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真實
影片中貝拉在第二個時空裡仍擁有第一時空的記憶,甚至她的內心完全傾向於第一時空的記憶,深陷與自己的記憶之中。然而周圍的所有人都存在於第二時空,他們的記憶也與第二時空相吻合,所有人都認為貝拉精神失常了,當然,除了萊拉警長。
看到這一刻時,我想到了《記憶碎片》與《穆赫蘭道》等在虛幻與現實之間交錯穿插故事線的電影,不禁開始從內心對貝拉的意識表示懷疑,貝拉自始至終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記憶,也始終堅持要回到第一時空,那麼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就像進入了另一個平行宇宙一般,身邊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瘋掉了,我應該堅持自己嗎?
這就將話題引入了哲學中「何為真實」這一問題的探討。在影片中,貝拉在自己的記憶中和David擁有幸福的婚姻,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兒、舒適的交際圈和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當她進入第二時空時,她被強行加予金牌神經外科醫生、獨立而有魅力的職業女性、萊拉警長的妻子這樣的身份,她的丈夫David和小女兒分別變成了她的第一位和最後一位患者。
所有人都告訴她「這就是真實,是你壓力太大導致精神失常了。」可貝拉絲毫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記憶,或許是因為詭異怪誕的電視機事件還未從她的記憶中消失,但那件事發生在深夜,貝拉是否也懷疑過那是自己的夢境呢?
如果我是貝拉,我想我大概會在命運面前徒生一種無力感,我多半會懷疑自己,藏匿自己的記憶,選擇假裝正常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強迫自己適應第二時空的生活,迫於生活壓力,也迫於內心的貪婪。
就像黃渤執導的電影《一齣好戲》中的王寶強飾演的角色小王一樣,他看到了大船,發現了真實的世界並沒有消失,人類的文明依然存在,但是因為其他兩人的貪心,他們編造了一套說辭說服了眾人,所有人都以為小王瘋了,小王鬧了一陣子,久而久之也真的以為是自己瘋了。
甚至在後來主人公在島嶼上大鬧來戳破現實之時,他說道:「我說呢,我怎麼就瘋了呢?」
我曾經做過十分真實的夢,情節完整,故事背景毫無漏洞,甚至在夢裡的感官都是如此的真實,醒來以後,我不禁懷疑,何為真實?
我們所堅持的唯物主義,是否過於相信我們的感官了呢?又或者說,是否我們所認知的事情符合我們內心對真實的界定,所以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如果我的夢境具有連續性,和現實同樣無止境的連續著,我又該如何區分現實和夢境?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思考。
貝拉在第二時空中醒來
2.
她來自未來
80、90年代那種屏幕上還閃爍著雪花的老舊電視機,泛著陳舊氣息的木質地板,狹小但充實而溫馨的小房間,Nico像平時一樣架好攝像機開始彈吉他。
雷暴再次發起新一輪進攻,電視機的頻道忽然切換,有些褪色的屏幕裡出現了一位衣著隨意的陌生女人,兩人同時在以驚異的神色打量著對方,他們驚奇地發現,他們可以與彼此進行對話。
「你在哪兒?你的身後怎麼會有我的磁帶?」
「請相信我,我也在你的房間裡。只是在25年之後。」
「你是什麼人?」
「我來自未來。」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生命中也出現了電影中這樣的場面,你會怎麼辦呢?如果你是Nico,此時你的鄰居的房子裡傳出異響,但是電視機裡的女人告訴你不要去看,否則會死掉,你又會作何反應?
我相信有平行宇宙的存在,相信在偌大的世界裡的某一個角落一定還有一個自己存在,相信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並不只有我們所認知的這般簡單而規律(甚至有些枯燥)。這樣想著,或許在某一個宇宙中我是一隻飛鳥或是遊魚。
這樣想著,在某一宇宙中我也擁有翹過高考追求夢想的青春;這樣想著,或許在某一時空中我也經歷了墮胎、自殺未遂這樣爛俗的情節... ...這樣想著,就會收穫一種繼續生活下去,永遠期待下一集的情節,悉心體會每一條支線劇情的熱忱。
很奇怪吧,有些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通過虛構的事情來支撐自己繼續面對現實。或許是在最深最深層次的潛意識裡,我們都被同化了,都認為這些只是虛構出來的吧。
我承認大部分人自殺是懦弱、逃避或者是崩潰後作出的選擇,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因為他們勇敢過於常人。
3.
