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樂隊: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2020-09-17 RollingStone大水花

音樂Music樂夏,但大家看到野孩子出現在樂隊名單上時,心裡又是雀躍的,他們是一支太過於樸素的樂隊,樸素到離開節目後,他們說我們能唱歌給你們聽就好了。

等到五條人被再次淘汰,大家又把關注更放在了樂隊的改編賽上,繼木馬樂隊改編的《後來》讓人熱淚盈眶後,重塑改編的《一生所愛》又讓人愛不釋手,聽上幾遍都不過癮。

木馬樂隊《後來》搖滾式抒情穿透人心

Rollingstone大水花 在成都「地久天長」探訪了野孩子樂隊。張佺老師和馬雪松老師作為代表,和我們聊了聊關於野孩子的故事。

1

蘭州:野孩子的家

紮根於泥土的野孩子 ©重返大理國

去過西北的人一定見過戈壁灘上荒蠻又茂盛的野草,它們飽經風霜,見過風沙席捲與黃土乾裂,也欣賞過朝霞滿天,落日西沉。

野孩子樂隊,就是這西北荒漠裡的一株野草。無論風吹雨打也生生不息,始終帶著最原始蓬勃的生命力向上生長。

「我們的音樂就是源於這裡,我們的歌詞裡描寫了黃河、童年、故鄉,其實我們沒有附加這些詞彙更多的意義,我們生活在這裡,從小感受到這些,自然而然就唱出來了。」佺哥告訴我。

野孩子樂隊©重返大理國

和野孩子聊天,唯一的感受就是簡單且真實,就如同他們的音樂,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以平鋪直敘的民間音樂表現方式,就這麼展現在觀眾眼前,直擊內心。

張佺和馬雪松老師接受Rolling Stone大水花採訪©點點

巡演的第一站就在蘭州。站在臺上,佺哥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鄉流過了蘭州,流浪的人不停地唱,野孩子終於回家了。

因為郭龍的時間問題,這次全國巡演他未能參加。巡演前,佺哥帶著馬雪松、武銳和小旭走了一遍蘭州中山橋,鐵橋上遊人如織,但只有佺哥記得它最初的樣子。

中山橋,是張佺蘭州記憶的一部分 © 33gr

「有一年冬天郭龍直接從這個橋上跳下去了,當時喝了點酒,佺哥就打趣問他敢不敢跳下去,沒想到郭龍直接就跳下去了,」佺哥笑著說,「郭龍在這方面還是挺勇敢的,也是因為那時候年輕。」

橋的不遠處有個堤壩,佺哥說早年那裡只是個緩坡,四周都是泥巴,野孩子就坐在這裡喝酒,從這裡能看到橋,於是便有了「月亮照在鐵橋上」。

二十幾年前可不是這樣 © 33gr

《黃河謠》這首歌是樂隊主唱張佺在20多年前創作的,他深切地熱愛著黃河孕育出的當地文化。

「當時我們就快回到蘭州了,當一個人非常思念一處地方的時候,就會一直想著它,而當歸鄉之日越來越臨近時,那種思念之情就會噴湧而出。」

「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很多地方都有一條或大或小的河,跟河流有關的場景佔據了我對童年的大部分記憶。我覺得民間音樂也像是一條河流,穿越時間和空間。」佺哥回憶道。

野孩子現場© PH7攝影團隊

馬雪松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想起路邊槐花香,想起我的好姑娘。「北京的夏天也有槐樹,我一聽這歌詞就想到當時的北京了,太樸素了,這是一種多麼真摯的情感啊。」

如今,提到《黃河謠》就會想起野孩子,想起那蒼涼蕭索卻又深沉的大西北。

2

北京:河酒吧是曾經的烏託邦

2002年的河酒吧 ©安娜

提到河酒吧,幾乎每個人都感慨萬千,這裡是中國民謠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早期Livehouse的雛形,是一代獨立音樂人的搖籃。

在這裡演出的主要為野孩子樂隊,萬曉利,小河,王娟等民謠音樂人,而左小祖咒,舌頭樂隊、廢墟樂隊等也經常在這裡演出。

2002年的河酒吧 ©安娜

可以說「河酒吧」就是中國當代民謠的「母親河」。不僅如此,這裡也是詩人、樂評人、藝術家和外國友人的匯聚地。

在新世紀的最初那幾年,人們沒有過多的壓力與欲望,享受音樂、啤酒與愛才是每天生活的主題,一片小小的河酒吧,就像一個小小的烏託邦。

那時候的野孩子,還只有佺哥和小索,但正因為他倆,讓那時候來這裡的人都一致有這樣一種認同: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河酒吧是我的家。

