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亂你不知道的那點事

2021-02-13 讀史

文:炎華氏 夢LOVE遊(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孝景皇帝,雖然是孝文皇帝的兒子,卻絲毫沒有孝文皇帝懂事。

因為,孝文皇帝不管是對匈奴、還是諸侯王,都選擇息事寧人,而孝景皇帝,卻喜歡舞刀弄槍。

當孝景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他的性格就暴露無遺。

有一次,大漢的太子劉啟和吳國的太子劉賢下棋的時候,因為技不如人,就臉紅耳赤,劉賢取得勝利之後,在劉啟面前沾沾自喜,本來就很不高興的劉啟,居然一氣之下,拿起棋盤砸死了劉賢。

劉賢不僅僅是劉濞的兒子,還是吳國的太子。

吳國,是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後,鑑於自己的兒子太過於年幼,不能制服遠離長安的東南之地,於是,就讓劉仲的兒子——劉濞去做了吳王,去震懾這個地方。

在劉濞前去就任之前,劉邦反覆交代,你以後千萬不要造反,年僅二十歲的劉濞連忙說道:不敢、不敢。

吳國,是一個擁有五十三座城市的封國。這樣的封國,不可謂不小。劉邦的長子——劉肥,也僅僅擁有七十二城。漢文帝時期,齊國被一分為六,當時的大國,只有趙、楚、吳、梁等幾個國家。

更重要的是,劉濞管理吳國時期,漢文帝允許地方封國私鑄銅錢,劉濞的吳國,不僅有銅礦,而且有取之不盡的食鹽,因為吳國臨近大海。

在漢文帝息事寧人的年代,吳國經濟、軍事實力不斷發展,儼然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最重要的是:吳國所鑄銅錢,在漢王朝之內皆可流通,一個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的封國,可以想像到底有多富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得知,吳國的軍事實力,不可謂不強。

吳國的百姓,是沒有賦稅的,因為吳國有錢,所以,吳國的百姓官吏對這個吳王可是相當的支持,而劉濞,對下屬也很不錯,很有戰國四君子的風範,網絡天下人才。

劉賢被劉啟砸死,本著息事寧人態度的漢文帝派人把劉賢的屍體送到了吳國,可是,劉濞不服,對當時的使臣說: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了長安就葬在長安,幹嘛還要送回來。於是,劉濞就派人又把劉賢的屍體送到了長安,漢文帝,主持了安葬。

但是,劉濞依然不服。

自從劉賢死後,劉濞就稱病不朝,也不盡藩臣之禮。漢文帝覺得,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打死了劉賢,於是,就默許了劉濞的行為。

漢文帝的默認,卻沒有得到朝廷的默許,大臣們前去調查,發現了劉濞是裝病。於是,吳國的使者全部被知罪,這件事的發生,讓劉濞感覺到了赤裸裸的威脅,就開始計劃謀反。但是,有些懂事的大臣就對漢文帝講:吳王可能是因為死了兒子,才閉門不出的,所以才裝病,如今朝廷逼的急,劉濞恐怕會造反,不如放了吳國的使者。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漢文帝就放了吳國的使者,並且對劉濞說,你以後不用來朝拜了。而且還賜給了劉濞椅幾和手杖。

就這樣,看似尖銳的矛盾被漢文帝用德化化解。


天子一號謀臣——晁錯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王朝即賈誼之後又一個名臣,之所以說是名臣,是因為,這個人有本事。

