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國為什麼主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2021-01-08 騰訊網

世界歷史上,英國曾經是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擁有強機制的海軍(海軍力量大於二三名之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總面積超過鼎盛時期的沙皇俄國3367萬平方公裡,控制世界4-5億人口,全球都匍匐在女王的腳下。

而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之中,最重要的土地莫過於印度,所謂「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是英國殖民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沒有之一。印度的戰略地位自不必說,控制印度洋,掌握整個東南亞,進可以虎視眈眈的威脅西藏,支援緬甸,操縱馬六甲,直接控制整個世界航運陸路線的核心區域,退可以連接中東,震懾中亞,也是英國全球貿易網絡裡面的中轉站,是英國擁有最多人口的殖民地和實際利用面積最大的殖民地。

上圖_ 莫臥兒帝國 (1526年-1857年的印度王朝)

對於印度來說,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英國就沒有今日的印度。在整個印度歷史上,最大的王朝莫過於蒙古後裔建立的莫臥兒帝國,但是其面積也遠沒有英屬印度來的大,英屬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以及印度,斯裡蘭卡長期也歸印度總督控制,那麼這麼龐大而重要的殖民地,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居然主動放棄,沒有堅持繼續統治呢?為何英國在二戰後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呢?

上圖_ 英國:19世紀中後期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分布

賺錢與賠錢

眾所周知,英國之所以能夠在19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工業強國,而且維持了上百年的霸權,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掌握了大量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為它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比如糖橡膠香料等等,讓英國可以免費獲得原材料以更低的價格傾銷工業品,這樣英國工業才能在世界上橫行無阻。

但是到了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後,英國的工業優勢開始大幅度縮水,因為英國工業基本都集中在本土,而且發展太早,那種老舊的工業基礎無法和德國美國這樣集中發展重新科學規劃工業園區相比,說白了就是拆了重建難度太大,拆遷費太高了。所以很快後發優勢顯現出來,德國美國的工業基地發威,讓英國喪失了龍頭老大的地位。

上圖_ 19世紀英國的棉紡織工業

上圖_ 19世紀的英國食品工廠

但是這樣一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來了,德國有工業實力沒低價原材料,英國工業實力不行了,但是原材料掌握在手裡,所以一來二去大家發現英國還能強行和德國打個平手。不過這也就有了後面一戰的故事。

一戰結束以後,英國發現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英國發現殖民地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不僅不賺錢,反而可能會賠錢,這是為什麼呢?

殖民地是一筆經濟帳

長期以來,英國統治印度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將印度變成英國的一部分,而是合作式的。其實也很好理解,印度上億人口,英國在印度的力量連帶著僱傭兵算上也不過一萬多人,根本無法有效統治,所以這一直以來,英國統治印度有三大法寶:

1.印度王公

2.文官體系

3.與國大黨合作

上圖_ 印度四大種姓:持樂器的婆羅門、持武器的剎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羅

在18世紀英國一步步強化在印度的殖民體系的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的是印度王公,當時印度處於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印度王公們和英國殖民者的合作十分緊密,在印度的種姓制度體系之中,英國人大概是剎帝利的位置,但是最高的婆羅門仍舊是印度上層社會,這樣印度的結構依舊是穩定的,英國人給印度王公們以優厚的待遇換取自己的統治權。

但是到了二戰後,印度王公基本上是派不上用場了,因此英國人越發的孤立無援。當年章西女王起義之所以最終能被鎮壓下去,其實就是印度王公們支持的結果,因為章西女王的起義理由是英國無理剝奪了她的領地,印度本來是沒有國家概念的一塊土地,缺乏穩定的民族基礎,又有種姓制度的重重隔閡,所以只能用這樣的封建理念團結大眾,自然也難以成功。

上圖_ 印度種姓的劃分

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之中,文官體系是重要的一環,沒有這一環英國就無法在印度貫徹行政,但是自從二戰以來,由於英國國內經濟崩潰,處於所謂的「經濟敦刻爾克」,無力支援龐大的海外文官體系也成為了現實。韋維爾總督在戰後的報告中說,印度文官在二戰開始就存在人手不足問題,二戰又阻礙了文官正常徵召,這樣,二戰結束時印度文官已經嚴重缺乏。

由於印度的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印度各地在文官體系削弱的前提之下暗流湧動,在孟買,大量的士兵在1946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兵變,緊接著在馬爾巴爾和比哈爾地區,警察開始罷工。進而演變成全印度範圍內的大罷工,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瞬間變得岌岌可危,沒有文官,無法傳達英國人的任何政令,所以英國最終退出印度也是無奈之舉。

上圖_ 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僱傭兵為骨幹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

其實相比以上兩點,最為致命的是國大黨對英國的不合作。

眾所周知,二戰後印度國大黨最有號召力的領袖是聖雄甘地,他一貫是以印度獨立為人生目標,雖然他反對工業化到了有些極端的情況,但是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措施比暴力革命更加讓英國人感到恐懼。

