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提供照片的朋友們!
感謝每位熱愛西青,熱愛家鄉的親人!
難忘故鄉
人生中最難忘的是媽媽的愛,
是兒時的記憶,
是自己的故鄉……
對於在外的遊子,
兒時對家鄉的記憶是無論如何抹不去的。
無論歲月如何變幻,
不變的是遊子對故鄉的依戀。
楊柳青鎮形成較早,據能找到的文獻,最早可以上溯到金貞佑二年(柳口鎮),為金代河北東路三十八個建制鎮之一,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對比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直到20世紀楊柳青鎮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20世紀90代末,鎮容鎮貌有了較大變化,但鎮西部仍保留著包括金代以來形成的蓆市大街等街巷,大致保留著清代《津門保甲圖》中的格局。
西郊區委機關大樓 1971年,西郊區(1992年改為西青區)機關從李七莊遷來楊柳青,1972年在原楊柳青鎮廣場興建。為西郊區機關(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辦公地。2000年拆遷,該地復建楊柳青廣場。
西青區外環線段紀念碑 1986年,天津外環線建成時設立。位於外環線與西青道交匯處。多年來,一直是西青區界的標誌。今已不存。
西青區體育館 解放前,西青區沒有專門的體育場館。1976年,在楊柳青新華路中段北側建大型體育場一座。1987年在體育場內始建大型體育館,1991年5月竣工。體育館由天津建築設計院按手球館設計,投資367萬元,建築面積3246平方米,曾舉辦過諸多賽事。2014年因體育場改造拆除。
區建委舊址 位於楊柳青鎮南原營建路24號,1980年建三層磚混結構辦公樓,後又陸續在院內增蓋辦公樓。20世紀初搬遷。
西河閘 位於楊柳青鎮北,子牙河上。西河節制閘始建於1958年,為大型一等水閘。西河船閘為非洩洪建築物,位於西河節制閘的右側。船閘上遊有引河與子牙河相接,下遊引河與西河相接。西河閘西側有成片樹林,俗稱「小樹林」,為楊柳青一景。
楊柳青鎮政府舊址 位於原專署前街(今府前街)北側,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建於1982年。2000年10月,楊柳青鎮政府遷新址。
楊柳青火車站 老火車站位於現在楊柳青火車站候車室西側,青沙路北側,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是年11月20日通車。老站房為磚混二層德式建築,2007年被列為天津市十佳不可移動文物。老站房一直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楊柳青火車站新建候車室及服務設施,即現在使用中的楊柳青火車站。
西青區文化館(楊柳青花園) 舊時,楊柳青多坑塘,有「小江南」之稱。鎮北有一地,四周荷塘環繞,中間為圓形花園,南面有一條3米寬的甬道通往園中。解放後一度定名為「人民公園」,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1957年,年輕時的田連元(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在楊柳青說書期間,拜風雲老會嶽家林為師學武,每天早晨即到此練功。1956年,天津專區工會在此建立了勞動人民俱樂部,院中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禮堂,內有圖書、借閱、舞廳等設施,園內修建了燈光球場。每周開放6天,晚上常舉辦舞會、比賽活動。1958年,天津專區遷往滄州,此園移交給楊柳青鎮政府。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該地仍保持著四周環水的狀態。
1949年,楊柳青鎮始建民眾教育館,地點在施醫局胡同口安氏祠堂院內。1951年改稱文化館。後隨區劃隸屬變化幾易其名。1971年,西郊區政府機關遷入楊柳青鎮,楊柳青館併入區文化館,在楊柳青館舊址辦公。1975年,西郊區文化館在楊柳青花園(鎮工人俱樂部)建新址,佔地5000平方米。設有展廳、文藝廳、遊藝廳、小劇場、旱冰場、錄像廳等。20世紀80年代,經常舉辦菊展、舞會等。後增添了撞球等項目。
