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澄者自澄》,1965年。
策展人馬唯中,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與科學系及紐約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並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史、理論與評論博士學位。
參與策劃「M+」2015年的「藝活」和規劃2014年的「M+思考:戰後日本、韓國及臺灣的抽象藝術」等,擔任藝術家蔡國強紐約工作室項目總監及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策展統籌,獲第五屆「Yishu當代中國藝術評論獎」。
南都訊記者朱蓉婷發自香港 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首度展出其水墨藏品———「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展」近日在M+展亭開幕,並延續至2018年1月14日。展覽以跨國界及跨媒介為特色,展出1960年代至今,42位藝術家約60件繪畫、書法、裝置、攝影及流動影像作品。他們來自中國內地及港臺、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和西班牙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水墨」這一泛指亞洲傳統書法及山水畫的概念,在過去六十多年間已發展出新的表現方式和技巧。「水墨不單為媒介,也是當代視覺文化中重要的美學。」策展人馬唯中反覆強調藝術家對筆墨這一語言的重新審視,以及由此帶來的美學的詮釋與應用。展品不限水墨媒介,視水墨為兼容並包的美學,其架構依照傳統水墨書畫的形式和哲學底蘊,展名「似重若輕」道出水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張力。
馬唯中將「似重若輕」劃分為三大主題:第一部分「字跡、符號、筆劃」探究藝術家如何透過叛離、重新詮釋與創造,從事書寫或塗繪點和線,直接或間接地與書法及繪畫對話;第二部分「山水的念頭」則表現山水和它所啟發的形形色色當代藝術表達;第三部分探討藝術家研究墨、水和紙的物質性,命名為「物·外」。
參展藝術家中,既有呂壽琨、劉國松、王無邪這樣的上一代水墨運動的開拓者、變革家,也有比田井南谷 、白 南 準 、李 禹 煥 、K rishnaR eddy這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實踐者。從馬唯中的策展思路中可以看到,多元性和國際化是一條重要線索,它們引領觀眾以全新、開放的角度去欣賞和思考水墨這一世界視覺文化中的重要領域。
展覽以韓裔美籍藝術家、影像藝術先驅白南準的《平方根》(1961年)拉開序幕。馬唯中認為,「白南準用箱頭筆在立軸上草草畫下平方根符號,猶如禪宗公案的手法,表現藝術的無限可能,充分體現了『似重若輕』的展覽理念。水墨雖負傳統之重,但本身輕盈灑脫。」
對話策展人馬唯中
南都:在展覽中,東西方藝術家理念相通之處是什麼?
馬唯中:有些西方藝術家是特意從中國傳統山水畫裡汲取部分,也有藝術家是我們用策展人思考囊括進來的,他可能自己本身沒有想過和東方筆墨有任何關係,但從策展人的角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南都:你的視角是跨國界的,你覺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如何共同表達了「山水的念頭」?
馬唯中:第二章節裡,劉國松、王無邪與邱世華的創作背景各不相同,他們都有意選擇了山水畫來表達個人身份和文化認同。但山水畫不是一直在畫山之高、水之深,而是人對於它的投射,他們探索材料、技巧和構圖手法,融會西方抽象藝術,不囿於固有技法,展現出傳統山水畫令人敬畏的驚嘆之貌。
我自己本身是學美術史的,我覺得有必要把順序交待清楚,從劉國松到這些當代作品,我們看到藝術家更多地透過對山水(畫)的描繪、記錄和挪用,深思在歷史、傳統和大自然力量下人類生活的意義。
南都:在世界藝術評價體系中,中國當代水墨的地位如何?
馬唯中:西方的收藏,一直認為古典的才是東方的,不會對東方的當代藝術有特別大的興趣,但這個展覽很難得的是,可以看到水墨和西方藝術的互相影響其實一直都沒有停過。
水墨本身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和變化,這個展覽有一個主軸就是抽象,藝術家從書法到山水,對道家佛家思想都有著墨,但事實上,抽象的意念和表達方式是非常強烈的,這在全球藝術史裡比較少討論到,抽象作為20世紀最大的藝術運動不只是在西方,東方的抽象運動也非常蓬勃。
有些西方藝術家對東方哲學有興趣,東方藝術家也在不停地看西方的東西,水墨本來就是跨國界的東西,只是媒介讓大家誤以為它是有國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