河酒吧門前的野孩子© 安娜

這是烏託邦的概念,大家都是河酒吧的主人,張佺和小索也盡到了主人的責任,會給大家「開倉放糧」、放啤酒,白天給大家提供排練空間。

2002年的河酒吧© 安娜

這些人按不同的星期天數,不同風格排演出。安娜·伊思(法國籍攝影師)也一直混跡在這裡,她帶來了好多波西米亞風格的民歌,像東歐電影《橋》、庫斯圖裡卡《黑貓白貓》裡面經常會有的一些民歌,比如《遊擊隊之歌》《啊朋友,再見》。

這些精神獨立、從各自地方流浪來的人,在這裡短暫地聚集,又在這個互相聚集的過程中,幾何式地互相碰撞出大量作品。

這也是野孩子的音樂,作為「傑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就像一個活躍的分子對撞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

張佺和小索在河酒吧演出©安娜

直到2003年,小索去世,野孩子解散,河酒吧轉讓,佺哥離開了北京。關於野孩子樂隊,對佺哥來說是他音樂生活最重要的經歷。

生活還會繼續,音樂也會繼續。有誰會懷抱著昨天的果實在虛無的榮耀裡迷失道路,還是撿起那些被掮客們踩在腳下的的種子吧,深埋於心田或者播撒在需要它們的地方,那樣才會有再次生長的可能。

3

大理:這裡就是生活

野孩子在大理© 重返大理國

提到大理,佺哥說這這是一次正確的決定。「沒有霧霾沒有粉塵,只有藍天白雲和陽光,夏天很舒服,雨季還能看見天空上掛著的巨幅彩虹。我們就是單純地喜歡這個地方,這裡天時地利人和。」

小索去世後,佺哥一個人背著冬不拉,從蘭州出發去西藏,再從西藏到雲南。路上他寫了首歌,唱著「北風抽打在身體和心上,遠行吧遠行」。

佺哥就這麼山高水遠地獨行著,直到來到大理,他決定就在這裡生活,于是之後有了一個家庭,兩個可愛的孩子,把那些擰巴的、不愉快的事情都捋順了。

小索的離開對張佺影響特別大 ©重返大理國

2009年的一天,在北京的張瑋瑋去大理看佺哥,樂隊解散了這麼多年,再次見到佺哥時,他感覺他們的關係好像不像當初的野孩子那麼緊密了。

後來他走到去二樓的樓梯口,瞬間感覺像被雷劈了一下:從第一個臺階到上面,貼滿了野孩子當年演出的照片。

一下子,野孩子的感情全部被呼喚而來,在樂隊中,佺哥一直都不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的人,但這麼多年,他的心裡依然為野孩子留了一片位置。

2009年張佺在大理© 重返大理國

2011年,佺哥、郭龍和張瑋瑋重組了野孩子,13年,馬雪松加入,14年武銳加入。(現鼓手是小旭)

他們在大理安了家,每年除了巡演,其它時間可以錄新的唱片,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去民間學習一些民歌和樂器,去喜歡的地方旅行、賣唱。關於音樂創作,也是選擇比較自然的方式。

野孩子日常排練©重返大理國

「其實標籤這個東西對於野孩子來說是沒意義的事情,很多媒體會把我們描述為殿堂級的音樂團體,隱居在大理,跟世俗不沾邊….但我們就是很普通的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熱愛著音樂。」馬雪松老師很無奈。

馬雪松老師在休息室接受採訪©點點

「我們絕對不是殿堂裡的盆景。我們就是戈壁上自由生長的野草,不需要任何陪襯。」佺哥又強調了下。

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與北京,流過的不僅是河,還有那些不可捉摸的時光和難以忘懷的事情,野孩子最終留在了大理,將生活和音樂完整地統一起來。

4

正是因為我們遵守規則,所以我們選擇退賽

野孩子樂隊2016工體音樂會

因為今年疫情的緣故,導致所有樂隊的巡演計劃都陷入了停滯,等到「樂夏2」即將開播,節目組去邀請野孩子,樂隊幾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去看一看。