因為對於英國來說,印度是商業產品,商業產品一旦虧損就沒有了價值,因為英國對印度沒有領土情結,不可能虧本要地,也無法同化印度人變為純正的英國人,所以甘地在各地發起的棉花不合作,商品不合作,不買英國貨等運動讓英國焦頭爛額。英國人普遍感受到印度越來越虧本,國內呼籲讓印度混蛋的「逃離印度」運動高漲。

上圖_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

甘地對國大黨的影響力讓國大黨變得對英國極不友好,同時全印度所有的黨派都開始和英國離心離德,當時的艾德禮內閣面對的情況其實還有一點更加糟糕,那就是英國當時面對蘇聯的階段威脅。

二戰後蘇聯已經佔據了整個東歐,雖然答應撤出中歐不染指西歐,但是大家都知道蘇聯這樣做不過是礙於美國的實力,自己在二戰之中損失過大。

此時英國已經被蘇聯壓制的喘不過氣,隨時有一種面對「第二個希特勒」的感覺,所以如果此時印度發生大規模叛亂,英國根本無暇東顧。而且印度當時的自治程度已經很高,國內貿易對英國限制進出口,英國原本當炮灰的印度軍團當時不僅要花錢,而且僱傭費用極其高昂。

上圖_ 印度 巴基斯坦

在很多人的觀點之中,英國是故意分裂了印度,把它分成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但是實際上,當時英國是很想讓印度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畢竟英國想主導印度憲法,將來說不定可以偷梁換柱捲土重來,分成兩個國家可就沒這操作了,然而它還是想多了,印度獨立的時候那種劍拔弩張的局面讓英國不得不狼狽逃離,甚至連很多武器都直接扔給了印度。

可以說英國在印度最終的「逃離」還是相當快的,充分體現了西方特色。畢竟任何殖民者到最後,總是要還的。

文:天光破雲

參考資料:

【1】D. A. Low,Eclipse of Empi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 21.

【2】R. J. Moore,Escaping from Empire,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3,p. 1.

【3】A. Seal,「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India」, Modern Asian Studies,Vol. 7,No. 3,1973,pp. 321 - 347.

