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國的興趣始於迷你劇《我們的父輩》,算是第一次從德國人的視角看二戰,後來隨著《世紀三部曲》閱讀去看一看的衝動越發加深。七哥從五歲喜歡二戰歷史到現在,想想沒有哪個城市比柏林更適合作為從書裡走進現實的切入點。
帶著一廂情願的幻想與期待,帶著對普魯士的疑惑踏上這個城市。6天,7家博物館,每天20000步,失望與震撼交替呈現。
初抵柏林機場小小吃驚,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多年地位不可撼動,卻未曾想首都機場級別跟去年肯亞差不了太多,甚至拿完行李怔在大廳,前後左右全是取行李的人完全看不出該往哪走,竟原來人群背後一牆之隔就是到達大廳。約了接機,寬敞的奔馳商務價格也不過200多人民幣(打車大概28歐),司機介紹沿路的建築時與老劉感嘆柏林實在有點太不「歐洲」,一路所見的房子竟都是方方正正的現代建築,既無特色也無審美。直到漸漸抵達酒店才窺得一見些許歐式建築和歷史痕跡。酒店訂了布蘭登堡門旁邊的Adlon阿德隆酒店,酒店本身極富傳奇色彩。從1907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酒店剪彩開始,這家酒店就見證了柏林的前世今生,二戰時酒店甚至成為柏林城中難得能夠保存中立的「小瑞士」,那部評分9.1的德劇《Das Adlon》講的正是這家酒店。
曾位列「全世界最豪華的酒店」的阿德隆不止招待諸如俄國沙皇、戈巴契夫、英女王、甘迺迪等政府要員,邁克傑克遜極具爭議的一張照片也拍攝於這家酒店。(前往柏林領獎的傑克遜抱著兒子在陽臺與粉絲分享時被拍下這張照片並備受指責。)
(雖然如此閃耀,但酒店的價格卻比想像中低,因為定的早既比不上淡季的涵碧樓也比不過旺季的洲際。)
抵達酒店,布蘭登堡門近在咫尺,隔壁是美國大使館對面的歐盟辦公室,周圍散布著各個大使館,算是柏林中心絕對安全的地方。(這幾天唯一看到的警察都在大使館門口)
check in工作人員送小七的巧克力及房間的歡迎巧克力,小孩對這樣的歡迎禮物非常滿意。
雖然已經晚上八點柏林卻只是夕陽將近,老劉出門踩踩點,算是對到達柏林第一天的尊重。出門後遇到行為藝術者,雖然各地街頭都不缺表演和街頭藝術家,但柏林的嬉皮士尤其多。(不知道是否跟隔天的同性戀大遊行有關。)
這座1791的建築是柏林也是德意志的標誌,1788年腓特烈二世下令建造這座以雅典衛城門為藍本的砂巖建築以紀念普魯士七年戰爭勝利。布蘭登堡門以東是柏林老城的核心,它是僅存的柏林城門。曾經的柏林圍牆正豎立在布蘭登堡門的西面,幾十年裡分割著這個國家。
1806年,拿破崙攻入柏林將勝利女神拆下帶回巴黎,8年後兵敗滑鐵盧勝利女神又回到柏林。為慶祝勝利,女神的權杖上增加月桂花環、鐵十字架和展翅的鷹鷲。
1945年,柏林被夷為平地,布蘭登堡門上的女神也被炸為碎片,如今的是複製品。東德的執政黨命令取消女神手上的鐵十字架和普魯士鷹,以橡樹花環取代月桂並將戰車扭轉方向對準西面,1990年兩德統一後國會決定將女神手上的飾物恢復並將戰車方向復原。(戲很多,像小孩過家家。)
為了加固布蘭登堡門,在立柱的中間增加支撐使得這個雅典風格城門看著有些笨重。(勝利女神原型是裸體的,但因為從背後看到裸體屁股有些不雅觀就給女神穿上了衣服。)
布蘭登堡門旁邊的美國大使館插上彩虹旗以助威兩日後的同性戀大遊行。
驚喜的是有油條和蒸餃,蒸餃是韓式的油條炸的像棍子,但一口下去還是覺得很暖胃,更神奇的居然有皮蛋,大早上吃皮蛋是有點怪的但還是感嘆歪果仁眼裡的暗黑料理至尊——皮蛋出現在阿德龍。
小孩每天都是冰牛奶泡麥片,然後獵奇各種花花綠綠的食品。這天吃了一包幸運小餅,上面寫:生而幸運勝過生而富有。
雖已經對德國歷史有了大概了解,但為了孩子能更深入了解歷史從攜程上找了當地的嚮導。小夥子是來德讀研的大學生,請他陪同的兩天為我們解了不少當地風俗習慣的迷惑,但總體來說對於二戰的了解他並不如小七,很多原本希望他為孩子介紹的地方反而小七了解的更多。不過好在他是個對小朋友非常有耐心的人,兩天時間相處的很愉快。(回來想了想,也可能是我們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普通旅行者高了點。所以,倒也不是他多不好。)
