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背後有個故事,說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赫爾岑說:「書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遺言,讀本好書是與智者面對面的對話,是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壺新茶氤氳,一本好書相伴,沉心書房,思接古今,調製出五一小長假的活色生香。

作者:謝昀廷

茶是人在草木之間

沏一壺陽羨雪芽,捧一本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幽幽茶香,縷縷書香——在書房蝸居雲遊海角天涯。

倉頡說:茶,是人在草木間。先哲洞悉世間萬物,含英咀華,如此妙造一個「茶」字。

陸羽說:茶,是南方之嘉木。漢已用茶,至唐代傳到北方。《茶經》讓世界茶文化更加豐富燦爛。

茶幽茶雅,澄心靜慮,激發了一代代詩人的靈感,留下無數茶詩妙句,更有經典流傳「琴棋書畫詩酒茶」陽春白雪的風雅。

茶趣茶香,明目提神,普羅眾生「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粗茶淡飯保平安,南北方均見喝茶深厚的民間基礎——

無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總之,茶是一片樹葉的故事,我在書中翻找它的前世今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家喻戶曉,澎湃過每個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殊不知,這位民族英雄,驍勇將士亦是南宋著名詩人,也曾激情《詠茶》:

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閒品茶經拜羽仙。

詩中不僅表達了他志在疆場衛國殺敵的狀態,也於戎馬倥傯之餘祭拜陸羽茶仙,抒發品讀《茶經》和飲茶的情趣。

文天祥的詩文在南宋佔有一席之地,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據老橋《花箋茶事》載: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他相貌堂堂,身材偉岸,眉清目秀。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狀元郎加之年輕帥氣,人見人愛,可見文天祥當時被追捧的程度。在南宋朝廷中他是一位主戰派,並在朝廷重用主和派的情況下,依然力主抗元,連忽必烈都佩服他。

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自汲松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

這首《舟泊吳江》,作者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的作者楊萬裡,他與尤袤、範成大、陸遊並稱「南宋四大詩人」,錢鍾書先生對其評價頗高,說他與陸遊儼然等於唐詩的李白杜甫。

情致茶緣傳佳話

古往今來,文人天生與茶有緣。坊間相傳,蘇東坡的茶緣極深,無論品茶、鑑茶、烹茶,還是種茶、炒茶,都有很深的造詣。

他先後四次來陽羨(今宜興),對陽羨茶更是情有獨鍾,便產生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想法。古陽羨是茶的故鄉,陶的古都。茶葉他要用陽羨唐貢茶,茶壺用的是陽羨紫砂,泡茶的水必須用玉女潭泉水,寫下「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的佳句,留下「竹符換水」的故事——一次,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便吩咐小書童去玉女潭挑水。路上碰到幾個要好的小夥伴邀他一起捉知了。小書童拗不過大家的好說歹說,答應玩兒一會兒。誰知一玩兒就忘了時辰。等他想起來時,時間已晚。小書童心想,旁邊小河的水也是從山上流下來的,就挑回家交差了。

東坡先生興致勃勃地為客人烹水煮茶,但這一次衝出來的茶,無論色、香、味都與以往不同,他就把小書童叫到跟前詢問這是不是玉女潭的水?小書童一愣,知道瞞不過去了,就說出實情,蘇東坡覺得小孩子貪玩兒是天性,就原諒了他。誰知後來又有兩次發現以河水冒充玉女潭水的事兒。蘇東坡心想,打他一頓不如用個什麼辦法能讓他避免犯錯。於是就和金沙寺的老和尚商量,備下竹青、竹黃兩種不同顏色的竹片,在上面編好號碼,一種交給老和尚,一種交給小書童,並叮囑小書童去金沙寺玉女潭挑水時,必須和老和尚換成一對一編號兒的竹符回來,這樣小書童就再不敢耍滑頭了。

這種竹製的水籌後來一直留傳,被改成老虎灶水店裡使用的上面有燙火烙印的水籌,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年齡大一點的老人還都有記憶。

