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總有一些瞬間,讓你想流淚。」這是2月14日張臻寫在朋友圈裡的一句話。這一天,張臻和他的同事收到了一封來自病人的感謝信。
今年29歲的張臻是中日友好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的一員。2月4日他隨隊「出徵」武漢,並在64天後的4月7日返京。這期間,張臻經歷了方艙醫院開艙,為病人「話」療做心理疏導,先後在三家醫院救治病人。
4月16日,正在北京某酒店隔離的張臻講述了他「出徵」武漢的經歷。
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生張臻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出徵」時還不知去往武漢何處
「2月4日出發的時候,我們都還不知道要去武漢哪家醫院。支援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通知還是在高鐵上接到的。」張臻告訴記者。
當時,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還沒有開艙,「包括我們在內,還有幾批救援隊被提前調集過來備戰。」張臻說。
2月7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開艙,「這一天給我的衝擊不小。雖然方艙醫院接收的是輕症患者,但是量太大了。」張臻描述了第一天工作的場景,「我們10個醫生當時分了5組,每組2人,1組在門口做篩選,另外4組收病人。我們一個班是6小時,當天接收病人基本集中在後半時段,我的小組三個多小時收了約40位病人。」
3小時接診40位病人是什麼概念?「我們在病房半天收兩三個病人就算比較多了。而方艙醫院接診量和門診差不多,一個病人還沒看完下一個已經來了。」張臻說,「當時覺得消化不了這麼多病人。」
「因為我們在病房問病史比較細,但在方艙醫院就得直奔重點。」張臻解釋說,「我們發現主要問題是發病日期,發燒、咳嗽、憋氣、腹瀉等重要症狀,以及核酸檢測、胸部CT結果等。我們就將這些內容設計成表格,接診時打勾就行。」
工作中的張臻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別樣「情人節」
在武漢的64天裡,張臻先後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救治病人。
「若說在哪個醫院辛苦,應該是中法新城院區。這裡接診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壓力會大一些。」張臻說,「而方艙醫院病人病情相對較輕,擔心的是病情發生變化,所以主要任務是給病人『話』療。」
張臻和他的同事們收到的患者感謝信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說到「話」療,張臻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經歷了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人。「一般病人一天找我們1—2次,但一位大概四十幾歲的女病人幾乎每半小時找我們一次。有一次她心率略快,因為其他生命體徵平穩,我讓她先觀察,她卻表示馬上要吃藥。病友給她藥她不敢吃,擔心自己被傳染。」
對此,張臻說,「不耐煩是難免的,但時間長了就知道病人這樣不安、焦慮,其實是想從我這裡得到對自己病情穩定、能治癒的肯定,尋找安全感。」
意識到這一點,張臻看診時會安撫病人,「一般看診會說『各項指標很好、按時按量吃藥』。在方艙除了說這些,我還會告訴病人『你要有信心,這個病肯定能治好』,給他們更多心理支撐。」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張臻他們還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情人節「禮物」。
2月14日早上,張臻正和同事在辦公室處理瑣事,一位四五十歲的男患者進來找主治醫生,並從衣服兜裡掏出一張紙,「當時我們以為他是來開藥的。但我們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封『情書』。」
「情書」上寫著「情人節本該是和老婆、家人一起過,可疫情隔斷了多少家庭、多少熱戀中的心,她們心裡在哭,也更思念家人、孩子、戀人。舍家救人是她們高尚的奉獻。感謝四面八方支援武漢、平息疫情的醫護人員。」
「我們來的時候已經過了武漢最艱苦的時候,但對患者來說,我們的到來像救命稻草一樣。雖然我並沒有做特別多治療。」張臻滿懷感慨。
那一天,張臻在朋友圈發文:「讀著這樸實的感謝和祝福,一股暖流流過心底。在武漢,總有一些瞬間,讓你想流淚,卻因為不能模糊護目鏡而被強行憋了回去。」
張臻和他的同事們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帶去的紙尿褲沒用上」
回想起支援武漢的日子,張臻告訴記者,生性樂觀的他一直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如果一定要說痛苦那主要是肉體上的。」張臻「點名」了防護服,「套防護服我們儘量不穿厚衣服,因為衣服也存在汙染風險。天冷的時候我最多一次貼了4個暖寶寶,而天暖的時候,下班了單衣都能擠出水。」
「相比肉體,精神上的痛苦還好些。」張臻說。「當時也擔心感染,比如護目鏡和鼻子間有縫隙,是否存在風險。但隨著對新冠肺炎了解的加深,加之我們到位的防護,內心的恐懼逐漸消失。」
另外,張臻自備的紙尿褲也沒有派上用場,因為「我們會提前一兩個小時就不喝水,而且很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忘了上廁所。」
目前正在隔離期的他,沒事會翻翻武漢時的照片,「或許近幾十年內都很少會有這樣特別的經歷了,所以想整理好做小視頻。」
至於隔離期滿後最想做什麼,張臻說,「想和家人拍一組全家福。」
來源:封面新聞
原標題:《【你有多美】援鄂64天轉戰三家醫院 29歲北京醫生張臻:在武漢總有瞬間想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