晁錯,從小學習的還是法家思想,寫的一手好文章,漢文帝的時候,朝廷要徵調研究尚書的人,晁錯在被派遣之列。

所以,晁錯,即是法家思想者,也是儒家思想者。

不僅如此,晁錯對漢文帝講:身為儲君的太子,需要學習的是治國方略。漢文帝覺得靠譜,就讓晁錯去當劉啟的老師,劉啟對晁錯,也是言聽計從。

漢文帝十一年,面對匈奴的不斷挑釁,晁錯堅決主戰,提出了四個意見,武器要精銳、兵士要勇猛、將領有謀略,君主擇良將。

漢文帝雖然讚賞,但是本著私事寧人、致力於發展生產,並未採納這一意見。

既然不打,那就得守,於是,晁錯又上書,建議守邊勸農,也就是要往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派遣更多的百姓,種地,建城。還提出了用粟換爵位的辦法。減輕刑罰,用糧食抵罪等等。

漢文帝對晁錯,非常欣賞,但卻不能重用,因為,漢文帝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晁錯需要的是功名利祿。

所以,晁錯也對漢文帝講過,諸侯國的勢力,必須削弱,但是,漢文帝,不願意幹。

雖然,漢文帝不願意幹,但是,劉啟願意幹。

因為,漢文帝一生勤勤懇懇,小心翼翼,不願意惹是生非,但是,作為晁錯學生的漢景帝,需要的更多的是大一統,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漢景帝即位之後,身為帝師的晁錯備受尊崇,可謂是言聽計從。

作為法家代表的晁錯,對於諸侯王問題,一直非常關心,並且,態度堅決——藩必須削!

關於削藩問題,晁錯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削也反,不削也反。削之,禍小,不削,反之禍大。

晁錯的認識是對的,現在削藩,諸侯國準備不充分,朝廷先下先手,諸侯國只能被束手就擒,就算是造反,也是倉促應對,如果,朝廷不削藩,等到諸侯王主動造反,後果就不堪想像。

劉啟,殺過劉賢,對於這個問題,漢景帝認為:吳王,早晚會反。

所以,漢景帝對晁錯的意見很贊同。

雖然皇帝贊同,但是群臣都反對。就連晁錯的父親都反對,削藩,往好的說,是為了大一統,忘壞的說,就是為了晁錯個人的理想而使得劉氏內訌。得罪人的事,都不願意幹。更何況是得罪天下人,簡直就是惡人。

但,晁錯,為了心中的理想,依舊堅持削藩,更加上皇帝的支持,晁錯的父親,自殺了。

好在皇帝支持,削藩政策有條不紊的推進。

景帝三年,楚王劉戊來朝廷給薄太后服喪,卻被發現有淫亂之事,這個事情被晁錯發現之後,認為這是削藩的天賜良機,就建議皇帝殺掉劉戊,廢掉楚國。景帝雖然支持晁錯的意見,卻不願意殺劉戊,削減了劉戊的東海郡。膠西王因為賣爵位的時候舞弊,削減了六個縣。

處於漢邦國到漢帝國過渡之間的這段時間,名義上,封國擁有絕對的自治權,除了皇帝稱號,這也是中國分封制度的根本。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經過秦帝國之後的漢邦國,不願意繼續做一個邦國,和李斯一樣,作為法家思想代表的晁錯和漢景帝,很希望漢邦國成為和秦帝國一樣的國家。

所以,漢邦國要想成為漢帝國,必須改革。

當時,最大的封國,齊國已經被分為六個國家,剩下的吳、楚、梁、趙四個大國。

趙國被割出河間郡、楚國被割東海郡、梁國是自己的弟弟。所以,頭等大事,就是如何面對吳國。

吳王劉濞有一點不同,比如說楚王,可以借劉戊入京的時候強行削減,但是,漢文帝曾經允許吳王劉濞有生之年不用進京。

很顯然,吳國,必須用軍事手段解決。

但是,朝廷並不這樣以為,朝廷以為可以用解決趙王和楚王的辦法來解決。

景帝對劉濞下令,要削減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吳王劉濞接到指令,認為,已經到了不得不翻臉的地步。所以,劉濞就非常乾脆的幹掉了中央派到吳國的所有官吏。

吳王劉濞這樣做,是有底氣的,因為,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這六個諸侯王也因為削藩的問題,對朝廷有仇恨,所以,能徵善戰的劉濞振臂一呼,這六個諸侯王馬上同意。

