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有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2020-12-22 騰訊網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有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衣冠華服,禮儀之邦,出現過多少燦爛文化,誕生過多少歷史故事,成語、猜字謎、對聯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對聯又稱對子或楹聯,是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或是寫在紙、布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起源於秦朝的桃符,為驅邪避兇,最初寫的是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之後又演變成吉祥語,再發展成了對偶語句,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唐代。

據史料文字記載,最早的春聯出現在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由後蜀主孟昶所寫,即「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如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對聯則包羅萬象,一句話,或者僅僅是一個字,它都能有特別的含義,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容易」,下聯是:「色難」,只有4個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先單說上聯中的「容」字,這個字最初出現在殷商甲骨文,本義一般是指容納,引申指能容納在一起的人,不會產生排斥,《尚書·君陳》中有:「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再來說「色難」,這兩個字出自《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向孔子請教「孝」,孔子回答說:「難在子女的容色上。如果遇上事情,由年輕人操勞,有了酒肉食物,讓年老的人先品用,這就是孝了嗎?」

很多人都清楚,我們會很容易對親近的人沒有耐心,壞脾氣常常帶給親近的人,因為親近,所以有恃無恐,而我們又將好脾氣留給了不親近的人,可我們應當覺得父母等親近之人包容自己的壞脾氣就是理所當然嗎?

仔細想想,答案肯定是不應該,不過在人際交往中,本身也沒有「容易」兩字,即使是與家人這般親密的相處中,對父母和顏悅色,也是難以做到的,「色難」中「色」,指得並是內心的真心實意反映在臉色上。

一撇一捺可以寫個人,但做人卻要一生一世,語言、行為、動作上看似是謙虛恭敬,但內心所想表達在臉面上,又難以讓人忽視,這就是有時你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對的,但卻沒有讓他人滿意,因為他人看到了你的內心所想,知道了你並非真心實意。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有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相關焦點