鄭板橋一生中寫過很多詠茶品茶的詩詞名句,而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說盡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榮宏君所著《翰墨風骨鄭板橋》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鄭板橋辭官後,有一年,他到鎮江的金山寺遊玩,寺裡的方丈看到他衣衫破舊,其貌不揚,就有些瞧不起他。但聽他談吐不凡,又不敢輕易慢待,所以就不冷不熱地說道:「坐」,又順手指了指茶几上的茶杯說:「茶」。板橋發現禪房裡掛了不少名家字畫並仔細欣賞一一點評。著實令方丈心生詫異,心想這個人可能大有來頭。於是,就雙手合十問道:「請問先生貴姓,何方人士?」板橋隨口回答:「免貴姓鄭,揚州府興化人氏。」「這位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他的態度開始改變,一邊熱情地對鄭板橋說:「請坐」,一邊吩咐小和尚:「泡茶」。方丈說完,又向板橋身前湊了湊問道:「請問先生大名?」板橋回答:「興化鄭板橋。」「哎呀!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先生!」方丈欠身施禮,連說:「貧僧有眼不識泰山,請上座,請上座。」又重新吩咐小和尚:「泡好茶,泡好茶。」鄭板橋欣賞了寺廟裡的名家字畫,又品嘗了一頓豐盛的齋飯,眼看天色已晚,就準備起身告辭。方丈連忙賠著笑臉小心翼翼說道:「寒寺還沒有鄭先生的大作呢,希望先生能夠賜下墨寶留念!」鄭板橋回想這大半天以來,方丈對待自己的態度那是一變再變,尤其是他前後說的幾句話,如果抄寫下來,不就是一副絕妙好聯嗎?所以板橋就以此為題,揮筆寫成這樣一副對聯:坐 請坐 請上座;茶 泡茶 泡好茶。

從「泡好茶」的詼諧中,不難讀出鄭板橋是一個熱愛生活、滿懷真趣的人。

在茶館裡泡出的小說家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談到:凡真正愛茶者,單是搖摩茶具已經自有其樂趣,蔡襄年老時已不能飲茶,但他每天必烹茶以自娛。又有一個文士名叫周文甫,他每天自早至晚,必在規定的時刻自烹自飲六次,他極寶愛他的茶壺,死時甚至以壺為殉。

澄心靜慮,滌煩療渴,聞一多愛茶、離不開茶,把喝茶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認為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沒有茶的日子簡直沒有辦法過。有文章回憶,在美國留學時,他向家裡討茶;在青島的時候,他找梁實秋黃際遇蹭茶;在聯大南遷路上,他把沒有茶喝的日子列為最苦的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陳夢家、葉公超蹭茶。

1937年10月,聞一多從北大帶著師生南下去昆明西南聯大,途中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早上起來一毛錢一頓的早飯是幾碗冷稀飯,午飯晚飯都是兩毛一頓,名曰兩菜一湯,實則水煮鹽拌的冰冰冷的白菜,蘿蔔之類,其中加幾片肉就算一個葷,至於茶水更不必提了,公共的地方,預備了幾瓶開水。一壺粗茶,渴了就兌一點兒灌一杯,但常常不是沒有開水,就是沒有茶……」

西南聯大的教授離不開茶,同樣,西南聯大的學生也離不開茶。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寫道:

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泡茶」是西南聯大學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大學生在茶館裡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幹什麼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裡。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洗漱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裡,一起來就到茶館裡洗臉刷牙。

大學二年級那一年,汪曾祺和兩個外文系的同學經常一早就坐在這家茶館靠窗的一張桌邊,各自看自己的書,有時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語。他這時才開始寫作,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這家茶館裡寫的。茶館離翠湖很近,從翠湖吹來的風裡,時時帶有水浮蓮的氣味。

有人問泡茶館對聯大學生有些什麼影響?汪曾祺答曰:第一,可以養其浩然之氣。聯大的學生自然也是賢愚不等,但多數是比較正派的。那是一個汙濁而混亂的時代,學生生活又窮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卻能自許清高,鄙視庸俗,並能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用來對付惡濁和窮困,並不頹喪灰心,這跟泡茶館是有些關係的。

第二,茶館出人才。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舍裡沒有桌凳,看書多半在茶館裡。聯大同學上茶館很少不夾著一本乃至幾本書的。不少人的論文、讀書報告,都是在茶館寫的……聯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聯大校史,搞「人才學」不能不了解了解聯大附近的茶館。第三,泡茶館可以接觸社會。我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都發生興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館有一定關係。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麼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

自古佳茗似佳人,林語堂更有名句流芳致遠:中國人只要一把茶壺,走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茶,如人間草木。茶,如豐厚的無字天書,引得在草木間的芸芸眾生,痴迷地探尋和享受它的真諦和美好。

