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2020-12-24 澎湃新聞

近日,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暨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開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嘉賓參與活動。他在現場用視頻連線的對話形式,跟海峽兩岸的年輕人談論在國際局勢下兩岸青年正在面對的困惑與思考、責任和擔當。

8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重要嘉賓參加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作為長期研究中美關係和中國對外政策的知名學者,金燦榮因其觀點新銳受到許多人追捧,活躍於各大思想市場。

活動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金燦榮,就兩岸關係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統一對臺灣才是最佳選擇

澎湃新聞:

有臺灣學者評論說,你此前看兩岸問題很溫和,近年來有所改變,你的態度為何有改變呢?

金燦榮:

我覺得自己並沒有變,對兩岸關係從來保持一致觀點,希望兩岸能用比較和平的方式完成祖國統一。當前兩岸關係的客觀環境形勢確實嚴峻了,那麼我的判斷也自然嚴峻了,我只是對客觀環境評述而已。

澎湃新聞:

當前兩岸關係的確面臨挑戰,臺灣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一直在力圖從政治、文化和經濟層面「去中國化」,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

多年來,民進黨在政治和文化心理上的「去中國化」,目前已成為阻礙兩岸發展與和平統一最大障礙。

澎湃新聞:

民進黨執政後,一直想從經濟和產業上同樣「去中國化」,你認為會成功嗎?

金燦榮:

經濟和產業上相對複雜。民進黨執政後,力圖擺脫臺灣從經濟和產業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最關鍵的是,如今在大陸辦廠和開公司的各種成本也上升了,原有部分在大陸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臺資企業在進行轉移。儘管臺灣在經濟和產業上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並不容易,效果也不明顯,但目前已看出了跡象。

澎湃新聞: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經濟與產業分工協作可作為海峽兩岸溝通的重要紐帶,你對此怎麼看?

金燦榮:

大陸的學術界有段時間特別流行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不可能被政治中斷,如今看來這個觀點有點樂觀,如果政治關係惡化到一定程度經濟會受到影響。短期之內,我們似乎很難看到臺灣在經濟上「去中國化」取得什麼成效,但架不住時間帶來的變量。

澎湃新聞:

近年來,臺灣各方面也都面臨挑戰,你認為臺灣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金燦榮:

憑藉臺灣自身已經沒有能力走出困局的,只有兩岸和平統一,讓臺灣順利搭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便車,才是最佳選擇。

澎湃新聞:

如今政治環境和疫情讓兩岸交流幾乎進入停滯狀態,這個難題如何破解?

金燦榮:

過去幾年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已嚴重受損,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結束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5月20日就職演說時提出要修「憲」,這很危險。無論如何,兩岸關係在前幾年下滑基礎上進一步下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更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影響,按常理兩岸應該合作,但民進黨當局不僅不合作,還第一時間切斷與大陸的航班來往,包括疫情後期對歐美國家開放得最快,對大陸居民赴臺卻採用特別嚴苛的歧視性對待。我害怕這樣的事情做多了,兩岸人心變遠了,近年來,我觀察到大陸民眾的耐心正在消失。

兩岸青年如何勇於突破困局?

澎湃新聞:

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和做法是否也相應發生變化呢?

金燦榮:

大陸針對臺灣的總體原則沒任何改變,希望「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大方針也沒變,態度比以前堅決,做法更有針對性。給臺灣年輕人提供更多政策優惠和成長舞臺,以此維繫兩岸民間交流的正常局面。

澎湃新聞: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青年人交流也決定了兩岸的未來,你認為兩岸青年人如何突破困局呢?

金燦榮:

兩岸交流的主要困局還是政治環境限制了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民進黨當局設置了很多障礙,把兩岸青年交流政治化,這是現在主要的問題,包括很多正常的民間交流進行政治化,如何突破呢?我認為還是用民間力量和兩岸青年人的突破,或者兩岸地方政府和民間社團多發揮作用。

澎湃新聞:

在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存在部分差異的情況下,你認為兩岸青年如何有效溝通呢?