新華書店楊柳青門市部 1949年開業,隨著楊柳青行政隸屬變化幾易其名。地點在楊柳青鎮估衣街18號,估衣街與靳家大場交口處(石家大院東北)。1976年,搬遷到和平路10號(原楊柳青廣場西南角)新營業地點。該書店新址的建設早於老西郊區委機關大院。新址建築面積1168平方米,設有業務部、課本供應部、批發部及機關單位服務部。南側為營業廳,北側院子為辦公及倉庫所用。該書店主要經營圖書,兼營文具、文化用品,春節期間還銷售年畫。20世紀80年代,開始兼營音像製品。該店曾經為楊柳青、西青區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生活做出了貢獻。
楊柳青公園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運河故道上。東起一經路(今柳雲路),西至建設路(今青致路)。佔地30068.17平方米,建築面積2469平方米。1984年建,1987年竣工。總長835.3米,寬36米,呈帶狀,故又稱「帶狀公園」。公園由東、中、西為兒童園、頤壽園、青年園。公園的八角亭,噴泉,漢白玉五子奪蓮、老壽星,頤壽園門前的一對石獅等工藝別致,為公園增添了色彩。很長一個時期,楊柳青公園是當地唯一大型公園,為楊柳青人提供了早鍛鍊、晚娛樂的好去處。2002年,西青區啟動「京杭大運河環境綠化工程」,重新挖掘大運河故道,該公園拆除。
帶狀公園頤壽園,俗稱老年園。設有臨翠閣、興碧軒(茶室)、假山等。
帶狀公園兒童園,位於光明路(今柳口路)以東至柳雲路。設有大型滑梯、電動玩具等設備。建院初期碰碰車等很受歡迎。
青年園,有亭、廊、橋、池、廳等。
帶狀公園石碑
頤壽園東臨街口樹建園紀念碑一座,碑陽為著名書法家王頌餘提寫的「楊柳青公園」五個大字,碑陽為區政協幹部謝玉明撰文,楊柳青農民書法家郭丕承書寫的碑文。
楊柳青年畫社西青聯合分社 位於楊柳青鎮新華路與建設路(今青致路)交口西北側,原為楊柳青風箏厂部分舊址。為天津楊柳青畫社於1986年10月在楊柳青建立的分社。又名「古柳齋」。以經營傳統年畫、手繪檯曆、娃娃冊頁、文房四寶等為主。21世紀初,在舊鎮改造中拆除,今其舊址為柳溪苑小區東南角。
楊柳青「前百」 1950年,建於楊柳青鎮估衣街北側,靠近曹家胡同南口。經營日用百貨。曾經為楊柳青重要的日用品商店。正式名稱為「楊柳青第二百貨商店」。因楊柳青人以南為前,以北為後,相對於位於「三不管」的,1956年由花紗布公司改成的百貨公司(副食商場,俗稱「後百」),而稱為「前百」。2010年,在楊柳青大院區改造中拆除。
楊柳青照相館 原位於楊柳青鎮後大道41號,「三不管」一帶北側。為1956年本鎮幾家照相館走公私合營道路成立。原位於大寺胡同21號的渤海照相館改為楊柳青照相館一部,另在估衣街設二部。後兩部合一遷後大道41號門市部。該照相館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為楊柳青鎮唯一照相館,楊柳青人對其有很深的感情。2004年,在楊柳青舊鎮改造中該址被拆除。
群眾影劇院 位於楊柳青鎮原建設路(今青致路)4號,今青致路北段西側群眾園位置。北近楊柳青火車站,南鄰原楊柳青三中。建於1957年,觀眾廳分上下兩層。原建時沒有舞臺,1982年增建一小型舞臺,無後臺。該影劇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楊柳青鎮乃至西青群眾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場所。
影劇院同院北側為西青區電影放映公司,該樓為1976年建成,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經營錄像廳。
楊柳青商城 坐落於楊柳青中心地段,北面新華路,南面後大道。佔地7000平方米。該地址原為楊柳青影劇院、副食商店、七姐妹商店、工農兵食堂。1993年10月始建,翌年12月竣工開業。很長一段時間,是楊柳青人主要的購物場所。
楊柳青百貨商場 坐落於楊柳青光明路(今柳口路)46號,始建於1974年,1975年竣工使用。主體為三層樓房,稱為百貨大樓。很長一段時間為楊柳青人選購日用百貨的主要場所。1989年3月,在光明路,原百貨大樓對面興建新百貨大樓,當年11月竣工營業。2000年,光明路拓寬改造,新老百貨大樓均拆除。
西青區第一幼兒園
