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應該在動物園裡投餵野生動物?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在我看來,投餵有三方面的害處:
帶來健康風險。食物不對,會把動物餵壞;近距離接觸,有可能在人獸之間傳播病原體。
導致動物出現乞食行為,自然行為得不到展現。
遊客對動物會喪失尊重。
為什麼會有三方面的害處?咱們一個一個說。
首先,投餵對動物有害。有的人,會隨處亂摘花草投餵動物;有的人,會攜帶不合適的食物,例如人吃的零食,投餵動物。這兩類食物都是不合適的。隨處亂摘的花草,誰知道能否給動物吃?人吃的零食,常常不是高糖就是高鹽,人吃都不健康,還扔給動物吃?甚至有人扔吃的,塑膠袋都不去,動物也不懂,吃進去就有健康風險。尤其是那些反芻動物,消化道複雜,塑膠袋搞不好就纏住了器官,有可能威脅生命。
別不信,上海動物園的長頸鹿海濱就是這麼死的。
海濱誤食了食品包裝袋導致腸梗阻死亡後,它的屍體被園方做成了標本,放在動物園警示大家。圖片來自上海動物園微信公眾號。
有的人投餵很「講究」。他們會在家仔細洗乾淨大白菜、胡蘿蔔,精細地切成小塊,帶到動物園內投喂。這對動物的健康就沒有壞處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對於很多食草或是食葉的動物來說,水分特別足的大白菜、胡蘿蔔,可以當作輔食,不適合作為主食,動物吃太多,反而會因為營養失衡而不太健康。
再者,就算是食物都合適,讓動物攝入過多的食物,也會造成進食過多的問題。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廣州動物園的浣熊。前幾年,我在廣動拍到了可以用「坨」當量詞的浣熊。這種狀態,眼瞅著就不健康吧?
今年疫情爆發後,人畜共患病的話題受到了更多關注。像新冠病毒,其實也可以感染動物。投餵這種活動,會極大的拉近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有沒有可能增加人和動物之間的疾病傳播風險?當然有。
所以說,投餵帶來的健康風險,其實是雙向的。
除了健康風險,投餵還會影響自己或者他人的參觀。我們來動物園有什麼目的?在之前的演講中,我多次強調,去動物園是為了觀察自然行為。而投餵是自然行為的大敵。只要是那些容易受投餵影響的動物,例如熊、鹿,一遇到投喂,就容易產生乞食行為。一乞食,完蛋了,就沒自然行為了。
舉個例子,北京動物園的棕熊,是會冬眠的。熊冬眠,小學課本、幼兒園讀物裡都有,但你見過嗎?動物園裡的熊為啥很少看到冬眠呢?除了氣候、亞種差異的因素,場館不合適是首要原因。場館不合適當中,防不住投餵又是很重要一個點。有人喂,有人打擾,熊還睡個鬼。
自然行為有多好看?我曾拍攝過廣州動物園給馬來熊做食物丰容之後,熊找食物的視頻。這樣的行為,那可比單調的乞食有意思多了。
所以說,投餵甚至會讓投餵的人錯失很多精彩。
至於第三點,尊重,這就涉及理念,涉及動物園的意義。
動物園為什麼要存在?僅僅是為了娛樂嗎?它僅僅是一個有動物的公園嗎?遊客和動物園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動物和動物園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動物園應當傳遞什麼樣的信息?
或者說,在公眾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對動物越來越關注的今天,動物園該如何繼續存在下去?大家可以想一想,你的答案是什麼。在我看來,動物園的意義,肯定不在投喂,也不僅僅是娛樂,或者說,動物園可以提供一種更高檔的娛樂。
在今年,史無前例的疫情襲擊了世界,旅遊業損失慘重。我看到有的不搞收費投餵的動物園,又開始賣飼料掙一點錢。甚至有新開門的動物園,就以投餵為動物園的特色。動物園養一批家禽、家畜,在受控的狀態下供城市裡的小朋友接觸,有序的投喂,尚還算可接受。什麼野生動物都讓喂,例如神經質的斑馬,一掃頭就能把人撞飛的長頸鹿,過了。
目前,並沒有什麼法律能夠禁止投餵野生動物,很多動物園沒有精力、甚至不想管投喂,甚至有的動物園會為了盈利鼓勵投喂。
對此,我只能說:鼓勵投餵野生動物,真是一件格調低下的事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花蝕的人間觀察(ID:NatureTemple),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