇州本地的,兩邊父母也都比較喜歡這種方式,有一個默契在,家庭條件也相當——這是很重要的前提,當時我爸媽給我買了一套婚房,然後她那邊在婚前也會給她買好婚房。

像擺婚宴,都是請各自同學、同事、家人,我這邊請過來的人我出錢,她那邊請過來的人她那邊出。也有一些是可以商量的,比如婚慶我們來出,那酒水就他們出,這個是在雙方都比較和氣的情況下進行的,兩家實力比較均衡就會出現兩家並一家的情況。

我父輩這邊很開明,基本上都是由我們自己來做決定,他們不太幹涉這一方面。這可能跟我們這邊的社會環境有點關係,從早期老一輩來講,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我從小到大的環境都是女性說了算,我爸就聽我媽的話。

他們之前其實也知道兩頭婚這種形式,而且已經流行好多年了,但是上一輩還沒有這麼誇張,因為他們畢竟還都不是獨生子女,家裡面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但到了我們這一代,「 8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

籌備婚禮的時候是雙方父母,包括我跟我老婆都會坐下來聊,婚車、結婚照這些畢竟都是小頭,無所謂的,幾千塊的東西相對來講還是不需要掛到檯面上去說,最後是我們出的,不過她們也總歸出點,像香菸、喜糖、伴手禮之類的,雙方是在一個比較和諧的環境下去討論這些問題,沒什麼爭端。

我們不會談婚嫁這種觀念,按正常來說,結婚前男方是要出點彩禮,女方會陪點嫁妝,但在兩頭婚裡面沒有這種形式。我當時出了3萬多,但愛人那邊又還回來給我,她爸媽給我五萬,我爸媽也會給她五萬,然後歸我們兩個小家庭所有。

兩個人結婚之後肯定是在一起住的,一般來講我們會一個禮拜分別住,有時會住我老婆家幾天,然後再住我家幾天,周末的話我們會在外面吃,再回新房子住,不會在一個地方住半個月甚至更久。

我爸媽跟我說,孩子只要是我的骨肉,哪怕全部都跟我老婆的姓都沒有任何關係,不用把這個姓氏看得太重。

倒不是說一定要生兩個孩子,但是總歸生兩個雙方會更平衡一點。姓氏在結婚前就事先說好,既然涉及到兩家並一家,就是約定俗成的,不管第一個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第一個孩子跟我姓,第二個跟她的姓。

但不排除有個別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第一個是女兒,第二個是兒子,有的人就要第二個兒子跟男方姓,蘇州這邊也出現過中間反悔的情況,但還是比較少的。就我身邊而言,關係都挺好的。

孩子明年三月出生,準備讓我爸媽帶半個月,然後她爸媽再帶半個月,這樣輪著來儘量避免誰帶得多孩子跟誰親這個問題。

我覺得兩頭婚對我而言基本上沒有什麼弊端,雙方的財務都比較透明,我爸媽和她爸媽都會給我們買保險,我們自己也會成立一個小金庫,雙方會放一些錢進去,我這邊的朋友也都是這樣操作的,兩家並一家,已經很常見了。

原標題:「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煲雞湯】

自知、自洽和自律,是治癒自己的三把鑰匙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從不諳世事到歷經滄桑,每個人都要走過這樣的旅程。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一邊受傷一邊成長是人生常態。沒有無法治癒的傷,找到這三把鑰匙,你就能治癒自己。

1

第一把鑰匙,是自知。

所謂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遭遇痛苦時,只認為自己受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然而事實卻是,任何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你的認知層次、你的情緒處理方式,以及遇事時的應對策略,都將影響事情的發展方向。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帶著這份自知,你不會肆意高估自己,也不會輕易貶低自己;你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也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你有追求目標的勇氣,也有承擔後果的魄力。這既是成年人對自我應有的負責,也是與自我和解的前提。

葆有「自知」,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懂得接受凡事皆有因果的道理。你的生活,由你量身打造;你遇到的一切,皆因你而來。能明白這一點,對許多事自然也就能釋然以待。

2

第二把鑰匙,是自洽。

人常常有試圖說服別人的習慣 ,殊不知,這正是很多痛苦的根源,因為它通常以令你備感受挫而告終。如果能換個角度,把時間精力用來說服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重構認知」,在固有認知的基礎上,學會為自己打開新的看問題的視角、新的解讀世界的模式。如果我們懂得在當前的認知模式之外還有另外的解釋框架,我們就不會陷入某種執念中,而是能重新建構起對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打破執念,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個過程就是自洽,自己賦予自己信心和途徑,幫助自己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開闢出一條自我接納的道路來。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就是不斷說服自己,再好好陪陪自己。不管經歷過什麼傷痛,想它成為過去,就得從內心深處接受它的發生,然後告訴自己勇敢地去面對它。把自己說通了,也就不存在那麼多糾結與痛苦了。

