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熱搜停擺的這一周裡,有一個綜藝悄悄地大殺四方。
在沒有熱搜的情況下,打開微博時間線幾乎十有八九都在討論「姐姐們」,紅火的盛況大概是如果有熱搜會被屠榜的程度。
網友自製熱搜
果不其然,《乘風破浪的姐姐》一播出,芒果的股價大漲。
節目開頭十分鐘,一下子就和produce系的「妹妹綜藝」拉開差距,光是幾個下車鏡頭都能做到各有風情,花開萬朵,絲毫沒有臉盲的焦慮。
採訪環節更是個性鮮明,一路看來,發現她們壓根不是來「重新定義女團」的,而是來「打碎女團標準」的。
面對按部就班的自我介紹流程,懟。
寧靜:「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幹了,都不知道我是誰。」
面對節目組各種繁瑣要求,直接拒絕。
伊能靜:「你們能不能為了我配合一下,別讓我配合你們?讓我舒服地坐行嗎?」
面對不滿意的妝容,可以直接質疑化妝師。
張雨綺:「你化成這樣跟我商量了沒?」
妹妹們來上綜藝,都是來發光發熱,重塑女團的;姐姐們上綜藝可沒這麼多套話。
有製片人來挑演員的。
有直接就是想站C位的。
還有像萬茜這樣,自陳真人秀毀演員,但為了打破演技瓶頸期,她這次想來「演」她自己。
一路下來,對比這個夏天同樣火熱的兩個produce系綜藝《青春有你》和《創造營》,會發現姐姐們光是在說話藝術上就呈吊打之勢。
《創造營2020》我追了兩期就棄了,一群傻白甜妹妹們嚶嚶嗡嗡的叫喊聲對我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折磨與傷害。
對比《創造營》,《青你》的婧妹們無疑更特色鮮明些,有上官喜愛這樣的選手。
在對她們含「女性主義」色彩的歌詞介紹上,她這麼說的:「我們可以是那個盔甲,那個騎士,那匹駿馬,也可以是那個姑娘。」
是真正對頭且深入的解讀,「平權」的本質並非磨平男女各自的稜角,而是爭取多樣化。
但大多數時候,女孩們仍是兢兢業業唱跳battle,稍不注意她們就在年齡和外貌焦慮上摔跟頭,有清醒自我認知的女性畢竟不佔主流。
而來到《乘風破浪的姐姐》,不僅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姐姐們話術明顯高過一截,更是從自我認知到個人特質展現方面都實現了全方位的碾壓。
問地位跟其他人不在一個級別上的寧靜為什麼來參加這種女團選秀?
回答就兩個字:貪玩。
是不被高咖位的責任感所綁架的雲淡風輕,又挑著眉地告訴你,老娘就是玩也能玩得好看生動。
不會傻乎乎地被節目組的話繞著走。
節目組問,什麼時候是你的高光時刻?
換作是妹妹們,估計是端坐凝神半晌,或是細數成名之路多麼坎坷,或是感謝節目組給予的高光恰飯機會。
一直處在娛樂圈風口的姐姐們不同,直接把「什麼時候」替換成「哪個時刻都」。
張雨綺:「我自己是自帶光環出門的人,你沒光,我給自己補一個。」
「我一直都挺紅的,你們有什麼質疑我的點嗎?」
在produce系裡,23歲就已經是練習生裡的回鍋肉、老菜皮,白幼嫩的審美佔據主流,對於年齡的焦慮永遠是懸在練習生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在這個檔口,一批三十四十五十的姐姐們,用大方談論年齡來擊破年齡焦慮,輕而易舉地把這把懸空已久的劍解了下來。
把20和30截然分層的主流審美,被姐姐們一次次地攻破。
31歲的張含韻,看著和我們初高中那會兒剛走紅的時候差沒多少,她把30歲認為是一個含有更多自我創造的年紀。
「三十歲之後,我發現我成了另一個我自己,因為這個我,是自己一手創造的。」
38歲的萬茜,看著她說出「這是我的黃金年齡」時,很難不被這樣發自內心的從容所打動,以至於有人說,「我好像沒那麼害怕變老了」。
選的歌也有心,是許飛在疫情後創作的歌曲,萬茜在採訪時很動情,說「我希望可以尊重那些留在了這個春天裡的人。」
還有52歲的伊能靜,要暫停多年把自己吞噬掉的家庭生活,進行一次全新的隔離,在隔離中重塑自我。
從容不只在面對年齡的時候出現,在面對無理導師時也可以是武器。
樂華娛樂的CEO杜華,公司旗下藝人是像王一博、範丞丞、孟美岐、吳宣儀這樣的當紅流量,選秀觀念古板僵化的她卻成為現場第一大靶。
在這樣一個姐姐們各發其熱的節目裡,她說女團的標準是「青春靚麗,整齊劃一」。
拜託,大家來看姐姐們,看的是風情萬種、性格各異,而不是什麼苗條纖細、整齊劃一好嗎?
