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曲藝,相聲在新時代非但沒有沒落反而是生機勃勃的煥發了第二春。這對於傳統曲藝來說是一件沒有想到的事情。而郭德綱、于謙則是當代相聲從業者裡面的佼佼者。從04年組合至今,兩個人在相聲的舞臺上合作了近20年的時間。這其中自有它的奧秘所在。然而,他們兩看似光鮮的背後卻也同樣有沒有辦法向外人說的一些事情。
在《德雲鬥笑社》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和相聲舞臺上不大一樣的相聲從業者。
光鮮背後的無奈和選擇
《德雲鬥笑社》中有一個環節是寫出自己心中最扎心的兩個字。德雲社眾演員也都根據自己的所處環境和發展時期各自的寫了出來。而網友最期待的莫過於于謙和郭德綱兩個人會寫些什麼了。畢竟,兩個人可以說見證了相聲的沒落也經歷了相聲的再次輝煌。對於相聲和相聲從業者應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果不其然,于謙寫的兩個字是「戲子」
之所以寫這兩個字,于謙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戲子」對於演員本身來說是一種蔑稱,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雖然說戲子這個稱呼大多數出現在舊社會,新時代已經棄之如敝屣了。但是,還是有人時不時的辱罵相聲從業者是「戲子」。
郭德綱對于于謙的這個「戲子」說法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有些人的確是存在這樣的看法,自己也曾遇到過有人指責他們為戲子。但是嘴長在別人臉上。相聲從業者需要做並且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奉獻自己的優秀作品。
同樣的,郭德綱寫得比較扎心的兩個字就比較常見了。他寫的是「雅俗」
對於雅和俗的爭論,從郭德綱從業開始的時候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早期的06年、10年,關於雅和俗的爭論更是提升到了很高的評論水平。到底什麼是雅什麼是俗,又怎麼區分雅和俗,郭德綱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說,說相聲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賞。這個也是很多相聲從業者畢生的追求。但是,相聲演員卻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觀眾是誰。也不是說每一場的觀眾都是高素質的科學家,只要是來聽相聲了就是衣食父母。(記準了,到現場聽相聲的才是衣食父母。在網上聽了兩三段盜版相聲就罵閒街的,那都是浪催的——郭德綱語)。既然是衣食父母,那就得尊重他們。但是,說相聲的不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喜好。為此,郭德綱還打了個比方說熱女投資50億美金拍了一電影,你回頭說電影不好看,人也拿你沒轍。
但是,對於相聲被罵庸俗,郭德綱也是不同意的。
郭德綱堅持認為,相聲是通俗不是庸俗更不是媚俗。
而那些說相聲很俗的人一般都是在貶低相聲,貶低相聲從業者。相聲自產生以來,已經流傳了一百五十多年。而至今相聲依然沒有頭消亡自有它的道理在裡面。三俗的爭論也已經很長時間了,至今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我想,就算是未來也不會有共同的認知。畢竟,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
所以,雖然在外人看來郭德綱、于謙是怎樣的光鮮和自在。可是,這背後的無奈和不解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