來源:北京晚報 題圖書法 老橋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鄭板橋去茶館喝茶,留下一副對聯,老闆立馬臉紅,此聯至今好用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畫家,他出身書香門第,年少成才,也有過大好仕途,卻因在官時侵犯了鄉紳和其他官員的利益,而被害貶官,從此便靠賣畫生活,他的一生有過很多坎坷和困難,所以更能體會底層百姓生活的疾苦和為官作惡,難能可貴的是他敢於與惡鬥爭,並直白地將這些世態炎涼訴諸於他的作品中。
  • 盜賊猖狂半夜行竊鄭板橋居所,鄭板橋不動聲色以兩副對聯嚇退盜賊
    提到繪畫就不得不提及揚州八怪,而提及揚州八怪咱們就不得不講到鄭板橋。鄭板橋是揚州八怪最具代表性人物,其詩、書、畫,無一不精通,無一不絕,故而世人將其詩書畫之能謂之「三絕。」鄭板橋,清代的書畫家、文學家,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鄭板橋是清朝之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圖》《甘谷菊泉圖》《修竹新篁圖》《蘭竹芳馨圖》等,著有《鄭板橋集》。如此有名人物,關於其掌故自然民間流傳不少。
  • 一和尚向鄭板橋求對聯,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看完下聯尷尬了
    那麼,除此之外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呢?實際上,在很多歷史資料中說板橋是一位怪人,他不僅畫畫的怪、文章寫的怪,並且還性情怪以及行為怪。而在他的「怪」之中又含有幾分幽默,也因此才成為了「揚州八怪」之一。然而,在鄭板橋抄寫完畢之後,那和尚見鄭板橋字跡非普通人所寫,因此詢問其名號,得知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便百般求他送一副對聯,晚上才可供應一床棉被,而鄭板橋無奈的寫下了:鳳在禾下飛去鳥,馬到蘆邊草不生的一副對聯。
  • 清代大才子鄭板橋寫的六十大壽對聯,韻味十足,讓人拍案稱奇
    鄭板橋是清代的大才子,是「揚州八怪」之一,書畫和詩文,都是響噹噹的水平。他為官清白,愛惜百姓,被稱為「鄭青天」。鄭板橋的楹聯功夫也非常高,寫的對聯都是精品,被很多人高價邀請寫對聯。但是如果鄭板橋看不慣那個人,就算是再多的錢,他也不會給人家對聯墨寶。
  • 流傳多年的4副對聯,既然能夠傳世,自然水平不俗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愛。古往今來,眾多好對聯流傳在民間,得到了知音的賞識。正所謂是金子會發光,那些技巧很強、水平很高的對聯,自然名揚天下,千百年來讓人津津樂道。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流傳多年的4副對聯,既然能夠傳世,自然水平不俗,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 上聯:東寺死個和尚,鄭板橋巧對下聯,地主聽了嘖嘖稱奇不已
    只要大家興致來了,就可以隨意地造出一副對聯來。而至於對聯的結構和意境的好賴程度,這就得看作對之人的文學水平了。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清朝的一位狂放不羈的才子鄭板橋給死者寫輓聯的故事。鄭板橋是康熙時期的秀才,在雍正年間中了舉人,後來在乾隆時期才考上進士,而後當了山東範縣、濰縣縣令。後來他看破官場,直接隱居在揚州,開始了賣畫為生。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流傳千古,點醒無數世人
    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 鄭板橋罵和尚為「禿驢」,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下聯更是絕配
    對聯不僅僅講究對仗工整,一副高深的經典佳對,往往都讓人玩味其中,或能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或能從中發現什麼隱藏的含義,對聯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文字遊戲,文人墨客對其更是喜愛有加。歷史上有關對聯的趣事有很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清代鄭板橋的對聯趣事,細細品讀,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 老故事請坐,上茶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大才子與茶的故事。整理、講述:貝媽點擊音頻即可收聽小朋友們晚上好,今天的故事裡,貝貝媽媽帶來一個和喝茶有關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鄭板橋的人。(說到這個叫鄭板橋的人,貝貝媽媽小的時候經常會想到我們太倉有個叫板橋的地方。其實,不是啦。鄭板橋是揚州人。)
  • 鄭板橋為啥誇那死和尚
    文 | 楊福成鄭板橋這人咋樣?用今天的話說,他就是個「邪子」。有滿腹的學問,但也有滿腹的怨氣,什麼都看不慣。別的不說,就看他與清淨門裡的和尚的故事吧,真是讓人啼笑皆非。於是他就說,抄完,是可以住了,但是呢,如果睡覺想蓋被子的話,那你還得再給我寫一副對聯。板橋同志剛放下筆,聽和尚又來事了,不高興,很不高興,這是什麼道理?
  • 民間故事:一副對聯,改變了侄兒的命運
    有一年春節,範紫東送給本家侄兒一副對聯特別耀眼,上聯是:「牌怕輸牌牌怕輸牌牌輸」;下聯是:「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橫批是「支不住了」。範紫東這個本家侄子,小時候聰明伶利,勤奮好學,誰知長大後,娶了媳婦,有了孩子卻變樣了。