五個人空著手上臺,背景是大漠的一輪圓月,一開口,清朗的阿卡貝拉和聲瞬間震懾住全場。沒有任何樂器伴奏,只有混沌恆古的黃河水,攜著大漠千年的煙塵,流淌在每個人心上。

演唱完畢後,全場一片寂靜無聲,底下的周迅紅了眼眶,悄悄抹著眼淚。

後來佺哥告訴我說他也沒想到大家當時會有這種反應。「可能就是因為情感的共鳴吧,因為音樂是真實的。」他想了想說。

節目裡佺哥說:「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我到現在都記憶深刻。有時候,搖滾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張牙舞爪,內斂克制也是非常搖滾的一種力量。

野孩子現場©PH7攝影團隊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野孩子能夠順利晉級的時候,他們居然退賽了。

但網上關於此話題的爭議一直沒有停過,有些人表示支持,尊重國風,但也有些人指責野孩子為「熊孩子」。太任性,不尊重節目規則。

野孩子退賽在網上引起討論

我問野孩子是怎麼看待這些不同評論的,佺哥和馬雪松老師都笑了,「我們肯定不會在意這些。有爭議是好事,充當了茶餘飯後的話題嘛。」馬雪松老師說。

「我們在臺上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會被觀眾所放大,對我們來說,退出比賽,就是我們在遵守規則。」佺哥又說明了下。

5

獻給摯愛的美好

野孩子樂隊現場©PH7攝影

8月底,野孩子《蘭州行》紀錄片上線,郭龍老師在片頭說道:「多年來,野孩子的音樂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我們在舞臺上,面對著來自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樂迷,外界的變化對樂隊的影響微乎其微,我們還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歌唱,曾經或未來的標籤並不是我們在意的事情。」

這次巡演,野孩子從蘭州出發,最後一站是上海。演出結束後,他們將進行樂隊多元化的改變,保留固定模式,但會嘗試一些電子氛圍的音樂,以及特別簡單的民歌翻唱,並融入古詩詞。

人聲合唱部分將會繼續延伸,這是野孩子特別注重的一個內容,這也是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藝術展現形式。

2018年野孩子樂隊©重返大理國

「用不太多的演出收入維持我們的日常生活,讓野孩子能平穩地發展下去,至於我們,能唱多久就唱多久,因為真正的情感永遠都在歌聲裡。」他們是這麼計劃的。

而隨著文化的日益豐富,音樂風格的多樣,野孩子也會調整自己,就像成都站當晚的巡演嘉賓歐珈源說過的一句話,這個時代有好有壞,但重要的是找到一塊適合自己,自己也舒服的空間

歐師說他是野孩子樂隊的第六個成員© 點點

參加樂夏,除了感受到效果極棒的音響設備與舞美設計外,野孩子也認識了很多的新生樂隊。「他們在臺上放得開,敢表現自己,哪像我們那會,站在臺上連話都說不出來。」佺哥感嘆說。

「這是他們的時代。」他說,但作為一個優秀的民間藝術團體,在這個時代都不會改變的是,是野孩子,也是唯一的野孩子。

❤️

(點擊圖片查閱)

2020年的杭州,繼續#愛的藝術

為什麼偉大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杭州?

