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片子最近票房high到爆,裡面的女孩吉塔跟男孩子摔來摔去,最後摔出來首個印度摔跤冠軍。
於是機智的小語突然間想到,我的舌頭和英語似乎也摔了很多年。
當年上大學的的時候,我就和家鄉的口音摔來摔去,別人憑藉我的英語演講就可以準確判斷出我的老家到底住在哪個屯。
經過冬練三九,夏練三暑的讓舌頭不斷和英語摔跤,我基本上可以拿英語蒙蒙外行了。
可以直到有一天,我被一個人的英語徹底摔倒,那個人就是原中國足球國家隊教練--米盧。他第一次把中國摔向了世界。當時他在CCTV上接受採訪,激動地能感覺到他的舌頭在摔來摔去。我當時想這個南斯拉夫語還真難懂,聽到一半,我突然一愣:這廝原來講的是英語!英語!我豎起耳朵去聽,還真的是英語!天啊,米盧的英語,南斯拉夫曠野上的烤香腸的味道,至今縈繞耳邊。
經受這次打擊之後,我開始對英語口音有了好奇。我聽到過一個愛爾蘭人把three念成tree,一個人手舞足蹈教小孩「one,two, tree」「one ,two ,tree」,當時我看著底下學生家長們疑惑的目光,心裡不斷的再想如何準備話術,迎接公開課結束後家長的挑戰。
還有一個我的好朋友,是英格蘭博爾頓人,發音重的簡直提不動。有一次他問學生「what’s your father and mother’s name?」學生直接脫口而出:King Kong!(金剛,那個大猩猩)原來這學生完全聽成了「what is your favorite movie’s name?」!
那就不提我遇到的那個非洲兄弟們的發音了,感覺他們的舌頭更有韌性,可以在嘴裡拐上個山路十八彎再發出來。所以你聽這些人講英語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想著他們的舌頭在和英語摔跤。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印度影片,印度人英語口音重、語速快,說起話來滿嘴裡跑舌頭,輔音發顫音,乍聽起來很難懂。玩笑歸玩笑,實際上印度英語可是英語大家族最重要的成員。早在15世紀英語就隨著英國商人進入了印度,到現在保留了許多現代英語已經很少使用的詞彙。最不習慣的是印度人什麼情況下都使用現在進行時,比如I am understanding it (我明白),She is knowing the answer(她知道答案). 這可不是古蘇格蘭的語法,而是受了印地語的影響的變味英語。受印地語影響的常用印度英語還有Your good name please"(請問您的芳名?)問人家歲數的時候可以用這樣委婉的說法:What's your good number?(敢問您的芳齡?)甚至可以問:When is your happy birthday(什麼時候是你快樂的生日)?他們在問年齡的時候,最普通的說法是「What's your age?"而絕對不說"How old are you?"我問過一個印度人,他幽默地說,「如果說How old are you?,聽上去有點象How old you are!(您多麼老啊!)」
我知道國內單位接待印度客人,往往是幾個本單位的英語高手一起上陣,豎著耳朵聆聽,有時候聽完了還要在互相之間熱烈討論一番才敢翻譯。印度式英語發音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把標準英語中本應該咬舌送氣的音th簡化為t,音sh簡化為s。而且印度人發的t的音,又接近d的音,g和k也是分不開的。當他們說「我30了」 (I am thirty),聽上去就是「我有點髒」(I am dirty),因為thirty(三十)的發音和dirty(骯髒)混淆了。單個的詞語還比較容易區分,最怕整句都是這樣的詞語連接起來的,我在第一次到加爾各答的時候,在機場就通過海關的時候就挨了一悶棍,一個胖女人要求我:Pls sow me the ticket.我聽了半天才知道她的意思是「pls show me the ticket」.
摔跤很難,讓舌頭摔跤更難。
但是只有不斷地摔,才有可能把舌頭捋直,從而走向國際舞臺。就像吉塔一樣。世界上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少種英語的口音。何況在我大中華,每個省也許都有幾種口音。
如果你覺摔的有點累,技巧遇到了瓶頸,那也可以像吉塔一樣,進入到國家隊集訓,接受頂級教練的指導。小語所在的地方,就有很多的優秀教練,他們中間大部分都去過不同的國家留學,舌頭都是歷經磨練,絕對可以令你的舌頭儘快上路,口語節節提升。
成都語研社---小語的地盤,一個讓你舌頭摔跤英語的摔跤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