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餵時代,你被算法投餵了什麼,可別困在信息繭房裡

2021-01-18 李明傑

你喜歡什麼就推送什麼,你想看什麼就推送什麼。「投其所好式」的推送,在移動網際網路裡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算法推薦」,算法的出現,對人們的資訊信息獲取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現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出現,人們反而是無從選擇。算法的出現,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技術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時間成本,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會有不好的另一面。

一 信息獲取,主動被動是天壤之別

我們把網際網路時代拆成兩段,PC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表面上兩者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實際上這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坐著的PC網際網路是主動搜索+網絡爬蟲+深度思考的搜索時代,你想要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提出什麼的問題;主動搜索曾是我們人類去了解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它能夠發揮我們的創意,調動我們的想像力,強化我們的思考能力,真正的做到探索問題、找出答案、構建智慧,全方面的塑造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躺著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被動接收+算法推薦+及時享樂的投餵時代,不需要我們提出問題,當然也不需要我們思考問題,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歡的,你喜歡的就是你看到的,因為你每一次在手機終端的動作、行為,都會被算法記錄下來,形成無數個標籤,算法再用這些標籤推送更多的你喜歡的你看到的相應信息內容,恰恰這兩者也在不斷的強化你的價值觀,壓縮著你的知識面。

二 信息繭房,成為動物園裡的動物

在動物園裡被圈養起來的動物,飼養員會定期給動物投餵各種它們喜歡吃的、愛吃的食物,遊客們在園內也可能買到規定的食物投餵給各種動物。但是這些動物園中被圈養的動物呢?雄獅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廣袤的草原,老虎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茂密的山林。細想下去,在這個算法推薦的時代,我們是不是有點像動物園裡被圈養動物,別投餵著各種我們喜歡的信息和內容。

其實,算法推薦在某種程度上會產生「信息繭房」效應。所謂的「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在算法推薦機制下,我們只看想看的,只聽想聽的,那些不熟悉、不認同的信息,在無意之中都被過濾屏蔽掉了。但是我們的成長只有與外界不同領域、不同信息進行不斷接觸、不斷交流、不斷吸收才能完成。單純的「投其所好式」的信息投喂,會不斷重複強化自我偏見和喜好,甚至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

有人特別喜歡高質量的信息和內容,算法會不會源源不斷地推薦高質量的信息和內容,抱歉,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信息投餵的商業邏輯是向下兼容,而不是向上兼容。很簡單,不論是從平臺的分發機制來說,平臺本身就是一家企業,是企業就需要考慮盈利,考慮用戶增長,用戶量、點擊率和傳播率就是永遠繞不開的重要指標,而用戶量、點擊率和傳播率的信息和內容,越是大眾化口味的用戶底層需求,這就是商業社會。再從內容生產者角度來說,「用戶興趣導向」、「平臺推薦機制」成為影響內容生產者創作內容的重要因素。曾有平臺做過一項關於做內容是要迎合大眾還是做自己的話題,有六成的內容生產者選擇了迎合大眾而非做自己。長此以往,困在信息繭房內,接收的信息內容越來越同質化、膚淺化、傻瓜化,我們的視野就會越來越窄,甚至品味、審美、思維、價值也會很難有所提升。

三 快餐節奏,欲罷不能的碎片化成癮

「X分鐘學會一個技能」、「幾招幫你搞定XX」等等各種以流量至上的標題黨、震驚體、快餐式的信息內容,在各大平臺無處不在,這種沒有上下文、沒有邏輯結構,一味的藉助算法推薦,迎合大眾群體的脆弱焦慮心態,利用用戶的貪婪、自私、虛榮、嫉妒、急功近利等等人性弱點,生產出來各種媚俗、低俗、庸俗的內容。只是無腦的輸送著濃縮的快感和知識,滿足短暫的多巴胺刺激,形成碎片化娛樂、及時性享樂、間歇性衝動。

全屏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卻造成欲罷不能的碎片化內容上癮。曾有平臺做過用戶統計,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短視頻平臺就可以輕鬆的佔據用戶每天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每天一小時,彈指一揮間,那些每天站在地鐵上、走在大街上、窩在沙發裡,一邊滑動手指,一邊盯著屏幕或傻笑、或悲傷、或如有所思,到底是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還是看到了一個更小的世界?到底是讓生活更美好事業更精進,還是生活更幻想思維更下降?

