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導
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在業界看來,每年12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主要是為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
受訪專家認為,從此次會議來看,在艱苦而又圓滿地完成各項經濟任務之後,明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可能將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
此次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對此,民銀智庫宏觀分析師王靜文12月12日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的來說,今年能夠在百年難遇的疫情衝擊下取得出色經濟表現,不但鞏固了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核心地位,而且與美國的經濟差距進一步縮小,充分證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展望明年,王靜文告訴記者:「隨著疫苗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和病毒毒性減弱,全球經濟正在向『後疫情』時代過渡,疫後復甦成為主線,各國也將形成共振復甦的良好局面。IMF預測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2%,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印度。因此明年的穩增長的訴求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從政策導向和主要任務來看,明年的重點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格局。」
會議同時還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要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科學部署,狠抓落實,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對記者表示:「會議對當前經濟總體判斷是『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這意味著相應的政策措施也將逐步恢復常態,前期應對疫情衝擊採取的貨幣、財政等非常規政策,或也面臨逐步退出、回歸常態的選擇。」
「『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表述,意味著政策推出必然是相機抉擇的,會是有節奏、有選擇、有針對性的調整。」楊暢同時還指出。
記者注意到,在宏觀調控上,去年12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關於宏觀調控的表述是:「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周期調節工具。」不過,此次會議,關於宏觀政策的表述只有10個字:「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等字眼已經不見。
王靜文對記者說:「由於明年經濟沒有失速之憂,反而會在低基數作用下可能出現8%以上的經濟增速,所以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並不強。同時,貨幣政策重心已經轉向『防風險』,央行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和『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意味著政策力度將會下降,明年可能會出現信用收縮。財政政策的力度也會下降,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都會較今年明顯下調,通過精準施策來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房地產方面,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但此次會議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可見,這跟此前表述有所變化。之前「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提法已經刪除,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表述保留下來。
王靜文告訴記者:「在此前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中央已多次強調房住不炒定位,所以此次公報沒有贅述,預計在隨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還將重提房住不炒,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房地產調控力度可能不會放鬆。」
楊暢則認為,疫情衝擊後,房地產市場對於促進經濟的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部分城市也出現了短期上漲的跡象,如何在有效發揮房地產市場作用以及確保平穩健康方面取得平衡,或許是未來政策進退的關鍵考量。
不過,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記者表示:「政策繼續強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內容,預計後續會更強調住房消費的概念。雖然近期確實有部分城市收緊政策,但主要局限於大城市,而其他城市放鬆的內容仍然較多。」
(編輯:孟慶偉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