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熙寧七年(1074)秋調往密州任知州,於熙寧九年(1076)冬,接旨離任密州。在知密州兩年的時間,曾多次在詩詞中贊九仙山、五蓮山、大青山及馬耳山,並為九仙山題寫「白鶴樓」「留月」,題刻在丁家樓子西南山峰石壁上,吸引了歷代喜好山水的許多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九仙山名氣也日益俱增。蘇軾與九仙山結下不解之緣。
雁蕩山圖 指點先憑採藥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看雄陝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臺落手中。 將赴河中,密邇太華,九仙在東武,
奇秀不減雁蕩也。
這首題畫詩通過尋訪名山勝景的描繪,抒發無限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此詩寫詩人在大自然懷抱中遊覽觀望,興致淋漓,想到自己平生確有尋山的情分,在遠避塵器的山林環境中生活遊息,與大山名勝結下不解之緣,仿佛雁蕩山、天台山的美景已緊緊攥入自己手中。這種誇張手法的結尾,既透出詩人飽覽山中美景的欣喜之情,也稱揚了畫家筆補造化的藝術創造。
蘇軾赴密州之前,已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有文壇領袖之譽。他是四川名山眉山人,曾遊歷諸多名勝,又從號稱「人間天堂」杭州通判任上來密州,對於所歷勝跡,自有評贊尺度,為何對九仙山獨有鍾情?這在他的注釋中作了明確回答:「將赴河中,密邇太華,九仙在東武(諸城),奇秀不滅雁蕩也」。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諸城)縣南八十裡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減雁蕩山。西北有潭水與東海相通,久雨將晴。井中有聲如雷,旱則以石擊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盤石十有八,俱巍而麗。」據專家稱,九仙山石主要是中生時代和遠古時代形成。景區內的斷裂構造經億萬年大自然的造化,山勢峭拔,怪石突兀,形態各具,惟妙惟肖,潭泉洞池相間,自然景觀多而集中。明萬曆年間,蜀僧明開,遍遊大江南北,尋欲駐之地,一見九仙山「蒼碧插空,雲嵐出沒繚白繞青,峰之悠悠,泉之活活」的雄偉氣勢和秀麗風光,便毅然決定卓錫於此。
蘇軾曾縱遊江湖的明代禮部(後為吏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翁正春盛讚九仙山:「千崖萬壑,競秀爭流,真齊魯間最聖地也」。曾遊覽殆盡齊魯之間山水、應邀與顧炎武編修《山東通志》的著名學者李煥章則將原屬九仙山的五蓮山與泰山、嶗山相提並論:「岱以崇隆顯,嶗以幽顯,五蓮以峭削顯」。明清兩代,其他文人雅士盛讚九仙山的詩文還有很多,僅清初以張侗兄弟四人(張氏四逸)為核心的遺民團,就有百餘「同心」,其中聞名全國的就有二十多人,常往來於此,詩文唱和,其主題多為讚頌九仙山、五蓮山之奇秀,致使此山有「文章之府」「詩詞盛地」之稱。今九仙山已屬五蓮山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這些更充分證明,蘇軾的贊語並不誇張。
蘇軾將與九仙山媲美的雁蕩山,是全國十大名山之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部海濱,當年為樂清縣境內,即好友周邠治下,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此山處於古火山頻繁活動地帶,素以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巖怪石,飛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勝門和凝翠碧潭揚名海內外,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史稱「東南第一山」。雁蕩山的靈峰夜景,靈巖飛渡是其兩大特別景觀。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從唐宋以來,行旅不絕,山中摩崖累累,古剎遍布,詩文、畫卷、故事、傳說俯拾皆是,堪稱是一座「文史寶庫」。已享有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世界地質公園」等稱號。正是雁蕩山以奇秀聞名,與九仙山有許多類同之處,蘇軾覽雁蕩山圖後,立即聯想到九仙山,將九仙山與減雁蕩比擬,可見九仙山在名山中的地位。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傳統的五蓮文化。我們感動於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感知於詩人的坦蕩豪放,更感恩於天地間的無私饋贈!
來源:小嫚遊五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