買了三天的城市歡迎卡,三天內除了一種特快火車外柏林所有的交通都不限次乘坐並可以免費參觀部分博物館、優惠購票或免排隊一些博物館和景點。柏林的地鐵單程2歐,單日7歐,打車起步3.4歐,所以在用完三天的交通卡後基本就選擇打車。柏林的城市規劃並沒有對遊客多方便,每次下公車地鐵後都還需要繼續步行。
第一站去了在布蘭登堡門一側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這個紀念碑群也被稱為浩劫紀念碑,為紀念浩劫中被害的猶太人。整個碑群佔地19000平方米,共安放大小高低不一的混凝土板2711塊。根據設計師的計劃,這樣只為達到一種導致心神不寧糾纏不清的氣氛,雖然各種宣傳(英國旅客印製的宣傳冊)說代表這樣那樣的意義,但設計師澄清並沒有任何象徵意義。
紀念碑群的一側有地下的紀念館,裡面有所有已知受害猶太人的名字。
初抵此處覺得平平無奇,步入其中才知道設計的巧妙,地面起伏不同,身旁的紀念碑也慢慢呈高低不等,碑與碑之間距離很窄,穿梭其中逐漸變得狹窄逼仄。
處於柏林黃金位置的2711塊沒有故事沒有文字的混凝土碑,只要慢慢走進去就會懂。而更令人拍手叫絕的是紀念碑原址是納粹宣傳部,何其諷刺。
離開紀念碑去博物館島坐200路下車步行時路過前身為柏林大學的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二戰前這裡是世界的學術中心。創建於1810年的洪堡大學不但是德國的頂尖大學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之一。這裡曾產生29個諾貝爾獎得主,許多課本上無比熟悉的人都曾任教或就讀於此,比如馬克思,比如愛因斯坦、普朗克、黑格爾、波恩、赫茲、哈伯、薛丁格、韋伯、叔本華、謝林、海涅、魏格納。目瞪口呆時必須再說一句1922年周恩來到洪堡大學做旁聽生學習馬克思主義,1954年周恩來再次來到這裡接受洪堡大學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
法學院對面的凳子上方有塗鴉,塗鴉正是法官頭戴的假髮套。
洪堡大學門口的雕塑——德國的教育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
普朗克的雕像,這...這...為什麼看起來這麼科幻?
教學樓裡一段黃銅扶手已經變得光滑而充滿柔軟的色澤,物品用自己的方式無聲的展現歷史。
拾階而上是一段馬克思的話:哲學家們只是對世界作了不同的解釋,但重要的是改變世界。這句話也被刻在馬克思的墓碑上。
當天恰逢有學生在舉辦會議,掌聲笑聲交替傳出。雖不了解但看到精氣神十足的年輕人款款而出時還是忍不住有些豔羨。離開洪堡大學繼續前進,回頭再望這所建在柏林最主要街道上的曾經是世界中心的大學時人真的會產生恍惚感,忍不住想起《奇異博士》裡穿越時空的梵谷。
路過一個「紀念亭」,紀念在戰爭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大大的空間裡沒有任何東西,只有這個雕塑和頭頂上落下自然光的天井。
不知道這是什麼風格的建築,但空曠的能夠傳出回音的空間裡只有一束光一個蜷縮的身影,肅穆、孤獨。
博物館島 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博物館島是由柏林舊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德國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組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城市卡這些都是免費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博物館都免費,柏林的每家門票都收費。)柏林舊博物館是博物館島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館,建築師是十分有名的卡爾.弗裡德裡希.申克爾,他的設計不但改變了柏林的建築也改變了這個城市的風貌。他把煤氣燈和路標引進柏林、設計了波茨坦廣場的架構、甚至還設計了一款尖頂頭盔(後來成為軍國民族主義的象徵)
博物館正面由18根愛奧尼亞式柱組成的柱廊,每根柱子上方有一隻鷹。
正門旁邊有兩尊分別是「亞馬遜女戰士」和「屠獅者」的雕像。
舊博物館裡主要展出一些古羅馬埃及和希臘的展品,算不上一流博物館,但勝在人少清淨。
真的會有人把這個擺在大門外嗎?
