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刷屏的「手撕事件」中,因手撕對象是演員和影視文化界人士,所以網絡輿情高頻率的出現了「戲子」一詞。面對少數演員和演藝界人士超高收入還偷漏稅現象,網絡「輿情洶湧」,大量的自媒體對影視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冠以「戲子」之名,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謾罵和「群毆」 ,輿情幾乎是呈現出猛批演員的一邊倒傾向。好在官方及主流媒體始終保持了冷靜的態度,只有國家稅務總局在官方網站表明,對」陰陽合同」暨 涉嫌」偷漏稅」情況督促所轄區域部門進行調查。
針對演藝界少數人收入奇高現象,近年網絡及主流媒體都不乏批評之聲,官方主管部門也針對性地進行了處理和調整,但網絡輿情將演員及文化演藝界人士蔑稱和謾罵為「戲子」仍不絕於耳,這主要原因應當是源於近幾年少數知名演員言行不端,特別是幾年前,個別文化較低,長期在影視圈跑龍套的務工人員,因偶然因素在影視界大紅大紫,而後又美女、香車、別墅,諸種暴富發跡情況訴諸媒體,令民眾心理一度失衡;年前又因其妻出軌鬧離婚讓人們大跌眼鏡,而爆光其巨額財產分割,則更是讓人乍舌。少數演員及演藝界人士,利用演藝影視平臺,攫取巨額社會財富的情況,讓民眾憤慨,以致「輿情洶湧」。網絡及自媒體,針對這些情況進行了猛烈抨擊,其中也包括了以「戲子」一詞對整個演員群體進行的辱罵,「戲子誤國」一語,曾一度在網絡相當流行。
「戲子」,是封建社會對演藝從業人員的一種侮辱和謾罵。在封建社會,以說笑為職業者,稱為「優」,專門演奏音樂的人稱為「伶」。到了漢代,以歌舞、音樂和演藝百戲為業者,統稱為「優伶」。宋代之後,由於戲曲藝術的高度繁榮,「優伶」就主要是指戲曲演員。在封建社會,由於戲曲及表演藝術,始終是宮庭及士大夫階層的一種茶餘飯後的消遣對象,所以戲曲表演並不像現在這樣看作是「高雅藝術」,戲曲演藝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在士農工商的封建職業排序中,根本沒有演藝人員的地位,而是屬於「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之一。由於社會地位低下,所以演員在封建社會被蔑稱為「戲子」,也如人們在吃了農民種的糧食,卻要把農民蔑稱為「鄉巴佬」一樣。
現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藝事業,民主革命時期,延安魯藝就是那時先進文藝的標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屹立於世界之林後,國內的文藝表演事業更是空前繁榮,哪怕是在萬馬齊喑只有八個樣板戲的「wg」時期,社會各階層也鮮有人任性將演員稱為「戲子」,一般都是將演藝從業人員統稱為「文藝工作者」,將著名演員稱之為「表演藝術家」。今天,全面改革開放已40年了,文藝表演事業空前繁榮,知名演員炙手可熱,藝考大軍浩浩蕩蕩,少數人及一些自媒體卻口吐「戲子」之言,這不能不說是對表演藝術和現代文明的褻瀆。
個別人僅以演藝界少數人收入奇高,以及少數演藝人員的不良言行,就亂批「戲子誤國」,純粹是擾亂社會,製造社會不安定因素。 現在網絡上及自媒體的一些言論,比較具有煽動性的是拿科學家及各行業的精英人物的收入和知名度,與演藝界人士相比較,以證明其罵「戲子」有理。
內地一知名演員結婚排場超豪華,就出現了《一個科學家不如戲子的國家能走多遠?》這樣的網文;一港臺歌星因歌迷辱警事發後,就有標題為《戲子當道,國家必亡》的網文。這些文章觀點認為,演員的收入遠超科學家,某草根明星離婚要分割的房產就達九處(含一處美國房產),而屠呦呦的諾獎獎金也只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同時,媒體及社會對名星演員的關注和宣傳遠高於科學家和科技事業。這其實是把兩個毫無可比性的職業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意製造社會矛盾。