為何碎片化信息內容如此上癮,《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就列舉了六種行為上癮的構成要素:誘人的目標、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漸進改善的感覺、越來越困難的任務、需要解決暫未解決的緊張感、強大的社會聯繫。我們簡單列舉幾項,誘人的目標:我們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內容,是不是有著誘人的標題和文案,讓我們感覺不看就好像要失去些什麼一樣;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每一次的刷屏滑動,是不是在算法的邏輯下,有著千人千面的你想看的,你喜歡看的信息內容在不斷出現,等著你再次刷屏滑動;漸進改善的感覺:是不是這些平臺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系統更新,給優化或者提供更多有趣好玩的功能,是不是看到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內容,有種大開眼界、獲得新知、提高自我認知的感覺。其實,這種搬磚式的碎片化信息內容獲取,只能讓我獲得短暫的快感沉迷其中,並不能為我們蓋一座高樓。

四 拒絕投喂,走出信息繭房

解放自我的特立獨行,獨立思考的完善人格,要靠日復一日的系統學習,要靠持之以恆的知識積累,比起獲得搬磚式的碎片化信息內容,構建自己的人生藍圖,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更為重要。應對快節奏的時代,碎片化未必是一種捷徑,快實則慢,慢實則快。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想像能力、判斷能力等等這些人生精進的軟實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增長的。拒絕投喂,重拾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搜索權利,真正的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海。

構建人生藍圖,構建知識架構。我們無法規避這個商業社會,也無法逃避這個商業社會,作為這個商業社會的一個成員,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去構建自己的人生藍圖,讓自我在這個商業社會中的價值最大化,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把自己當成產品來買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前我分享的文章《構建個人商業模式,經營好自己,搞懂你的錢途和前途》。越是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越是需要保持一種任他東南西北風,我自屹然不動的態度。碎片化學習一定是建立在自我知識管理系統下,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掌握真正的內化知識,避免只有信息知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分享的文章《信息爆炸時代,構建個人知識管理體系,實現人生精進》。

拓展自己的興趣邊界、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世界是多維的,知識是無邊界的,我們要做一個複合型專才。多渠道、全方位的獲取信息,主動搜素、廣泛閱讀,不盲目追隨,接納和包容不一樣的觀點信息內容,讓自己多元化一些。多花一點時間、多去深度思考一下,找到自我價值的歸屬。拓展自己的不同圈子,在交流溝通中,得到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信息內容,來鞏固強化自我的核心認知。

