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的現代梁祝-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2021-01-13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2019女性藝術節,林奕華導演將攜他的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於3月29日-30日登陸廣州大劇院,也是繼去年張艾嘉、王耀慶主演的舞臺劇《聊齋Why We Chat》之後,他再次來到廣州大劇院。

    從《聊齋》到《梁祝》,包括之前的《紅樓夢》《西廂記》等作品,林奕華繼續用中國古典名著的殼來講現代人的生活。這次林奕華選擇了讓現代祝英臺去讀藝術學院,用18首他親自作詞的原創歌曲,來探討現代話題。

    為什麼選擇梁祝這個「校園故事」?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林奕華導演的首部音樂劇。2014年在香港首演,此番是第二輪內地公演。和此前的多部作品一樣,這次林奕華依然是「為傳統戲劇找現代觀點」。這次,梁祝的故事舞臺從古代的尼山書院搬到了現代的藝術學院。梁祝二人的最後結局變為,祝英臺英年早逝,留下畫作《梁山伯的肖像》,成為藝術史上的不朽名作;梁山伯深受打擊,反覆追問,理想已死,自己是在哪裡錯過了理想?

    談及為什麼選擇「梁祝」為藍本進行音樂劇的創作,林奕華表示,華語古典作品中,《梁祝》歌謠流傳已久,本身就具有音樂劇的淵源。而選擇「校園題材」,則和他自己的學生經歷有關。林奕華笑言,自己沒有和學校的緣分。學生時期他就曾一個學年翹課半年去看電影、逛美術館。而從初三到高二的幾年間,更是「變本加厲」,只有一半時間在學校,另一半時間在電視臺工作。長大後他才發現,「學生時期一半時間翹課,長大後反而想回學校去。祝英臺想要去讀書,也有我自己的部分投影在裡面。」

    為什麼要選擇將故事的舞臺放在藝術學院?林奕華談到了他對現代年輕人情感觀的觀察:「一個是認真就輸了;還有習慣被動接受答案而不去主動問問題。」他表示,這兩點恰恰和藝術學院相反:「學習藝術需要思想上的啟發,要主動去問問題。」就和劇中的祝英臺一樣,活出了自我。

    在形象設計上,《梁祝的繼承者們》使用了「圍裙」作為校服,突顯作為故事舞臺的藝術學校創作精神以及校園氛圍。

    「祝英臺和梁山伯,他們被對方身上自己沒有的東西所吸引,卻又無法打破這些『沒有』帶來的矛盾。」林奕華將他的思考,放進了這部音樂劇中。劇名中的「繼承者們」,正是他期待能以這個現代版的梁祝故事,探討現代的意義。

    先有歌后有本的音樂劇

    作為一部音樂劇,音樂自然是劇中的又一主角。2014年,林奕華邀請音樂人陳建騏,陳建騏用一周半時間寫了18首曲,林奕華則用三周多的時間親自為所有曲進行了填詞。在完成所有的歌曲後,林奕華再在歌和原著《梁祝》的基礎上,進行了音樂劇情節的創作。「這是一部先有歌,後有情節的音樂劇。」

    祝英臺的《暗戀》、逗趣的《圍裙》、自我嘲諷《我是一顆藝術屎》和對藝術的告白《為藝術犧牲》等,每一首歌的旋律和色彩都大不相同。其中,與著名的《十八相送》同名的原創歌曲《十八相送》融合了林奕華的小巧思:每一句歌詞有兩個同音字。他笑稱這首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相拉扯和戲劇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頗為相似:「我們做戲就想讓觀眾有思考、想更多;但觀眾往往不想想太多,他們更期待得到某個確定的『答案』。」

    他還特別提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和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一曲,表示在上一輪內地公演時,他有在微博等社交平臺看觀眾的反應和反響,發現很多內地觀眾對此曲表示很有認同感,讓他印象很深刻。

    林奕華坦言,做音樂劇很難,也很貴,但是他還是想繼續做。他舉例,因為受成本和舞臺轉場等因素影響,舞臺上的樂器伴奏就是一大問題,最後該劇選擇了以阿卡貝拉人聲,和演員自己會用的樂器進行伴奏,所以在巡演中還要根據演員變化伴奏樂器。

    林奕華透露,2016年以來,他一直在歐洲看戲 。他發現,華語音樂劇更多還在借景抒情,但歐美音樂劇有幾點是華語音樂劇圈缺少的:一個是少兒文化,我們很少有少兒為主角去玩、去冒險的作品;還有一個是人與人之間更善意的一面,宮鬥、職場爭鬥等題材似乎更加受歡迎。