1979年籌建,地址在楊柳青體育場西側,今新華裡1號。1980年,將原「楊柳青育紅託兒所」由楊柳青一小對面原址遷入,稱「西郊區楊柳青幼兒園」。1987年改為「西郊區第一幼兒園」,1992年改為「西青區第一幼兒園」。最早建築為西北側二層向東連結一層教學、辦公樓,二樓通往東側樓頂有大曬臺。後全部建成二層,東部平房、空地也建二層教學、辦公樓。
西青區第二幼兒園
1984年始建,地址在楊柳青鎮建設路青雲樓東側。佔地7260平方米,為樓房建築。1987年4月首次招收幼兒。
楊柳青第一小學舊址
位於卍字會胡同14號。清宣統二年(1910)始建,原名「民建第十三學堂」,校址在西關帝廟內。後在廟內北部建立「天津縣民立第五女子小學堂」。1920年兩校均由天津縣接管,「民建第十三學堂」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八小學」,「天津縣民立第五女子小學堂」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五十女子小學」。1940兩校合併改成「楊柳青鎮立小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天津縣實驗小學」。1949年改稱「楊柳青第一小學」。1976年主校內部分平房改為教學樓,北部為三層,東部為二層。1992年又擴建教學樓。該校舊址建築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搬遷至今青致路現址。
楊柳青第三小學舊址
位於楊柳青鎮天齊廟大街2號(今世紀新苑小區)。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於天齊廟內。原名「天津縣公立第一兩等小學堂」。1928年,更名為「天津縣公立第六十小學校」。1942年8月,成為「楊柳青鎮立小學」分校。1945年,更名為「天津縣楊柳青鎮中心國民小學校」。1949年2月,更名為「東街小學」。4月更名為「楊柳青鎮立第三完全小學」。1974年,拆除校園北部舊校舍,建二層簡易教學樓一幢。1985年,在校園南部建二層教學樓一幢,形成南北端為簡易教學樓,東西兩側為舊式平房的校園格局。校園內保留著天齊廟明代古槐。2000年,該校與西青實驗小學合併,校舍拆除。
楊柳青第五小學舊址
位於楊柳青文昌閣院內。1938年建校,原名「天津縣第六十一小學」。1947年稱「文昌閣小學」。1949年改稱「和平街小學」,另有紫竹庵兩個班稱為「建設街小學」,為楊柳青一小分校。1950年「和平街小學」和「建設街小學」合併稱「楊柳青第五小學」,主校設在紫竹庵,下設十六街東公所分校。1958年把十六街大隊部後院劃歸第五小學分校,稱「張家小胡同分校」。1962年,楊柳青第五小學遷到張家小胡同,建設街(紫竹庵)為第一分校,和平街(文昌閣)為第二分校,東公所為第三分校。1964年楊柳青第五小學主校遷到文昌閣內,1965年撤銷東公所和張家小胡同分校。為保護、恢復文昌閣古蹟,2001年第五小學遷出,該校舊址校舍建築於2007年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西青實驗小學舊址
1968年建校,原名「光明路小學」,校址在楊柳青光明路34號。1974年更名「楊柳青第六小學」。1989年拆除平房,建教學樓,更名為「西青實驗小學」。該校舊址建築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搬遷至今柳雲路現址。
西青區少年宮舊址
西青區少年宮創建於1975年,坐落於估衣街2號。原為楊柳青安氏祠堂。1949年,楊柳青鎮在此成立民眾教育館。1951年改稱文化館。後遂區劃隸屬變化幾易其名。1971年,西郊區政府機關遷入楊柳青鎮,楊柳青館併入區文化館,在楊柳青館舊址辦公。1975年,文化館遷新址,此地成立少年宮。1991年,少年宮遷二經路新址。此地改為啟智學校,後改為楊柳青年畫博物館。
楊柳青一中舊址
楊柳青一中始建於1944年,原名「楊柳青私立育青商職學校」,地址在東當鋪大胡同。1945年改名「楊柳青私立育青中學」。1953年遷址到新華路新華裡。1954年更名為「河北省楊柳青中學」。1958年遷址到石家大院並更名為「靜海縣初級中學」。1972年定名為「楊柳青第一中學」。1976年遷址到營建路51號,即照片中的校址。該校於2001年遷新址,舊址成為楊柳青二中校址。
光明路南段西側
