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經典愛情故事都有著這樣的標配:美麗善良的姑娘,高大英勇的少年,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圓滿的結局。一直以來,人們都對美好的愛情充滿了無限憧憬與嚮往,但事實上,並非所有愛情故事都能如童話般完美。這些不完美的愛情,因為破碎和悽美,留下了另外一種留有遺憾的美。
今天,小藝要與你們分享兩個來自19世紀的愛情故事——《阿萊城姑娘》和《卡門》。
法國普羅旺斯青年農民弗萊德裡正準備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友維福特舉行婚禮。維福特是如此的幸福,但弗萊德裡卻始終抑鬱寡歡,因為他的心全在一位阿萊城的姑娘身上。
當弗萊德裡想起阿萊城姑娘的美貌,就仿佛看見所有的人都在和這位姑娘的魅影跳舞,妒忌的心理仿佛一條紅布蒙蔽了他的眼睛,任憑維福特苦苦挽回,他都無法回心轉意。新婚洞房內漆黑一片,像墳墓一般;而屋外璀璨的天空卻有如梵·高的油畫。故事結尾,弗萊德裡無法抑制對阿萊城姑娘的渴望,縱身跳出窗外……
《阿萊城的姑娘》原劇本為法國著名文學家阿爾方斯·都德所作。在都德1866年出版的《磨坊書簡》中,用了好幾頁的篇幅記錄了阿萊城的姑娘的故事。6年以後,都德以這個故事為基礎創作了一出三幕悲劇。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Léon Carvalho把這齣戲搬上舞臺,喬治·比才為該劇編曲。
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卡門正在和女工打架,前來拉架的唐·何塞為卡門的美貌而著迷,他緊隨其後,很快兩人便墮入了情網。唐·何塞和卡門頻頻出入酒館,嬉笑舞蹈。小酒館中,三個走私犯來找卡門,相約去打劫路人,卡門要求唐·何塞必要時就殺人以表示對她的愛戀之心。唐·何塞完全被卡門迷住,喪失理智的他刺死了過路人把他的錢搶走。三個走私犯搶佔贓物後,丟下唐·何塞,和卡門一起逃跑。
後來卡門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鬥牛場上,當大家忙著進場觀看鬥牛時,躲在人群中的唐·何塞走出來,抓住卡門,想把她帶走。卡門蔑視地拒絕了他。唐·何塞在盛怒之下,與卡門激烈扭打。最後,像一頭勇猛鬥牛般的唐·何塞,親手刺死了自己心愛的人。
《卡門》(又名《嘉爾曼》)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普羅斯佩·梅裡美於1845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之作。這篇小說一共有四個章節,其中的第一節,敘述主人公同男主人公的結識,第二節寫男主人公同女主人公的結識,第三節由男主人公敘述他同卡門之間離奇而悲慘的故事,第四節則是一篇關於種族的論文。1874年,《卡門》被法國作曲家比才改編成同名歌劇。
《阿萊城姑娘》和《卡門》之所以能夠流傳兩個多世紀,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喬治·比才。
比才一生只活了37歲,但是他的音樂卻代表著法國19世紀音樂的最高成就,其中《卡門》、《阿萊城姑娘》、《採珠者》都是世界音樂史上不朽的篇章。
喬治 · 比才所處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橫行,現實主義抬頭的時代。當時法國歌劇主要以宏大奢華的場面、歷史重大事件做主題為特徵,取材遠離現實,結局多為大團圓,受眾則大多是上層階級的貴族名流。而像《阿萊城姑娘》和《卡門》這類題材,在當下無疑是逆反潮流的,但他依然傾盡心血,無畏地將這些作品搬上歌劇舞臺。
《阿萊城姑娘》 第一組曲是比才的作品中很少在當時就獲得成功的一部。儘管比才只是為都德的戲劇演出所提供的27段配樂,且演奏配樂的樂隊僅有26位樂手,卻成為繼貝多芬、舒伯特和孟德爾頌之後最出色的戲劇配樂。
而比才為《卡門》所作的改編,與女主角卡門自由不羈、膽大豪放的性格一樣,也可謂是膽大包天。比才運用他的音樂才華,將音樂在歌劇中的控制地位提高到了頂點。音樂本身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人物性格、劇情進展。例如《鬥牛士之歌》一響起,就烘託出鬥牛士埃斯卡米裡奧氣宇軒昂、勇敢熱情的英雄形象,以及被歡快的人們簇擁著一齊跳舞歡歌的景象。
中央芭蕾舞團(亦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芭蕾舞團,自1959年12月31日建團以來,中芭以「介紹西方古典、現代各流派芭蕾經典作品,探索西方芭蕾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之路、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作品」為宗旨,積累了100餘部保留劇目。
今年,他們將來到江西藝術中心,在一次演繹中,分別詮釋《阿萊城姑娘》和《卡門》兩段故事。演出分為上下半場,觀眾們將在中央芭蕾舞團柔美的肢體和比才創作的優美旋律中,感受兩個風格不一的愛情故事。
▲中央芭蕾舞團《阿萊城姑娘》劇照
▲中央芭蕾舞團《卡門》劇照
眾所周知,《阿萊城姑娘》和《卡門》都曾多次被改編成舞臺劇、音樂會或影視作品。中央芭蕾舞團將兩部古典作品注入何種新鮮氣息?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