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誤國?好大盆髒水

2021-02-23 Sir電影

沒想到啊沒想到,表妹發次火竟然這麼招人愛。

最近甚囂塵上的「戲子誤國」論,她憋了好久,昨天終於落筆。

評論裡幫表妹喊話求關注的那位,這回就順你心意。

在表妹看來,「戲子誤國」是年度第一蠢話。

且看她如何辯。

我是出來浪依然熱愛工作的良心表妹出場分割線

戲子這篇文章,表妹憋了很久。

憋了好幾年。

原因是這句話,「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上周,這話又夾卷著某些爆款文,刷屏了表妹的朋友圈。還是那調調,還是那套路,連著讀了幾篇後,表妹真是又愛又怕。

愛的是,終於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們了——剛剛過去的9月,我們告別了這12個名字。

這其中,有匠心獨具的工藝大師,有傳統曲藝的師爺人物,有兢兢業業的科學家,有為國防做貢獻的元勳國士……有幾個名字,我們甚至不曾聽過,那姓氏形象,都隱沒在貢獻背後。

我以為終於有人來講述這些名字背後蘊藏的瑰麗與汗水。

然而文章大筆一揮,卻是又再次,套路式地把問題轉向攻擊流量明星。


將軍為國犧牲、科學家勤於專研、大師們德高望重……

竟然還不如楊字母女星發呆一天!

多麼擲地有聲!

似乎在這樣的時刻,我不跟風喊上一句「戲子誤國」,就是不解氣、不明確、不正義。

但表妹喊不出。

表妹反而感覺怕。

怕的是當盲目的民憤被有意引導,再一次對合理的個體權利燃燒,燃燒,燃燒。

有情緒正常,但看事情,不能只有情緒。

今天,表妹想跟你們講道理,及道理背後的現實問題——

1.罵流量「戲子」,真的能淨化網絡三觀嗎?

2.如果淨化不了,我們要怎樣做,才是對的「網絡三觀」?

3.我們應怎樣看待「將軍」和「戲子」的流量差距?

其實,聊到這個話題,表妹切身體會。

作為娛樂向的自媒體,第一次看到這將炮火對準「戲子」的文章,我是困惑的。

表妹不禁想問:如果「將軍孤墳無人問」真是「戲子」之過,那討論「戲子」的公眾號的我們又算什麼?

每天關心並且喜聞樂見「戲子家事」的大眾,又算什麼?

還有那些,昨天還在分析張女星離婚、吳男星出軌的公眾號,今天卻突然將炮火對準「戲子」的,你這一手又算什麼?

讀這些「檄文」多了,表妹慢慢感覺出背後操盤者的雞賊。

甚至可以說不厚道。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邏輯——

如果種種痛心疾首後,這些媒體能就此轉性,每天開始發表科研論文、菊壇軼事、子母哏一頭沉三翻四抖基本法……

那也算既當又立,有始有終。

可事實又不是。

他們明天還是要發「戲子家事」的。

因為那才有熱度。

魯迅先生的話,真是年紀越大,越佩服:

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

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彷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這昨日之言,說的不就是今日之事。

在國慶時期,利用大眾正義,憑空構造出一個本不對立的「矛盾」,玩職業歧視、把流量按到地上摩擦,然後,我們的科學家收入、名氣就會增高麼?

不會。

增高的僅僅是文章點擊。

法不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明星收入是高,表妹也咂舌,但若沒犯法,就是正當得利。一些學者收入是低,表妹也遺憾,但你也不能搶過來送他。

把學者的「低」和明星的「高」簡單粗暴地類比,就像這句蠢話——你今天多喝了一杯水,非洲就要渴死一個難民。

這二者是因果關係麼?

表妹理解轉發者的「憤怒」,這是大眾在疑惑和叩問時代價值觀時,所產生的過激反應。

但表妹不屑發布者的「憤怒」,因為這憤怒只不過迎合了情緒,挑撥了矛盾,「大師」被捉來當箭,「戲子」被撂過了橋。

如果說前一種憤怒是非理性的,那第二種憤怒,則是對這種非理性的有意挑逗

「嘴裡主義,心裡生意」。

投機。

髒。

學者的收入與名望,都是讓明星打劫走的嗎?

表妹敢說——真就把所有明星都「趕盡殺絕」,學者的收入與名望,也不會有一絲絲提高。

這時,就又引出第二個問題——我們該怎麼做、能做什麼?