    談到想要做的新作,林奕華給出的答案頗「貪心」:「一直都很想做《金瓶梅》,還有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還有之前做過的作品其實都想再做一次。」

    女性藝術節·活動之美

    本屆女性藝術節不僅會有如此多的精彩演出和藝術展覽,廣州大劇院還搭配組織了更多豐富的相關活動(如工作坊、大師班、文化講座、藝術沙龍等),來鼓勵每位觀眾都參與進藝術的氛圍當中。

    3月14日《結婚》主演見面會

    3月17日 古典音樂中的女性之聲

    3月27日《梁祝的繼承者們》主演見面會

    3月28日 林奕華分享會

    3月30日 瓦列芙斯卡大提琴大師班

    3月31日 朱宗慶打擊樂團普及講座

    4月1日  朱宗慶打擊樂團大師班

    4月7日  奇妙約會之旅——— 小提琴重奏音樂會

    4月13日 法國天空之光女童合唱團合唱工作坊

    女性藝術節·展覽之美

    廣州大劇院還將聯動文化藝術機構舉辦的藝術展覽,試圖通過這種建立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特殊交流方式,使得藝術的理念和精神得以呈現,並供大眾品讀與欣賞。

    「看,你多美」主題攝影展

    時間:2019年3月7日開始 地點: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前廳

    風·尚———18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

    時間:即日起-2019年5月5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呢喃的泥土」

    時間:2019年3月30日-6月2日 地點:廣州K 11

    大圖:《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小圖:《木蘭》劇照

相關焦點

  • 林奕華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
    」 導演編劇歌詞/林奕華 動作設計及導演/伍宇烈 音樂總監/陳建騏 作曲/陳建騏 黃建為 阿超 部分歌曲音樂編排/一舖清唱 製作總監/陳寶愉 燈光設計/陳焯華 藝術指導及舞臺設計/陳米記 藝術指導及形象設計/郭家賜 多媒體設計/黃志偉 音響及音樂設計
  • 下周碰面 | 非常林奕華•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非常林奕華首部音樂劇作品,2014年於香港首演,一石激起千層浪,給藝術界帶來極大的震動,好評如潮。
  • 林奕華:用創作與未來對話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
  • 4月26日 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組見面會 獻給跟自己戀愛世代的人們
    《梁祝的繼承者們》《梁祝的繼承者們》為「非常林奕華」生命三部曲系列第一部,三部曲分別以藝術、哲學、科學探討人的本源。林氏《梁祝》把故事背景設置為一所藝術學校,順理成章大張旗鼓談論藝術與理想、藝術與人生、藝術與不朽的永恆命題。最後的「化蝶」一場,美術館化身為藝術與愛情的墳場,梁山伯來到美術館掃墓。面對已成為一幅肖像畫的英臺,梁山伯與祝英臺便如同達文西與蒙娜麗莎,以另一種方式永不分離。梁山伯在畫前喃喃反問:「究竟是你死去、我活著?還是我死去、你活著?」
  • 林奕華之《紅樓夢》:一種現代批判
    林奕華說。從《賈寶玉》到《紅樓夢》,中間隔了三年,這三年裡面,他完成了「四大名著」系列之《三國》,在內地巡演,備受爭議;做了一部原創劇《恨嫁家族》,又改編了一版《梁祝》,這兩個戲反響都很好,也一演再演。還和臺灣的一個現代舞組合合作,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舞蹈劇場《兩男關係》(這麼說是因為他自己的劇團全名為「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然而他做的絕大部分戲劇都有大量臺詞)。
  • 林奕華:」獻給跟自己談戀愛世代的人們「
    曾經執導過《賈寶玉》,《恨嫁家族》等大熱舞臺劇的林奕華,此番帶著全新音樂劇,讓觀眾們看看,「藝術的繼承者們」會有怎樣的故事。2010年《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獲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2012年《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獲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林奕華,這個50多歲的老頑童,因喜愛把經典改得面目全非,而在話劇界有一抹屬於自己的獨特色彩。
  • 實事求是-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②12月15日A02版《天堂頂汙染治理,「次日達」的從化檢察其誠可嘉》一文(編輯:張子慶 校對:陳寧 黃熾林)第5段第14行,「頻次容」應為「頻次」。③12月18日A07版《她靠單手插花走上國家級舞臺》一文(編輯:朱林 校對:劉暢)案例張小敏部分第1段第7行,「高地錯落」應為「高低錯落」。
  • 林奕華首部音樂劇,以此獻給跟自己談戀愛世代的人們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2014年5月在香港葵青劇院首演一石激起千層浪,給藝術界帶來極大的震動。
  • 林奕華:最好的關係是puppy love