光明路南段西側
光明路南段東側
光明路南段(照片右側為郵局報刊亭)
光明路北段(左側西郊飯店)
位於光明路東側的楊柳青市場
光明路 位於楊柳青鎮中部,北起西青道,南至光明橋與營建路相接,中與新華路、河沿大街、運河沿相交,東西兩側分別與後大道、土地祠東大街等溝通。長1592米,寬20米,是楊柳青鎮區南北主幹道。原為土路和狹窄胡同。1958年,為溝通西青道和營建路,拓寬築建,鋪設瀝青路面。1989年,南段再次拓寬改建,拆除東側舊建築,新建磚混結構各種樣式的二至三層樓商業門面。20世紀末,該路南段再次拓寬改建,並與原營建路合稱柳口路。
20世紀90年代,河沿大街石家大院南門(向西)
20世紀90年代,河沿大街石家大院南門(向東)
河沿大街東段南側
河沿大街東段建隆胡同東側
20世紀90年代,河沿大街中段與光華路交口西側(前面左側為靳家大場胡同南口,右側為塘子胡同北口)
20世紀90年代,河沿大街中段靳家大場胡同南口西側(左側為光華路北口)
20世紀80年代,西郊區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大門,即今石家大院南門位置
河沿大街中段民居
河沿大街西段民居(原翟記棺材鋪門臉)
河沿大街西段民居,中渡口附近,楊柳青極為少見的舊式小樓
石馬張宅大門
河沿大街民居
河沿大街 位於楊柳青鎮中部,西起平安路,東至前大街,中部與藥王廟前大街、光明路相交,南北兩側分別於建設路、光華路、大寺胡同溝通。長1186米,均寬7.5米,最窄處4米。清道光年間繪製的《津門保甲圖》中即有該街道。因其靠近運河,故名。舊時,街道兩側有諸多商鋪,許多小販也來此擺攤設點,歷史上曾是一條非常繁華的街道。20世紀末,該路東段被拆。
菜市大街與豬市大街交口(恩和成肉鋪原址)
菜市大街南口
菜市大街北口
三義廟舊址
菜市大街 位於楊柳青鎮中部,豬市大街西端北側。南起豬市大街,北至後大道。西側與藥王廟東大街相通。長214米,寬4米,最窄處2.6米。相傳於清光緒八年(1883年)形成。因當時為本鎮的主要蔬菜交易市場而得名。兩側居民住宅多為磚木結構平房。在菜市大街北部東側,曾有坐南朝北的「三義廟」一座,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廟殿有三楹,廟臺高築,無山門院落。廟內主供劉備、關羽、張飛,另供有 「疙瘩爺」、神荼、鬱壘、關平、周倉等泥塑像。三義廟殿堂寬闊,泥像供桌僅佔地面四分之一,夏季人們常在殿內納涼避暑。庚子年(1900)初,義和拳乾字團大師兄劉德勝曾在此設壇,招收拳民排練被捕,後被救出。這段故事後來被著名相聲演員劉寶瑞編成了相聲。
豬市大街26號(盤香胡同四條南口)民居
豬市大街26號(盤香胡同四條南口)民居
福利廠(劉翰林宅舊址)
豬市大街西段民居(有說是盛興號畫店舊址,有說是周家私塾)
豬市大街西段民居
豬市大街東段俯視
豬市大街中段俯視
豬市大街 位於楊柳青鎮中部。西起菜市大街南口,與蓆市大街相接,東至大寺胡同,與後大街相接。長350米,寬均8米,最窄處5米。相傳清光緒年間形成。昔日每逢一、六集日,四鄉及本鎮養豬戶來此出售大小生豬,春節時更是遍布豬肉攤點,因此得名。舊時,豬市大街西段,玄帝觀至泰山行宮二廟中間,每年農曆臘月十一日起,南鄉炒米店、古佛寺及本鎮等年畫作坊,所刊印之木版年畫,以及門神、灶王、全神像、春聯,由負販者躉來,張樣於牆,任人選購,形成楊柳青年畫市,為楊柳青鎮之獨特景觀。今豬市大街僅存部分樣貌,但仍保存著知府第、董家大院等歷史風貌建築。
楊柳青最早的街市席市大街一隅
蓆市大街 位於楊柳青鎮中部偏西,西起藥王廟前大街,東至菜市大街南口,東與豬市大街相接。舊時每逢一、六集日,外鄉人和本鎮居民來此出售葦席和荊柳筐籃等,因此得名。舊時,蓆市大街是人們買賣楊柳青年畫的集市所在地。畫市位於蓆市大街的玄帝觀至泰山廟(娘娘廟)中間,平時並無集市。每年農曆臘月十一日起,販畫者就把南鄉炒米店、古佛寺及本鎮等年畫作坊刊印的木版年畫,以及門神、灶王、全神像、春聯躉來,把樣畫掛在牆上,以供人選購。此外剪紙、窗花、吊錢等節日裝飾品也都集中在此販賣,直至除夕晚間畫市才收。這熱鬧的場面需要等到第二年再見了。
1估衣街、河沿大街、西當鋪小胡同交口處(1951年楊柳青工商界抗美援朝遊行)
2估衣街街景,左側為廣濟生藥鋪、曹家胡同
3估衣街街景,左側為楊柳青「前百」,右側為石磨盤鋪路的老塘子胡同
4估衣街街景,左側為石家大院,右側為安家大院
5估衣街與河沿大街交口處
6估衣街西口,右側為少年宮舊址