金燦榮:

兩岸青年各有優長,大家要學會彼此學習,相互補充,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全球化時代很關鍵。全球化意味著機遇多,但競爭壓力也很大,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當前全球化所面臨的困境也擺在了眼前,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兩岸青年只要有心,通過民間團體和個人努力,正常交流還是能保持。

澎湃新聞:

如果給臺灣年輕人一些建議,你會建議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道路?

金燦榮:

臺灣部分年輕人實際上對中國大陸理解很有限,而對世界大勢的理解也極其有限。我建議優秀的臺灣年輕人,首先走出臺灣的「信息繭房」。根據我的觀察,臺灣部分年輕人自以為很理解世界,實際上視野狹窄,唯有跳出「信息繭房」,才能真正了解和認識世界。其次要認識到中國大陸發展對臺灣總體來講是機遇,臺灣年輕人要想辦法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因為機遇通常只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網際網路曾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如今的算法卻編織了一個個信息繭房。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每個人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宛如回音壁一樣不斷地重複那些悅耳的聲音。然而,這種舒適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偏見、撕裂與群氓。 本文探討信息繭房、人類認知與自由市場的關係。
  • 金燦榮:民進黨大敗,臺灣民眾更應該接受另一個新現實
    他自己又抓住了重點,就是要拼經濟,民進黨在經濟上「執政」不當,是它輸的根本,也給了韓國瑜機會。觀察者網:有說法認為,高雄人支持韓國瑜,不是因為支持國民黨,而僅僅是無法忍受民進黨。這似乎是臺灣選舉政治的一個規律:選一個不是因為他好,而是因為另一個實在是太爛了,臺灣選舉政治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比爛怪圈」?
  • 師說| 楊斌:繭房與開放
    「繭房」抓住了當下人們的某種共同焦慮,類似的例子還有「內卷」。「繭房」反映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生活桎梏。這個概念在信息推送算法受到社會高度警覺的今天,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焦點。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撰文《繭房與開放》,現將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 畢殿龍:學者涉臺灣問題上不要誤了國家教壞小孩--兼答金燦榮粉絲
    的討論裡,不能說認同金燦榮教授霸氣可取的這些人都是其學生,但從有人在「金燦榮」百度貼吧發起了對金燦榮批評反擊筆者的召集令來看,至少有相當部分是其學生或者是平時都經常聽其講座、對金燦榮教授比較信服的年輕人。
  • 專訪施展:在信息繭房時代,如何《破繭》躍遷?
    近年來的全球社會撕裂與信息繭房有什麼關係?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看清世界真相?如何在大洗牌的時代構想未來?施展給出了他的解釋。《破繭:隔離、信任與未來》,施展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澎湃新聞:您在《溢出》出版一年後,又推出《破繭》一書。新書的緣起是什麼?要回應什麼問題?
  • 上帝保佑繭房生活的領導人們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於19世紀由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發現。它對於生活在其中的領導人和其他人而言,是一個溫暖、友好的地方,但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可能變成公眾的一種可怕夢魔。關於繭房,有很多種各式各樣。好吧,如上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是領導人,有意思吧?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音頻 | 金燦榮談臺灣:現在是祖國統一的好時機嗎?
    就是由錢老向當時的總書記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另外一本是阿爾夫託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把信息革命這些概念引入中國,就這倆本書。實際上80年代初,有一次對改革的抵抗叫反精神汙染,就把它削減了。1983年有一個運動叫反精神汙染,它很快就結束了。這兩本書起了很好的作用,因為這兩本書我們讓我們領導人大開眼界:世界進入到資訊時代。