柏林舊博物館的館藏不算多也不算精,加上沒有語音導覽實在看的有點走馬觀花。
倒是博物館牆上的彈孔看起來更有歷史的意味,二戰時期留下的彈痕沒有刻意修復保留著當年的模樣。
佩加蒙博物館是本想放棄卻最終慶幸沒有放棄的博物館,這裡的亞細亞館裡有18世紀整個從佩加蒙衛城挖掘搬運過來的伊施塔爾城門也有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藏有姆沙塔浮雕立面。這幾天裡唯一一家進入需要排隊的博物館。
伊什塔爾城門是新巴比倫城牆的組成部分,巴比倫城牆曾被視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詩人荷馬稱之為「百門之都」。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倖存下來。藍色的伊什塔爾門是巴比倫內城的8個城門之一,供奉的是巴比倫戰爭女神伊什塔爾。
伊什塔爾門是進入巴比倫城和通往王宮與神廟的儀仗大門,城門高14米,寬30米,用琉璃青磚砌築,並飾有龍、獅子和公牛等浮雕圖案,造型生動,精美絕倫。
1899年,德國人羅伯特·科爾德維率領的團隊在巴比倫進行考古發掘,這片廢墟得以重見天日。遺址內城面積大約3平方公裡,外城近10平方公裡,從1899年開始到1917年間每年都進行發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打斷。
米利都大門建於公元120年(古羅馬時期),位於米利都古城,現今的土耳其。米利都大門是米利都南部集市的北大門,門高16米,寬30米,厚5米。大門二層高,三個門道。大門三角形的山牆由柯林斯柱支撐。1000年前,大門在地震中倒塌,現在的大門是從出土文物中復原的。
1873年,法國考古學家奧利維爾·拉葉首次發掘米利都廢墟,隨後由德國考古學家朱利葉斯Hülsen和西奧多·韋根於1899年和1931年兩次發掘,這期間幾次戰爭和各種事件將其打斷。市場大門從1907年挖掘到1908年,之後米利都市場大門被一塊一塊地裝運去德國重組,總重量約750噸的東西運到了柏林。
穆薩塔宮殘牆,這段殘牆被認為是8世紀伍麥葉王朝哈裡發瓦德利的冬季宮殿和儲物倉庫,但隨著哈裡發被暗殺,這座宮殿未完工就被閒置,後來在地震中變為廢墟。而發現這段殘牆的地點就叫做穆薩塔。這堵殘牆是土耳其蘇丹贈送給德國皇帝的禮物。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藏有姆沙塔浮雕立面、阿勒坡房間、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和工藝美術。
逛到伊斯蘭館時小朋友實在走不動,加之博物館人多悶熱讓人喪失耐心,說來也奇怪各個博物館為保存文物大多冷氣開的足,唯有佩加蒙熱的有些離譜。
(如果來柏林只想去一兩家博物館,佩加蒙是必選的一家。)
午餐去附近的亞歷山大廣場吃了德國國菜大肘子,摸著良心說真的還挺好吃,除了有點鹹。地址:Karl-Liebknecht-Strasse 30, 10178, 10178, Berlin, Germany只是量實在太大,這是一份雙人套餐,4個吃只吃了一半。
啤酒是自家品牌,非常好喝,比一般的啤酒更爽口清淡。在柏林期間幾乎每頓都要喝一點啤酒,但這家的最喜歡。
順便說一句,柏林的礦泉水瓶需要付押金,也是強制環保的方法。但對於遊客就很麻煩因為也不可能攢著礦泉水瓶去退。所以儘量買這種不帶押金的包裝,省事。(在柏林喝水,水1歐+瓶1歐+上廁所1歐,一瓶水循環下來就是3歐)
公車地鐵大多沒有空調熱的煩躁,唯一有空調的55路又冷的哆嗦。
相比較新、舊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沒有價值連城的藏品,卻因為展現德國歷史覺得更有意思,慢慢悠悠轉了幾個小時非常享受。
這裡之前是柏林的軍械庫,也曾被用作英雄紀念館、納粹宣傳論壇,後來成為博物館。2003年,貝聿銘為其設計了後面的新館。
(語音導覽有中文,雖然不如德語的全,但主要的歷史軸線全部涵蓋。)
這個分叉的匕首設計不知道是不是實用,樣子倒是新奇好看。