因為演員的職業就是拿技藝和形象示人,看的人越多,人氣越旺,成就就越大,發展也就可能越好,其存在靠的就是知名度。而科學家及其科技事業,是以自然界及社會為研究對象,以科學發現,創造發明為己任的,其過程往往是艱辛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事。加上一些尖端領域的東西還要儘可能保密,所以,科學家大都行事低調,媒體也不做過多的宣傳。二者的職業特點和勞動價值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至於改革開放紅利與民生福利分配不公允,確是今天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進一步調整的事情。據悉,最近國家有關部門擬針對影視界亂象和少數影視從業人員收入奇高問題進一步進行治理,這說明官方對於民眾的關切,極端重視並在努力解決中。但人與人之間,職業以及行業之間的 「不公平」,永遠都存在,絕對「公平」只能是一個理想化狀態,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做到。深化改革的目的只在於讓社會不同職業和行業之間,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之間,儘可能趨向於「公平」。記得改革開放之初,有句流行語:「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幾十年過去了,當今中國的富豪好像也沒有哪個是賣茶葉蛋和拿剃頭刀的。在演藝界,也不是所有演員都像被「撕」的那幫人一樣闊綽,正如在商界,也不是所有商人都如「馬雲巴巴」那麼有錢一樣;演藝界也不是人人都富得流油,很多時候,因為其職業的娛樂性特點,只不過更多的容易被網絡輿情關注罷了。
在當今信息社會,文化市場空前繁榮,人們對文化消費呈多元化且供不應求的新時代,竟然還有人將演員蔑稱為「戲子」,這的確不能不讓人「一聲嘆息」。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戲劇復興作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但誕生了莎士比亞這樣的戲劇文化巨匠,而且將近代人文思想蔓延開來,使西方文明駛向了世界文明的快車道,並藉此鍛造出了璀璨的西方文化藝術和現代文明,而我們至今還在將戲劇影視演員蔑稱為「戲子」,這不能不說是對我們泱泱之國,東方文明的極大諷刺。
今天我們一些人,在大多數閒暇時間,一邊撥弄著搖控器,沒完沒了的挑選著影視節目,一邊又還在罵著「戲子誤國」,這也如當年改革之初,有人說改革開放不好一樣,「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手撕」事件中揭露出一部分演藝及企業人士領取國外的所謂「國家精神造就者獎」,更是讓一部分人覺得罵「戲子」有理。其實,對這類獎項人們大可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因為這不是國內勞模及先進英雄人物評選,完全用不著扯上演員的道德說事。下一步國際上有人要搞個「世界文明造就者獎」,獎給張小剛、李大剛,王冰冰、劉雪雪,他願意獎,你願意去領,其實都不關他人什麼事,這世界上看不順眼的事多著呢,開放的中國面對眼花繚亂的奇葩世界,特別是對於那些奇葩評選,大可不必太上心。如果確實意識形態攻擊與弱化國家與民族團結、國家穩定與安全那就另當別論了,領獎者不予判斷而形成的後果與影響自有其承擔。
現代社會,職業無高低貴賤的意識早已深入人心,我們每一個靠能力和技藝謀生的人,多數為普通勞動者,你若是職業領域的翹楚和精英,也理當受到國家的表彰和社會民眾的敬仰。然而,前幾天一篇標題為《中華民族的靈魂人物,為什麼要和這群戲子放到一起參選》的網文,說的是眾多國內知名媒體聯合舉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評選」,15個候選人中有4個影視演藝界人士,也就是文章作者所說的「戲子」,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麼個評選,如果真有,為什麼文化藝術界人士就不能與科技人員放在一起,難道就因為他們是所謂「戲子」,就可以否認他們作為普通勞動者,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的身份?所以,奉勸網民和讀者,不管網絡上的信息是什麼來頭,不管自媒體公眾號取名什麼「內參」、「揭秘」,甚至打起主流媒體招牌,凡是將演員稱之為「戲子」的文章,讀來有何價值:
第一,將演員蔑稱為「戲子」,與現行「社會價值觀」不符,在責任媒體中,你永遠也找不到這樣的稱謂及相應的批評;
第二,將演員蔑稱為「戲子」的自媒體和作者的文化層次有待考量,文鄙理疏,言之無物,大都是以發洩不滿情緒為目的;
第三,將演員蔑稱為「戲子 」的文章,根本不可能有傳播價值和有意義的信息,反而還有可能誘導你的閱讀與觀點形成走向歧途。
「手撕」事件導致網絡刷屏,「戲子」之類的謾罵再度成為熱詞,反映出物質生活豐富之後,人們對收入分配要求更加公平的期望,其間也夾雜著民眾相當的仇富心理和情緒,但願這不要成為民粹主義意識的充分表達,並以此裹挾著對文化藝術和人民精神生活的衝擊,對表演藝術和現代文明進行肆意褻瀆和破壞。
關於作者
熊建勇,雜文時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