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
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前陣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定下
9月10日至11月15日期間,故宮將用一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大展,來迎接自己600歲生日,憑故宮門票可免費參觀。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展覽選在了午門雁翅樓上,大家可以把它看作是參觀紫禁城的「序廳」。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通過鎖定18個關鍵年份,讓人一次了解故宮發展的關鍵節點。
來自公眾號@微故宮
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這一站作為「序廳」,可以說是相當有看頭的!
來自公眾號@微故宮
這座舉世聞名的宮殿,在600年間經歷了怎樣的世事變遷和帝王軼事?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還有哪些寶藏你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呢?
一起到《丹宸永固》展覽裡一探究竟吧~
來自公眾號@微故宮
時間: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除此之外,近期的故宮還有一個展也不錯可過,那就是人氣頗高的《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東坡的一生,文學成就與人文情懷達到了古代文人的高峰,也早就成為一代代中國人於生活、文學等領域的精神領袖。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離川、進京、為官、貶謫、眉山、杭州、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一生如同過山車,卻常常在快要觸及頂峰時下墜。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每一次的落差,在常人來看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在蘇東坡看來,卻一次次成為了他樂山樂水的逃離,成為了他留下千古明前的契機,讓人捉摸不透,卻更受鼓舞,保持樂觀。
這樣的蘇軾,誰不想走近他的生平,試著去理解他的心中所想呢?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展覽中的內容,不只有蘇東坡自己在不同階段的作品,更有他的朋友們、後人們、追隨者們試圖理解他而做的傑作。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據說展覽中第二受歡迎的是文徵明和董其昌的作品,所以看展的人是不是都是《江南百景圖》的玩家呀!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時間:2020年9月1日-2020年10月30日
地點:故宮文華殿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故宮人氣太高啦,不想去人擠人。確實,一到節假日,尤其暑假黃金周,故宮就被遊客大軍充斥得滿滿當當。
近兩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更是為故宮翻倍增加了人氣。
來自馬蜂窩用戶@伊藍
窩主此前寫過遊覽故宮的經典路線,今天就繼續給大家總結一些小tips,方便你在故宮玩得更好~
來自馬蜂窩用戶@半吊子女王様
快 速 進 宮
來自馬蜂窩用戶@丁老胖
故宮只有一個參觀入口,那就是午門。
一般都是從天安門進入,穿過端門,到達午門。不過去過一次的小夥伴都知道,在進入天安門前要經過一道嚴格的安檢。
雖然一般耗費時間不長,但節假日那看不見尾的長隊還是要在等待上花去不少時間。
來自馬蜂窩用戶@紫陌
討厭等待?那就趕快記下這條絕密路線:坐車到故宮出口之一的東華門。
然後再從東華門走路到午門,或者是坐兩元的擺渡車,可以免去在天安門前安檢的麻煩,節省至少一小時。
錯 峰 遊 覽 三 大 殿
來自馬蜂窩用戶@Amy_Li是大表姐
既然到了故宮,那絕不能錯過三大殿。又不想人擠人,那可以錯峰參觀。
故宮的開放時間是到每天下午5點(淡季下午4點半),所以4點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旅行團了,這個時候去參觀中軸線其實是最好的。
來自馬蜂窩用戶@可亮爸
不需要排隊,更不需要跟別人搶位置就可以好好欣賞大殿內的布置。
而且站在太和殿前欣賞夕陽,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裹挾著百年的光陰突然襲來,或感慨,或欷歔,冷暖自知。
來自馬蜂窩用戶@Fan
千 龍 吐 水
來自馬蜂窩用戶@Yeson
在故宮三大殿四周有用於排水的龍頭,一共1142個,所以每當下暴雨的時候,就能看到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如果不介意下雨天出遊,那麼真的太合適了!