中世紀的戰鬥其實非常辛苦,記得哪本書上有看,基本前幾個回合就決定生死,一身梭子甲再加一把巨沉的劍饒是訓練有素的戰士恐怕也堅持不了幾下。
古代歐洲的男士們真的太愛美,長筒襪高跟鞋都是今天連我都甘拜下風的,但一想到他們整年都不洗澡要噴各種香水掩蓋身上的臭氣就覺得鞋再美也掩蓋不住腳臭啊。
慢慢進入現代就進入小七的主場,基本上可以不依賴導覽問這位小導遊。
講到戰爭尤其的二戰,幾乎所有人都會拿德國跟日本比,因為對於戰爭的反省兩個當時最有名的法西斯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雖然這幾年德國的某些主義苗頭死灰復燃,但總的來說德國對於二戰的反省是誠懇的,在講述這段歷史時也沒有規避和掩飾。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屠殺的110萬人裡大多數是猶太人,其中的二號集中營設有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儲屍窖和焚屍爐,一次可以屠殺12000人。在博物館裡的這部分,可以看到戰俘或猶太人剛進入集中營到最後衣物被除盡骨瘦如柴的掙扎尖叫時的模樣。
展示部分集中營裡的資料、遺物和照片,很多都是孩子。立於這些照片牆前,從一張張面孔划過時內心不斷疊加悲傷與恐懼。
憂傷絕望和一絲求助透過這雙年輕的眼睛被傳遞過來,久久不能忘懷。
離開歷史博物後從冰涼的室內回來陽光熾烈的屋外,那種被拉進深井的感覺才慢慢離去。直到如今都沒有勇氣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原因也正是有關那段歷史的記載太過慘烈,慘烈到哪怕是到今天這個傷疤揭起來都讓人覺得連皮帶肉的痛。這世界總有人叫囂著用拳頭說話,如果可以,看看歷史,看看那些普通人,那些被迫捲入戰爭的人是經歷多麼痛苦的經歷才換回今天的和平。
戰後的德國被一分為四,東部由俄接管,西部由美英法接管。兩方不斷升級的衝突對峙最終造成1961年東德建立為阻止與西柏林人之間來往的牆——柏林圍牆。整個柏林圍牆全長155公裡,作為冷戰的標誌一直到1990才被正式拆除,如今的柏林圍牆遺址公園有一部分殘留、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有大段牆體存在,其他只有很小一些被拆除運往其他博物館。
柏林圍牆從開始的鐵絲磚石逐漸變成後來的防禦工程建築,不斷增加混凝土牆、反車輛壕溝和瞭望塔。(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的柏林圍牆遺址,還能清晰的看到中間的壕溝,當年擺在中間的地刺被當做展品置於旁邊的柏林圍牆遺址公園博物館展出。
柏林圍牆遺址公園博物館不大,循環播放著柏林圍牆從修建到拆除的視頻和文字資料。
著名的照片——19歲東德士兵漢斯•康拉德•舒曼背著步槍躍過鐵絲網路障進入西柏林。(柏林圍牆開工僅3日)然而儘管這一跳為他帶來了自由卻也同時令他陷入孤立,舒曼被西德的工作人員安排到巴戈利亞後組建家庭並在奧迪汽車組裝線上工作了27年,直到柏林圍牆拆除他才最終與家人朋友團聚。他說: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才感到了真正的自由。不過因為當天的出逃讓他一直不願面對家人並始終感到自己是逃兵。最終,1998年,患上了抑鬱症的他自殺結束生命。
彼得•費克特試圖逃到西柏林時,被警衛開槍擊倒,後送去醫院不治身亡。
1964年東柏林人挖通了一條隧道,隧道從東柏林通向西柏林貝爾瑙爾大街一家麵包店的地窖,這次共有57人成功逃向西柏林。
1989年11月9日在不斷的抗議下,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當晚柏林圍牆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10月兩德統一。(以上圖片來自網絡)蘇珊娜.哈更獨自來到這裡,就是為了看看節日的布蘭登堡門。「當時我和丈夫被派到日本東京,在國有企業工作,國家信任我們,是少數可以出國的人.」她勸丈夫從東京逃去聯邦德國。但丈夫不願意,命運的爭執以離婚收場。蘇珊娜帶著女兒潛回聯邦德國。剛開始躲在遠郊,不敢住柏林市。