估衣街 位於楊柳青中部,西起與河沿大街交界處,東至大寺胡同,與前大街相連。長252米,均寬5米,最窄處4米。形成於嘉慶年間。舊時楊柳青的繁華地段,多商鋪。每逢一、六集日,街道兩側攤點以賣估衣的居多,故名。
1後大道
2後大道北側民居
3後大道,正安堂老公所胡同對面(今已拆)
4後大道三不管
5三不管清茶社
後大道 在楊柳青中部偏西,西起平安路,東至光明路,中與大寺胡同相交,南側與藥王廟前大街、菜市大街等溝通。
清代時,此道處於舊鎮區北部邊沿,多墳地、蘆葦坑,只有少數居民,後有多戶人家搬來建房定居,遂形成鎮區最北的一條大道。楊柳青人習慣稱南為前,北為後,此道故名後大道。該街道上有楊柳青影劇院、回民食堂、大眾食堂、副食品商場、「七姐妹」食品綜合商店等,曾是楊柳青最繁華、熱鬧的街道。後大道東端有楊柳青人俗稱的「三不管兒」,據傳為舊時天津縣、靜海縣、武清縣的交界,三縣皆不管,遂成為楊柳青的繁華地段。該街東段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今僅剩西段。
1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大寺胡同
2大寺胡同中段民居
3大寺胡同15號民居大門
4大寺胡同與估衣街交口
5 2000年,大寺胡同拆遷建設時發現《重修報恩寺碑》
大寺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光明路以西,河沿大街北側。南起河沿大街,北至新華路。中與後大道相交,東、西兩側先後與前大街、後大街、估衣街、豬市大街溝通。是舊鎮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初成於元代,本為一大水溝,後填平成為胡同。在其北端東側曾建有報恩寺,為楊柳青修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寺廟。廟曾供奉銅佛百餘尊,清代曾鑄大銅佛五尊,據傳與五臺山某寺廟佛像一樣,故又稱下五臺。該寺於清鹹豐三年(1853)被焚。後居民在此建房定居增多,形成胡同。該胡同明清時為武清縣與靜海縣在楊柳青的交界。清末民初時,楊柳青「津西八大家」多在大寺胡同周邊定居,故該胡同多精美建築。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大致位置為今「大院區」東側,現「青遠路」南段。
1經堂廟大胡同
2經堂廟胡同和它的青石板路
3經堂廟胡同北口(九街織帶廠)
經堂廟胡同 位於楊柳青鎮西部,南起藥王廟東大街,北至後大道,長110米。因舊時有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的經堂廟而得名。《津門保甲圖說》繪有該廟,廟位於泰山廟(即娘娘廟)後門所對的經堂廟胡同南端,坐西朝東。民國時,在廢廟興學中,寺廟被闢為學校,後為楊柳青第二小學分校使用。經堂廟胡同還是曾為清皇室如意館供奉的著名畫家高桐軒的故居所在地。該胡同有一獨特景觀,即胡同中的青石板路。該路由四排長1.0米、寬0.3米、厚0.2米的青色條石鋪砌而成。據記載,此路為楊柳青趕大營發家之李姓捐修。舊時的楊柳青街巷多土路,雨田泥濘,唯獨這裡乾淨、好走。如今,隨著歲月的打磨,青石板已經變得光滑,沒了稜角,但它記錄了歲月,成為楊柳青古鎮活著的文物。
靳家大場南口
靳家大場 原位於楊柳青中部,估衣街南側。東鄰大寺胡同,西為楊柳青博物館(石家大院),南毗河沿大街,北至估衣街。略呈長方形,面積5000平方米,多為磚木平房。相傳於清光緒年間形成。其中住戶多靳姓,宅前有一大場地,故名。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戴家實胡同南口
戴家實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河沿大街,北側不通。長70米,寬2米。胡同內住戶多為「戴廉增」畫店族人,故名。相傳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胡同對面,河沿大街的南側為「戴廉增」畫店八間倒坐門臉。該畫店為舊時楊柳青影響最大的兩大畫店之一。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建隆胡同
