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1857年起義成功,那麼現在的印度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貧弱的小國。我這麼說並非憑空猜測,而是根據起義時印度次大陸的情況來推斷的。
小國林立,無法大一統的印度
之所以會小國林立,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在莫臥兒王朝末期,帝國其實已經分崩離析了。地方上不是割據就是半割據狀態,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號令,而中央政府的皇子和大臣們還忙著在內鬥,這就導致皇權進一步衰弱。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帝國的分崩離析是歷史必然規律。
第二,起義時,各地的義軍是各自為戰的,並沒有統一的組織,這就導致在起義之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政權。
其中較有名的是德裡、坎坡爾、勒克瑙以及詹西的義軍,他們在起義初期便擁立當地的王宮,成立了各自的政權。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一些小城市,甚至是農村也有大量義軍存在,作為獨立的組織,他們在慢慢發展中必定也會逐漸形成一定規模的政權,這些政權如果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一個個國家。
其實這個情形可以參考一下中國元末起義的時候,當元朝不足為慮之後,義軍們便開始爭奪天下。但是印度的情況可要比這亂上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勢力實在太多了,而且民族成分複雜,還有宗教信仰問題,再加上文化落後,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有能力統一全印度。最多就是出現一個西周那樣的強國,來領導其他的弱國罷了。
工、農業十分落後,民眾生活很原始
雖然英國殖民者對印度進行了一些現代化的改造,但是都還止步於起始階段,畢竟當時的統治者是東印度公司,其本質就是一群商人罷了,他們追逐的只是利益,對於治理國家毫無心得也不在乎。
沒有先進的技術工、農業落後是必然,而且這兩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但是這些小國土地有限。由於技術落後,想要餵飽全國百姓就需要佔用大量的田地。至於工業用地,很難騰出足夠的地方,因此工廠應該還是會存在,但是數量肯定非常稀少,無法形成規模。
而且由於國小民窮,就更能完成原始積累,發展工業基本不可能。具體情況其實可以參考一些非洲國家,這些印度小國的情況和那些非洲國家沒有得到援建項目的時候差不多。
加上民族和宗教上的矛盾,各國之間必定會經常發生戰爭,這樣其發展就更加滯後了。估計到了21世紀,其國家文明程度還不如朝鮮。
教育落後,國家貧弱,只能依附大國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經濟發展不起來,那麼就應該先發展教育,這個難度低一些。但是實際上這個難度更高。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即使現在印度引進了民主以及各種西方思想,然而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依然在印度根深蒂固。那麼可想而知,在100多年前,印度教的影響力必定更大。那些佔大多數低種姓的人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的。
民眾文化水平低,加上資源貧乏,經濟又搞不起來這些小國的貧弱是必然的。而小國弱國的生存之道只有一個,就是認大哥。因此這些小國必定會依附某些大國,成為這些大國在印度次大陸上的代理人,為大國爭奪利益。其實也就是直接殖民變成了間接殖民罷了,印度的情況其實並沒有好轉。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其實印度起義成功,趕走了英國殖民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了。窮困戰亂將一直伴隨著他們,最終的結果只能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革命成之後各方面飛速發展,我們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一代代人努力才能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