離婚後3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夫已經在日本另組家庭。23年來,蘇珊娜沒有再婚,仍冠著夫姓。她說:如果預知會發生什麼,也許很多事情都變了。-《走出中東》28年的禁錮給許多人造成傷害與痛苦,在柏林圍牆存在的那些年人們用跳樓、藏在汽車裡、挖地道、熱氣球等各種方法逃離。總共約有5000人嘗試翻越柏林圍牆,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死亡人數約在136至245人之間。(冷戰時期,20%的東德人逃往西德。)博物館裡有很多人留下文字和繪畫,以紀念和銘記這段歷史。
除了柏林圍牆遺址公園,還有大段柏林圍牆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東邊畫廊。1990年9月28日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雖然下方的說明看不懂但依然可以從塗鴉裡感受到對禁錮的掙脫和對自由的嚮往。
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東德,在籤訂兄弟邦交協議後與昂納克擁抱親吻。還是莫斯科大學藝術生的畫家迪米特裡弗魯貝爾畫了這幅「兄弟之吻」。塗鴉下方的Mein Gott Hilf Mir Diese Todliche Liebe Zu Uberleben ,翻譯過來大概是:上帝啊,幫助我在這致命的愛中存活。
東德的國民車——特拉貝特,柏林圍牆倒塌後,數以萬計的「特拉貝特」湧入西柏林。
一牆隔出28年的割裂,如今柏林圍牆倒了,可很多人心裡的牆卻依然在。
即便柏林圍牆已經推到20年,仍然可以明顯的看出東西柏林之間的建築區分。而無形中的,東西柏林之間人心裡那堵牆其實並沒有被完全的拆除。並且隨著這幾年德國不斷面臨的難民危機,牆越來越高。
紀念柱在蒂爾加藤公園的中心,是為紀念普魯士丹麥戰役的勝利而建,原本沒有想蓋成這麼高,在建造過程中隨著普奧、普法戰爭的勝利越蓋越高,最終落成時高67米。青銅勝利女神像站在在頂端,女神左手持著金色花環神杖,右手握著一個金色的橡樹花環。
這尊勝利女神與布蘭登堡門上的是同一位,在羅馬神話裡叫維多利亞,希臘神話裡勝利女神叫尼克,拉丁文為NIKE,後來NIKE這個名字被某品牌開發利用後有了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的運動品牌。
勝利女神柱總共有285個臺階,登上最高點可以俯瞰柏林市區,但得知沒有電梯後果斷放棄。
轉身往回走看到等信號燈時一對賣藝的情侶,每個信號燈不過短短幾十秒,他們利用短暫的時間表演雜耍,在我們幾分鐘的觀察裡很少有人給錢,雖然這種方式危險裡帶了點強迫好歹也算靠本事(但其實水平還真的蠻差)。希望他們回頭去別的更安全的地方表演。女神柱對面公園裡遇到小朋友最喜歡的俾斯麥將軍。俾斯麥雕像的周圍被其他四座雕像環繞,分別是:希臘神話裡的女預言家Sybille、背著地球的大力神阿忒拉斯、腳踏獅子的德意志化身的女武神以及背後的德國英雄Sziegfried,可見俾斯麥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這位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先後策劃了普丹、普奧、普法戰爭並取得勝利從而完成了統一德意志並輔佐威廉一世上位,直到1890年與威廉二世產生分歧後下野,最後以83歲高齡病逝,雖多少有些遺憾但作為功高震主的一朝大臣能有這樣的結局也算十分不錯。有意思的是1896年年李鴻章曾對德國進行過23天的訪問,當時正在組建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從德國購買了定遠、鎮遠、致遠等巡洋艦,因此到達德國受到了盛情款待,威廉二世舉行的國宴也邀請李鴻章參加。
當時下野的俾斯麥曾邀請李鴻章入莊園做客,73歲的李鴻章與81歲的俾斯麥,兩個都曾掌握帝國命運的人。