翠西·艾敏的告白書

程式設計師對阿布拉莫維奇的愛

專訪:不被定義的少年易烊千璽

「愛的藝術」杭州站開幕現場

專訪陳碧舸:關於愛的21個答案

全球音樂文化媒體

·

出品 | @寧大大

編輯 | @白熊;設計 | @剛叔

dashuihua@ytmedia.com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金句誕生!野孩子: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都不是。是因為在中國做音樂人的標準太低了,低到是個人準備進入娛樂圈都踩著音樂人的頭銜,然後上綜藝、接商演,火了接著拍電視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不信你就看看最近的流量藝人,每一個是不是都是這樣的模式,是每一個啊,這才是最可怕的。
  • 野孩子: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01野孩子樂隊上《樂隊的夏天》了。很多人也驚訝,野孩子這樣的樂隊會來參加這樣一個綜藝節目。每每讀到這首詩,總會想起野孩子:悲,是他們的底色,但絕不是唯一。 野孩子的歌中慣唱悲傷。在這期間,野孩子見證了民謠二十餘年的滄桑變化:許多樂隊消失了,許多新民謠藝人紅火了。
  • 野孩子: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在上周六播出的節目中,野孩子樂隊用一首純人聲的《黃河謠》獲得了第二名,超級樂迷周迅聽的默默流淚,全場寂靜。很多人也驚訝,野孩子這樣的樂隊會來參加這樣一個綜藝節目。對此,野孩子樂隊成員郭龍這樣說:在《古詩十九首》裡,一位失意的行者,眼見西北有高樓,聽聞樓上傳來的弦歌聲,忍不住感時傷懷,悲從中來,泫然欲泣。
  •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這是這些年關於「民謠」惟一一句經典解答北青報:可以選歌單以外的歌嗎?郭龍:不可以。所以我們選歌以後等於放棄(晉級)了。按理這不能提前說的。北青報:反正明天晚上就播了。我還猜會不會是《滄海一聲笑》,感覺那是惟一比較合適你們風格和境界的。郭龍:那個也不好弄。
  •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
    被採訪對象和朋友「一直」帶去聽「野孩子」那天,來自甘肅的張瑋瑋和郭龍沒有在。20年後,我有機會鎖定他們為我的採訪對象。為了他們我讀葉三的書《我們唱》,還去看《樂隊的夏天》,順道發現「五條人」樂隊那麼可愛。  「樂夏」舞臺上初初亮相的「野孩子」,遺世似紅塵不染,「前輩」得網人直呼「老神仙」。一曲無伴奏《黃河謠》風長氣靜唱下來,只是簡單地負手而立,樣子就那麼好。束髮的郭龍勁瘦,道骨俠風。
  • 《樂隊的夏天》民謠殿堂級樂隊——野孩子:自信不是嘴上說的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被年輕人(心理年輕也算的哦)追得如火如荼,搖滾帶給觀眾的燥、颯、爽……樂隊表演得酣暢淋漓,觀眾投入得如痴如醉,臺上臺下融合一體,燃爆全場,沒有什麼是看一場搖滾樂隊演出解決不了的。然而,當具有25年隊齡的民謠樂隊野孩子登臺,五人僅用和聲清唱一曲《黃河謠》,猶如一股清泉流淌心底,悠揚而空靈、豐富而厚實,靜靜地褪去城市喧囂的浮躁,與原始自然悄然融合。正如大張偉所說,空氣就是伴奏,世間萬物就是音符」。是的,那一刻,世間萬物都被他們融化,你們有沒有被他們徵服?
  • #樂隊的夏天#《樂隊的夏天》觀後感之二:流行與流傳
    野孩子樂隊說: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我想說的是,現在樂隊及其音樂流行不易,流傳更難!,野孩子樂隊所說的「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這也是我看了這期節目後最大的感受。 但我想說的是,樂隊及其音樂流行不易,流傳更難!流行,想說愛你不容易 流行不一定能流傳,但流傳首先要流行。即便如此,流行的樂隊和樂隊流行的音樂,在當下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
  •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說這句話的小河集結「圈內大神」劇場開唱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野孩子」樂隊的一曲《黃河謠》又將「民謠」這一音樂流派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也讓這句對民謠音樂的定義深入人心。事實上,這句話正是出自「野孩子」樂隊的好友——著名民謠音樂人小河之口。
  •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 不是流行
    我們以前有個樂隊叫IZ,馬木爾唱的一首歌是500年前哈薩克人的,我倆最喜歡的那個《撒馬爾汗山》。那是二戰時候,蘇聯人把好多哈薩克人組了一個軍隊,一個哈薩克士兵在前線想起他家的一座山,寫了這首歌。對我們來說民謠就是這個東西,它的來源,它呈現的東西,是真正和廣袤大地、和人的關係要更近一些。郭龍:哈薩克唱歌的人叫阿肯,直接翻譯過來,首先是「詩人」而不是「歌手」。
  • 「樂隊的夏天」過去了,這個冬天,跟著「野孩子」漫遊「大河之上」
    憑藉一曲《黃河謠》,野孩子樂隊曾在今年夏天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中,讓評委周迅及無數觀眾感動落淚。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