七個諸侯王全部叛亂,吳楚聯軍竟有三十餘萬眾。再加上趙國、膠西、膠東、淄川和濟南王的軍隊,全國可謂亂成一團。

朝廷聞訊,景帝駭然。

驚慌失措的漢景帝連忙召集晁錯討論出兵對策。

晁錯對漢景帝講:把全國軍隊交給某一個人指揮,是極其不安全的。建議皇帝御駕親徵。而自己留守後方。

這時,竇嬰緊急求見漢景帝,說袁盎求見。

袁盎來見漢景帝,說,自己有良策平定吳楚七王之亂,但要求單獨會見。

漢景帝同意了。

袁盎說道:平定吳楚七王之亂,殺掉晁錯就夠了。

其實,雖然是袁盎對皇帝講的,但卻不是袁盎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天下人共同的意思。

這個天下人,就是除了晁錯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漢景帝。

其實,漢景帝並不想殺,就在漢景帝得知齊國叛亂之後,首先找晁錯商議對策,晁錯卻說:皇帝你御駕親徵,我留守朝堂。

漢景帝默然。

這時候,朝廷大臣之中,丞相、中尉、廷尉聯合上奏,要求處死晁錯。

再加上,吳楚七王叛亂所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

漢景帝,不得已,同意了袁盎的上書。

雖然,漢景帝同意了誅殺晁錯的建議,但,漢景帝卻不想親自殺他。

皇帝既然已經同意殺,但怎麼殺,皇帝卻沒有說明,總不能去晁錯的府上去抄家吧!於是,以袁盎為核心的中央朝臣讓當時的中尉陳嘉去請晁錯上堂議政,討論如何平叛。

對於這個消息,晁錯深信不疑。

因為,作為天字一號謀臣的晁錯,總會在朝廷有危機的時候出謀獻策。

於是,晁錯興高採烈的去見皇帝。

可是,載著晁錯的馬車到了街市上,卻停下了車,宣讀了皇帝的詔書,就這樣,穿著官服的晁錯在街上被腰斬。

這樣的結局,對於晁錯而言,不可謂不幸,自古文臣死諫,武臣死戰,晁錯的死是前者。

晁錯死後,漢景帝馬上派袁盎到吳國,向吳國通報晁錯已死、你可以退兵的意思。

可是,劉濞對袁盎非常器重,這個器重,不是言聽計從,而是,你得跟我幹。

劉濞也很大方,讓袁盎當大將軍,統帥吳楚大軍。袁盎卻不肯,執意逃走。

這樣的袁盎十分狼狽的回到了朝廷,匯報了軍情。

晁錯死了,可是,吳楚大軍依舊繼續進攻梁國,沒有絲毫退兵的意思。

這件事,不僅僅是從袁盎的口中帶回來的,也是從鄧公從前線帶回來的。也叫鄧先。(出自《漢書》)

鄧公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僕射。專門管當時的戰地情報。

本來,滿心歡喜的漢景帝以為,誅殺了自己最心愛的大臣,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朝廷也不允許再次削藩,吳楚軍隊應該撤退了吧。

可是,吳楚軍隊,不僅不撤,反而進攻的越來越激烈。

鄧公對漢景帝講:吳王謀反,是準備了數十年的,因為被削減封地而要求誅殺晁錯,不過是個藉口。現在,堅持削藩的晁錯被殺,恐怕天下沒人敢講真話了。

漢景帝再次默然。

漢景帝並不想殺晁錯,但是,滿朝文武皆曰可殺,所以,不得不殺。

漢景帝問:為什麼?

