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夏舞臺上最火的選秀節目,
《青春有你第二季》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經過激烈的角逐,
劉雨昕以第一名的成績c位出道!
最關鍵的是
這個女孩是我們貴州人!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非遺第N年》欄目攜手新晉女團THE9成員劉雨昕,推介家鄉貴州的非遺文化。
聽了劉雨昕的講述,
是不是對貴州「非遺」文化更感興趣了?
但苗族為何沒有自己的文字?
侗族大歌何以成為非遺,閃耀世界?
....
這些奧秘你知道嗎?
今天,
和多彩妹一起了解
劉雨昕介紹的貴州「非遺」!
苗族為何沒有自己的文字?
遠古時期,苗族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多次遷徙,因為擔心信息被歷史所湮沒,便將自己的歷史深藏於清雅空靈又雄渾悲愴的古歌當中。
《苗族古歌》是在神話傳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表活動,親友聚會、節日等場合演唱。
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何苗族女子個個都是「織女繡娘」?
苗族織錦歷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 苗族織錦又稱織花。除了日用和贈客,花帶也是苗族姑娘贈給情郎的定情物。
苗族姑娘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學習織錦了,外婆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世代相傳。女兒出嫁時,娘家陪嫁的織錦背帶均需要自己製作。織錦背帶的精美程度,是苗家人評價一位姑娘的重要標準。
2008年6月7日,苗族織錦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族大歌何以成為非遺,閃耀世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多人合唱……
上世紀50年代,在貴州省黎平縣的侗族山寨裡,兩名音樂家驚奇地發現:中國侗族民間有多聲部音樂!這個發現推翻了長期以來「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中國民族音樂中沒有復調音樂」的結論!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侗族大歌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眼簫:以竹管做成的三孔七節樂器。為苗族中一重要分支長角苗特有,多見於貴州省織金縣、六枝境內。
遠古時期,苗族人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入雲貴川的崇山峻岭中,由於長期生活在深山中,三眼簫便成為苗族人民乏味生活中一種宣洩喜怒哀樂的載體。
三眼簫吹奏的曲調表意性極強,青年男女戀愛中都用它來一問一答地吹奏以互傳心意,纏綿之情如傾如訴。
馬尾毛也能作為絲線,繡成大作?
馬象徵著自然,奔騰,力量,水族是我國境內僅有的南方馬背民族,對馬有崇拜情結。傳統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
婦人平常給馬梳理尾巴,掉下來的馬尾毛用來作馬尾繡的原材料。馬尾能分泌油脂,保持絲線的光澤度。馬尾繡手工作品,有淺浮雕的質感,美觀大方,結實耐用。因此,馬尾繡被稱為:刺繡當中的鋼筋混凝土。馬尾繡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2006年5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馬尾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來大貴州的非遺文化如此多姿多彩
你想不想趕緊來貴州深度感受?
另外,除了「非遺文化」
貴州還有無數亮點值得挖掘!
這不,很多名人也為家鄉貴州打call!
鍾南山:
「我本人是貴州人。
從1937年到1946年,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我就生活在貴州,
對貴州是很有感情的。」
任正非
「貴州自然生態環境好,
東西也好吃,
我們的人來吃了都不想走了。」
「老乾媽」陶華碧
「我是貴州人,
我要給貴州人民爭光,
哪裡我都不去!」
除了家鄉人,
還有最近大火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主演團隊也對貴州大力稱讚!
貴州「非遺」,獨具匠心。
多彩文化,驚豔世界!
答應多彩妹,
一定要來深度感受一次,
我們,在貴州等你哦!
多彩貴州網綜合整理
編輯:趙野平
編審:安軼倫
審籤: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