建隆胡同 原位於楊柳青中部,與戴家實胡同相鄰,中間隔一條糖坊胡同。南起河沿大街,進深70多米後東折接糖坊胡同。共長128米,寬2.5米,最窄處1米。相傳形成於清乾隆年間。因有齊姓在胡同內開設建隆畫店,故稱齊建隆胡同,1949年改為建隆胡同。建隆畫店為舊時楊柳青影響最大的兩大畫店之一。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興盛胡同
興盛胡同 原位於楊柳青中部,河沿大街南側,南起南運河故道(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楊柳青公園),北至河沿大街,胡同東側為楊柳青舊時大戶「石馬張」故居「狀元府」。長56米,寬4米,最窄處3米。傳為光緒年間形成。1983年地名普查時,取國家建設蓬勃發展之意,定此名。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翰林院後面東口(左側牆壁為一小後牆)
翰林院後門胡同鳥瞰
翰林院後門 位於楊柳青中部,東起卍字會胡同,西至東姜店胡同北端。長132米,寬4米,最窄處2米,清代形成。清翰林劉學謙住宅後門在此巷西段,故名。劉學謙為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山西道監察御史、雲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四川永寧道。劉學謙注重教育,對楊柳青教育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而劉家與紀曉嵐紀家,出了張之洞、張之萬的南皮張家以及齊白石家都有親戚,在國內文化界有一定影響。該巷東段南側為山西會館(又稱西老爺廟,後改為楊柳青一小)後牆。該胡同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喬家疙瘩胡同北口,左側民房為周家大院
喬家疙瘩胡同與喬家疙瘩胡同一條交口處
喬家疙瘩胡同一條
喬家疙瘩一條
喬家疙瘩一條民宅,曾為楊柳青商會所在地、旅店等
喬家疙瘩一條
喬家疙瘩一條
喬家疙瘩二條,天津市最窄的胡同
喬家疙瘩三條民居
喬家疙瘩三條中段
喬家疙瘩三條北端拐彎處
喬家疙瘩四條胡同,左側民居今存,右側民居改為「關帝廟」
喬家疙瘩胡同路牌
喬家疙㾑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估衣街,北至豬市大街。北方多有以疙瘩為地名的,但各地讀音不同。楊柳青讀作gaha(噶哈),而㾑字下部不是通常的草字頭加合字,而直接是個合字。該字在《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到,平時很少有使用的。《康熙字典》取音為都合切、德合切,讀答。楊柳青讀作哈。此為楊柳青地名之特色。喬家疙㾑明末形成。因喬姓(楊柳青最早居民之一)最早居住,且胡同多拐彎、拐角、路面崎嶇多疙瘩,故名。後來只把直通的胡同稱為喬家疙㾑,其東面多拐角的部分被分別命名為一、二、三、四條胡同,也冠以喬家疙㾑之名。其中喬家疙㾑二條胡同為楊柳青乃至天津市最窄胡同,20世紀80年代,天津電視臺《哈哈鏡》劇組曾在此拍攝電視短劇,一胖子站裡即把胡同堵住,無法通行。楊柳青鎮最早居民元代太學生高居寶的玄孫、明錦衣衛管帶總旗高仁齋的嶽父靜海將仕郎喬士寧家就在喬家疙㾑。所以,這是一條頗具歷史和人文價值的胡同。胡同北口正對楊柳青一小老校門(原為山西會館,又稱西老爺廟)。該胡同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西渡口胡同從南向北
西渡口胡同從北向南
位於西渡口的石家馬廄
石家馬廄
石家馬廄磚雕
西渡口民居磚雕
西渡口胡同的教師宿舍
教師宿舍院內景
西渡口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南運河故道,被至蓆市大街,中與河沿大街相交。長67米,寬3.8米,最窄處2.6米。形成於乾隆年間,因直對楊柳青鎮的西渡口,故名。胡同中有石氏馬廄等古蹟。清代運河總督管幹貞曾在此留詩,並兩次向乾隆皇帝上奏摺匯報楊柳青雨情,乾隆則為此兩次作詩。
串心塘子胡同