  • 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短短4字,卻道破人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中國歷史久遠,文化燦爛多彩,跟文字相關的就有不少。比如說傳統的文字遊戲猜字謎,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字謎僅是給一段話,就能引出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物體等等。裡面甚至還可以蘊含道理,而對聯是中國的另一種傳統文化。
  •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點透無數世人!
    來源:實戰財經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世界上有一副最短的對聯,僅僅4個字,卻飽含著人生哲理,點透無數世人。回歸現實,這副僅僅4字的對聯,對我們生活還有更深遠的意義。1「色難」難在,為人子女很難有一個謙和的態度。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房間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字卻成經典絕對,點醒無數世人
    對聯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趣味性的一種文學形式,我們也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一些構思巧妙的對聯,它們讀起來總令人拍案叫絕。不過,想出一副好對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求你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有時候,越短的對聯,越難對好。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流傳千古,點醒無數世人
    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卻點透無數世人
    雖然現在的對聯都是寫在紙上的,但是在古時候,它還叫做楹聯的時候,也會寫在布、竹子、木頭上,一些人也會將有祥兆的對聯直接鐫刻在門口的柱子上,語言精闢、對仗工整而且平仄協調,往往在短短的幾個字中就能夠表達出非常深刻的含義來。
  •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卻點透無數世人!
    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蜜多時,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我們有時在露天,有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
  • 史上最簡對聯,雖有4字,卻點醒無數夢中人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表現形式,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對聯文化始於五代十國時期,到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副最簡對聯,不僅文字少,而且還富含人生哲理。不過也就是這樣一副對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頗為深遠。「色難」在這裡指的是為人子女很難有一顆對長輩恭敬地心。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子女,在面對父母時,總是會顯得不耐煩,甚至是子女之間盼來盼去,誰都不願意。
  • 靈隱寺內一副對聯,短短14個字,點醒了很多人,道盡了一生
    導讀:靈隱寺內一副對聯,短短14個字,點醒了很多人,道盡了一生「鞋而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我想大家對這幾句歌詞記憶深刻,每次聽到這些歌詞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到那身穿破爛袈裟,喝著酒,吃著肉的和尚濟公,他也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影視作品也好還是民間傳說
  • 史上最短千古絕對,區區4個字,說透儒家思想精髓,點醒世間無數人
    有時候,人們會誤以為對聯越長就越難,其實不然,很多最絕、最妙、最令人驚嘆的千古絕對反而是極短極短的短聯,比如著名的單字聯,上聯只一個「墨」字,下聯是一個「泉」字,「白水」對「黑土」,再合適不過。據說,這則對聯出自康熙與乾隆這對爺孫,是個家喻戶曉的對聯故事。
  • 《西遊記》一副對聯,說盡世間男女之間,婚配的真諦
    《西遊記》一副對聯,說盡世間男女之間,婚配的真諦原創索彥讀詩書2020-10-17 06:40:00話說唐僧師徒四人
  • 蒲松齡撰寫的一副對聯勝過無數勵志書籍和心靈雞湯
    三百多前,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經撰寫過一副對聯,並在銅製壓尺上刻下了這副對聯,用來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和創作,對聯的內容是這樣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靈隱寺內一幅對聯,點醒多少世人!
    杭州靈隱寺內,掛著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語言雖樸實無華,卻飽含著人生哲理,寫盡了人生。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味著常常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林語堂先生說,這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稱心」並非消極無奈,而是一種人到中年後的豁達與智慧。「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麼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畢竟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
  • 杭州靈隱寺一副掛了1000多年的對聯,短短14字,助無數人擺脫苦海
    (2020年4月拍攝於杭州靈隱寺。)靈隱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寺內林木聳秀,雲煙萬狀,清幽靜謐,石雕石刻等古蹟眾多。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其規模之宏偉居「東南之冠」,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靈隱寺佔地面積一百三十畝。
  • 史上最經典對聯,共有8個字,也可以說10個字,也可以說20個字!
    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結構相似、一字一音的特點,當然它相較於唐詩宋詞最大的優勢在於:雅俗共賞。無論是飽讀詩書的學子,還是沉溺田黍的百姓,都能在智慧又有趣的對聯中獲得文化的快感。對聯最早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寫了一首名為《題桃符》的半詩半調貼在了寢房的門上,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春節上香,看到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
    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陳能雄/文大年初一,天氣晴朗,和煦如春,我前往泰順仕陽鎮的仙翁尖遊玩。此山高插入雲,從下往上看,有如一個巨大的綠色屏風矗立於天地之間。仰望峰尖,看到一條橋梁橫跨於山谷之間。我在亭臺上遊覽,看到大門前有一副奇異的對聯。說它是對聯,又異於平常的對聯,粗看是一幅八言對聯,但字體奇形怪狀,沒有一個認識,更不知道讀音。我走進細看才知道是合體字,即在一個字形框架裡由幾個漢字組成,比如對聯的第一合體字拆開讀就是「鍾離點石」,第二個合體字則是由「把扇搖」,兩個合體字分解開來就是一句七言詩句「鍾離點石把扇搖。」
  • 中國最古怪的對聯,上聯和下聯一字不差,卻流傳千年至今無人超越
    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種,一直到今天都被家家戶戶沿用,每逢新春佳節,就要在門楣上換上一副新的對聯已經成為人們沿用千年的習俗。新年新氣象,也體現在紅紙黑字的對聯上。
  • 史上最懶的對聯,上聯和下聯一字未改,卻被無數學者評為千古絕對
    對對聯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們的閒情雅致,知名的詩人蘇軾、文學家黃庭堅等人都是寫對聯的好手,歷史上在對聯上頗有造詣的還有我們所熟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而今天要講的這幅對聯,被人們戲稱為"史上最懶對聯"。對聯一般來說,上下聯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但是上下聯一樣的幾乎沒有,當並不是絕對沒有,我們來看這副對聯:上聯是:好讀書不好讀書。下聯是:好讀書不好讀書。
  • 上聯「半醉半醒過半夜」,元順帝妙對下聯,堪稱經典!
    誠然詩詞的魅力一直被文人才子奉為圭臬,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對聯文化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對聯,早期又叫楹聯或者桃符,對聯分為上聯和下聯,短的對聯幾個字就可以完成,長的對聯多達百字。對聯也很講究韻律,比如對聯在平仄方面和古典的詩詞很像,都很在意對句是否工整,可以說對聯是詩詞的濃縮版和精華版。
  • 鄭板橋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背後有個故事,說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先哲洞悉世間萬物,含英咀華,如此妙造一個「茶」字。陸羽說:茶,是南方之嘉木。漢已用茶,至唐代傳到北方。《茶經》讓世界茶文化更加豐富燦爛。茶幽茶雅,澄心靜慮,激發了一代代詩人的靈感,留下無數茶詩妙句,更有經典流傳「琴棋書畫詩酒茶」陽春白雪的風雅。
  • 有一副對聯,賊都不敢偷
    —— 以下是正文 —— 對聯是漢語獨有的藝術形式,相傳,有一年臘月,王羲之他從山東老家遷移到浙江紹興落戶,喬遷之喜又值新年之慶,不禁揮毫寫就一副門聯:此聯嵌了三個「春」字和三個「新」字,非常貼切地展現了「新春」景象。他自感十分滿意,就叫家人貼於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