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據北京市城管委消息,《北京市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錄》、《北京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近日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按照規定,北京市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錄包括:筷子、勺子、刀具、叉子,外賣平臺默認「不勾選=不需要」模式。
北京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包括:牙刷、梳子、浴擦、剃鬚刀、指甲銼、鞋擦。
有網友指出: 這樣會不會導致顧客需要,到時候另外收費?
還有網友指出: 然後花錢買,就像超市所謂的環保袋!
又有網友指出: 疫情期間,一次性安全一點兒吧[思考],我也知道環保,勿噴。
更有網友指出: 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我特別支持,然而疫情當前,如果全部餐館不能提供一次性餐具,而衛生監督部門對餐館的餐具消毒監管力度和能力又無法100%確保合格,那麼由於消毒不充分導致的流行性疾病傳播和爆發,你們承擔責任嗎?
要說起「一次性」,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我們常常對這些東西帶來的汙染心生愧疚,但無法完全拒絕掉這些的便利。又有人說,誰不想環保?現在處處是一次性用品,用這些也是迫不得已。一次性用品真的不可替代嗎?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便利?
北京是一個擁有21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從2012年的648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929萬噸,6年間增長了43.4%。與日俱增的垃圾產生量,在侵佔了大量土地的同時,還極易形成二次汙染。源頭減量是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關鍵環節,此次修改進一步完善了源頭減量措施,增強了制度剛性約束。
「北京的垃圾分類更多是從服務端發力,不會給市民造成更多的困擾和不便。我們不會輕易撤桶,更不會輕易限時,處罰的措施更多是刀口向內的,對機構和垃圾的收運處置企業嚴格要求。市民只要按照分類標準投放,剩下的就交給我們了,這點請大家放心。」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表示。
早在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就已經正式實施。條例中規定,上海外賣將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叉子、刀等餐具,違者,由市場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上海市對外賣平臺不允許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的規定已實施將近半年,外賣平臺是如何做的呢?
除上海市以外,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對《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條例》明確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湯匙等餐具。
而在其他地區,外賣平臺的訂單確認頁面,餐具份數同樣可以選擇,但並不是必選條件,不選的情況下訂單也能夠提交,商家會默認為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外賣訂單55.7億單,所產生的包裝垃圾達160萬噸,其中有17.5萬噸一次性筷子。2018年外賣訂單109.7億單,2019年外賣訂單預計可達150億單。2019年外賣訂單量若達2017年的3倍,所產生的的垃圾也將是2017年的3倍。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國家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限制從未停止,但諸多措施都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相反隨著外賣行業的發展,消費習慣的變化,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不減反增,對衛生與環保造成巨大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運輸與物流中心主任 Yossi Sheffi 指出,酒店行業這類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行為,更像是一種公關活動,我們本可以採取合法且更有效的措施,但這些企業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麻省理工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不從整個供應鏈來考慮,可能會導致錯誤評估某類產品對於環境的影響,比如蘋果和微軟等公司的大部分碳足跡其實更多是來自於上遊的供應鏈。
正如荷蘭哥白尼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教授 所說,如果推出之前不充分考慮後續的回收和處理問題,反而可能給公共垃圾管理系統帶來潛在的問題,從而導致更高的社區處理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號稱可生物降解的塑膠袋,在在埋在地下三年後,不僅沒有降解,除了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的消費行能減少汙染外,對環境保護沒多少實際意義。
近年來不少大公司掀起的環保行動,不完全是環保意識的覺醒,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討好消費者。有研究指出千禧一代消費者「更重視性價比、注重環保和道德生產」。
這並不是說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等舉措是毫無意義的,只是如果真的希望更好地保護環境,除了減少用量和重複使用,還要考慮到回收利用,從源頭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