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科舉和薦舉相結合,沒有功名的孟浩然一輩子都沒當上官,只能以隱士終身。考中功名沒有有分量的人薦舉,也就只能混個小官,王昌齡、孟郊等人一輩子做的都是很小的官。如果沒有生活壓力,有些詩人是不屑於在蠅營狗苟中度過,主動選擇辭官歸田,寄意山水。
雖然過的是隱居的生活,但哥不在江湖,江湖不止有哥的傳說,還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互相交遊,往來酬唱,互贈詩章,留下很多優秀的詩篇。
孟浩然給另一位隱士朋友寫過《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所思在建業,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心馳茅山洞,目極楓樹林。不見少微星,風霜徒夜吟。」
好朋友對自己如此思念,這個隱士當然也要回首詩,《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兩個隱士引為知音,友誼貫穿始終。孟浩然去世後,這個隱士囑託朋友搜求孟浩然遺文,《寄江滔求孟六遺文》:「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這個隱士叫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賞識,拜為童子郎。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
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為好朋友專門寫了一首《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太清聞海鶴,遊子引鄉眄。聲隨羽儀遠。勢與歸雲便。青桂春再榮,白雲暮來變。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
然而日後劉慎虛仕途失意,只當過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遊歷於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
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遊,時稱吳中四友,並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王昌齡《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劉慎虛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裡(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於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遊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隱居期間他寫的一首詩是他代表作,殷璠在《河嶽英靈集》裡輯錄這首詩的時候題目就已散失,《闕題》:「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劉慎虛現在名氣不大,但歷代對他的詩都有很高的評價,《河嶽英靈集》精選24位詩人的234首詩,推崇劉慎虛為一家,選錄其詩多至11首,排在常建、李白、王維之後居第4位。到清康熙年間他還有5卷詩集在流傳,卻毀於《四庫全書》修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