  • 鄭板橋——清廉、勤政、愛民
    鄭板橋是個很糾結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鄭板橋是一個自認為很有道德情操的一個人,但是卻總是流連於煙花柳巷之地在此間醉生夢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說對鄭板橋進行強大的包裝和宣揚,讓他的作品聞名全國,當時人們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意識,都以我家裡有鄭板橋的畫而炫耀。畢竟當過縣長一級別的人,為了方便買畫,乾脆對自己的畫作進行明碼標價,美曰其名《板橋潤格》:「大幅6兩,中幅4兩,小幅2兩,條幅對聯1兩,扇子鬥方5錢。」後期鄭板橋沒了工作也是由此為生,畢竟沒了收入來源,畢竟需要生活嗎。
  • 有情人終成眷屬:原來它出自一副對聯,並與一位神仙有關
    在有關愛情的話題中,有兩句話無疑是最為響亮的,可以說早已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了,這兩句話就是:其一,「只羨鴛鴦不羨仙」;其二,「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許我們有不少的朋友也都知道,「只羨鴛鴦不羨仙」這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的《長安古意》,詩中的原文是這麼寫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至於「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它雖然不是出自某一篇的古詩文,但是,它卻出自一副對聯,而且,相傳它還與一位神仙有關。那麼,「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究竟出自一副什麼樣的對聯呢?
  • 中國最古怪的對聯,上聯和下聯一字不差,卻流傳千年至今無人超越
    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種,一直到今天都被家家戶戶沿用,每逢新春佳節,就要在門楣上換上一副新的對聯已經成為人們沿用千年的習俗。新年新氣象,也體現在紅紙黑字的對聯上。
  • 千古怪才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
    後來他因為詩畫之才聞名天下,便取板橋二字為自己的號,自稱「板橋道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常以此落款,鄭板橋之名遂流傳開來。真名反而知者漸少了。不過相比於板橋之名,夑字也別有深意。1鄭板橋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的一個冬天,當時揚州興化正下著紛紛揚揚的大雪,一戶姓鄭的書香世家,降臨了一個可愛的男嬰。
  • 有一副對聯,賊都不敢偷
    —— 以下是正文 —— 對聯是漢語獨有的藝術形式,相傳,有一年臘月,王羲之他從山東老家遷移到浙江紹興落戶,喬遷之喜又值新年之慶,不禁揮毫寫就一副門聯:此聯嵌了三個「春」字和三個「新」字,非常貼切地展現了「新春」景象。他自感十分滿意,就叫家人貼於門口。
  •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有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有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衣冠華服,禮儀之邦,出現過多少燦爛文化,誕生過多少歷史故事,成語、猜字謎、對聯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對聯又稱對子或楹聯,是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或是寫在紙、布上的對偶語句。
  •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筆勢奇古格韻別趣
    那麼想學書法就必須看真跡,臨真跡,有名師指點如何臨真跡,三者缺一不可。在古代,真跡的代名詞就是孤品。意味著全天下就這一份,就算是頂級的士人別說看真跡了,看到一份別人臨的好的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得。書法有很強的技術性。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鍛鍊手的肌肉記憶,到你創作時,能夠下意識寫出你想要的線條,結構。這點和很多運動相似。
  • 和尚與尼姑戀愛被抓,鄭板橋寫下一詩,讓人捧腹大笑,並流傳至今
    因此,倘若和尚亦或者是尼姑與他人有了感情,便會為人們所震驚,並認為這是不對的行為。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當鄭板橋見到一對因談戀愛被抓的和尚和尼姑之時,忍不住便寫出了一首令人捧腹大笑的作品,並流傳至今。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大垛鎮)人,祖籍蘇州閶門,清朝官員、學者、書畫家,擅長畫竹。
  • 10種趣味對聯:讀點有趣的對聯,做個有趣之人
    01析字聯:柳剝皮掛燈謎自取其辱對聯創作中有一種析字法,將某些漢字的形體拆分或合併,藉以巧妙地表達作者意圖。好的析字聯,語言曲折有致,耐人咀嚼,如同謎語一般,富於趣味性。清朝同治年間,四川有個縣官姓柳名儒卿,為官不正,慣於搜刮民脂,大伙兒背地裡都叫他柳剝皮。有一年元宵節,縣裡要掛花燈制燈謎,柳剝皮自己不會,便請人代制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