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 新畫卷 新生活
山丹縣東樂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整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走出了一條鄉村韻味十足、獨具魅力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張掖日報記者竇玉潔
寬闊的村道乾淨整潔,路燈閃亮;徽派風格的民居小院造型優美,錯落有致……一場大雪過後,行走在山丹縣東樂鎮城西村生態宜居村莊示範點,古樸的造型與現代風格交織,一派和諧宜居的鄉村景象盡收眼底。近年來,東樂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整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走出了一條鄉韻十足、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產業發展集聚「潛力」
棚外白雪皚皚,棚內春意盎然。時下,走進該鎮五墩村溫室大棚,青椒、茄子、西紅柿等蔬菜掛滿枝頭,等待成熟上市。「大棚裡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活幹,打藥、除草、摘菜……一天80塊錢的工資還能按時上下班,一個月下來就是2400元,家裡的孩子和老人也不用擔心沒人照顧。」五墩村二社村民張曉英說,只要家裡沒要緊事,月月都能拿全勤。
五墩村於2017年成立山丹縣社員農牧合作社,建設高架大棚230座、高標準日光溫室11座,吸納周邊貧困戶及青壯年勞力到合作社務工,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農忙時節每天用工都在八九十人左右,一年下來用工工資達四五十萬元,帶動全鎮1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年均保底分紅1800元。」該鎮五墩村副主任王付業介紹。
近年來,該鎮把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重要抓手,依託獨特的氣候及區位優勢,調「優」調「特」調「強」農業結構,黑小米、富硒蔬菜、林果、農作物制種和休閒生態五個特色體系競相發展,東樂黑小米、小麥、啤酒大麥「兩小一大」地方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打造東樂「耀汗子」黑小米、丹禾貢面和「隴源金麥」啤酒麥芽三個品牌。大力發展五墩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累計投資7968萬元,整理戈壁荒灘1000畝,構建生態安全屏障3000畝,建成鋼架大棚230座、大型高效日光溫室11座。持續深化「兩分兩進」高效養殖業模式,新建城西、五墩、山羊堡村高標準養殖小區3處,建成大寨、西屯、山羊堡千畝飼草基地3個,全鎮肉羊飼養量達到7.58萬隻,為決勝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環境整治凝聚「實力」
如何讓鄉村變美,該鎮首先在拆舊復墾方面下功夫,按照「五個一批」工作思路,堅持「一戶一策、一房一案」、專人專班、限時定責要求,累積拆除CD級房屋和視覺貧困房271戶,已騰退復墾48戶,先後動員能人45名,結對幫扶新建和改造房屋的困難群眾82戶。
將基層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和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深入開展「人美、家美、村美」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行動,探索推行環境衛生整治「四掛鈎,三結合,一否決」機制,組織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和「問題庭院」發現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樹立環保意識。同時,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相結合,與「五星文明戶」「最美家庭」評比相結合,通過「紅黑榜」「隨手拍」等方式加大曝光力度,從源頭上解決生活垃圾亂堆亂放、亂扔亂倒問題,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房前屋後,還可以參加村上每月開展的環境評比賺取積分,用來兌換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村裡的環境好了,住著也舒心多了。」該鎮城西村村民張統釗說。
鄉風文明增添「魅力」
「以前大家講排場、好面子,紅白喜事都要跟風大辦,費錢又費力,這幾年通過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鄰裡間人情往來少了,生活陋習改了,觀念變了大家生活得更輕鬆了。」該鎮大寨村村書記劉育才感慨地說。
該鎮堅持把培育鄉風文明作為助推鄉村振興重要內容,在全鎮開展「鄉風文明創建行動」,以強有力的鄉風文明建設,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以「人美、家美、村美」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行動為載體,在全鎮廣泛開展道德模範、五星文明戶及「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家庭、先進個人評選等活動,引導群眾自覺革除生活陋習,共建美麗和諧家園。今年以來,共開展各類評選活動6場(次),評選五星文明戶90戶,最美家庭10戶,脫貧(致富)光榮戶4戶。
同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山丹縣文化館東樂分館等,在農曆「二月二」、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文化節日,積極開展走訪慰問和文體藝術文明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餐,逐步改變居民精神面貌,營造勤勞致富、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