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西藏六世達賴喇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藏活佛,他在藏傳佛教裡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離世距今約300年,有人說他傷風敗俗,身為西藏活佛卻放蕩不羈,有人說他是一個勇敢真誠的人,身為活佛,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也正是因為他毫不避諱內心的真實想法,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被蒙古軍隊押解青海後病逝。
過去300年了,他的詩歌依然被後人稱頌,仍然活躍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現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其充滿超凡脫俗、含蓄、內斂、放浪而不形骸、他的散文詩體表現了一種浪漫主義情懷。由於是散文詩體,更容易讓後人所理解。不但在文學領域有著特別大的貢獻,也在現代流行音樂文化領域中佔據一定的席位。
話劇 倉央嘉措
下面這些我們一起聽過的流行歌曲,在歌詞和曲風中都大相逕庭,但創作靈感都或多或少受到倉央嘉措情詩的影響,才會抄的這麼出塵。估計大多數讀者朋友聽了都是耳熟能詳,但絕對可以稱作是經典之作。
1、歌曲:何晟銘《見或不見》
何晟銘
歌詞: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啊來我懷裡
或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啊默然相愛
靜靜喜歡
宮鎖心玉劇照
相信很多人在看這部電視劇,配上這首音樂時是不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
其實這首歌的出處並非來自於倉央嘉措,是來自於一個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詩人,她創作於2007年,是因為在蓮花生大士的一句話中找到的靈感,隨感作詩一首,後被引用到影視音樂裡面。但如果她不知道倉央嘉措是誰,估計就算看了蓮花生大士的這句話,也寫不出這樣的感覺。
扎西拉姆·多多
倉央嘉措在詩中這樣寫道: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
我放下過天地
卻從未放下過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
任你一一告別
世間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誰的隱私不被迴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開合有度
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告訴我
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
暗示著多少祭日
專供我在法外逍遙
從倉央嘉措到叫扎西拉姆·多多,再到何晟銘的見或不見都表現了一個主題,那就是生生世世,毫不動搖的在等一個人,表現了一種當代浪漫主義情懷。
而這種空靈的詩體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影視片尾曲《涼涼》也是表達同樣的一種情愫。
何晟銘《佛說》也是同樣的曲風。
倉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不管是古代的倉央嘉措,還是現代的流行樂,都離不開對前世今生的唱誦,而我們這個民族本來都很佛系。
如果倉央嘉措沒有將佛法和世間法融入到一起,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切換,又有誰能願意去從那些枯燥的經文中尋找音樂的另一片天地呢?
在佛系音樂裡,正因為有了這位喇嘛獨特的存在,而被靈感所激發出來的創作新曲才有了更好地藝術創作。
(編輯: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