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

2021-02-21 永樂戲劇

從林奕華的微博上可以看出,他也是BBC《神探夏洛克》(Sherlock)的粉絲。這幾天連續幾篇微博都是和福爾摩斯與華生有關。

是的,他的第56部原創舞臺劇就是講福爾摩斯和華生。《心之偵探——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正在排練中,這部劇將在今年3月5日到13日在香港首演。按照之前林奕華作品的巡演慣例,其後內地觀眾們或許將很快也能觀賞到這部作品。


「福爾摩斯」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影視劇題目。BBC的《神探夏洛克》捧紅了卷福和馬丁·福瑞曼,該劇推出的聖誕特輯、大電影《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剛剛在內地上映。

美劇《基本演繹法》則邀請了英國演員約翰·李·米勒出演福爾摩斯,華人女星劉玉玲出演女華生。


《心之偵探——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是林奕華「生命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兩部,一部《紅樓夢》去年秋天和觀眾見面了,一部《梁祝的繼承者們》將於3月底開啟中國內地地區巡演。前兩部都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第三部為何選擇了福爾摩斯這個題材?林奕華說:「我創作時很像福爾摩斯,一定要找到一些什麼與真相有關的東西。福爾摩斯不是警察,警察是辦案,福爾摩斯則是查案。警察是處理麻煩,福爾摩斯是提出問題。警察是抓兇手,福爾摩斯是追溯犯案動機。他選擇案件而不是案件選擇他。」

關於「那種關係」,林奕華如是說:

為什麼今日很少「愛情」故事能寫到像Sherlock般,讓人看到愛情是「一種關係」? 我決定要創作<心之偵探>時,知道要給三小時的舞臺時間鎖定一個範圍,於是問了自己,為什麼從小我會對褔爾摩斯有興趣? 答案很簡單,渴望身邊有個患難與共的人,又名伴侶。 

「共患難」才是主題。而今日愛情電影要不面臨淘汰,要不太過人工太過化學,就是被「偶像劇」綁架太久:追求虛幻,做成弱智,所謂波折,都與人性內心無關。

這時候看Sherlock真是百感交集:它的成就不是偶然,不是幸運,是「燒腦」的夲錢雄厚,因為背後豐富的文化,叫智慧。 Sherlock三季之中有兩季的尾聲重頭戲都把矛頭指向媒體如何製造社會上的共犯結構,一次令Sherlock「身敗名裂」,一次威脅國家安全以「醜聞不需要証據」因罪犯是媒體老闆。這些情節無非隱喻,但也説明了「共患難」作為情操本來是情侶關係之必須,奈何當多數人由消費媒體「進化」至自我消費,自我中心己成人人的核心價值,能夠在一起不是因為對方是誰與自己是誰,卻是,「因誤解結合」,故此很快「因了解分開」,既是消遣,中間的時間普遍都短,所以談不上是關係。 

Sherlock與華生不同,在一起時不是shopping耍樂,是不眠不休出生入死。 因為興趣相同,也就應了<心之偵探>的一句文案:「什麼人需要什麼人,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 

