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都是殘酷的,不僅帶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同時也讓一個國家的上千萬家庭的支離破碎,無家可歸甚至是死亡,今天楊叔就來說說這一部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裡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託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二戰勝利以後,波蘭猶太鋼琴師Wladyslaw Szpilman開始撰寫他的回憶錄《鋼琴師》。後被改編成電影,在還是遍地廢墟的華沙開拍,片名叫《華沙魯濱遜》。後來被華沙政府改名為《不被徵服的城市》,並在播出前加入華沙居民歡迎蘇軍進城的場面,波蘭裔法國導演波蘭斯基,生在法國,父母是猶太人,波蘭斯基本人在戰前回到波蘭,他的母親死在猶太集中營,父親倖存,而他自己當年8歲,是從鐵絲網的一個被絞開的洞逃出去,才僥倖活命。
某天,波蘭斯基拿到了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回憶錄。看到第一章時,他就覺得這個題材將成為他的新片。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他希望他拍出來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於事實,而不是那種典型的好萊塢風格電影。
《鋼琴家》在允許波蘭斯基拍攝後,合上眼睛,長眠在蕭邦的樂曲裡——2000年7月,他88歲,沒能等到影片最終完成,影片自始至終,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感覺二戰對波蘭及波蘭猶太人的傷害。比如在Szpilman最初被隔離在猶太人小區的時候,當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斷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滿了無助和恐懼。
本片雖然名為《鋼琴家》,但並不是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更多的還是一部人物傳記,不過這並不能表明他在音樂造詣上的缺失,《鋼琴家》的音樂少而精,蕭邦一生,優秀作品無數,導演在樂曲的選擇上十分合理,而影片中每一次的音樂響起都恰到好處。隨著戰事的深入,斯皮爾曼一家的境遇變得越發窘迫,瓦列也不得不在咖啡店從事起伴奏的工作來養家餬口。他義無返顧地以2000波幣的價格賣出鋼琴,之後又送出手錶換取食物,這和影片剛開始那個即使錄音室被炮火襲擊,依然不肯停止演奏的「無所謂世事的藝術家」形象形成了反差,戰亂讓他變得麻木。讓他逐漸脫去了鋼琴家的華麗外衣,他和凡人沒有區別,為了生存而苟延殘喘。
影片中的人物對白極少,沒有任何的英雄式言語。對於幫助,或者被幫助,人們都用心靈做了最終的記錄,戰爭的殘酷都是可想而知的,不過電影中的一個片段,讓我看完還是就記憶猶新,心情也會非常沉重;德國納粹突然闖入一家猶太人的家裡,要求他們全部起立,但是一位行動不便四肢癱瘓的老人沒能站起來,德國軍官就命令手下把老人抬到窗臺把老人扔了下去,看到這一部深深的感受到在這個和平的時代,強大的國家庇護下,我們是有多麼的幸福。
當然德國納粹人也不一定全都是壞人,電影裡的德國軍官,也是二戰期間真實存在的一名德國軍官:「威廉·霍森菲爾」,在男主躲在一棟廢墟閣樓上被德國軍官發現後,男主他的生命也到這裡了,沒想到德國軍官並沒有殺他,而是問他:「你在做什麼」,在得知男主是鋼琴家後,找了一臺鋼琴讓男主演奏,5年沒有動過鋼琴的他一開始還是戰戰兢兢的樣子,不過畢竟是職業的鋼琴家,在彈奏沒多久,已經完全的適應鋼琴,彈起蕭邦的《第四鋼琴敘事曲》,從生疏到嫻熟,從對生命的絕望到忘記生與死的距離,德國軍官被打斷,最後還給了他食物,讓他活了下來。
最後戰爭結束了,主角也被得到了解救最終活了下來,而那位德國軍官戰爭失敗後被俘虜了,在俘虜營中,他曾向波蘭士兵求親要見主角,但是士兵沒有聽清楚他說的名字,最終德國軍官在俘虜營中去世了,後面他的故事也被人知曉,戰爭中他曾救助50個波蘭人,讓他們能夠活下來,所以不是挑起戰爭的人都是壞人,只是他們有一個正義心,卻被束縛,被迫不得不去做壞事,他們只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做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最終這位德國軍官在2009年被封為「國際義人」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為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好了今天的電影推薦就說到這裡,喜歡看戰爭電影的小夥伴不要錯過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