相關焦點

  • 被算法「投餵」的時代,內容行業如何對抗系統推薦?
    習慣被「投餵內容」的用戶正在逐漸突破推薦系統的防線。被算法「投餵」,我們還能保持好奇嗎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需求似乎很容易被平臺猜中資訊、社交、視頻等內容平臺都在用算法為每個用戶「私人定製」,用戶越喜歡什麼樣的內容,他接收的類似內容和信息就越多。在定向「投餵」的機制下,用戶似乎被平臺照顧得十分妥帖。而對於內容提供者來說,「用戶興趣導向」也逐漸成為影響他們創作內容的重要因素。如果內容不能被看到,創作就很難實現它的意義和價值。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鼓勵投餵的動物園,格調高不了
    投餵這種活動,會極大的拉近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有沒有可能增加人和動物之間的疾病傳播風險?當然有。 所以說,投餵帶來的健康風險,其實是雙向的。 除了健康風險,投餵還會影響自己或者他人的參觀。我們來動物園有什麼目的?在之前的演講中,我多次強調,去動物園是為了觀察自然行為。而投餵是自然行為的大敵。
  • 網紅小狐狸因遊客投餵肝腎損傷!住手!禁止投餵才是愛動物的表現
    一直以來,投餵動物是眾多遊客打卡網紅地的「必選」項目,遊客們以投餵行為獲得短暫歡樂,而小動物們卻要為此搭上長期健康風險。在新疆喀納斯景區,遊人常能遇見一隻小狐狸,它充滿靈氣,不怕生人,每當遊客經過,它都會眯著眼趴在路邊賣萌撒嬌,等待投喂。憑藉獨特氣質,這隻小狐狸在網際網路上搶盡了風頭。
  • 流浪狗別亂餵!貴州一流浪狗傷人,投餵者賠了4萬元
    昝某家屬報警後,經派出所民警調查發現,該土狗系萬某餵養,萬某稱其僅有投餵行為,不應擔責。雙方因賠償事宜協商無果,故昝某向正安縣人民法院訴,請判令萬某賠償其各項損失共計7萬餘元。正安法院審理認為,萬某經常向該狗投餵食物,事實上系豢養該狗。
  • 給觀賞魚治病,不是先考慮換水和投餵,而是要看魚的反應啊
    烈性藥物,一定要看說明,依據說明去換水和補藥,既然已經用到了烈性藥,證明觀賞魚病的不輕,那就別餵了,至少前兩三天不要餵我還是那個原則:所有的觀賞魚烈性藥物,特別是一些殺蟲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到正規魚店裡,去購買水族專用藥吧,別自己在家裡瞎折騰了。
  • 愛心投餵的流浪狗咬了人投餵者被告上法庭
    但該小區某業主王女士出於愛心,經常投餵大狗,還在單元門旁給其搭建了一個簡易狗窩。小李找到王女士,要求其賠償自己醫療費、誤工費等損失。王女士深感委屈,自己並不是流浪狗的主人,也要為此負責嗎?爭執未果,兩人鬧上了法庭。
  • 北京動物園女子餵狼吃草後反懟 投餵動物慘劇早已歷歷在目
    北京動物園女子餵狼吃草後反懟 投餵動物慘劇早已歷歷在目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09月24日 16時01分
  • 投餵魚蟲觀賞魚就會死亡,投餵魚飼料和豐年蝦,觀賞魚就不死了?
    久而久之,在大型七彩繁殖魚場裡,早就已經看不到所謂洄水和魚蟲的身影了。而且,我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比較年輕的七彩魚房老闆,根本就沒有過任何的撈取魚蟲或者投餵魚蟲的經歷,而直接就把魚蟲可以投餵七彩神仙魚這一操作加以否定了:嗯,這個東西不好,七彩攝食後,可能患上腸炎。我認為沒有經歷過,是沒有發言權的。
  • 不能讓過度投餵傷害野生動物
    (1月7日《北京晚報》)投餵野生動物看似是好事,但很可能會辦砸。比如,因遊客過度投喂,導致遊弋在杭州西湖上的鴛鴦被撐死了很多隻,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要知道,人人都去投喂,只能會給野生動物帶來傷害。比如,麵包、餅乾、爆米花等加工食品中,油、鹽、糖含量非常高,易使野生動物的膽固醇過高,甚至幹擾到它們正常生活習性並影響其生命健康安全。
  • 居家男友王源 向你「投餵」
    居家男友王源 向你「投餵」 今年年初王大廚上線煎牛排 雖然是三分熟但是配上AD鈣牌的香檳 也別有一番風味
  • 過度投餵,關愛會變傷害
    本報特約評論員 陳 年近日,「遊客過度投餵撐死西湖鴛鴦」的話題引起網絡熱議。據媒體報導,杭州西湖投餵點近幾年逐漸成為網紅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投喂,並因此出現鴛鴦被撐死的情況。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西湖有鴛鴦260隻,較前一年減少76隻,其中不少都是因為過度投餵致死。投餵動物是很多景區和動物園的必備項目,能讓遊客在與動物的友好互動中展現愛心、收穫愉悅,因此深受歡迎。然而,凡事過猶不及。近年來,因遊客亂投亂餵及過度投餵造成動物傷亡的事件屢有發生。
  •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網際網路曾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如今的算法卻編織了一個個信息繭房。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每個人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宛如回音壁一樣不斷地重複那些悅耳的聲音。然而,這種舒適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偏見、撕裂與群氓。 本文探討信息繭房、人類認知與自由市場的關係。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夏季投餵水果指南,吃口黃瓜第二天狗狗死了你敢信?
    那必須是空調+Wifi+西瓜,當我們宅在空調房玩手機吃水果時,突然發現狗狗眼巴巴的看著你,是不是有一種投餵的衝動呢?但理性一點的主人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水果狗狗可不可以吃。為了幫大家解決這個疑惑,新手養狗大全整理了一份夏季投餵水果指南,主要列舉了對狗狗健康有潛在威脅的「果蔬」和「投餵方式」。
  • [時代少年團][新聞]201130 TNT深夜投餵《跨次元新星》錄製VLOG(下...
    [時代少年團][新聞]201130 TNT深夜投餵《跨次元新星》錄製VLOG(下) 霖霖叫早任務信息量滿滿 2020-11-30 11:37:42 來源:微博 643次閱讀
  • 請停止你泛濫的愛心:千萬不要投餵流浪狗!
    請不要投餵流浪狗。流浪狗又稱流浪犬,或稱野狗、棄犬,是指沒有主人飼養的犬只。常見原因包括飼養人刻意遺棄、自行走失或野生等。一旦病發,無藥可治。流浪狗在受到外界刺激後,會攻擊人類,近年來,流浪狗傷人的事件有增多的趨勢。流浪狗的排洩物會帶來環境問題。流浪狗的繁殖沒有受到限制,隨著流浪狗數量的增多,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 5年積蓄說捐就捐、奶茶、湯圓、水果源源不斷 「花式投餵」 像極了...
    老電影裡總會上演這樣一幕戲:抗戰的時候,老百姓挎著一篼子饅頭,一籃子雞蛋,生怕送不到前線去,餓壞了最可愛的人。那是最誠懇的「投餵」。疫情來勢洶洶的這些日子裡,大批可敬、可愛的人走上了新的「戰場」。市民坐在家裡干著急,生怕不能出份力,捐款捐物,點讚打氣,總想做點什麼。
  • 冬季養魚如何換水和投餵,有沒有什麼參考標準,需要增肥嗎?
    同時,我們也不能過於放縱觀賞魚,讓它們完全沒有節制,在自然界的冰天雪地中,水溫低於五度,觀賞魚是沒有什麼吃的可尋找的,又不是在夏季。如果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這個要靠我們主人來把關,其實也是為了觀賞魚的體質著想。
  • 專訪施展:在信息繭房時代,如何《破繭》躍遷?
    近年來的全球社會撕裂與信息繭房有什麼關係?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看清世界真相?如何在大洗牌的時代構想未來?施展給出了他的解釋。《破繭:隔離、信任與未來》,施展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澎湃新聞:您在《溢出》出版一年後,又推出《破繭》一書。新書的緣起是什麼?要回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