鄧公講到:晁錯擔心諸侯王國勢力不斷壯大,從而威脅中央。所以,才要求中央政府削減地方封國封地,目標自然是為了鞏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對後世都是有好處的。如今,削藩剛剛開始,就誅殺了晁錯全家,這使得諸侯王們十分高興,而使得忠臣們不敢講真話。

漢景帝面對吳楚軍隊進攻梁國的現實狀況,對誅殺晁錯的事情表示十分的後悔。

這時候,晁錯已死,國家已經沒有久經沙場的棟梁之才,劉濞認為:漢景帝懦弱不堪,於是,自稱皇帝,和漢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面對這一切,此時此刻,漢景帝下定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削藩。

這也算對已經死去的晁錯,做的最後一個交代。

漢景帝做的第一個決定,啟用周亞夫。

周亞夫,是周勃的小兒子,也是漢文帝臨終前的交代!

漢景帝的部署如下:率先剿滅吳楚聯軍,牽制趙國和齊地的軍隊。首先,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率領三十六員將軍掃蕩吳楚軍隊。派遣酈寄進攻趙國;派遣欒布進攻齊地各個叛國。派遣大將軍竇嬰駐紮滎陽,監視齊、趙兩地的動向。

吳楚大軍的東進之路,在梁國遭受了致命的抵抗。梁王劉武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防禦,另一方面,急向車騎將軍周亞夫求援。


可是,周亞夫卻按兵不動。

因為,周亞夫和漢景帝有過承諾:吳楚聯軍勢大,不可正面交鋒,要依靠梁軍拖住吳楚軍隊,伺機切斷吳楚軍隊補給線,從而打敗吳楚軍隊。

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向自己的哥哥漢景帝求援,漢景帝要求周亞夫援助梁國,周亞夫依然不行動。

無奈,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任命自己的人拼死抵抗。

其實,周亞夫也沒閒著,急忙帶領軍隊繞過吳楚軍隊,從藍田繞道武關、直達雒陽,從滎陽再到昌邑,對吳楚軍隊造成了側面保衛之勢。

感到緊張的吳楚軍隊,劉濞馬上對周亞夫發動了進攻。

其實,這早在周亞夫的意料之中——如果劉濞不進攻,吳楚糧道被切斷,吳楚必敗無疑;如果劉濞進攻,吳楚軍隊必定作戰不力。

於是,周亞夫專門放鬆了軍營東南方向的守備任務。卻派人去防守西北。

得知消息的劉濞認為:周亞夫不過如此。

因為,劉濞揚言要進攻東南,實際上卻計劃進攻西北。

欲擒故縱之計,就此形成。

劉濞親率大軍進攻周亞夫軍營的西北角,戰局和劉濞想的完全不一樣,吳楚的精銳部隊久攻不下,反而被周亞夫所擊潰。

劉濞只好逃亡,或許是逃回大本營。

上天沒有再次給劉濞機會,漢軍的窮追不捨,使得吳王劉濞不得不繼續往南逃竄,退守東越。

可是,越人卻將劉濞的腦袋獻給了皇帝。

就這樣,聲勢浩大的吳楚聯軍就這樣被迅速瓦解。

在齊國,膠西、膠東、淄川圍攻齊國臨淄三月不下,欒布率軍前往平叛,再加上吳楚聯軍的潰敗,三王都只好退回自己的封地。膠西王的兒子劉德認為,既然已經反了,那就乾脆襲擊漢軍,如果戰敗退居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漢軍將領斥責他叛亂,膠西王只好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全部被俘被誅。

在趙國,趙王本來計劃和匈奴聯合進攻中央政府,然而,聽聞吳楚兵敗的消息,匈奴按兵不動,酈寄又久攻不下,趙王劉遂只好死守邯鄲。

齊國被平定之後,欒布率領大軍和酈寄匯合,水淹邯鄲。

自此,西漢七國之亂終於畫上句號。

可是,本來守城有功的齊王劉閭,卻因為和膠西王有聯繫而被誅。

或許,這是漢景帝為了紀念晁錯,而繼續進行的削藩。

吳國、齊國、趙國、膠西國、膠東國、淄川國、濟南國全部被廢除。漢景帝根據西漢第一名臣——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楚國為四個小國,分封十三個小諸侯國。取消諸侯王管理國政的權利,改由中央派遣。