串心塘子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河沿大街,北接估衣街。形成於道光年間。巷內北部原有一嚴姓開設的澡堂,當胡同道中,胡同繞澡堂而過,故名。20世紀80年代初澡堂遺蹟猶在,後徹底拆除,胡同改直。胡同東側為石家大院西牆,胡同西側為民居。該胡同西側民居已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胡同名亦沒有保留。
美麗實胡同
美麗實胡同內景
位於豬市大街的美麗實胡同南口
美麗實胡同 位於豬市大街北側,南起豬市大街,北端不通。該胡同相傳形成於清康熙年間,因戴姓住戶開設「戴廉增」畫店的分號「美麗」號於此而得名。該胡同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東姜店胡同南端民居
東姜店胡同民居
東姜店胡同民居院內
東姜店胡同民居
東姜店胡同南口
東姜店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豬市大街,北至姚家店胡同南段。相傳於雍正年間形成。巷內杜姓住戶開設姜店,故名姜店胡同。後為與鎮西的姜店胡同區分,故改為東姜店胡同。與東姜店胡同相接的姚家店胡同,因有理門公所又名中公所胡同。傳說,評劇皇后白玉霜曾隱居於此姚家店胡同。
曹家胡同從南向北
八街縫紉廠
銀行舊址
楊柳青法庭
曹家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估衣街,被至豬市大街,長120米。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胡同內曹姓住戶最早居住於此,故名。胡同中有楊柳青鎮人民銀行營業所、鎮人民法庭、八街縫紉廠舊址。其中,原人民銀行營業所舊址,曹家胡同5號院建築尤為精美,其大門為仿石庫門樣式,北方地區極為罕見。2010年,經過大院區改造,該胡同面貌有較大改變。
卍字會從北向南
卍字會胡同俯視
楊柳青文化站
卍字會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豬市大街,北至後大道。相傳於清順治年間形成。西側曾有一關帝廟(即山西會館,又稱西老爺廟)。後在關帝廟舊址成立小學,即後來的楊柳青第一小學。1928年本鎮新疆商幫在胡同東側建紅卍字會,故名。紅卍字會,又稱道院,是民國總理熊希齡曾任會長的慈善組織,在全國各地有分支。該胡同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後大街中段,由西向東
後大街 位於楊柳青中部,西起大寺胡同,連豬市大街,東至光明路,與土地祠大街相接。相傳成街於清雍正初年,是當時的主要街道。因地處前大街以北,而楊柳青人稱南為前,北為後,故稱後大街。該街道多明清時建造的精美建築。該街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趙家實胡同
趙家實胡同 位於楊柳青東部,土地祠東大街東端北側,南起土地祠大街,胡同北端不通。相傳於清乾隆初年形成,因有趙姓經營船運業的富戶居住而得名。原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教授,戲曲表演專業主任趙群即出生於此。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裴元堂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前大街北側,南起前大街,北至後大街。清鹹豐年間,楊柳青石氏長門福善堂分家,在此闢胡同,東南口建宅兩所分給了七子石元度,立名裴元堂,故胡同得此名。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前大街東口
前大街民居
前大街民居
前大街 位於楊柳青中部,西起大寺胡同,與估衣街相連,東至光明路,與天泰大街相接。楊柳青人稱南為前,北為後,故名。相傳該街道形成於清康熙年間,胡同多古舊建築。清道光年間,石氏在前大街東口花費五萬多兩白銀建佔地五百多平方米的石氏祠堂,並請山東著名書法家王垿題寫了「石氏家祠」刻成金字大匾,懸掛於祠堂大門之上。該祠堂建築極為精美。民國二十六年(1937),石氏天錫堂石文光將祠堂拆賣。該胡同於20世紀末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光華路北口
光華路北端(青年園與老年園中間)
光華路
位於光華路南段的園丁裡
園丁裡