生活有時難免看不到光,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變成那道光。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能將你困在原地。

3

第三把鑰匙,是自律。

要治癒傷痛,意味著在接受與反思問題的同時還要懂得改變。只有讓自己真正變好了,才不會重蹈過往的覆轍,才能遇到更好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然,所有的改變都得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而自律就是實現改變必經的出路。自律本質上是對自我的調節和控制,有了這種自我拯救的力量,它能拽著你一直往前走,遠離負能量,用行動化解傷痛。

比如堅持每晚睡前閱讀一小時,堅持每天運動,或者堅持常常為自己好好做一頓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改變,一旦行動開始,你就啟動了新的行為模式。堅持一段時間,自律所帶來的積累終會讓你迎來華麗的蛻變。

很喜歡一句話:我並不期待人生總是過得很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我們要知道,危機亦是轉機,能不能轉危為安,取決於你面對低谷的態度。任何時候,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自律高效的行動力,都是治癒自己最好的解藥。

願你始終謹記這三把鑰匙:先自知,後自洽,再自律。如此,才能於風雨人生中活出勇敢和堅定,活出真實和無畏。

原標題:【夜讀】自知、自洽和自律,是治癒自己的三把鑰匙

相關焦點

  • 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但我讀了幾篇新聞:咦,法庭上的陳述和2019年8月媒體報導的自述書內容一模一樣,完全不是新內容。對這些內容的回應,我早在2019年8月就寫過一篇吳謝宇的自述書到底說了什麼謊?(註:2017年還沒什麼人知道這個案子時,我就在沒藥花園上發過文章【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頭頂烈日,站在黑暗中?至今這系列文章都在。大家回復「吳謝宇」就可以收到。)
  • 媒體披露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犯罪心理學專家:符合將犯罪行為合理...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當事人吳謝宇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
  • 吳謝宇自述殺人動機,專家卻懷疑其中另有隱情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舅舅及吳謝宇父親的朋友參加旁聽。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然而其動機表現卻遭專家質疑。
  • 吳謝宇弒母,究竟是何動機?不能成謎
    吳謝宇弒母,究竟是何動機?不能成謎 活躍思維 曾經引發網絡高度關注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生吳謝宇弒母案,於2020年12月24日在案發地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在已經有消息證實當天上午庭審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因為有不少媒體未能參與旁聽,庭審的相對情況至今沒有更多披露。
  • 吳謝宇作案動機:從「幫母解脫到協母自殺」,為何堅持很愛媽媽?
    ,很多信息的釋放,完全違背先前媒體的分析。據知情人透露,吳謝宇再次改口殺人動機,並寫下多頁自述,自述的重心還是認為弒母是 「 幫母親解脫 」,直到最近才改口為 「 協助母親自殺 」,並從自述裡看得出他還是堅持「很愛他媽媽」。坦白講,對於吳謝宇案,輿論的耐心早已被耗盡。畢竟,從公序良俗出發,發生這樣的事情兒,「弒母者」最好是「早死早超生」。
  •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四年前,她和丈夫「兩頭婚」組建了家庭,不娶不嫁。約定要兩個孩子,大的跟爸爸姓,小的跟媽媽姓。婚後,兩邊父母家輪流住。如今,她跟兩家關係都挺親密的,最大的煩惱,就是孩子。婆婆和媽媽都寶貝孫子,各有各的教育方法,暗自較量;兩家生活習慣,作息起居各不相同,孩子倒來轉去,也有點混亂。
  • 為何弒母?吳謝宇庭審從容冷靜、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專家分析
    福州中院 據媒體披露 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 其陳述或在掩蓋真實的作案動機 中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在看過了媒體報導中吳謝宇的法庭陳述後表示,他認為吳的陳述,符合犯罪心理學上罪犯對自己犯罪行為合理化的心理
  • 北大吳謝宇承認弒母,作案動機為幫媽媽解脫,姑父希望輕判一點!
    近日,該案件正式公開審理,在庭審過程中,北大吳謝宇承認弒母,並且透露弒母原因,自稱作案動機是為了幫媽媽解脫,其姑父稱希望輕判一點!父親病故對家庭造成重大影響吳謝宇的爸爸是國企領導,家庭地位很高。父親在吳謝宇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吳爸經常給予兒子鼓勵和陪伴,是一位稱職的好爸爸。
  • 「兩頭婚」家庭的喜憂未來