換句話說,漢景帝此次的改革,完全是西漢的李斯版本。

不一樣的是,李斯的版本,他們連名義都沒有,西漢版本,他們有名而無實。

但有一個相同,只享有租稅權利。

版權聲明:本文系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炎華氏 夢LOVE遊 原創作品。作者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

一元 一瓶礦泉水的鼓勵 

熱誠歡迎廣大微友投稿,我們將在最顯著的位置註明作者姓名、來源及作者打賞二維碼。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復「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

相關焦點

  • 《三國全戰:八王之亂》評測8.7分 西晉亂不亂,由你說了算
    這不,第一個劇情DLC說來就來,只是,我沒想到CA居然直接帶我們穿越到了一百年之後,來到了重新統一的西晉王朝。  然而,名義上是個統一王朝,但是其分裂程度甚至比三國時期更甚。由於皇帝的政策和皇室的內亂,一瞬間權力分散、諸王並起,八王之亂的大幕因此拉開。  這並不是一段特別有名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和三國比),然而它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 的哥王師傅對CCTV的七點希望
    王師傅是北汽計程車公司的一名的哥,長期在我家小區門口趴活,知道我在中央電視臺上班後,就經常跟我打聽主持人的事情。儘管我也十分喜愛我臺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但無奈我認識她們而她們不認識我,知道的實在太少,於是多少次都不忍直視王師傅熱辣辣的眼神。這段時間,王師傅對CCTV的密集追問,可以概括為七點希望。希望董卿早日回國「董卿回來了嗎?」
  • 火星哥點讚王一博這件事你還不知道嗎?
    火星哥布魯諾·馬爾斯點讚了王一博的舞蹈視頻這個消息還有人不知道嗎
  • 《七點悅讀 • 小高年級》古代那點兒事 第26期——金錢鼠尾
    七點悅讀,每天七點,賽諸葛先生帶您博古通今。嗨~大家好!我是賽諸葛先生。
  • 你必須知道的明信片的那點事
    恭喜你點開這篇文章,十有八九是小童讓你給她寫明信片了。
  • 李白「野事」一籮筐,你知道哪幾樁?| 劍膽紅心《李白那點野事》
    李白那點野事 文/劍膽紅心「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邯鄲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邯鄲也稱之為成語之鄉,因為老家也是邯鄲的,從小在課文上就學習過完璧歸趙,胡服騎射,邯鄲學步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邯鄲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千年趙都,為什麼這麼叫是因為邯鄲在兩千年前就是趙國的都城了,談到趙都就不得不提一下趙武靈王了。
  • 「三個規定」特輯|「人脈王」李總競標那點事
    「三個規定」特輯|「人脈王」李總競標那點事 2020-12-18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年那事那回憶----你所不知道的張曉嵐老師
    我很好奇,今時今日之張老師,是如何涅槃而出的?他這一路走來,都經歷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在我的百般央求之下,張老師終於打開了他回憶的話匣子。我這個人有點意思,好像看起來很有學問,但其實我很差。為什麼說看起來有學問呢,因為一般人上一個大學,我上兩個,那為什麼很差呢,兩個大學都不是正規考進去的。
  • Gay圈那點事,不知道的來看看
    前兩天幾個朋友在一起坐,突然有人提到了「小攻」、「小受」,對於這樣敏感的問題大家頓時鴉雀無聲,原以為大家是不願意討論這樣的話題,接下來才知道原來是很多人不知道功和受是什麼意思導致冷場,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圈裡那點事,純粹普及姿勢.不然又鬧笑話了,被邪惡了還不知道怎麼回事。
  • 關於Freddie Mercury你所不知道的10件事之七:牙叔幫黛安娜王妃女扮男裝,混進同性戀酒吧
    《滾石》雜誌網站在2016年牙叔逝世25周年之際,放出了一篇《關於Freddie Mercury你所不知道的10件事》主頁君看了立馬想到當年四處挖八卦的青蔥歲月
  • 王阿姨之那姆媽是只13點
    王阿姨也非常熱衷做這件事情。但和其她媽媽不一樣的是,她從來不講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之類的故事,講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嚇人的事,而且用她神叨叨的話來說,「勿騙儂呃哦,各涅事體儕是真呃!」比如,她說隔壁的親婆其實是只「白物句」變的。本來做人做的好好的,但有一天她在菜場裡看到了一隻又白又壯的大白鵝,親婆一下子陷入了愛河。她從鄉下人手裡買下了這隻大白鵝,帶回家天天對著這隻「白物句」說話、唱歌。
