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也叫西紅柿。可以生吃、煮食、加工製成番茄醬、汁或整果罐頭。因其豐富的營養及特殊的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愛。
據營養學家研究測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鮮番茄,即可滿足人體對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又有多種功用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番茄內的蘋果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還有增加胃液酸度,幫助消化,調整胃腸功能的作用。番茄中含有果酸,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對高血脂症很有益處。番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胡蘿蔔素和鈣、磷、鉀、鎂、鐵、鋅、銅和碘等多種元素,還含有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纖維素。
最重要的番茄紅素,具有獨特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人體內導致衰老和疾病的自由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阻止前列腺的癌變進程。並有效地減少胰腺癌、直腸癌、喉癌、口腔癌、乳腺癌等癌症的發病危險,是抗癌的最好食物。
但是,現在的番茄,很多都被一些不良菜農抹了催紅、催熟劑。所以,在挑選的時候應注意:不要挑選有稜角的和拿著感覺分量很輕的,有這種特點的都是催紅劑作的怪。也不買頂部帶尖和底部很高的,這是催熟劑的成果。要選顏色粉紅、圓潤的。
番茄雖是寶。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脾胃虛寒者及月經期的女性不宜生吃。
也不宜空腹吃。空腹吃,容易引起腹痛、胃部不適。
更不宜吃未成熟的青番茄。因青番茄中含有有毒的龍葵鹼。吃多了可導致中毒,出現頭暈、噁心、嘔吐、周身不適及全身疲乏感,嚴重的還會發生生命危險。
關於番茄,還有一個浪漫的傳說:
據史料記載,番茄是生長在南美洲密魯國家森林裡的一種野生植物,原名「狼桃」。當地人傳說狼桃有毒,吃了狼桃就會起疙瘩、長瘤子。雖然它成熟時鮮紅欲滴,十分美麗誘人。但因色澤鮮豔的蘑菇有劇毒。人們對狼桃也是敬而遠之,沒有人敢吃上一口,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對待。
16世紀,英國有位名叫俄羅達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遊,見到番茄這種漂亮的觀賞植物很喜歡,於是如獲至寶一般將它帶回英國,作為愛情的禮物,獻給了情人伊莉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從此「愛情果」「情人果」的美名就光為流傳了。人們把番茄種在莊園裡,作為象徵愛情的禮品贈送給愛人。
過了一代又一代,仍然沒有人敢吃番茄。
直到17世紀,有一位法國畫家,多次描繪番茄,面對番茄這樣美麗可愛但「有毒」的愛情果,產生了親口嘗一嘗是什麼味道的念頭。此念頭一出,一發不可收拾。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甜中又帶酸,味道簡直棒極了!
然後,他躺在床上,等著死神的光臨。一天過去了,他還躺在床上,瞪著眼睛對著天花板發愣。怎麼?他吃了一個像毒蘑菇一樣鮮紅的番茄居然沒死!他咂巴咂巴嘴,回想起番茄那味道好極了的感覺,喜笑顏開地把「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訴了朋友們,朋友們都驚呆了。
不久,番茄無毒,並且美味可口的新聞震動了西方,且迅速傳遍了整個世界。
而我國的番茄,也是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的。在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也印證了此事。
一顆小小的番茄,由野生有毒到成為人人喜歡的美味經歷了這麼多曲折,讓人感慨!同時也告訴我們,萬事離不開嘗試。無論生活、工作、學習都離不開嘗試,也只有試了,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照本宣科是沒有進步的!
美國心理學家巴曼託也說過:「要勇於嘗試第一次,敢於嘗試才有突破。」是的,如果沒有人敢於嘗試,那麼美味的番茄只能作為「愛情果」被觀賞;如果沒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或許,人們依舊生活在原始時代,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勇於嘗試,勇於挑戰,勇於突破。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