    現在,在我們身邊「兩頭婚」家庭越來越多,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兩頭婚」毫無疑問的成了最好的選擇!可是最初這是最好的,是值得喜得。可是日子過下去,面臨的是,一對夫妻,兩對老人的境況。人老了,總是需要修修補補的,那麼問題來了,誰來照顧老人,照顧孩子的孩子,如果同時兩個老人生病了怎麼辦?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供述作案動機:殺母是幫其解脫?
    吳謝宇這種說辭在家庭犯罪中特別常見,譬如洪若潭焚爐命案。有些人會說是受害人請求幫忙自殺,有些人會說怕自己死後受害人會痛苦,才想帶他們一起走。由於另一方已經死亡,也無法開口辯駁。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
  • 藍皮書評青少年弒父弒母案件:多由父母管教不當引發殺人動機
    12月17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2019)》正式發布,北大學子弒母案入選2019年度典型案件研究報告。報告評析指出,青少年弒父弒母犯罪年齡不斷刷新下限,由於父母管教不當而引發殺人動機的情形都佔據了絕大多數。
  •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婚姻生活的平衡多靠妥協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28歲的張英如(化名)決定暫不要二胎了。  四年前,她和丈夫「兩頭婚」組建了家庭,不娶不嫁。約定要兩個孩子,大的跟爸爸姓,小的跟媽媽姓。婚後,兩邊父母家輪流住。  如今,她跟兩家關係都挺親密的,最大的煩惱,就是孩子。
  • 吳謝宇自曝弒母動機:如今捧在手心的孩子為何心理問題更多?
    最近在了解吳謝宇事件的詳細情況。吳謝宇的人生,有著相互交疊的AB面。他的A面,是一個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拿到「廖凱原獎學金」,英語GRE的分數高達全球前5%的天才。他的B面,是網購剔骨刀、菜刀、鋸條、活性炭、紅外線報警儀,布置藏屍房間,騙取親戚巨額錢款,愛上性工作者的殺人犯。一個高智商兒子,蓄謀殘忍殺害單親生母。
  • 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大家關注吳謝宇案,一個是因為「弒母」案本身足夠聳動眼球,一個就是因為這個罪犯身上的標籤,讓人眼花繚亂。多重人格設定給他賦予神秘色彩,也讓他的犯罪動機顯得迷霧重重。
  • 吳謝宇「弒母」投名狀「男人」 ?
    吳謝宇,不是「由愛生恨」,而是積累的恨意弒母。在吳謝宇心中,恐怕父親才是心中的母親形象,母親是妨礙自己成為男人的攔路虎,弒母是他做男人給自己下的投名狀。吳謝宇朋友圈的籤名是古羅馬皇帝凱撒的名言,意指我來,我看見,我徵服。 這是一種原發性的男性自戀心理。
  • ...吳謝宇法庭講述作案細節旁聽者直呼不可思議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
    12月24日,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開庭審理,吳謝宇當場多次痛哭,自述作案動機與細節,旁聽者直呼不可思議。據媒體披露,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逃亡過程中畫面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撇開弒母的慘烈,以及弒母的異化,僅從作案的實施去看吳謝宇的存在,似乎永遠逃不開他高材生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媒體有意或無意地修飾,「北大學子」始終被冠在慘案的背景板上。可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他弒不弒母,跟「北大學子」的身份並不構成強邏輯。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 在被捕一年半後,12,備受關注的北大弒母案終於進入了公開審理階段。 案件由福州中院負責審理,開庭後,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被起訴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等三項罪名。
  • 北大弒母案開庭,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你相信嗎?
    案件由福州中院負責審理,開庭後,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被起訴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等三項罪名。 而作為公眾來說,最關心的還是他的作案動機:他為什麼要殺害含辛茹苦培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呢?而且還是用那樣一種殘酷而怪異的方式來保存屍體? 據參加庭審的旁聽人員向媒體介紹,這位前北大才子展現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
  • 專家討論:吳謝宇的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他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針對媒體披露出的庭審內容,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認為,吳謝宇的某些交待並沒有如實地說清真實動機過程。犯罪心理學著名學者武伯欣同樣認為,吳謝宇的心理防線並沒有徹底崩潰,將犯罪的動機、手段、過程按照自己的邏輯合理化,其實供述和實際行動中存在多個矛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