  • 在臺大陸配偶李採恩:臺灣年輕人出路在大陸
    「結婚之前他承諾要好好照顧我。他做到了,他真的是非常體貼的臺灣好男人。」 走出家門重新尋找自我 在臺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兩個孩子慢慢長大,李採恩也逐漸適應了在臺灣的生活。她不甘心一直待在家裡,下決心要走出家門,找一份工作。 李採恩是聲樂科班出身,本科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
  • 投餵時代,你被算法投餵了什麼,可別困在信息繭房裡
    二 信息繭房,成為動物園裡的動物在動物園裡被圈養起來的動物,飼養員會定期給動物投餵各種它們喜歡吃的、愛吃的食物,遊客們在園內也可能買到規定的食物投餵給各種動物。但是這些動物園中被圈養的動物呢?雄獅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廣袤的草原,老虎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茂密的山林。細想下去,在這個算法推薦的時代,我們是不是有點像動物園裡被圈養動物,別投餵著各種我們喜歡的信息和內容。
  • 馬光遠:別把我和金燦榮放在一起,我丟不起這人
    舔菊榮吹牛大合集 金燦榮為何會被馬光遠鄙夷呢? 是文人相輕麼? 肯定不是,真正有學問有修養的有人格的學者對同一「檔次」的學者一般會惺惺相惜。
  • 社交媒體與信息繭房:當今網絡為何充滿戾氣_世界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論壇與貼吧時代,網絡上的乾貨很多,不同觀點的人往往能進行公共討論,並在爭論中逐步達成共識,但在微博、微信、頭條等媒體崛起後,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人們往往在小圈子內自娛自樂,形成一個個信息繭房。網絡的公共討論功能趨向於死亡。
  • 金燦榮:守成大國可能更危險,新興國家反而冷靜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看來,川普團隊的奇怪言行,只是為了取悅一些底層民眾,最終還是會傷到美國自己的利益。大陸近期對臺進行的軍事威懾已經起到了一定作用。不僅臺灣方面對於戰爭的恐懼在增加,一些美國的「反華人士」,比如盧比奧,也意識到了大陸是有底線的。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前幾天,一位曾做過很多臺灣交流主題的大陸博主(Kevin in Shanghai),在油管上傳了一則「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失去了對臺灣的興趣」的視頻。他說,當他和朋友寒暄的時候,提到自己會做一些大陸臺灣文化對比的視頻內容,朋友們都不是很感興趣,甚至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
  • 中評社:美國打「臺灣牌」?大陸的反制是認真的
    大陸在臺海進行的、針對性非常強的演練還未結束。臺灣軍方21日晚上稱,大陸兩架次的運8反潛機(如圖)21日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這是17日以來第4度繞臺巡航。大陸近期一連串的軍事反制都是衝著美臺勾連、「臺獨」猖獗而來的。
  • 讓臺灣年輕人又愛又恨的大陸綜藝
    青衫溼    《中國有嘻哈》的爆紅不是一枝獨秀,是大陸綜藝節目全面開花的一朵。正如張震嶽所說:「臺灣還沉浸在小清新、小確幸氛圍裡。」 年輕人早已對臺灣綜藝節目失去了期待,他們對新聞資訊的攝取轉向facebook,INS,對綜藝節目的需求也轉向了綜藝發達的韓國與同宗同文的大陸。
  • 專訪朱天心:大陸年輕人難免對臺灣文學懷有美好想像
    《三十三年夢》於2015年在臺灣出版後,今年7月首次在大陸出版。朱天心在這部散文集中重現了三十三度遊京都的細節,用楊照寫在序言裡的話來講:「天心記憶力驚人,能將三十多年來的眾多細節全都存藏著。在書中,她甚至幫我記住了我自己都忘了的事。」
  • 金燦榮的「大旗」
    這樣的專家居然能呼籲我們高揚大旗,我真沒看出來他要讓我們高揚的是什麼旗?儘管他披著所謂愛國的外衣。         金燦榮的文章是在新華社的《「崇美」「跪美」的軟骨病得治》和央視網評論《少數人的「崇美跪美」是一種病》這兩篇文章後展開的。
  • 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石家莊8月27日電 題: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 高紅超  暑假就要結束,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林昱慈並沒有抓住餘下空閒時光出去玩耍,而是「窩」在練功房裡練功,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與姐姐同臺演出。  林昱慈的姐姐林庭瑜是臺灣國光劇團青年新秀。在姐姐影響下,林昱慈也成為一名戲曲藝術的痴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