這個話題,表妹自認也有少許發言權。

作為張國榮先生迷妹,我曾經正是被罵的「戲子隊伍」。

張國榮因為罹患內源性抑鬱症,於4月1日自殺離世。

而這一天,也是「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犧牲之日。

早年在張國榮死忌當天,他都會被圍批痛剿。因為他的職業是「戲子」,所以他不配得到紀念。甚至會有一些「搶愚人節的戲」、「不挑好日子」的辱罵。

直到2016年,共青團中央發布了一篇長文,並製作了一個名叫《你在何地,請返航》的視頻,向王、張兩位共表懷念。

其中不僅抱拳敬重他們不同的職業,也詳細講述了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為國家領土和軟文化做出的貢獻——

他總是能掙得第一

第一個當班長,第一個入黨

第一個單飛,第一個戰備值班

第一個飛滿1000小時

    

他也獲得過很多榮譽

1998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

一貫時尚的他,卻穿了一身傳統的長衫

他說:要讓全世界看到這個評委來自中國……

他喜歡攝影和書寫

畫中筆下,有深沉的父愛

和對祖國強大、人民幸福的憧憬和希望

他在千禧年9月發行的寫真集

男主角卻很少正臉出現

鏡頭對準的是祖國山河與人文山水

他命其名為《慶》

並在扉頁寫下:

紅旗拂蕩,國泰民安

當然,像這種「戲子被無端辱罵」的事,在表妹印象中,遠不止一樁……

比如姚貝娜逝世時。「你有懷念一個戲子的功夫,為什麼不關心一下國家民族的英雄?」,也曾是網絡鍵盤俠趁手的質問。

是否和今天的「將軍孤墳、戲子家事」有些像?

但將軍與「戲子」是矛盾的,只能二選一的嗎?

之前很震撼於這樣一張圖——

將軍先烈們浴血奮戰,不就是為了後代人能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不再受戰亂紛擾,能夠擁有精神富足。

如果一個國家是「戲子風華無人問,將軍孤墳天下知」 那不也是大麻煩?

今天,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文娛產業也同樣領跑全球,後者靠的是什麼?

「戲子」。

今天,我們談文化霸權,批評好萊塢總通過各種娛樂影視輸出美國價值觀,靠的是什麼?

「戲子」。

「戲子」的作用大著呢。

從汶川地震,到壽光水災……

從營養午餐,到精神食糧……

我們看到,一個戲子(偶像)也是可以產生正能量的精神感召力的。

而在災難、疾病、貧苦面前,這些粉絲也從未退縮。

這是否可以啟發我們:與其挾將軍罵戲子,站在道德高地上大玩歧視,從而發洩戾氣、標榜三觀。

是不是將目光投向不被關注的他們、付諸實際行動,更有意義?

是將軍護國,不是你。

是偶像優秀,也不是你。

挾將軍批偶像,滿足「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真不如把這種良心變成米、變成肉、變成書籍等對弱勢群體身心有益的東西。

說到這,肯定有人跳出來反駁,不,我們批判的不是所有戲子,是小部分技能差、名氣大、收入高的「流量戲子」。

這些「戲子」應該批評麼?

應該。

他不敬業,可以批;他演技爛,唱功屎,可以批;甚至他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幹了有違普世道德的事,也得接受比大眾多得多的巴掌。

但,所有以上的批評,都必須建立在對其能力、行為的質疑上。

而非職業。

有沒發現,這些哀嘆「將軍孤墳,戲子家事」的文章,特別善於製造對立感?

除了將軍和戲子,還有傳統和流行。

僅以表妹喜歡的曲藝為例。

有一陣子,知乎爆過一篇《有哪些東西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回答。

我們以為的「國家一級演員」是這樣的:

然而在答主的親身經歷中,他們卻是這樣的:

答主詢問于魁智(沒錯就是經常上春晚的那個帥氣於老闆)說他要學京劇。

經其介紹,去了「國家京劇院培訓中心」。

一對二的課,兩小時150元。比大多數才藝課程都便宜。他當時就想報。

招生人員卻說:現在成人男子只有一個人報名。班開不起來。

答主說那我就一個人交兩個人的錢,學起來。

招生老師滿口答應,十分激動。

此事後來在微博也引起了熱議,大家雖然痛惜感嘆,但說到送孩子去學戲曲,又猶豫起來……

「主要是不如吉他鋼琴芭蕾舞蹈主流,也不能考級」怕給孩子耽誤了。

這就是時代潮流的浪湧奔馳,狂歡且殘忍。

可忙著幫他們與流行對立的你,是否看到,傳統也在步履蹣跚地跟上來——

梅葆玖大師生前,七旬高齡,還帶著梅派嫡傳男旦胡文閣上《天天向上》。

他還上過很多衛視,唱《梨花頌》。

說來也是好笑,這一類文章,其實是把自己桎梏在一個悖論裡。

他們一面好似痛惜著曲藝工作者收入少、又不如流量明星們火。

一面卻又張羅著幫他們與流行娛樂對立、與年輕人徹底斷絕關係!

在這種對立「洗腦」下——

大師被嘲不莊重,您是國寶級,何必參加娛樂節目?瞎鬧。

新編京劇能看?還編什麼京劇版《甄嬛》《神鵰俠侶》?!糟改戲!

正經的文博、戲曲綜藝就不要請流量明星來了好嗎?玷汙!

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新戲或許不如傳唱百年的老戲,詞藻妙、腔兒也安的好。

流量明星在你眼裡或許不值一錢,破壞了你心中的「乾淨」。

但它是一個「契機」,一個吸引年輕人,來開啟這扇古老美麗大門的契機。

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傳統曲藝?

——請你,先去看。

表妹也是一個90後戲曲愛好者,深知這裡面的門門道道。也深知向年輕人安利傳統曲藝的困難。

我也曾寫過一些戲曲知識的安利與科普,那點擊數……不想提了。

後來學會一招——結合當代明星。

比如《老九門》上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風流不獨在嬋娟》的文章,詳細點評了張藝興、馬天宇、餘少群、尊龍等男明星的戲曲扮相。

我寫張藝興扮虞姬的如意冠、寫馬天宇扮王寶釧的銀錠泡子、寫餘少群扮杜麗娘的水鑽頂花、寫尊龍扮楊貴妃的鳳冠與泥金摺扇……

我借他們,來講述這古韻。

這些名詞,對於我年輕的讀者來講,絕對是生僻的。

可因為有他們熟悉的明星,倒也獲得了幾萬瀏覽。

這幾萬或許不值一提,但如果年輕人能從中感受到一些京劇的美,下次看到,能報上那些美麗頭面的名字,那這就是我的貢獻了。

所以我真的很不理解這種極端對立啊。

一會兒罵戲子無用,流量當道,可你們又真書寫過多少講述傳統之美的文章。

一會兒罵時代浮躁,新聞已死,可當某個未經驗證的明星八卦出爐,你們又添油加醋,炮製出一篇篇聳人聽聞的10萬+。

表妹鬥膽問一句,寫出那樣文章的人,你真的在乎流量當道,時代浮躁嗎?

哦對了,這些文章,還特別愛用一個痛心疾首的句式。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仿佛把這句話說出來,雪崩就不會發生,或者就算雪崩,你也能因為事先看破而被免罪。

