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長期混跡網絡的人,當今網絡給我的感覺是戾氣實在太大了,無論是微博、微信公眾號、b站還是知乎,有質量的文章越來越少,平和的討論越來越稀缺,到處都是站隊和情緒化的對抗。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大家都只在小圈子內自娛自樂,對於異見人士愈發排斥。
在論壇與貼吧時代,網絡上的乾貨很多,不同觀點的人往往能進行公共討論,並在爭論中逐步達成共識,但在微博、微信、頭條等媒體崛起後,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人們往往在小圈子內自娛自樂,形成一個個信息繭房。網絡的公共討論功能趨向於死亡。
一、論壇與貼吧時代,網絡討論的黃金時代
不說娛樂,如果只談歷史、政治等嚴肅話題,論壇與貼吧時代無疑是網絡討論的黃金年代,那時高質量的帖子比比皆是,下面你總能看到不同的觀點和爭論,貼吧、論壇帖子的乾貨遠非如今的知乎、公眾號、頭條、微博可比。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那時的網民相對較少,平均學歷較高,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大量的人口,甚至是中學生小學生都可以參與公共討論,網民平均素質降低。
但更重要的是論壇、貼吧和博客的形式促進了公共討論,論壇擁有龐大的組織規則,較高的入門門檻和繁多的功能,博客鼓勵書寫長文章,適合深度的討論,而貼吧作為簡化版的論壇更是將這一形式推向了大眾。
我曾經長期混跡於貼吧,是冷兵器吧、中世紀吧、川普吧(已被封)、進擊的巨人吧的常客,與如今的社交媒體相比,貼吧的公共討論功能是強大的。貼吧的帖子下面大家可以自由發言,不同人的觀點都可以很好呈現。此外貼吧還有極為完善的管理系統,擁有吧主、小吧主、視頻小編、圖片小編等繁多的職務,整個吧務管理相當於一個準官僚機構。
吧主的選擇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經驗值,經驗值往往依靠籤到發帖來積累,經驗值越高越證明候選人的活躍程度,同時吧主候選人需要得到百度官方的首肯,保證其沒有違規行為,吧主上任後可以任命小吧主,圖片小編等,組建自己的吧務團隊,此外,吧主還可以制定群規,比如冷兵器吧要求要想在吧內發帖必須達到四級以上,這樣阻止了單純的噴子和黑子。吧主和小吧主擁有管理吧的權力,但往往又受到百度官方的制衡。這種管理模式促進了公共討論。
當時,我待得最多的就是冷兵器吧、川普吧和進擊的巨人吧,其中兩個會討論政治和歷史,但他們都能容忍不同意見者。比如冷兵器吧雖然經常抽皇漢,但如果是注重史料和證據的皇漢,吧務從來不會限制,再比如川普吧,當時川粉和希拉蕊粉絲水火不容,但是雙方都沒有完全限制對方發言,吧務一般只是封禁經常爆粗口的網友,對於正常的討論從不禁止,那時吧裡每天都有公共討論,大家都去外網找文章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討論的不亦樂乎。
再比如進擊的巨人吧和進擊的巨人分析吧,由於是動漫內容,受到百度官方的打壓最少,因此討論的空間也是最大的,裡面有極多的精品貼,大家在下面各抒己見,將進擊的巨人剖析的淋漓盡致,作為舊時代碩果僅存的貼吧,進擊的巨人分析吧代表了貼吧時代的風貌。
但是自微博、微信、頭條系產品崛起後,網際網路的討論空間越來越小。
(巨人分析吧是舊時代碩果僅存的遺物)
(百度貼吧大清理後貼吧徹底衰落,之前冷吧的置頂帖乾貨極多,是我的歷史啟蒙)
二、商業化、推薦算法與信息繭房,網絡開始飯圈化
2011年微博崛起,自從中國網際網路的風向開始轉變,微博最大的革新就是短小精悍,以前論壇、貼吧、博客都鼓勵大家發有營養的精品貼,大家圍繞精品貼進行討論,但是微博直接打破了這一規則,他對字數進行了限制,最多只能140字,這種對短平快的追求大幅降低了內容的質量,人們傾向於吸引眼球而不是討論問題,雖然最近微博取消了這一限制,但由於微博已經形成了浮躁的心態和氛圍,這一改變不會有太大作用。
除了快餐化,微博還帶來了商業化,微博的商業化程度極深,充斥著各種營銷號、水軍和廣告,這種商業化最大的惡果就是公共討論成了賺錢的工具,以前在論壇和貼吧,大家討論政治和時事只是在討論時事,大家的分歧是真正的觀點上的分歧,而如今,很多大v完全是為了賺錢,為了賺錢他們往往故意挑唆矛盾,製造事端,他們甚至會說出和自己真實立場完全相反的話,只不過以前他們假扮公知,賺恨國的錢,如今假扮愛國大v,割愛國的流量,這種商業化讓所有的政治討論都成了賺錢遊戲。
我有時也經常去twitter,雖然twitter的環境也不算太好,但是比微博還是要強得多,微博所掀起的輿情風暴足以讓世界汗顏,而這種混亂恐怕未必是矛盾有多大,而是商業化的營銷加劇了矛盾,大家都在為了賺錢而鼓吹輿論,如果不改變這種運行邏輯,而只是執著於支持體制還是反對體制,中國的網際網路環境永遠不會有改善。
另一個致命的是推薦算法,無論是淘寶、微博還是頭條系產品,他們都使用了推薦算法,他們們暗中搜集你的隱私,判斷出你的喜好,然後不停給你推薦你喜歡的信息,從此你的信息源完全被掌控,你會誤以為你這個觀點的人是中國的大多數,你不再能看到異見人士,由於一直接受一個固定的觀點,長期之後,你將失去接受不同觀點的能力,不同的人群在推薦算法的加持下加深了彼此的偏見,以至于越來越無法互相容忍。
由於推薦算法可以高效的盈利,因此越來越多的平臺都開始加強算法,就連微信公眾號都開始頭條化,算法已經掌控了我們的大腦。
而無論是微博、頭條、公眾號全都是自媒體對用戶之間的單向互動,用戶之間要想討論非常困難,不同觀點的人很難互相交流,唯一有討論空間的就是微信群,但微信群的管理太過私密,群主一般不會邀請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其他人沒有群主同意根本進不來,另外群的人數有限,因此公共討論的功能遠弱於貼吧。
商業化、推薦算法、私密性最終形成了今天網絡的格局,大家被分成了一個又一個圈子,往往是一個大v帶著自己的受眾,另一個大v帶著自己的粉絲,大v只生產粉絲願意看的東西,不同大v之間的粉絲沒有討論的地方,彼此間的差異越來越多,因此一旦公共事件爆發,或者出現了大的社會問題,不同群體之間既缺乏溝通的渠道也缺乏溝通的意願,整個網絡完全飯圈化、原子化。
如果只是討論娛樂,這種信息繭房倒也無傷大雅,可是對於政治和時事,往往是人民的共識越強,問題越能得到解決,如果人民因為網絡在這些問題上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就會撕裂整個國家,如今美國已經嘗到了這種惡果(2016年以來社交媒體加劇政治極化),我們國家是因為有強權管制,但是如果失去了管制,則會走向何方?
網際網路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社會效益,而管制網絡不應該是管制內容而是應該改變社交媒體運行的邏輯,如果對商業化、推薦算法這些邏輯不經修改,那麼無論是何種立場,都會越來越偏激。
希望以後的網際網路能夠促進人們的相互理解,而不是將已有的矛盾繼續加劇,破除信息繭房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信息繭房的惡果已經在美國顯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