關於他們的見面一直流傳著各種段子,那些話是否當事者說過現在倒也無關緊要,只是彼時的二人恐怕都無法預料未來兩個國家的走向。馬路上的信號燈,是很喜歡的「小綠人」Ampelmann。這個是原先東德設計的信號燈,兩德統一後在部分路段保留下來,現在已經是柏林的文化符號。
小綠人紀念品店就在菩提樹大街,沿著酒店一直向前的位置。
柏林音樂廳門口的賣藝者,嗓音非常非常好聽。
給小朋友們發各種打擊樂器成功調動起「群演」的興致,氣氛那是相當熱烈。
帶小朋友去索尼廣場的樂高體驗中心,可惜對他來說這裡太過幼稚也實在太小,雖然拼命玩了一下但確實稍顯無趣。
唯一玩的比較起勁的是幻影忍者裡仿紅外線區域,一群小朋友不亦樂乎的玩了100遍。
被一頓大肘子拍倒後想吃中餐,搜了家名叫「兵臨城下」的麵館就是酒店後面,感慨於這麼難吃的面居然評分還不錯,柏林的中餐水平真的只能到湊合解饞的水平。
國會大廈是提前網上預約的,預約單需要列印出來入門的時候會核驗。進門後簡單的安檢後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可參觀部分,有中文講解器。國會大廈官網連結: http://www.bundestag.de
國會大廈的命運說來也波折,但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國會縱火案。
1933年,國會大廈發生火災,經現場勘查找到縱火犯範·德爾·盧貝,嚴刑拷打後他交代是為了報復納粹黨縱火。希特勒利用這次縱火將苗頭引到共產黨身上並在之後的選舉中建立納粹獨裁政府,從而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國會大廈縱火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範·德爾·盧貝出於個人原因放的火,被納粹黨利用;另一種認為是共產黨策劃範·德爾·盧貝放火,但大部分人認為是納粹黨策劃的縱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戰役——柏林戰役在1945年4月20日開始,百萬紅軍進攻柏林,30日下午在炮彈不斷的進攻下紅軍終於把紅旗插到德國國會大廈,而就在此刻,希特勒自殺。中間透明的穹頂在炮彈的轟炸中被毀,直到1999年才終於用玻璃處理翻新。
如今的新國會內部可供參觀的部分非常現代,360片活動鏡面玻璃漏鬥狀倒立在穹頂中央,下面一圈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瞬間。
雙螺旋上下樓梯,每走幾步就會自動播放語音導覽,環繞一周正好可以看到市區景色。
柏林市區裡遊逛了4天看了太多的博物館和滿眼皆是的新式建築後決定去距離市區不遠的波茨坦無憂宮,這裡被稱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是1745年由腓特烈大帝下令建造,40年裡都被作為夏宮。這裡是腓特烈大帝自己設計,充滿了他的個人情緒和風格,是德國保存最好的普魯士宮殿。
從市區坐火車最好選擇半點的車次,比如7點半、8點半,這些車的車程是1小時,整點火車的車程會多20分鐘。
柏林的火車站沒有安檢也沒人查票,在柏林的幾天公共運輸裡無論地鐵火車還是公車都一樣全靠自覺,據說如果抽查到沒有票會被罰款60歐,但顯然抽查率非常低。柏林的火車有專門的自行車車廂,所以自行車可以直接推入火車。
還好這天涼快,前幾天恰逢歐洲高溫,悶在只有一丟丟窗戶的地鐵裡整個人都要崩潰。以及,德國火車並不像傳說中那樣準時準點,總共不到一周的時間就遇到了幾次晚點和一次火車取消。
到達波茨坦,火車站出門前行不遠就有公交站,兩站到達目的地。
終於見到完全不同於柏林市區的風景,終於看到普魯士王國的痕跡。
這一部分作為波茨坦大學的教學樓仍然在被使用著,真的是實名羨慕了。
買了新宮和無憂宮的通票,也買了攝影票。在這裡面拍照是需要單獨購買攝影票的,購票後會有一條腕帶系在手腕上,沒有腕帶的不能拍照。(攤手)
(因為無憂宮的進入需要按照預約時間,所以先去參觀新宮。)新宮建於1763-1769年,是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花園裡建造的最後一座洛可可風格宮殿,源於七年戰爭勝利後彰顯國力。新宮是三層的紅磚建築,全長700英尺,現在保存了約5000多件當時的器具。