【4】印度獨立史

【5】英國在印度的最後十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二戰後英國殖民統治;被擊斃的馬來西亞遊擊隊員慘遭曝屍
    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尤其是對英國而言。曾經稱霸世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走向衰退。但是二戰後,英國曾一度全力維持自己在殖民地的統治,只不過收效甚微。今天,一組馬來西亞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圖集,帶大家看一看英國紳士背後的兇殘。圖中是一名英軍少將在地圖上指出馬來西亞共產黨武裝的主要活動地點。
  • 往事不如煙,從《貝爾戈維亞》看英國對印度的好奇與殖民正向影響
    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來徵服印度的,其中包括四次侵略邁索爾的戰爭、三次侵略馬拉提的戰爭,其後就逐漸控制了印度的中部與南部。在1849年攻下旁遮普後,印度完全淪為英屬殖民地。除了戰爭之外,東印度公司在英國完成對印度的殖民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60年東印度公司建立。
  • 100年前英國殖民時期的的印度老照片
    這些黑白照片記錄了大約100年前拉傑統治時期印度的生活景象。這些照片囊括了從宗教儀式到國王喬治五世訪問印度,以及一系列反映了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照片。在英國殖民期間,英國殖民軍隊向阿姆裡斯特薩開火,在10分鐘內,造成379名平民死亡,超過1200人受傷。
  • 印度該如何被有效殖民?英國人當時猶豫難決,但決斷後卻影響深遠
    1857年的時候,實際上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不是英國政府在直接殖民印度。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政策的幾處「敗筆」,導致了印度土兵的叛亂,從而讓英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後續如何有效殖民印度的問題。
  • 英國殖民印度的縮影,印度帝國勳章,印巴獨立之後被廢止
    眾所周知,英國國王原來也是印度帝國的君主,這種殖民地時代的統治制度,為印度近代和現代的發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我們就介紹一枚與印度相關的英國勳章,它是英國殖民印度的縮影。印度帝國勳章(TheMost Eminent Order of the Indian Empire),1878年由維多利亞女王設立,獎勵在印度服役的英國和本土官員。
  •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甚至有人叫囂,「寧願做英國狗屎上的蒼蠅」,也不願做中國人。然而,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嗎?28任港督都是英國委派華人長期沒有參政權英國自1841年佔領香港後,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由英女王任命的港督集行政、立法、軍事大權於一身。
  • 印學者: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不把印度當對手傷害自尊
    印度學者指出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150年總和,中國不把印度當做對手是不把印度當回事,這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心。印度學者認為,1962年的戰爭讓中國認為印度不是個合格的對手,而自尊心強的印度感覺被輕視於是屢屢試圖證明自己的強大。
  • 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而現在的香港經濟發展明顯不如過去,因此就會把責任推到了中央政府的身上,可殊不知,所謂的東方之珠只是「描金箱子白銅鎖,外面紅來裡頭空」。香港剛回歸的那幾年,內地對香港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驕人成績報導非常多,卻忽略了港英政府留下的貧困問題,這非常不利於人們全面的了解香港以及英國殖民統治的嘴臉。
  • 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有過被殖民的歷史,為什麼泰國卻是個例外
    在亞洲近代歷史上,除了日本發奮圖強躋身強國之列,避免被殖民的命運外,就算是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都曾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但是,作為內陸小國的泰國,在周邊國家盡被殖民的圍堵下,卻成為東南亞甚至南亞大陸,唯一一個沒有被西方殖民統治的國家。
  • 日本殖民統治韓國35年,韓國為什麼沒有被同化?因為有這項國策
    琉球、中國臺灣、朝鮮都被日本進行過殖民統治,而且時間都比較長,不像亞洲其它地方只是在二戰期被日本短期佔領。
  • 外交部:「專制」是英國對香港殖民統治真實寫照
    香港回歸後,中國政府治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不是《中英聯合聲明》。隨著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英聯合聲明》中所規定的與英方有關的權利和義務都已全部履行完畢。《中英聯合聲明》沒有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條款賦予英國在香港回歸後對香港承擔任何責任。英國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
  • 【古印度列國志】莫臥兒帝國(三):英國殖民
    起義者擁立早已名存實亡的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以他的名義發布文告,號召全國人民不分宗教信仰,一致奮起驅逐英國殖民者。9月,英軍殖民者進入起義的重要中心德裡城,以巴哈杜爾皇帝為首的蒙古族封建貴族集團投降,起義軍撤退,德裡失陷。在章西邦,章西女王(1835—1858年)是反英起義中的重要領袖。她是章西邦王后,夫死後,國土被東印度公司吞併,受英國直接統治,剝削加重。
  • 宵禁長達55年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什麼樣?
    甚至有人叫囂,「寧願做英國狗屎上的蒼蠅」,也不願做中國人。然而,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嗎?28任港督都是英國委派,華人長期沒有參政權英國自1841年佔領香港後,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由英女王任命的港督集行政、立法、軍事大權於一身。
  • 印度:凡是英國殖民者曾經統治過的地方,新興的政府就一定要統治
    過去的英國政府最後曾贊成修改麥克馬洪線(一九四四年高德向西藏人提出的方案就是證明),現在印度政府顯然已決心反對修改這條線,並打算把他們的邊境線從色拉山口推進到麥克馬洪當年畫的那條線上來。拉薩的西藏當局提出了抗議,而印度的政治官員不加掩飾地回答說,印度正在接管達旺。
  • 宏國聚焦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
    甚至有人叫囂,「寧願做英國狗屎上的蒼蠅」,也不願做中國人。然而,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真有那麼好嗎?港督無須向港民負責,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權於一身,實質上實行的是獨裁統治。1906年明信片上的香港警察部隊,印度裔警察可以拿槍,華人警察不許拿槍。1843年英國委派第一任港督組成了行政局和立法局這兩個重要的政治機構,在37年間,立法局中沒有一個華人議員。
  • 作為戰勝國的英國,為何二戰後實力一落谷底呢?
    英國的衰落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布爾戰爭開始,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不過二戰是直接壓垮英國的一件大事,不得不說,對於英國人來說,當他回顧二戰自己國家英勇抵抗的時候,心裡可能也會非常複雜
  • 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眾生相:圖6是婆媳二人,赤著腳上街賣報紙
    1945年9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人恢復了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快速的醫治了戰爭留下的創傷,圖為1945年香港街頭,一群人在推一輛運送建材的車輛。1945年香港的街頭鮮花店,從這個就能看出來,香港的經濟恢復的不錯。
  • 中印戰爭尚未開打,麥克阿瑟就曾預言:印度瘋了!
    印度進入近代以後,因為綜合國力比較弱,遭到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有所好轉。印度借著英國元氣大傷的機會,掀起了一股獨立運動,然後成功地獲得獨立地位,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至於原因,除了法國擁有發達的經濟,優越的福利,多元的文化之外,昔日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統治應該也是難民去法國的一個考慮因素。 ▲法國殖民者沾染過的全部領土與英國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經領土世界第二的法蘭西殖民帝國,隨著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它的統治逐漸土崩瓦解。
  • 日本侵略被譴責至今,英國殖民掠奪卻「愛戴有加」,區別在哪裡?
    相信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時期都給世界各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發動侵略戰爭,入侵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國家。而被入侵的國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活在屈辱和艱辛當中,這也是為何戰後世界各國人民對這兩個國家恨之入骨的原因。雖然戰後德國承認歷史錯誤,但日本依然不知悔改,至今還沒有正視歷史,也沒有做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