不僅能看到「千龍吐水」,而且雨天出行的人要遠遠少於平日,難得的清淨,仿佛整個故宮皆屬於你一人~
雨後的故宮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吸 吸 宮 貓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如果你愛貓,那麼故宮絕對是你「吸貓」的好去處。
故宮有100多隻登記在冊的貓,這些貓有一些是御貓的後代,有一些是後來偷偷溜進宮的,絕對是宮裡的另一道風景線。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它們由宮裡的工作人員直接餵養,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故宮的許多辦公場所門前擺著一盤貓糧。
運氣好的話還會碰上幾隻胖貓正在「埋頭苦吃」。
來自微博@故宮博物院
不過宮貓們活躍在宮裡的各個角落,碰見它們的概率也不是百分百,只能求偶遇啦。
來自馬蜂窩用戶@放肆。流浪
爆火的紫禁城600年大展到底值不值得看?一文帶你看「一生只能看一次」的大展
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清代貂皮金鳳嵌珠皇后冬朝冠。 圖片來源:微故宮
最有名氣的展品之一——金甌永固杯 圖片來源:微故宮
都說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這個大展說起來「噱頭」還挺足,是「一生只能看一次」的展出。
紫禁城始建於1420年,到今年堪堪600年,所以今年600年「大壽」,「排場」也挺大,許多展品從全國各地調運。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展出比較難得,今年故宮登上了今年十一假期搜索量最高的旅遊目的地,現場的人也是多如牛毛。
這個展出到底值得看嗎?票難搶嗎?我也邀請了朋友發條媽媽,來說說(展出的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
到達故宮的感受,是人真多!十一+兩個大展(紫禁城600年+蘇軾展),節假日去基本是「作死」的節奏。
排隊進入故宮前要進行預檢,隊伍大概排了半個小時。
這個大展不單獨售票,入場買的是故宮的門票,60一張,可以把紫禁城600年大展+蘇軾大展一起看掉。
考慮到人比較多,大家有條件工作日去看展就是最好
展出的光線特別暗……
可能是一些文物不能受到強光照射的關係,展廳內光線也是暗得離譜,讓人感覺快得夜盲症了,看什麼展品都得湊近了看,要不然壓根看不清……
如果真的對明、清紫禁城歷史感興趣,剛好去北京,可以順道看看。
紫禁城600年大展,圍繞這座宮城600年風雨興衰展開,切口比較小,把故宮歷史講得比較透,小到一塊瓦片都是故事。
養心殿因為採光一直不太好,用的瓦片是「明瓦」,明瓦過去人們一直以為是雲母,後來被證明是海月的貝母。
大家如果對紫禁城感興趣,或者家裡有個小學以上的小朋友,還是值得去看看的。
如果對這個展出有點興趣,又懶得跑北京去看,那麼可以看VR版本的展出!
親測比人到故宮去人擠人看要好,可以享受空無一人的展出體驗,展品一件不落地讓你看全!實在是太貼心了~
點擊「數字故宮」小程序,進入「丹宸永固」頁卡,進去後拉到最底下「探索全景」頁卡,立刻解鎖一個人的600年大展!~(蘇軾大展也可以在數字故宮裡看VR版本的,這一塊故宮還是做得挺好的。)
後面我也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看點,還有VR看展的一些操作Tips,如果不想去現場,那麼就看這篇推文「解解饞」吧。
其實故宮600年大展並不很大,2個小時左右就能逛完,主要的展覽場地就在午門城樓上的一塊(一共3個廳,都不算太大)。
展覽分三個廳,大紅色的部分是午門展廳(下圖紅色部分),這次展出的幾件重磅展品都在午門展廳,左右兩邊是東西雁翅樓展廳(下圖土黃色和墨綠色部分)。
我按照自己比較喜歡的幾件展品說說。
清代貂皮金鳳嵌珠皇后冬朝冠。
所有展品裡,我最喜歡的當屬這頂皇后冬朝冠,午門展廳右手邊一進去就能看見。
帽子本身是卷簷式,帽簷是棕色薰貂皮(貂皮輕柔保暖,十分昂貴,這頂朝冠也被叫做暖帽),冠的絨布上鑲嵌著金鳳,金鳳上鑲嵌冬珠,羽毛根根分明,精緻繁複到極致。
頂部還鑲嵌著一顆大東珠。整頂朝冠使用貓睛石12塊、東珠88顆、珍珠516顆,以及青金石、珊瑚等珍貴材料,結合精美的金累絲鑲嵌技藝製成,看上去異常繁複,熠熠耀目。
其實東珠屬於淡水珠,放在現在看不算多麼名貴。但因產於滿族龍興之地的黑龍江、松花江等流域,且產量極少,因而在清代受到特別尊崇,定為皇室服飾制度中代表品秩至高者所用的珠寶。
拉近看,更會讚嘆能工巧匠的心思,太精細了。
