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可能最被大家熟知的就要屬那句「站著把錢掙了。」
可能在大家的一般認知裡,如果是寓意深刻有內涵的電影,就一定不咋好看,不掙錢;而但凡看的過癮的,能掙錢的都得是商業大片,爆米花電影,可往往看完就忘了,沒什麼嚼勁。
而《讓子彈飛》似乎真的做到了,既掙了錢,又讓影迷們看完之後念念不忘。關於電影故事情節的討論、隱喻的挖掘和各種猜想在電影上映之後也是層出不窮,各種討論十分熱烈。
如今電影也已經上映快要10年了,回想當年看電影時也給我們倆留下了不少的疑惑,就比如師爺死的時候,沒說完的兩件事是啥?花姐給黃四郎的盒子裡,到底裝了什麼?
即使後來網上有了各式各樣的解析,但我們感覺還是覺得不那麼通順。
所以呢,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重溫下這部姜文導演的經典作品《讓子彈飛》,也把我們多刷之後的全新發現和理解,分享給大家!你一定沒聽過!
那聊劇情之前,咱先說說電影本身,聊一聊當初看電影時,關於觀感上的疑惑!
01.電影留下的兩大疑團。
一個是湯師爺死時說我還騙你的兩件事到底是啥?另一個是花姐的盒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
那首先說師爺死前說騙了麻子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情是他和黃四郎暗中有勾結,這個很多影迷都分析出來了。
但為什麼這麼說,這裡就有三個證據。
⦁ 當時牧之給老二安排任務的時候,只有他們仨在場,還給了師爺在旁邊偷聽的鏡頭。
⦁ 黃四郎之前只是懷疑馬邦德的身份,對他的稱呼就是縣長,後來懷疑縣長不姓馬。但等到牧之剿匪歸來之後則直接稱呼其為張麻子。
⦁ 還有就是師爺屁股兜裡有五張委任狀,按之前談判的說法黃四郎承諾的是三張,怎麼追加到的五張?就證明兩個人背後應該是有私下的交易,交易的內容很可能就是之前說的那兩條洩露的信息。
第二件事師爺口中的」那誰…你還記得嗎?「 這裡很多人就說是花姐,在這種說法裡花姐是間諜,理由就是花姐給黃四郎的盒子裡裝的東西。
那我們如果破解了盒子裡裝的是啥,也就能確認花姐的身份。
現在網上各種說法除了細節上有點偏差,但是結論都只有一個說裝的是「兩顆寶石」。黃四郎也由此得知花姐作為間諜,成功拿下了對方團隊的重要成員也就是湯師爺。
如果我們相信這一理論,那就來看看兩顆寶石在電影中的去向。
先是黃四郎送給牧之→牧之掉落之後被師爺撿到→回家之後又被牧之拿回來了→之後又送給了山西來的母子,而且這裡還有假設這對母子的是師爺安排的騙子,也就是說石頭最後還是到了湯師爺手裡→師爺拿著兩塊石頭又去給花姐→花姐上交給黃四郎→黃四郎又再次送給師爺。
而且根據後面劇情我們知道,石頭最後是由假麻子從山西那對母子搶到的,那我們還要腦補一場湯師爺把寶石交給了他僱來的騙子母子的戲。
首先第一個Bug就出來了,如果這對母子是湯師爺叫來的騙子為了騙錢騙寶石,那麼最後為什麼他又把黃四郎給的寶石交還給母子?不合理嘛,把寶石騙到手就行了。
而且為了支撐這一理論,你就想咱得腦補多少場景去完成寶石的軌跡。所以我們認為一理論乍一聽還是挺唬人的,但是不能讓我倆信服,所以說腦洞越多漏洞也越多。
那這盒子裡裝的到底是啥,我們認為還是要回到電影之中,盒子給了黃四郎,而他前後兩場戲發生了什麼變化?這才是推理出盒子裡東西的關鍵。
青樓戲的前一場戲是黃四郎跟管家胡千,討論散銀子的麻匪的身份,他們猜測了兩種可能:一種是麻匪幹的,另一種是縣長的人假扮麻匪,但是黃四郎對兩種可能都有懷疑。可到了黃四郎的後一場戲,直接就收到了胡千的線報目擊確認戴九筒的就是縣長,這中間就跳過了一環,就是他派胡千去監視縣長的行動。
那他為什麼確信假扮麻匪的,就是縣長一方還要派人去監視?那就應該是盒子裡的東西起了作用,而青樓和後面這場戲之間插入了一場縣衙的戲,如果把這場戲去掉只看黃四郎的兩場戲,那畫面和鏡頭告訴了我們什麼?
沒錯!盒子裡裝的就是麻匪的面具三筒!