呵呵。

表妹當然也認同這句話。

但表妹更認同的是——

比起煽動的狂熱情緒,縝密的科學邏輯才更可能接近真理。

而在行動面前,一切嘴皮子功夫都是紙老虎。

在這個崇尚草書的年代,為那些沉抑端方的楷體目光傾注,很難,很孤獨。

我們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潮流。

但去掉「們」,「我」或許可以。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戲子誤國?
    其中,最惹眼球的當屬觀點為「戲子誤國」的帖子,其點擊率、轉發率高得簡直不要不要的。這表明,絕大多數網民認同「戲子誤國」這個觀點。此帖持戲子誤國論,主要根據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較長時期內,中國戲子當道,是社會的「主角」,收入高,名聲響,極大地影響著國民;二是他們宣傳的價值觀以追求金錢、奢侈、享樂為核心,成為引領社會價值觀的主導,同樣極大地影響著國民。
  • 戲子誤國與價值觀重塑
    戲子誤國與價值觀重塑姚建英戲子誤國,在歷史上幾乎和「紅顏禍水」一樣,流傳甚廣,深深影響了人們的判斷。
  • 淺析「戲子誤國」論
    有些人甚至常把「將軍枯骨無人知,戲子家事天下聞。」掛著嘴邊,悲嘆道現在的世風日下,戲子誤國。「戲子誤國論」真的是正確的嗎?我覺得一錘定音的做法多少有些欠妥。  首先,要知道,「戲子誤國」在開始指的是慈禧的重戲輕工,所以有很多人說「清朝的衰敗不就是因為慈老太太的重戲輕工,那現在的現狀豈不是就是對晚清的延續?戲子誤國說法又有什麼錯?」
  • 戲子誤國不一定——就是他們能誤國
    而且,部分演員藝人出些問題,怎麼就能上升到「誤國」的高度呢?有些人喜歡拿老科學家和「戲子」的收入做對比,在我看來,這種對比並不科學。道理很淺顯,科學家掙得少是因為「戲子」掙得多造成的嗎?反過來問,「戲子」掙的少了,科學家就能掙的多了?在這個問題上與其怪罪「戲子」,不如去怪罪該怪的人。該怪誰,別問我,你懂的。
  • 就「戲子誤國」一說談幾點看法
    於是,「戲子誤國」一說再度流行起來。我的大學教授夏元明先生最近也在他的微信公眾號裡面發了一篇《也說「戲子誤國」》。老人家本意是好的,只是理性地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誰知,這下壞了。有幾個偏激的網友留言指責夏老師,說他不該發這篇文章,有為範冰冰開脫的意味。夏老師胸懷坦蕩,不管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言論,一概公布出來。最終,這篇文章還是被屏蔽了,這當然是一大遺憾。
  • 批「戲子誤國論」
    那些大大小小的文人們一邊看著戲子們演戲,一邊聽著戲子們唱歌,一邊欣賞戲子們跳舞,一邊撰文罵著「戲子誤國」。那些達官貴人,商賈名流一邊捧著戲子,包著戲子,睡著戲子,一邊義正辭嚴的高呼,整頓演藝界,要高雅要正能量要積極向上。2「戲子」一詞是舊時對從事演藝,雜耍人員的稱呼,屬貶義。
  • 「戲子誤國」休矣
    戲子,古指唱戲或演戲的人,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的最低等人,俗話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戲子與娼妓,奴婢,一個等級,沒有人身自由,最為卑賤。新社會沒有這個職業,這個稱呼,戲子誤國,這不是變相罵人嗎?這是侮辱,演員、明星沒有愛聽的。現在的中國人都知道,明星都有天價片酬、出場費,明星幾天掙的錢比普通人幾輩子的都多,可是這能怪明星嗎?咱們講講這個理,市場經濟人家願意賣藝,有人樂意出錢買單,買門票,怨別人嗎?你有本領,也使勁多掙。再如紅顏禍水,到底是怨紅顏呢,還是怨沉迷紅顏的人呢?
  • 戲子誤不了國,能誤國的也一定不是戲子
    而且,部分演員藝人出些問題,怎麼就能上升到「誤國」的高度呢?有些人喜歡拿老科學家和「戲子」的收入做對比,在我看來,這種對比並不科學。道理很淺顯,科學家掙得少是因為「戲子」掙得多造成的嗎?反過來問,「戲子」掙的少了,科學家就能掙的多了?在這個問題上與其怪罪「戲子」,不如去怪罪該怪的人。該怪誰,別問我,你懂的。
  • 「戲子誤國」——安黎語絲(之九)
    「戲子誤國」——安黎語絲(之九) 安黎我從不鄙視河裡的一滴水,但我有可能鄙視整條河流
  • 「戲子」誤國,手機2還看否?
    網上對範爺等「戲子」和戲導等人的討伐,一方面是4天6000萬太扎眼,另一方面,範爺敢領「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這個與國家沒有任何關係的大獎!且老土覺得,這個獎發得有點歹毒,領得有點無知,當然也不能排除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幹的!人活著,物質文化生活,一般來講缺一不可。而文化生活,顯然很難離開「戲子」!