光華路 位於楊柳青中部,光明路西,南起二中路,北至南運河(20世紀80年代為楊柳青公園),中與振興道相交。建國初,僅為一小土路,兩側多坑塘。1978年後,本鎮居民在兩側建房,形成較為寬闊街道。1983年地名普查時,取光耀中華之意,定名。該路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磨盤胡同
磨盤胡同,中間從南向北拍
磨盤胡同民居
磨盤胡同南口
磨盤胡同 位於楊柳青西部,南起河沿大街,中段東拐繼和胡同,北至利民大街。相傳於清乾隆年間形成。胡同南口運河邊有一挑水口,為舊時當地群眾挑水必經之路。因其南段以廢舊磨盤砌路,故名。
汽發樓
汽發樓 位於北部,南臨新華路,北靠運輸場。建成於1986年。是汽車發動機廠的職工宿舍。20世紀末拆除。
三中畢業的學生們,這裡有你的回憶。
人平實胡同石元傑宅子
人平實胡同
人平實胡同 位於楊柳青中部,南起估衣街,胡同北端不通。相傳形成於乾隆年間。胡同名寓意人人平安。該胡同於21世紀初舊鎮改造中被拆除。
文化路 位於楊柳青中部。東起和平路(今青遠路),西至建設路。其北部為楊柳青花園,後為勞動人民俱樂部。1982年,在其北側建文化系統辦公用房,時為土路,因位於文化館前,故名。1983年,鋪瀝青路面。路南為楊柳青運輸場院牆,東口斜對專署前街,西口斜對楊柳青三中。
專署前街 位於楊柳青新華路北,光明路(今柳口路)西側。東起光明路,西至和平路(今青遠路)。原為耕地,1953年天津專署機關進行市政建設,建成此路。因位於天津專員公署前,故名。兩側曾有區財政局、農林局、農機局、科委、黨校、招待所、農業銀行以及楊柳青鎮政府、廊坊宿舍等。2000年,北側建築改建為區機關,南側建築拆除,復建楊柳青廣場,專署前街也改名為府前街。
楊柳青地名碑 1987年,楊柳青鎮政府設立地名碑,在鎮東西南北共設立四塊。此為原位於楊柳青鎮東公路口的主碑。該碑通高3.6米,須彌座高90公分,上刻獅子、花朵;碑身高2米,寬90公分,厚50公分;碑頂採用傳統民族樣式盝頂。碑陽三個紅色大字「楊柳青」是曾為北海公園補寫乾隆御筆的,從楊柳青走出的著名書法家劉紫蘅先生所寫;碑陰由楊柳青鎮農民書法家郭丕丞書寫。其它三塊石碑通高均為2米,普通碑座,無盝頂。2011年因施工,現被收入區市容委倉庫。
30年代的文昌閣
日佔時期文昌閣明信片圖案
40年代的文昌閣(周杰提供)
50年代的文昌閣
90年代
2000年維修
文昌閣 位於楊柳青舊鎮東南,通高20米,為六角三層磚木結構亭式樓閣,供奉孔子、文昌帝君和魁星。舊時有「崇閣濛雨」之謂,是楊柳青十景之一。該閣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年(1576),曾於明崇禎七年(1634)和清鹹豐三年(1853)重修。光緒四年(1878),在文昌閣院內建崇文書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出了劉學謙、杜彤兩位翰林。光緒三十一年(1905),崇文書院停辦,開辦天津縣第二中學堂,不久亦停辦。1938年,在文昌閣院內建天津縣第六十一小學。1947年,改稱文昌閣小學。1949年,改稱和平街小學,1950年,與建設街小學合併,稱楊柳青第五小學。1987年,文昌閣被列為西郊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後的1965年、1984年先後進行過修繕。2001年,楊柳青第五小學遷出,西青區對文昌閣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八字隨牆門 這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門,其臺階既不佔用胡同的面積,而門又開闊。這種門在江浙地區能見到,但北方地區極為少見,而楊柳青則較多這種形式的門。
近日有讀者提議,建議作者搜集更多歷史資料與老照片,以饗讀者。作者回覆說,自2004年至今的13年民間文化調查和研究,完全是作者用業餘時間自費進行,中有好心人建議政府立項,但田野調查的規律與政府剛性財政是不符的,作者對此也很理解。雖然13年來自費十幾萬元,但興趣所在還可以承擔。又有讀者提議,可以上傳微信二維碼接受讀者的讚賞支持和企業對研究的資助。經作者考慮並無不妥。特做測試,多少隨意,均表感謝。感謝讀者們對作者調查和研究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