黃老爺又不參與行動,而且只帶著面具在那晃悠啥呢是吧?這其實是鏡頭語言給觀眾信息。
我都能想像出來黃老爺打開盒子一看面具,馬上派胡千去監視打探縣長的行動,自己則帶著面具來回踱步,想出了讓馬匪火併縣長暴斃的計劃。
那好了當我們知道盒子裡到底是啥之後,咱再回過頭來看師爺說的第二件事的「那誰」就不應該是花姐了,如果盒子裡是面具的話他就沒送給花姐寶石,那我們認為師爺這時口中說的人
就應該是他山西的老婆。
首先師爺喊來了這對母子是為了騙牧之的錢,因為如果這對母子真的是主動找來的話,他們是應該先追到康城而不是臨時改變的鵝城。
其次許多人說八歲的兒子看起來太奇怪,那我們反過來想既然都找人騙了,為啥不找個更適合的孩子來偽裝呢,要找一個這麼招人懷疑的孩子。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假張麻子劫走裝寶石的盒子,跟張牧之送寶石的盒子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認為對母子就是真的,這也能解釋解釋為什麼貪財的師爺,還真捨得把寶石給這對母子讓他們帶走。
解釋完我們的理論之後你肯定也聽過其他的說法,像什麼「花姐間諜論」,「帶著老三一起叛變」等等,一旦你要相信這種理論,你就得腦補特別多的場景來支撐這個理論。
所以根據「奧卡姆剃刀」我們認為,當兩個理論都能解釋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腦補更少的說法。
02.電影的隱喻。
說到姜文導演的電影,少不了要聊到的政治隱喻內容了,就像之前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那期一樣,觀眾在電影裡找政治隱喻已經成為觀眾一大樂趣。
比如網上比較流行的一些說法,牧之和黃四郎的對決就像是潤之和常凱申的對決,鴻門宴上說的「二十年前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就有人說這是廬山會議,兩顆鑽石就是雙十協定,腦洞都可以,姜文包括他們團隊也說有些想像力,確實是超乎他們想像了。
姜文在採訪裡也明確說過蔣介石不值得他隱喻,他要諷刺都是電影裡就直說了,所以我們理解姜文電影裡的一些政治,我認為也不應該聚焦於某一件事件的隱喻,或者某一個人物的隱喻。它更像是在體現姜文的一種革命觀和歷史觀。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讓子彈飛》也是一定程度上濃縮了近代百年革命史,像電影裡出現的松坡將軍還有辛亥革命的第一響,其實也在暗示電影中的角色代表的革命者身份、他的階級屬性。辛亥革命當年的主導者也是當年的革命者,現在變成了黃四郎這樣的大財主大財閥;革命成功以後雖然推翻了舊的階級,但是他們形成了新一波的剝削階級。
而像張牧之這樣有志向的革命者,可以說是理想主義的革命者,在革命之後卻成了落草為寇的土匪,這更像是在表現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這其實就在隱喻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也就是最後張牧之發起的這場革命。
而在革命勝利後兩個人的對談中,黃四郎代表的舊革命者後來成了既得利益者嘛,他也不明白牧之為什麼把家財散給了窮人。
張牧之說的「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其實是在說他在這場革命中追求的不是權力也不是金錢,不是說我要替代你而是發起一場階級革命,目標是消滅黃四郎代表的整個階級。
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把故事中的角色一一對應到真實的歷史當中,去看他代表的誰隱喻了誰
這個故事表達的其實是姜文對於這一段歷史的觀察。
而且你也能看出姜文歷史觀裡,有一些跟主流說法不同的意見,比如說鵝這個符號,它第一次出現除了鵝城的名字之外,是武舉人手裡拿著的兩隻燒鵝。後來他把黃四郎當替身打他的時候,武智衝身邊的人也抱著鵝,還有城中的鵝群和攻打黃四郎時跟隨的50隻鵝。在黃四郎跟牧之最後的對話裡,牧之也說過,他不是家禽。這個鵝其實就代表那種缺乏膽識和認知,只知道跟風很容易被人魚肉的民眾。
除此之外電影也表現出了一些姜文作為知識分子文藝工作者的情懷,比如審問武智衝的時候就說嘛,文舉人武舉人待遇不一樣。還有地下室的片段說前幾任縣長只顧著撈錢,唱片機都壞了也不修。張牧之在地下室說出來對小六也就是下一代的希望,讓他們多去開拓視野。
另外地下室空間的設計,常常在電影裡用來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鴻門宴之後他也回到了地下室,把它當作告解室跟死去的小六對話。
最後還有個片尾沒說,也是網友大開腦洞的線索之一,就是火車上穿著一身師爺服裝的人。
那從電影的幕後花絮來看確實這個人就是黃四郎,怎麼解釋呢?
你們一定看過很多腦洞就像第二替身說法,碉樓上炸死的那個不是真黃四郎,因為他衣服變了嘛。但是如果咱們捕捉這種東西雖然沒有問題,確實衣服也換了,但是對導演姜文的理解格局太小了。就像張牧之說的黃四郎是個體面人,他衣服不一樣可不可以是臨死前自己換了一套?
所以對片尾段落的解讀,咱一定要記住姜文導演他是有詩意的導演,結尾的片段跟片頭的寫實片段一處相同一處不同。
相同的是火車的造型還有探出窗外槍桿,而且我們知道片頭上那兩節車廂已經掉入水裡了。那不同的一處相對於片頭的馬蹄聲和火車的轟鳴聲,片尾的片段只能安靜的聽到山谷裡的歌聲和對話聲。
所以感覺這段畫面不是片頭那種強調寫實的了,這個片尾其實是詩意的結尾,我們認為表現的應該是張牧之後革命時期的心境,在他眼中被革命的對象雖然肉體已經消失了,但是靈魂和思想沒有消失,所以出現了穿著師爺服裝的黃四郎的形象。而追隨他革命的這些筒子們和姑娘有說有笑跟著這樣的靈魂和思想奔向了浦東。
在牧之看來革命沒有結束,革命是永恆的,只不過領導革命的他越來越孤單了。之前那他跟花姐分別的時候也被花姐問到:「還有比今天更過癮的?」其實牧之本人也給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