  • 《樂隊的夏天》|唱哭周迅的野孩子,他們身上究竟有什麼魔力?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野孩子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鄉 流過了蘭州遠方的親人啊聽我唱支黃河謠——《黃河謠》 沒有樂器 專業樂迷這樣說:王碩:說到民謠,野孩子是跨不過去的一道坎,是民謠界殿堂級的樂隊!丁太升:野孩子現在在雲南生活,就像古代的俠客一樣,遊山玩水,心懷天下,興致到了之後會長嘯一曲。
  • 蘭州老牌樂隊「野孩子」一首黃河謠唱哭周迅
    本周六晚《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進行了第一賽段第二場分組挑戰賽從十支樂隊中選出觀眾最喜愛的五支樂隊晉級其中位列第二的就是來自蘭州老牌樂隊——野孩子樂隊五人脫離樂器伴奏純人聲合唱達聞西樂隊的主唱猴子表示,自己上大學時,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睡覺都聽著他們的《黃河謠》。說到野孩子這樣樂隊的風格時,張亞東說,民謠又很多種,有的是鄉村民謠,有的是校園民謠,而野孩子這種風格更具有世界性。圈內資深音樂策劃人丁太升也給出了自己至高的評價:"我覺得野孩子太美好了,他們活成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太多屬於中華文明的東西。"
  • 野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說:「就是最野、年紀最大的那支樂隊,民謠界活化石,隱居很久,但現在到底還野不野得起來打個問號」。當天,閨女陪著我晚上看節目,當聽到野孩子這個名字時,閨女對我說:「爸爸,野孩子是很野嗎?那他們不乖,不是好孩子」。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和五條人水平如此之高,為什麼沒有火起來?
    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場比賽播出之前,有人問大叔:「野孩子是誰」?大叔說:「就是年齡最大的那幾個,他們很久沒出來了,所以現在到底還野不野得打個問號」。「那他們肯定不是孩子了吧,都這麼大年紀了」大叔:「對,肯定不是了。」沒想到大叔被打了臉,他們不僅夠「野」,而且依然如「孩子」一般。
  • 現場|野孩子樂隊:「大河之上」的漂泊與尋找
    明天,野孩子樂隊將在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來一場「大河之上」演唱會,《無花果》《不要拿走它》《黃河謠》《竹枝詞》等樂隊知名創作將一一滿足樂迷期待。今年7月,因為參加了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樂團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喜愛,但野孩子樂隊實際已經創立了25年,幾經離散重組,生命力依然茂盛。
  • 「棄賽」的野孩子,是一面「旗幟」
    野孩子在《樂隊的夏天》的退賽,是一次旗幟在時代風向下的正確飄揚。————野孩子放棄了節目組的「國風」類改編歌單,自選了《竹枝詞》,再一次帶來一首純粹的表演,並主動棄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年將70的胡德夫,臺灣民歌運動的先行者,「臺灣民謠教父」……他們真正掀起的風潮、對後來人的影響、歷史的地位……是在場無人能及的。但真正還會聽胡德夫的,又不知有幾人。「紅旗還在飄揚,老頭更有力量」。
  • 野孩子違規退賽,到底是對還是錯?
    如果不是樂隊的夏天節目的播出,很多人都不知道野孩子是誰?野孩子是一支成立於1995年的樂隊,他們參加節目的第一首歌,唱了經典的《黃河謠》,在場很多人感動的熱淚盈眶,包括周迅。黃河謠的歌詞和編曲鏗鏘有力,有歷史厚重感,聽他們唱,仿佛就是站在母親河面前,對著母親低聲訴說,離家在外的孩子聽到這首歌一定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且畫面感特別強。
  • 降維打擊,無視《樂隊的夏天》的比賽規則,為了初心野孩子退賽
    他們認為這樣的歌曲才是真正的國風。面對野孩子的國風的解讀,音樂製作人張亞東認為《滄海一聲笑》和《情女幽魂》都是很好的國風作品。小編認為黃霑的詞曲應該是偏國風的,但他又不是純國風的,他是把流行音樂因素和武俠因素結合的最好的一個音樂人。但是跟野孩子的《竹枝詞》比就國風的味道就差多了。
  • 椅子樂隊「以柔克剛」治癒酷狗網友,野孩子「返璞歸真」唱哭周迅
    8月1日,最新一期《樂隊的夏天2》準時抵達,第二組的11支樂隊迎來了分組挑戰賽,最終,Joyside、野孩子、大波浪樂隊、椅子樂團、遺忘俱樂部、左右樂隊6支樂隊脫穎而出,成功晉級。節目音源已同步上線官方合作平臺酷狗音樂,一起感受這場2020最燥熱的樂隊狂潮。
  • 野孩子用退賽捍衛了真正的「國風」
    所有人都知道,讓一支樂隊去改編這些隔路的曲目——從廣場舞神曲到偶像歌曲——跟音樂本身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為了綜藝節目的節目效果。但大概誰都沒想到,那麼多看起來秒天秒地的樂隊沒出來反抗,倒是看起來佛系的民謠樂隊野孩子退賽了。但野孩子沒有選擇歌包裡面的那些歌,大概也不是什麼喜歡不喜歡,而是說到底,他們不認同那些歌曲符合他們心目中「國風」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