  • 誰說戲子誤國?該罵的是誰,你懂的
    而且,部分演員藝人出些問題,怎麼就能上升到「誤國」的高度呢?有些人喜歡拿老科學家和「戲子」的收入做對比,在我看來,這種對比並不科學。道理很淺顯,科學家掙得少是因為「戲子」掙得多造成的嗎?反過來問,「戲子」掙得少了,科學家就能掙得多了?在這個問題上與其怪罪「戲子」,不如去怪罪該怪的人。該怪誰,別問我,你懂的。
  • 戲子誤國?年度第一蠢話
    似乎在這樣的時刻,我不跟風喊上一句「戲子誤國」,就是不解氣、不明確、不正義。但表妹喊不出。表妹反而感覺怕。怕的是當盲目的民憤被有意引導,再一次對合理的個體權利燃燒,燃燒,燃燒。有情緒正常,但看事情,不能只有情緒。
  • 國風欲墮,與戲子何幹?!
    原創好文章!最近崔永元很火,範冰冰很煩,而瓜眾們關於「戲子誤國」的討論則越來越熱烈。
  • 肖戰、羅志祥被集體吊打,原因諷刺至極:放心吧,戲子不會誤國
    「屁大點的事也上熱搜,浪費公共資源。」 「羅志祥、陳赫之輩,憑什麼出現在熱搜榜上?佔用公共資源,看見就煩!」 有了流量,明星才能接廣告,才能直播帶貨,才能被資本家投資拍出好電影。 不然,藝人公司還怎麼生存? 你也不用擔心那些科研人員太默默無聞。 借知乎網友@汪友分享一段內容。
  • 「偶像劇式」抗日被點名,戲子誤國之後,鐵道職場劇來救場
    有了《隱秘而偉大》這一個參照對象,人民日報等代表過國家文化傳播載體的媒體當然會對其他電視劇作高要求,而《雷霆戰將》將成為很多抗日戰爭劇的前車之鑑,那種「偶像劇式」抗日戰爭劇是是絕對不允許的,就像網友說的:戲子誤國
  • 《王的男人》戲子
    從小到大,看過這麼多古裝電視連續劇,無一不是在說戲子薄情、戲子誤國,仿佛戲子就一定會與昏君綁定在一起,這是一對固定搭檔。但是今天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對「戲」,對「民俗」仿佛又有了新的認識。 最初看這個電影其實是奔著李準基來的,因為最近一直在追《惡之花》,有點上頭,我看影視作品的習慣就是:看到一部好看的作品,就想把相關演員的好作品都看掉,仿佛這樣才能讓我更加了解我所好奇的人。不得不說李準基在《惡之花》裡的演技與顏值都是我欣賞的,也正是如此,我才找到了這部讓他當年一炮而紅的電影——《王的男人》。
  • 將演員蔑稱為「戲子」,是對表演藝術和現代文明的褻瀆
    好在官方及主流媒體始終保持了冷靜的態度,只有國家稅務總局在官方網站表明,對」陰陽合同」暨 涉嫌」偷漏稅」情況督促所轄區域部門進行調查。網絡及自媒體,針對這些情況進行了猛烈抨擊,其中也包括了以「戲子」一詞對整個演員群體進行的辱罵,「戲子誤國」一語,曾一度在網絡相當流行。「戲子」,是封建社會對演藝從業人員的一種侮辱和謾罵。在封建社會,以說笑為職業者,稱為「優」,專門演奏音樂的人稱為「伶」。到了漢代,以歌舞、音樂和演藝百戲為業者,統稱為「優伶」。宋代之後,由於戲曲藝術的高度繁榮,「優伶」就主要是指戲曲演員。
  • 先正雜評:戲子當道,擋戲子道如何?也說說吳亦凡的事
    有個圈子,叫娛樂圈,包含歌手、演員,現在又多了什麼綜藝咖,統稱明星,舊稱戲子。有人認為當今戲子當道,屬於娛樂誤國,這一點上筆者覺得有些矯枉過正。明星本來就是靠著熱度吃飯,頻頻見報才是常態。況且百姓也樂於討論一些娛樂八卦,茶前飯後說說誰誰離婚了,某某某整容了,才是百姓生活。
  • 誰說戲子無情?68年前,她花15億買一架戰機捐祖國
    近幾年網絡上經常流傳: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又或戲子誤國之類的話。每一位明星都有這樣的大新聞,就有人感慨,相似不友好的聲音出現得更多了,但這種看法何嘗不有些偏激。通常,人們看到的往往是貶義的一面,往往由於偏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 我不是藥神,我是演員,我不誤國
    最近幾年網絡上有大量戲子誤國的聲音,但誰又能把希望全寄託於演員呢?就像本片片名《我不是藥神》,之前還有《印度藥神》,《中國神藥》等,對比下,這個名字顯然好的多,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救人。作為一部電影,能夠這麼火,讓更多人看到,更多人討論,容易嗎?雖然也能看到很多營銷的痕跡,不讓更多人看到又能如何去做更多?最後,說了這麼多,如果今年只買一張電影票,買他,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