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大家雖然都很熟悉,但對這三種名稱的本意,恐怕了解的不會太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幾個名稱的由來。
一,和尚。是梵語音譯,在印度的原意是「親教師」,是指導我修學的老師,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才能稱為和尚。和尚不一定是佛家弟子,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更不一定是佛教的出家男眾,有資格的出家女眾,也可以稱為和尚。所以,和尚並非佛教的專用名詞。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和尚一詞,逐漸成為對出家人的專用稱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彌叫小和尚,其實這是誤傳。「和尚」一詞,最早見於漢文的,應該是石勒當年崇信佛圖澄,而稱佛圖澄為「大和尚」,從這開始逐漸叫開的。
在佛教律典中,往往不用和尚,一般用「和上」來區別流俗的錯誤。雖然和尚一詞不合佛制,但到了現在呢,「和尚」已經演化成一種通稱,只要能主持佛法、主持教學的出家人,都被稱作和尚,大家也只能約定俗成了。
二,尼姑。在我們中國,「尼姑」一詞,其實也是不倫不類,不合佛制的,所謂尼姑,是指佛家的出家女眾。在印度,這個「尼」字,本身就是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也不是佛家出家女眾專用的字。所以佛教的出家女眾,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就是女沙彌,女比丘。
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因為我們中國以前管未出嫁的處女稱為「姑」,所以就將佛教的沙彌尼和比丘尼叫做尼姑,給人家後邊又加了一個「姑」字,開始並沒有侮辱的意思。但到了明朝,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中,將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就有輕賤的意思了,所以現在的比丘尼,是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的,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三,居士。「居士」一詞,也不是佛家專用名詞。在儒家經典《禮記》當中,就已經提到「居士」一詞了,當時指的是有道有藝卻不願為官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思。
居士一詞,在佛教中是梵文的意譯,在印度,居士也不是佛家專用詞,不論信不信佛教,只要是居家之士、長者、家主、家長,都可稱為居士。
在我國,居士一詞還是一些文人雅士的自稱,比如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曹雪芹自稱芹溪居士等等。唐宋時期開始,道教修行之人,很多也自稱居士,比如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李白自稱青蓮居士等等,所以後來道教信眾,也都稱作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眾尊稱為居士的由來,應該是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經》稱:「維摩詰,居家學道,號稱維摩居士」。維摩詰居士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度化眾生,所以後來就一直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學佛弟子,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含義了。
所以,居士是一種對在家學佛弟子的尊稱,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應該是一位在家修行大乘的菩薩,作為學佛弟子,大家應該對得起這個稱呼,精進努力,力行菩薩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