  • 修仙那點事——魔道
    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議,步掏書呪而亂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語,抵敵道法毀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試也。」  對於地魔之說可謂「修煉不足」所至。步罡變化一炁通神,爾後持法書符之際竄起不正之念,隨壇地司城隍感知其邪念而阻其玄法運行,使其法不靈不應。
  • 關於李·佩斯你不知道的七件事!
    腿長九米一的男神在鏡頭前是絕對耀眼的存在常年活躍在影視劇中的他在舞臺上也奉獻了眾多精彩的表演今天就來聊聊關於他你們不知道的七件事吧▼NO.1 李佩斯在讀高中時,曾輟學去演戲李佩斯在很小的時候就隨從事石油行業的父親搬去了沙烏地阿拉伯生活,直到七年級才回到美國上學
  • 七國之亂劉濞失敗的原因
    「七國之亂」發生於漢景帝時,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夥同起兵造反,故又稱之為「七王之亂」。要說「七國之亂」原因,是晁錯削藩的建議,於是七王就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起兵造反。
  • 蘇聯國歌那點事
    如果用幾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他的對位法寫作功力來自於復調大師塔涅耶夫,而其精神內核來自於曾經相當看好他的老柴,以及他的師父(也就是亞歷山德羅夫的師爺)科薩科夫。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就是寫出《天方夜譚》的大師,這個人再加上《伊戈爾王》之父鮑羅丁,《魯斯蘭柳德米拉》的格林卡,可謂是沙俄時代民族樂派的「三傑」。圖:亞歷山德羅夫師門。不得不說,他們這一系確實是俄羅斯音樂的代表。
  • 關於番茄,你不知道的那點事
    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又有多種功用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番茄內的蘋果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還有增加胃液酸度,幫助消化,調整胃腸功能的作用。番茄中含有果酸,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對高血脂症很有益處。番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胡蘿蔔素和鈣、磷、鉀、鎂、鐵、鋅、銅和碘等多種元素,還含有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纖維素。
  • 秦武王嬴蕩舉鼎而死,公子嬴稷登基為王,大秦歷史中的季君之亂
    在電視劇《羋月傳》中,剛愎自用的秦武王嬴蕩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率軍進攻周王室最後的都城洛陽,只為一睹九鼎風採。
  • 聊聊天球那點事
    三家學說的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這裡不佔用空間了,今天只說說大家還不知道的那點事。 這三家學說其實都源自於中國遠古天文學,「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也就是說夏商周這三代以前,知道點天文知識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三代以後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社會時不時地動蕩一下,天文學的命運也跟著波瀾起伏,於是很多觀測手段遺失了,好多保存的數據遺失了。
  • 三藩之亂意外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觀史,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和漢朝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最先主張削藩的大臣結局卻截然不同。 漢景帝聽信晁錯之言,下令削藩。不料,此舉激起藩王反彈,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軍以「誅晁錯、清君側」為由,發動「七國之亂」。七國勢大,漢景帝應對不及,經過再三權衡,漢景帝殺掉忠臣晁錯,以暫時平息七國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