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畢業季,翟天臨又被罵上了微博熱搜。原來這位因學術不端而失去博士學位的演員,如今被當成了廣大學子畢業路上的「絆腳石」——大家認為,「翟天臨事件」影響太大,「害得」不少學校抬高了畢業論文過關門檻。於是,畢業生開始了對翟天臨的「集體討伐」——「我討厭你!」「我恨你!」「都賴你!」
但是,這事真賴不上翟天臨。
先說學術規範。教育部文件早已經指出,要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重點要抓住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評閱、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若要靠論文畢業,就應該對其投入時間和精力。而且,論文提交時要進行學術不端檢測,交到學院學術委員會後可能需要外審,論文定稿後可能會被教育主管部門抽查,這本來就是施行多年的慣例,不是「翟天臨事件」後突然多出來的規矩。獨立完成論文是畢業生的本分,本就不該心存僥倖。
再說人才培養。學校育人,應是細水長流,貫穿學生從入校到求學再到畢業的全流程。學校必須建立高質量的課程體系,給學生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訓練和學術素養培養,這樣在學生畢業時劃定高標準線才有底氣。如果前面數年一直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讓學生輕輕鬆鬆就拿到高分;到了畢業季,卻突然收緊關口,提高要求,就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於學生成長並無實質性幫助。
最後說學術評價。有的畢業生也確實委屈,因為論文要求高到不合常理。一些學校將論文重複率要求定到了10%甚至以下,於是畢業生花費大量時間在調整語序和近義詞替換上。實際上,檢測系統主要檢測文字重複部分,提示論文中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只是論文原創性的一個參考。既然是學生的畢業論文,其工作不可能前人完全沒有涉及,在參考文獻的部分肯定也會有內容重複。不分青紅皂白機械強調低重複率,也是一種評價上的懶惰和不科學,於學生的論文質量提高並無太多意義。
無論出現的是上述哪一種情況,都賴不上翟天臨。若你想渾水摸魚,那不如把罵他的工夫拿來好好改改論文;若是學校的制度和要求不合理,也還請高校反思和改進。育人是高校的第一要務,要讓學生認識到何為合格的畢業論文,何為正常的論文要求,不應該搞「運動式」的「論文治理」。提高學生學術素養,培養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還得久久為功。(張蓋倫)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