關係是,褔爾摩斯除了對華生說:「 推演,華生,推演!」,還㑹問他:「華生,望向天上,告訴我你看見什麼。」

我們來聊聊吧,你認為

一段讓人感動的關係

福爾摩斯與華生/馬克思與恩格斯/伯牙與鍾子期/梅長蘇與蕭景琰/吳邪與張起靈/柯南與灰原哀/舒克和貝塔/湯姆和傑瑞……

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柯南道爾沒有福爾摩斯的故事
    翌年,七月瓦德.洛克把故事獨立印發,1889年又再版,以後,柯南.道爾聲名大噪,更是再版又再版了。可是,他二十五英鎊已經把版權賣斷,所以一點經濟的利益都沒有拿到。《四簽名》才是柯南.道爾第一部以福爾摩斯為主角,名成利就的作品。        可是《猩紅的習作》還是和柯南.道爾的成功有關係的。出版《猩紅的習作》的瓦德.洛克公司編輯白坦尼(G.T.
  • 《天才少女福爾摩斯》短評
    3.5/5 勉強及格邊緣,以福爾摩斯的謎之妹妹視角,開啟整個故事,剛開始的確有點新鮮感,但影片的主線從媽媽去哪兒,中間換成拯救屁孩侯爵後,整部片就開始有些文不對題了,《天才少女福爾摩斯》鏡頭下的倫敦,依舊是工業時期的霧都,但有點不同的是,它是女性自主投票權呼聲不斷的倫敦,女權意識逐漸抬頭,改革呼聲不斷,基本上編導以屁孩侯爵失蹤案,以及母親的突然消失,讓小女孩艾諾拉踏上這段陰錯陽差,改變女性權益的意外旅程
  • 林奕華 |《宿敵》:美人拿起斧頭
    香港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戲劇團體非常林奕華創辦人編導超過五十齣作品,著作豐盛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導演)獲臺灣金馬最佳改編劇本。林奕華亦致力於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別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擔任講師。
  • 【對話林奕華】深刻解讀林奕華式的紅樓夢
    香港著名導演、文化大師……擁有著無數光環的林奕華是多少舞臺劇粉絲的完美偶像,但9月26日,當他儒雅的坐在閱潮書店和大家探討他的舞臺劇作品《紅樓夢》的時候,你會發現他非常的純粹,拋去光環的他,只是一位積極想和大家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普通人,今天,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林奕華,而不再是別人口中和自己想像中的他。
  • 非常林奕華《紅樓夢》
    現代人以為利用了科技,其實被剝削得很厲害,科技的方便讓人沒有細節,沒有情感,沒有勇氣。「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林奕華強調,如果自己再把老故事重說一遍,毫無意義。「我要做的是,有立體感的作品。通過這四出戲『閱讀』四大名著,不只是文字表象的閱讀,而是更深刻的文化閱讀。」
  • 非常林奕華巡演最終回:紅樓有夢,後會無期
    去年這個時候,正是非常林奕華的《紅樓夢》演員進組排練的第一周。那時,讀過或沒有讀過原著的演員們正在聽著導演和創作文本的徐硯美精心挑選的15首「恨情歌」,找尋書中不忍道明的「遺恨」;一起潛入海底,在水壓中感受壓抑、釋放和太虛遨遊……
  • 林奕華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
    誰叫在這兩個其實互相欣賞的年青人,有一個「第三者」叫馬文才,而「他」的不可逃避,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眼下這個充斥高速消費與信息泛濫的時代? 見證梁祝聚合分離的學院裡,有一位教授「什麼是藝術」的老師。
  • 職人訪談錄 | 王耀慶*林奕華:既曖昧又危險
    說實話,當時在現場聽到老爺的這個回答其實有被嚇一跳,因為太直白了。也許,只有面對林奕華,王耀慶才能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說到二人的初相遇,林奕華這樣說:"2005年,我在臺北排戲,晚上不睡覺在90多條頻道上衝浪,然後,在一個劇集停了下來,因為有個演員的表演跟其他人都不同,但是,同一集裡,他就被汽車撞倒,原來他是客串的,我就到處打聽,原來他叫王耀慶。"
  • 【林奕華與紅樓夢之問】何謂欲望?
    對《紅樓夢》,林奕華問:「What is sex?」「sex」不僅是指「性」,更是指人的「欲望」。在原著《紅樓夢》中,林奕華讀出曹雪芹在其中所談的「性」。在古代,那是人受到強烈壓抑的欲望。那麼在現代,人的欲望依然是如何浮沉於壓抑與放肆之間的?
  • 林奕華:最好的關係是puppy love
    林奕華的父親是上層社會出身的野馬,曾放棄讀大學去當海員,到29歲才安定下來。媽媽則來自中下階層,很早就去洋行做OL,19歲時生下林奕華。12歲時個性不同的父母兩人離婚,林奕華也於此時被送去臺灣讀了一學期的初中。但是,父親的自由任性,卻也許也賦予了林奕華性格中追求自由和缺乏安全感的雙重性。
  • 搜狐戲劇:《賈寶玉》林奕華的戲 何韻詩的歌
    記得大導林兆華在《哈姆雷特》中提出「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而林奕華的《賈寶玉》裡除卻何韻詩扮演的固定角色賈寶玉外,十二金釵在角色上也是自由出入、靈活轉換,人人都是林黛玉、薜寶釵、賈政……甚至上一秒是晴雯,下一秒立刻變身劉姥姥。有時臺上還會同時出現兩個晴雯、四五個林黛玉的場景,導演簡直像個魔術師運用帽子變戲法似的,角色轉換之快讓觀眾目不暇接。
  • 林奕華:用創作與未來對話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
  • 「戲痴」林奕華的五幕戲劇人生
    跟他相處起來,你總是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真誠與耐心傾聽的溫柔,或許只有如此這般內心細膩的人,才會對人,對時代有如此入微的觀察與獨特的表達。第一幕:《告白》「我的人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重心?就是我發現我有話想對這個世界說。
  • 林奕華之《紅樓夢》:一種現代批判
    「我感覺這部戲還沒有排完,希望有機會還可以再排。」林奕華劇作《紅樓夢》劇照香港導演林奕華又一次把《紅樓夢》搬上了舞臺。說「又」,是因為2012年他已經改編過一次《紅樓夢》。那次是和香港歌手何韻詩合作,其實是為了何韻詩出道十周年紀念,何韻詩當然是主角,劇名也改作了《賈寶玉》。
  • 林奕華舞臺劇 《紅娘的異想世界 之 在西廂》
    這是一個人人都替自己做紅娘的時代  鬼才導演林奕華 × 多棲影后劉若英 ×千面型男王耀慶 × 通天編劇陳立華  鬼才導演林奕華繼《水滸傳》《西遊記》之後,再次從古典文學出發的劇場狂想,不按常理出牌,帶觀眾馳騁於別出心裁的創意空間  回溯千年經典《西廂記》,門不當戶不對而終成眷屬的有情人,映照現代人感情困境  多棲影后「奶茶」劉若英重返話劇舞臺,
  • 《惡童》中小黑與城市空間的對立關係
    而我們看到這個城市也的確面臨變化,「KIDDY KASTLE」的公司想要改造這個城市的同時,而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隨之改變。本文嘗試用《惡童》的電影鏡頭來分析主角小黑和寶町三丁目這個城市空間之間的對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