國內出土的幾頂鳳冠,都極盡奢華之能事,目前故宮博物院和國博都有收藏,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禁止出境那種,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下明孝端皇后鳳冠,目前也是收在故宮博物院的,比這頂清代冬朝冠還要精美華麗。
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也是這次展出裡一個重頭戲,它在午門正廳中央C位展出,上次展出還是在2018年至2019年紫禁城過大年的展覽中。
我去的時候因為人多,漏過這隻杯子了,只能隔圖欣賞了。圖:澎湃新聞
其實「金甌」就是酒杯的意思,也比喻「疆土」,「金甌永固」的寓意,就是疆土完整不被侵犯。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這隻杯子可以說精密繁複到讓人得密集恐懼症,設計它,光是黃金就用了20兩,還有珍珠11顆、紅寶石9塊、藍寶石12塊、碧璽4塊,外加點翠工藝……
這隻華麗的杯子,「設計者」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本人(金甌永固杯一共4隻,都是乾隆監督打造的,其中兩隻在倫敦華萊士博物館,一隻在臺北故宮,最後故宮博物館收的這隻,也是目前我們在大陸地區唯一能看到的一隻。這只是在乾隆做了太上皇以後打造的,是嘉慶年間的杯子)。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可能知道,乾隆本人的審美偶爾會「一言難盡」,民間吐槽他是「農家樂審美」,和他老爹雍正的審美隔了一個銀河系。
有一說一,可能正因為乾隆這個難搞的「甲方」,加上當時國力還在相對比較繁盛的時期,所以乾隆年間許多藝術品的工藝都到達了頂峰。
那麼,這隻杯子是幹嘛用的呢?
其實它就是個「許願杯」。
元旦的零點,乾隆皇帝會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處放金甌永固杯,倒入屠蘇酒飲下。皇帝親自點燃玉燭臺上的蠟燭,把萬年青筆在八吉祥爐上燻一下,書寫吉語,封存於黃匣中(吉語誰都不能看,就像我們生日許願不能給人知道一樣)。
寧壽宮漆紗。
要說一句,這個漆紗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是卻是這次展品中非常珍貴的一件。漆紗本身只有普通A4紙這麼厚,但是卻由6層組成,有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6層組成!! !
精美異常的漆紗。圖片來源:搜狐文化
這個精美的漆紗是幹啥用的呢?其實它是寧壽宮乾隆花園符望閣的窗隔心,約等於窗戶紙(看下圖左邊的示意圖,就是漆紗被拆下來之前的位置)。
這件漆紗厲害之處,在於明明有6層,但是卻完全透光,同時薄如A4紙(全故宮用到這種工藝的只有這一處)。乾隆花園的內簷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峰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
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
這是它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其表面狀況極為脆弱,所以以後恐怕很難有機會公開展出了。
寧壽宮裡的乾隆花園是乾隆建來養老的地方,所以建造要求也特別高。當時連一張窗隔心都做得如此精美繁複,乾隆這種「處女座」個性可窺見一斑。
《朱瞻基行樂圖卷》
明代《朱瞻基行樂圖卷》不算是這次展出中的C位展品,不過我個人還挺喜歡這幅畫的,可能是因為畫風還比較清爽,細節比較翔實吧。
朱瞻基是明朝公司第五代CEO,相比他爺爺朱棣,這個在位僅僅10年的CEO其實不算太出名,不過是個不錯的皇帝。(去年的電視劇《大明風華》,還有今年馬伯庸的新書《兩京十五日》說的都是以他為原型的)
朱瞻基的興趣極為廣泛,除了不定期郊外打獵之外,也喜愛在宮中從事各項競賽活動。
這幅畫畫的就是皇帝與太監、侍臣在御花園裡觀看從事射箭、蹴踘、擊踘、捶丸、投壺等遊戲。
養心殿的明瓦。
2015年開始,養心殿開始了長達5年的修繕工作,直到我們去的時候依然沒有修好。
養心殿光線不好,所以就有了為了光線更通透的、獨有的明瓦。
展出中,也有關於「明瓦」的模型。
蘇州見山樓明瓦窗模型。
這些明瓦,修復師以前以為是雲母,後來才發現是海月的貝母。
海月貝殼形圓而薄,扁平透明,故常作為窗貝。而養心殿中使用的海月片比一般窗間的名瓦片尺寸都要更大,圓片找尋更加不容易。
這些原材料都很難找,何況修復再配。所以,養心殿修繕的時候,修復師們就把瓦片連接的上千個點按位置標記了,把瓦片「請」下來,然後按位置標記,拉回庫裡,防止它再被風吹雨打。
其實,故宮的一磚一瓦,都有很多故事。走馬觀花地講一講,更多故宮的故事,等待大家自己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