    媽媽則來自中下階層,很早就去洋行做OL,19歲時生下林奕華。12歲時個性不同的父母兩人離婚,林奕華也於此時被送去臺灣讀了一學期的初中。但是,父親的自由任性,卻也許也賦予了林奕華性格中追求自由和缺乏安全感的雙重性。| Q:這樣的父親有讓你覺得不滿嗎?
  • 《梁祝的繼承者們》獻給跟自己談戀愛世代的人們
    茹國烈(西九文化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 | 看林奕華新劇《梁祝的繼承者們》很自然就想起了中學時代。「我是誰?」是那個年紀的最大課題。我喜歡藝術,但我有天分嗎?我喜歡文學,但我能當小說家嗎?「自己」,從來不只是發現,也會發明。林奕華給梁祝這經典最大的貢獻,是把他們念的書從《四書五經》變成了藝術!梁偉詩(香港劇評人) | 藝術裡的化蝶,美術館哭墳。
  • 關於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你不知道的18件重要的小事
    這是「非常林奕華」25年來,第一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作品是以《梁祝》為藍本完成的音樂劇創作,《梁祝》中著名的橋段即為「十八相送」,全劇恰好一共有18位演員。是近年來林奕華創作的舞臺劇作品中陣容最為龐大的一次。但,這只是個巧合。
  • 2015江門面孔-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8月末,南都首先報導了《江門90歲抗戰老兵:這一世第一次過生日》一文,第一次讓讀者關注到抗戰老兵這個群體。隨後南都更是推出了《抗日戰爭勝    利七十周年系列報導》,記者分赴江門各地,尋訪抗戰老兵,講述他們當年浴血奮戰的故事。報導推出後,受到各界好評,不少知情人士致電感謝並提供線索,使得更多「沉埋」的歷史故事得以重現。
  • 林奕華x陳建騏:我們處在一個時代,大多數人是沒有focus的
    林奕華從2006年的《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開始,邀請臺灣音樂創作人陳建騏任音樂總監,共同創作了多部在兩岸三地熱演的舞臺作品,包括「四大名著」系列、「城市三部曲」系列,以及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等。《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劇照林奕華和陳建騏合作的契機竟是由於陳綺貞?《梁祝的繼承者們》的誕生為什麼讓陳建騏大呼「可怕」?
  • 3.19【林奕華、陳建騏:十年劇場創意之旅——少即是多,小也是大】
    ——村上春樹【時間】2016年3月19日 周六 19:00-20:30【主辦】北大未名講壇、北大光華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 【說明】開放式講座,無需報名 【嘉賓簡介】 林奕華:香港知名舞臺劇導演、編劇香港出生,中學畢業前曾在前麗的電視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編劇。
  • :似曾的夢 失落的情(附林奕華55部舞臺劇全記錄)
    這個現代場景跟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小說《紅樓夢》有甚麼關係?是將清朝貴族的恩怨情仇,轉換成現代脈絡來重新敘述嗎?是以曹雪芹創造的寧榮二府,來隱喻現實世界的榮辱興衰嗎?是將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進行性別角色的對調和扮演嗎?彷佛是,也彷佛不是。如果單純是的話,就太小覷林奕華的才思了。
  • 讓聽障患兒聽到福音-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繼2015年之後,耳聰工程這一公益性醫療救助項目今年繼續在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舉行。據了解,2015年的耳聰工程持續至今已經為50多名家境貧困聽障兒童和耳疾患者開展手術。隨著今年的項目啟動,勢必會有更多聽障人群受益。
  • 廣州年夜飯預訂火爆-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 此間人物|林奕華*陳建騏:浪漫離我們很遠,孤獨離我們很近
    從魏瑛娟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到幾米的《地下鐵》再到林奕華的《梁祝的繼承者們》,陳建騏用弦樂、鋼琴等原音器樂伴奏,以音樂、聲音和影像對位的方式,豐富了舞臺肢體語言,也讓聽者藉由音樂,找到劇中人物的靈魂所在。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是具有智慧的人才能承擔的挑戰。
  • 非常林奕華《紅樓夢》
    從二○○六年第一出《水滸傳》、二○○七年《西遊記》、二○一二年《三國》,到今年的《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創作就像找到對的鑰匙,門就開了。」林奕華做一齣戲,緊鑼密鼓的製作期常不超過一個月,因為,他都能找到解碼的鑰匙,很快就把門打開。當初做四大名著系列,也是計劃一年一出,四年就完成,沒想到主客觀因素限制,一做就是八年。
  • 林奕華: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
    從林奕華的微博上可以看出,他也是BBC《神探夏洛克》(Sherlock)的粉絲。這幾天連續幾篇微博都是和福爾摩斯與華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