新宮內部奢華風格也很多變,這一部分的牆體穹頂全部都是用貝殼石頭拼製成。
雖然新宮是比照凡爾賽宮設計豪華異常但腓特烈大帝很少居住在這裡,相比這裡他更喜歡住在充滿私密溫暖空間的無憂宮,這裡更多的時候被當做「皇家酒店」用以接待皇室的客人。
出了新宮步行從這座宮殿群的一頭走向另一頭,在這個佔地90公頃的無憂宮花園裡曬的懷疑人生。
眾女神們,西方的神像被廣泛應用於建築上石雕上,若是中國的神仙被這樣立一排想想還挺奇怪。
戰爭中雖然這裡被大部分完整保存下來,但還是有些被毀,這組雕像就是典型的新舊對比,黑色為原先的舊物,白色為後來做的仿製品。
路上遇到的中國茶室,但從外形就能看出來這根本就不是中國風格。當時中國風風靡全球,沒有去過中國的建築師們攢出了這樣一個四不像。
茶室對面有個中國特色的大香爐塔,據說是中國贈送的。
雖然沿路兩側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諸如觀景樓、墓室、美麗堡但因為整個地方太大沒有體力和興趣全部遊覽,在裡面無限深情的呼喚電瓶車的存在。終於到達無憂宮前,時間未到就在草地上躺著吹吹風,對面是無憂宮下面的臺階被種滿葡萄。
宮殿是1747年根據腓特烈大帝自己的想法建造設計,完全反映了他個人的喜好。建造在山丘之上的「沙丘上的宮殿」是弗裡德裡希二世最喜歡的夏宮,能夠進入這裡的都是經過國王挑選的男賓客(各種說法都表示腓特烈大帝是同性戀)。
無憂宮是個功能齊全的私人公寓,從會客廳、客房、音樂廳等等一應俱全,費裡德裡希二世在這裡享受著自己真正想要擁有的一切。
腓特烈大帝處理朝政的地方。掛在牆中間的畫像是腓特烈大帝,左邊是他的父親,右邊是母親英國公主索菲亞。(但生前這間房間並沒有這樣並排的畫像掛在這裡,腓特烈大帝一生的痛苦都源於父親。)
費裡德裡希二世出生於1712年,出生後他熱愛戰爭與槍械的父親精心培養這個接班人,從6歲開始他嚴格按照父親的要求作息生活,沒有玩伴沒有漂亮的衣服只有無止境的課程。威廉一世要求宮廷教師只教德意志歷史、數學、軍事這類的課程,然而弗裡德裡希真正喜歡的卻是哲學與藝術。18歲的弗裡德裡希為逃婚打算到英國投奔舅舅,被威廉一世抓回來投入大牢,18個月後接受婚姻的弗裡德裡希才被放出來。弗裡德裡希繼位後將普魯士帶入全新的巔峰,他是歐洲開明專制和啟蒙運動的代表者,公認的歐洲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人物,柏林的市民甚至不稱呼他國王而稱之大帝。雖然按照父親的意思娶了奧地利的伊莉莎白,但除重要場合外他都不與王后待在一起,這個他最喜歡的無憂宮甚至40年都不許她進入。1786年,腓特烈大帝在這張椅子上去世,享年74歲。死後他希望葬在他最喜歡的無憂宮,卻被繼任者(他的侄子,弗裡德裡希一生沒有子嗣)葬到父親身旁,直到兩德統一才回來這裡和自己的愛犬葬在一起。
為哲學家伏爾泰準備的客房,是一間設計非常漂亮清雅的花鳥室。(屋內的吊燈)
走了一天小朋友精疲力盡,後面每走一個地方都原地坐下,到最後一間時想讓他早點出去休息便叫他離開,他說自己沒聽完堅持坐在地上又聽了十多分直到完全部講解結束才拖著腿出去。對於歷史,我想他是真的喜歡,這種喜歡不會因為疲勞也不會因麻煩而輕易放棄。帶著他不斷旅行的過程是將歷史串聯的過程,世界在他心裡逐漸豐滿立體。
無憂宮外的表演者,也算非常用心,因為腓特烈大帝極其擅長長笛。
離開波茨坦回到柏林找了酒店附近一家據說很多年的牛排店,味道麻麻但因為第二天要離開柏林去新的目的地所以心情特別輕鬆。
牛排雖然一般,但那一大坨芝士土豆泥超好吃。
然而,凌晨4點收到簡訊:航班取消。忙活一個小時其他航班不是取消就是沒票,果斷買了隔日的機票然後繼續倒頭睡覺。
延遲退房後面對多出來的一天沒有太多要求和計劃,只想插空撿漏隨便去個什麼地方。翻了翻地圖決定去不算太遠的猶太人博物館,沒想到這意外的一處帶來極大的心理震撼。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位於第5大道和92街交界,於2005年落成。博物館入口是左側橙色屋頂的舊樓,因為太過普通我們在門口諮詢了工作人員後才確定這的確是博物館入口。