難怪節目組要在杜華發言時在旁邊用字幕自救——僅代表杜華女士個人的女團標準。
爭議最大的還是她評價丁當的是這一段:「但就是唱得太好了,你就會顯得別人太差了,反倒是不和諧的。」
隨後在點評唱跳均衡的金莎時,她又評價對方過於一般。
標準無法統一,且有看人下下菜之嫌,惹得節目組都要出來緊急溝通:你要說出來為什麼這麼打分。
不是「你唱歌不行所以不行」,而是「你唱得太好了所以不行」,典型的PUA話術,這樣的打壓策略在職場上、學校裡、情感關係中屢見不鮮。
而當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傻白甜、卑躬屈膝的妹妹們,而是「興風作浪」的姐姐們時,可就有得好看的了。
最終的結果是,丁當在看了節目之後親自出來開撕。
而這樣的「導師」,在面對寧靜和張雨綺這樣的姐姐時瞬間就啞了。
一邊是還把「青春靚麗」作為選拔姐姐女團標準的固化觀念,另一邊,則是四兩撥千斤,不管也不顧,把你所有招式都打回去的姐姐們。
當阿朵和杜華一交鋒時,杜華那些理念相形見絀,空洞得被一紮就破。
阿朵說她可以做民族特色一些的東西,杜華一臉不置可否,「那大家在組團的時候就會比較辛苦,這個團可能就得以你來做中心,其他人以配合你為主。」
阿朵直接說了,「No」。
「我不一定要C位,但一個團一定是,在哪個部分最適合她,就要在哪個時候凸顯她。」
「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到百花齊放,它像一個怪豆味,但會越嚼越有勁。」
在今天,阿朵也發了一篇微博長文,再次表達了她的觀點,順便表達了一下對杜華的不滿。
品品這幾段表達,直接可以替代杜華的評委位。
說回來,《乘風破浪的姐姐》最重要的目的其實並非組團,光按選秀節目的標準來說,除卻少數幾個有亮點的舞臺,第一期的舞臺效果多少是令人昏昏欲睡且失望的,姐姐們的初舞臺要不就是老氣橫秋要不就是實力不行。
這檔節目實質上並非選秀的創新,而是節目的創新,它的重點在於讓我們能看到女人在三十、四十、五十的年齡段還能散發著怎樣多色的光彩,還有著多少有待發掘的潛能。
當我們打開這個綜藝時,我們希望看到的絕非半老徐娘的扮嫩和整齊劃一的「女團精神」,而是當代的成熟女藝人們如何展現自己的魅力與無限的可能性。
在節目裡,許飛和阿朵都被追問,會不會為了成團犧牲自我特色的部分。
不是少年意氣風發寧折不彎的「要我改變?門都沒有」。
閱盡千帆的姐姐們說,我看見了流水線產品以外的、全新的可能性。正因為看過世界的樣子,才知道何以保存自己的珍貴,如何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這樣的節目不要高開低走,而是能和姐姐們一樣,在三十四十五十的年齡讓一切從乘風破浪開始,讓中國綜藝邁入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