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乘坐高鐵,10歲的兒子買了三份飯回來,卻被爸爸媽媽嚴厲地批評了一通。
孩子解釋,他怕爸爸媽媽都餓了,才買了三份飯,這樣大家都能吃飽。而且在買飯之前,爸爸媽媽也沒特意說明只能買一份飯。
而孩子的媽媽依然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認為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在浪費,一點也不懂事。孩子的爸爸在旁邊全程幫腔。
最後,孩子的媽媽成功把其中兩份飯退掉,孩子一邊流淚一邊默默吃飯。
從整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
一家三口能夠乘坐高鐵出行,說明家庭經濟條件並不是非常差;
孩子一說餓,父母就給錢讓他去買飯吃,說明這對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日常生活中在物質上應該也沒有苛待孩子。
那麼,為什麼父母要令孩子如此委屈呢?
事實上,「哭窮」是不少家長的通病。
家長們怕把孩子寵壞,怕物質條件太過豐沛,孩子就變得驕縱,於是用「哭窮」或限制消費的辦法,幫助孩子養成節儉、惜福的好品性。
但是,過猶不及。這樣的做法一旦掌握不好尺度,就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在很多時候,「哭窮」比「真窮」更可怕。
就比如上述事件中,這個小男孩明明善解人意、考慮周全,但父母的否定和打壓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許下一次散發善意的時候,他就會變得遲疑。此時,父母的「哭窮」教育就弊大於利了。
父母總是給孩子灌輸「我們家很窮」的思想,預防孩子變得驕縱,卻沒考慮過,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因為「家裡窮」,受過多少委屈……
自卑,不願意與人交往。
不想要小孩。無數次想過這樣一個畫面——我小孩質問我:「家裡這麼窮,生我幹嗎?」
結婚一個月左右的時候,有天早上喝水,不小心打破了一個杯子,我第一反應是看老公的臉色,怕他罵我,還害怕公公婆婆聽到聲音會走出來罵我,總之心情很複雜。
而老公的第一反應是拉著我的手,問我弄傷了沒有,然後一臉平靜地收拾碎片。
沒有這樣經歷的人不會懂。小時候,我打破了什麼東西,或者是衣服摔破了一個洞,回到家就會被爸爸媽媽罵一頓,嚴重時還會被揍一頓。
貧窮的意識已經深入心底,當弄壞東西時,第一個想法還是要計算需要花多少錢才能買回來,自己心疼老半天。
其實不是這杯子是價值多少錢,才會讓我有這樣的反應,而是過往的經歷讓我養成了生理反應。
微博上曾經有一些熱門話題:
#家長該不該把真實的財務情況告訴孩子?#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家其實沒那麼窮?#
從網友們的評論來看,不少父母都多多少少向孩子隱瞞過家庭的真實財務情況。
為了培養孩子而隱瞞家底,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後果也應當被看見:
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咱家條件不好,沒法跟人比」「父母賺錢多不容易,你要省著點用」這樣的思想。
時間長了,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家裡窮,長時間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想學習,會考慮家裡沒錢沒條件,那就不學了吧;
想去報個興趣班,一向想家裡沒錢,可能父母會反對,那就算了;
同學們去參加夏令營、聚會,想到家裡沒錢,統統不敢想……
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形成孤僻、冷漠、自卑、不合群的性格,逐漸遠離人群,不願參加公眾活動,不願社交。
由於父母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自己家裡很窮,每次在孩子需要買什麼的時候,父母都會以「沒錢」來拒絕,這樣就會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變小,孩子很有可能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從而就會學一些很不好的手段。
小的時候,他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玩具就讓他撒潑打滾兒鬧半天,長大以後,也可能為了眼前一點點的利益就出賣一切。
因為這樣的孩子是沒有什麼眼界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小恩小惠。
過度節食的人容易暴食,因為他們處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恐慌中,於是把每一頓都當成人生最後一餐來拼命吃。
而從小缺錢、處於「貧窮」恐慌中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會比其他孩子對物質擁有更大的渴望,也無法以正常的態度對待金錢。
他們覺得幼時父母虧欠了自己,成年後需要得到補償,有可能會更加想要擁有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奢侈品,也很難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由於從小就覺得自己很窮,所以,這些孩子會比其他小朋友更加在乎金錢這些比較物質的東西。
當父母對孩子說家裡很窮、沒有錢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是沒有什麼安全感的,他也會覺得就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以後,就會把金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很多孩子成年之後奔波不斷、身兼數職,保持超負荷工作狀態,不敢談理想、不敢想未來、不敢談戀愛、不敢享受生活,人生只有一個信念:拼命賺錢。
而造成他們如此缺乏安全感、拼命賺錢的原因,就是父母從小到大的「哭窮」。
有這樣一個視頻短片:
一群大學新生模樣的孩子站在草坪上準備一場比賽。
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我有幾個條件要說。
如果你符合條件,就向前邁兩步。如果不符合,就待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們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向前兩步。」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帳單,向前兩步。」
……
當所有條件宣布完之後,有人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但也有一部分幸運兒離終點已經不到40米了。
這時,老師對參賽者說:
站在前面的人回頭看一下。
我說的每一條,和你們個人的能力都無關;
我說的每一樣,都和你自己做過的事無關。
但你們已經領先了這麼多。
隨後,老師提高聲音:「準備,跑!」
排在最後的孩子,儘管奮力奔跑、加速、追趕,但他們衝到隊伍中間的時候,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經衝過了終點。
很多父母都希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但其實,父母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並不是所有孩子一出生就已經在羅馬,但至少不要因為物質的桎梏,讓他們失去了努力奔跑的希望。
父母一味對孩子哭窮,「咱家窮」就會變成一句負能量魔咒,
就如同「你真醜」「你很笨」一樣,讓孩子處處受挫,陷入無助和絕望。
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哭窮」絕不是。
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可以對孩子強調「省錢」,歷數家庭不易,但在絕大部分家庭已實現溫飽的當代,孩子必須富養。
所謂富養,不是拿重金給孩子打造一個奢侈的童年、高端的生活環境,富養的核心是滿足孩子合理的、正當的需求,與同齡人看齊。
這樣,孩子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養成良好的品行和較高的素質修養,對審美、品位具有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
而不至於因為「怕窮」,形成一心「暴富」的思想,為以後的人生彎路埋下隱患。
愛並不等於驕縱,
只要花心思、用對方法,
孩子就不會被寵壞,
請在物質上、精神上,
給孩子給予充沛的關懷,
而不是矯枉過正,
沒收了那份原本屬於他們的愛。
切莫因為物質的貧乏,
給孩子套上精神上的枷鎖。
對於孩子高鐵買飯被媽媽批評,您怎麼看?
您有過對孩子「哭窮」的經歷嗎?
「家裡窮」給您帶來過影響嗎?
歡迎留言分享!
文中部分素材、圖片來源於微博、知乎、大生活家l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