關於利益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小細節。
25年之後,第二時空,貝拉選擇自殺,讓Nico做出選擇,悲痛欲絕的萊拉警長決定讓一切回歸原點,他重新架起攝像機和那臺老舊電視機,雷暴適時的接通了訊號,相隔25年的時空,Nico在未來向幼時的自己對話。
「請你幫我一個忙。」
萊拉警長是以這句話開口的,這句臺詞給觀眾一種——萊拉警長是為了25年以後的此刻的自己的利益而請求小Nico作出一些改變——的感覺。
縱觀整部影片,David深愛貝拉,但是出於內心的情慾而選擇出軌;米格爾因為想保護自己母親而拒絕告知貝拉殺人案的真相;貝拉因為愛女心切而拋棄了孤獨等待25年之久的萊拉警長,選擇回到過去的時空。
萊拉警長因為害怕貝拉選擇拋棄而在揭開真相之前先安排她認清了David的渣男本性... ...推動整部影片故事線前進的是每個人不同的利益訴求和這其中的衝突,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為了它而拋棄一切的最在意的事,就算是相隔25年時空的同一個人在與自己對話時,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利益。
記得一位室友告訴我,她覺得作家的作品一定程度上都會反映作者的價值觀。這讓我想到了幾乎大部分作品都在闡釋人性之惡的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
「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理論似乎被當代都市青年奉為圭臬,這似乎也是現在大城市的生存之道了,只有愛情等一系列所謂不理智情緒可以讓這項準則偶爾破例,我們都是如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星辰一般孤獨的個體,我們只能卑微地用這樣的生存指南來保全自己。
但是,怎麼說呢... ...真的認清這一點的那一刻,認清每個人都在奉行這樣的理念的那一瞬間,有一種微妙無力感,或者可以稱之為半絲心寒。這絕不是人類建立文明社會的初衷。
4.
值得一看哦
最後,想簡單提一下關於影片中一些讓我感到震撼的點。
①
這部電影準確來說是一部懸疑或者是劇情片,觀眾並沒有看到一些血腥恐怖的畫面,但整部電影看下來會有一種壓抑而恐懼的觀感,有些與電影《閃靈》相似。
影片鏡頭語言的運用也是相當純熟,從取景到對焦各個細節都會給人帶來一種詭異而驚悚的感覺。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更可能會忽然間覺得後脊一冷,因為這部影片的許多鏡頭都讓我覺得導演似乎能透人心魄,幾乎完美的還願了那些我用語言難以向他人描述出來的噩夢細節。
Nico偷偷潛入鄰居家中卻發現Hilda太太的屍體,此時她的丈夫忽然回來,Nico匆忙藏入臥室的床底,目睹了丈夫分屍的全過程,Nico依然躲在床下,這時丈夫走進主臥接起情婦的電話,慢慢地蹲下身,望向床底,尋找掉在地毯上的手錶... ...
契合氣氛的背景音樂,以主角的真實視角展現的故事脈絡,都成為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
②
影片中的每一個任務形象都塑造得豐滿而立體。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鄰居ángel先生,表面看著只是屠宰場的普通工人,和妻子Hilda太太早已沒有激情但也維持著平淡的生活,被捉姦在床之後兩個女人廝打起來他的第一反應也是前去拉架。
但是這樣一個似乎懦弱、毫無擔當的人,卻在第一時空裡替情婦克拉拉頂罪,在第二時空裡思維縝密的快速買通了海關人員並安排克拉拉出境造假Hilda太太的消費記錄,之後有條不紊的開車前往屠宰場取分屍工具,甚至在分屍之前不往打開收音機播放古典音樂。
那樣子像極了丁墨的小說《他來了,請閉眼》中的謝晗,雖然不及《沉默的羔羊》或《漢尼拔》那般形象經典,除了往地板上潑灑紅顏料之外再也沒有血腥的場面,但仍然十分成功的塑造出了一種畸形的美感,一位將分屍當作行為藝術的優雅的殺人魔。
就是我心中詭異而優雅的變態殺人狂的形象。
③
影片中演員所展現出的演技是真的優秀!將如此戲劇化的情節演出一種真實感,情緒爆發力發揮相當優秀,將觀眾完全代入角色,引起共鳴。
男主角也是相當的帥氣。
總之,豆瓣評分7.8我覺得有點不太客觀,或許這部電影也確實比不上《看不見的客人》那樣驚豔吧。但是影片本身真心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