進入後往地下前行進入新樓,也就是旁邊如閃電的大樓,它由波蘭猶太裔設計師利伯斯金的設計,整個建築看來像斷裂的六芒星。六芒星是根據古以色列大衛星設計,大衛星是猶太民族引以為豪的宗教與文化符號。牆體有各種鏤孔透光窗,從外面看像一道道入骨的疤痕。
內部地下分為四個區域、三條軸線:大屠殺之軸、流亡之軸和延續之軸。這三條路也象徵著災難中猶太人走向的不同道路,卻無論哪一條都異常艱辛。
進入後往地下前行,會有一盞圓形追光燈上下移動,兩側有長方形玻璃鏡,映射下忍不住有些緊張。之後進入一個紅色的區域,往前走探照燈不斷在牆上掃過,刺耳的警報聲和突然出現的閃光燈以及不斷變深的紅色讓我幾乎立刻就逃離出去。
大屠殺之軸:納粹政府驅逐殺害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將近600萬人。這裡展示的私人物品如照片、信件都來自受害者的親人朋友,每一個展櫃都是悲劇,每一個故事都透著血淚。
道路的盡頭是被稱為「大屠殺之塔」的地方,剛一進入眼淚就落下來。重重的鐵門之後是狹長黑暗的封閉空間,塔的一側是長長的仿佛可以逃出的爬梯,但梯子距離地面的距離是人不可能夠到的高度,這條仿佛帶來希望的梯子的存在像更大的絕望。
另一側,只有微弱的光線透下來,幾十萬猶太人就在這樣的絕望與無助裡走向死亡。
逃亡之路:1933年到1941年之間,約28萬德國猶太人逃離納粹政權的統治去往美國、巴勒斯坦、英國以及南美、非洲和上海。當時的上海是為數不多的接受猶太人的城市,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總共接收約24000人。而此時的猶太人也沒有忘記上海,在牆上看到它的名字。
逃亡之軸盡頭是戶外花園,裡面有類似猶太人紀念碑一樣的大型水泥石碑,頂上被種滿綠色植物。逃亡海外的猶太人雖然活下來,卻也面對流離失所的各種艱辛。夏日的午後,絕望與希望在這個靜靜的花園裡飄動。
延續之軸:有許多聲光設計,尤其震撼的是名叫落葉的裝置,依然是狹長高聳的空間,抬頭逼仄如大屠殺塔,腳下卻是一萬張從厚重的鐵盤上切割下來的圓形面孔,遊客可以從「落葉」之路上走過。
從這上面走過去,逐漸走進黑暗,腳下每一步都有金屬碰觸摩擦發出的刺耳聲音,像吶喊像哀嚎。
延續之軸通往樓上的樓梯,依然帶來窒息和被刺穿的緊張感。
一側是十字型小小的透光窗,窗外是帶著生機的綠色,讓人想起Leonard cohen的歌詞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萬物皆有隙縫,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步行上樓進入A Journey through Time,氣氛終於有所緩和,來到現代的猶太世界這裡介紹和展示猶太人的習俗生活,我們得以在這個空間從過去來到現實。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非常意外的收穫,走出去心裡久久無法平靜。這裡面沒有血腥的圖片和煽情的文字,內心被觸動完全不是因為影像刺激或故意煽情。藝術家表現事物常常讓人摸不到頭腦,然而這次卻完全被藝術的聲、光、空間感染震撼,沉浸於其中而感同身受。一樓的室內禮堂只是簡單的擺了幾排椅子,從禮堂穿過就是綠地廣場,廣場上的揚聲器晝夜不停的播放著400萬登記在冊的大屠殺遇難者姓名。
離開博物館,離開柏林,直到今天都沒忘記在大屠殺塔外靜靜流淚的人,也沒有忘記那種無能為力的絕望。個體出現在歷史時因太過渺小常被簡化,當展示放大個體感受歷史才會真實。一戰二戰帶來巨大的傷害與割裂,這種割裂沒有隨著柏林圍牆倒塌而消失,也沒有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而消失。世上的牆越來越多,人心的牆越來越高,唯有以史為鑑,方可知興替。
柏林不算傳統意義上熱門的旅遊城市,無論是歐洲其他國家還是德國其他城市,景觀自然比這裡美的太多,唯有這些博物館和戰後遺物使它有了不同的氣質。廢墟上重建的柏林沒有漂亮的建築亦沒有花哨的攬客姿勢,但它有一肚子好故事可以慢慢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