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字子斌,清道光河間府故城縣人。在滄州拜名師李鳳崗學藝,學成後在鏢局押鏢,仗劍天涯。鏢局又稱鏢行,專門為人保護財產或人身安全的機構。
清光緒元年(1875年),王正誼來到北京,後在崇文開順源鏢局,幾年發展躋身於京城八大鏢局之列。凡鏢旗上有「王五」二字,無人敢犯,「任俠之流皆奉為祭酒,於是有大刀王五之稱,大刀者,非以刀名,人以此尊之耳。」譚嗣同跟著王五學單刀和七星劍,王、譚相交密切,成為摯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任用維新人士推行新令。譚嗣同徵招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維新變法。王正誼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由他操持,並選派精壯武師護衛。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幽禁。康、梁勸譚嗣同到日本避難,譚認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結果被捕。譚嗣同在獄中題詩於壁上,詩中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之句。王正誼招集壯士密謀救譚,不料清政府提前將譚嗣同等6人殺害。王正誼冒著生命危險趕到刑場伏屍大哭,將譚嗣同靈柩運到湖南,安葬於他的故鄉南鄉牛石嶺下。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進入北京。王正誼組織200餘名壯士攻下西什庫法國教堂,又配合義和團攻打使館區東交民巷,殺洋兵10餘人。
慈禧倉皇西逃,派奕匡、李鴻章向敵乞和。大刀王五挺身而出,奮力抗敵。王五寡不敵眾,慘遭槍殺,年56歲。侵略軍將其頭顱懸於宣武門城樓之上。津門大俠霍元甲月夜進北京盜出王五人頭,使王五爺屍首兩全。
彈指一瞬,大刀王五已逝110年,但那一樁樁令人盪氣迴腸的往事似乎不曾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