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說起和尚與尼姑,世人都會認為他們是超脫世俗的存在,是戒貪戒色戒欲之人。因此,倘若和尚亦或者是尼姑與他人有了感情,便會為人們所震驚,並認為這是不對的行為。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當鄭板橋見到一對因談戀愛被抓的和尚和尼姑之時,忍不住便寫出了一首令人捧腹大笑的作品,並流傳至今。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大垛鎮)人,祖籍蘇州閶門,清朝官員、學者、書畫家,擅長畫竹。鄭板橋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寥寥幾捲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
本文的故事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此時的鄭板橋,成為了山東濰縣縣官。在任期間,鄭板橋遇到了不少奇怪的事情,比如有一天,有一個鄉紳狀告和尚和尼姑私會,傷風敗俗。
鄭板橋接到這個案子之後,也感到非常奇怪,經過一番盤問才發現,原來此二人自幼便是青梅竹馬,但是女方到了結婚的年紀之時,其父母卻嫌棄男方家中貧窮,於是將姑娘許配給了別人。這是個深情的姑娘,她不願意嫁給他人,於是一氣之下便剃度當了尼姑。而男子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自然也是追隨女子的,因此也剃髮出家當了和尚。
就這樣,一對有情人,一個人待在了寺廟中,而另一個人則待在了尼姑庵中,好多年都沒有交集。在偶然的機會中,二人因為一場聚會而重逢,這對苦命鴛鴦想到自己之前所受到的苦難,於是開始了一番互訴衷腸。但是不幸的是,他們的這次見面被鄉紳看到了,所以這個人便將和尚和尼姑送到了官府。
鄭板橋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後,感到哭笑不得,於是寫下了一首詩來當作判詞,那就是題目叫《僧尼私戀案判詞》:
僧尼私戀案判詞
清 鄭板橋
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
從今入定風歸寂,此後敲門月影遙。
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
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
這首詩的第一句話描繪的是兩個人的頭型,一個是葫蘆,一個是瓢,都是光禿禿的,拼湊起來剛好是一個桃子。而在古代的時候,桃子的寓意非常不錯,是生育和吉祥的含義,因此從這也不難看出,鄭板橋是支持他們二人的。
而在本詩的三、四句中,作者希望他人二人穩住心神,不要繼續躲躲藏藏的戀愛。在第五句和第六句話中,他則進一步描述愛情,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所在。到了最後,作者則寫下自己對案子的想法,這顯然是一樁「風流案」,同時他還寫下了自己的大名。
鄭板橋通過這首詩,表明了自己的惻隱之心,並判他們可以還俗結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鄭板橋的確是一位難得的好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