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電影天堂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前幾天有粉絲留言問,能不能科普下IMAX版和普通版到底有多大區別。
所以,今天堂叔就寫篇科普,講講IMAX、以及3D。
我們知道,3D、IMAX…都是為提升觀影體驗,而誕生的技術手段。
但也許你不知道的是,如今的3D、IMAX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圈錢工具,很多「假冒偽劣」的3D、IMAX電影都湧入院線,想從觀眾的錢包裡多掏些錢。
人的兩隻眼睛在觀看同一物體時,所看到的畫面並不相同,而是有一些角度差異的,兩幅畫面經過大腦的「合成」,便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立體視覺。
而3D電影在拍攝時,會用左右平行的雙鏡頭攝影機去拍攝,模擬人眼所看到的兩幅不同的畫面。
傑弗瑞·卡贊伯格(左)詹姆斯·卡梅隆(中)史蒂芬·史匹柏(右)
放映時,銀幕上呈現左右兩個畫面。由於光源和3D眼鏡的特殊性(詳細的光學原理這裡不再解釋了),眼睛通過左鏡片只能看到左畫面,通過右鏡片只能看到右畫面,兩幅畫面經過大腦的「合成」,於是就形成了立體視覺。
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目前絕大多數的3D電影,都沒有使用上面提到的3D攝影機進行拍攝,而是常規拍攝完成後,用技術手段轉製成3D的。
導演高群書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轉一部3D電影只要600萬,拍一部真正的3D電影就要6000萬。」
《超體》《環形使者》《超驗駭客》《畫皮2》《寒戰2》《鯊灘》……
都以轉制3D的方式上映
但2D轉3D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轉制的3D電影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最大的問題是,很多3D電影根本就沒必要、甚至是不適合做成3D。
它在國外上映時只有2D版,但到了國內卻增加了3D版。
而且片方雖然宣稱以2D、3D、IMAX 3D等多種格式上映,但院線卻幾乎找不到2D版的排片(畢竟3D的票價更高)。
由於《諜影重重5》中有大量的手持拍攝運動鏡頭和快速剪輯,做成3D後使得不少觀眾眩暈不適,在網上引發了一陣關於「抵制3D」的討論。
最終片方不得不發聲明,決定和影院協商,提高2D版的排片。
IMAX,是ImageMaximum的縮寫,意為「影像最大化」,標準的IMAX影廳擁有22*16米的巨型銀幕(也可以更大)。
那麼,IMAX版和普通版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個是畫面比例。
《敦刻爾克》
《薩利機長》
第二個是畫面亮度、解析度、對比度等細節上的差異。
和3D電影的拍攝一樣,真正的IMAX電影需要用專門的IMAX攝影機拍攝。
諾蘭拍攝《敦刻爾克》時
使用IMAX 65mm膠片攝影機
但現實是,絕大多數IMAX電影都是後期轉制的,而不是實拍的。
原因有兩個: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難度太大(笨重)。
即使是像諾蘭這樣的IMAX專業戶,在《敦刻爾克》中也只能保證70%的鏡頭用IMAX攝影機拍攝。
大名鼎鼎的《阿凡達》雖是3D實拍,
但它的IMAX版也是轉制的
而「真IMAX」電影又分為膠片IMAX、雷射IMAX、數字IMAX等不同制式,觀感也不盡相同。
《變形金剛4》是世界首部
採用數字 IMAX 3D 實拍的電影
總的來說,不同版本電影的觀感排序是這樣的:
真IMAX電影(膠片IMAX/雷射IMAX>數字IMAX)>轉製版IMAX電影>普通電影
最後,到底怎麼判斷一部電影是不是「真3D」、「真IMAX」呢?
一種方式是上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MAX_DMR_films#2017)上的IMAX電影列表查詢:
根據維基百科的信息:
《敦刻爾克》中有79分鐘是IMAX攝影機拍攝,
全球37塊屏幕放映IMAX 70mm 膠片版,
17個地方放映IMAX 4K雷射版。
一種方式是上IMDB(http://www.imdb.com/)查詢:
「攝影器材」一欄你甚至可以看到攝影機的型號
當然,如果嫌麻煩,你也可以關注電影天堂(ID:dianyingnews),直接問堂叔就好了。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精彩
// 《敦刻爾克》紀念品獲獎名單公布 //
原文連結:《敦刻爾克》真那麼差?在我看來它是諾蘭最佳!
恭喜以下2位認真寫評價的粉絲中獎
請添加影妹微信(mangotalking)並告訴我你的寄件地址
沒中獎的小夥伴不要桑心
以後還有大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