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足石刻都默默無聞地藏在深山之中。1945年,著名學者楊家駱率科考團前往大足,進行了首次系統的科學考察。此後,世界開始將目光投向這片令人震撼的石窟群。大足石刻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吸引人們駐足讚嘆?又何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釋迦牟尼涅槃圖。(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目前,「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這是大足石刻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展。開幕當天,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來到金沙遺址博物館,為成都觀眾講述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
重修縣誌首度科考
「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
黎方銀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足石刻的存在,18世紀前的文獻和記述當中,也很難找到有關大足石刻造像的文獻記載。
200年前,大足知縣張澍受前任知縣趙時委託更修縣誌,他遍登大足境內北山、南山、寶頂山,寫了20多篇研究文章,並搜集抄錄石刻和寺院的銘文,編輯成《大足金石錄》一書。這些資料迄今仍對大足石刻研究有重要價值,他也成為關注大足石刻研究的首位學者。
行者像,「天下大足」展出。
1940年,梁思成一行人在四川考察古建築,第一次對這裡的石刻造像進行了簡單考察。194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梁思成以大足石刻為題做了一次學術報告。「這是大足石刻第一次被介紹到學術界」,黎方銀說,「但梁思成這一次的考察,還算不上一次有學術意義的科學考察。」
1945年,大足當地學者陳習刪撰寫的《民國重修大足縣誌》一書,被送往當時位於重慶北碚的中國學典館印刷,館長楊家駱極為重視其中關於石刻的記載。當年4月,楊家駱召集了15位著名的專家學者,組建成「大足石刻考察團」實地考察大足。
部分殘像,「天下大足」展出。
考察團在大足待了8天,拍攝照片200餘幀,摩繪200餘幅,拓碑100餘通,首次對這裡進行了系統的科學考察,並第一次將這片石窟群稱作「大足石刻」。他們一致認為,大足石刻可與雲岡、龍門鼎足而三,此次發現「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
在楊家駱之後的歲月裡,一代又一代的學者開始專注於這裡的懸崖峭壁。
開創「大足石刻時代」
將中國石窟藝術史推後400年
1987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看到大足石刻後說,「我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這裡使我覺得它是最生動、最宏偉的古代博物館。」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報父母恩重經變相。(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大足石刻還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黎方銀說,公元三世紀左右,作為傳播佛教的藝術使者,石窟藝術從古印度經過西域傳到中國,並在中國絲綢之路和黃河流域形成了兩次造像的高峰。公元9世紀之後,長江流域形成了很多的石窟群,其中包括安嶽石窟和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始於初唐,興於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直至民國時期歷經了6個朝代,形成了晚唐五代北山造像和宋代寶頂山造像的兩次造像高峰。在大足石刻之後,幾乎再沒有如此規模和影響的大型石窟出現。「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到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把中國石窟藝術史推後了400多年,從此改變了中國石窟藝術『唐盛宋衰』的說法。」
俗神像,「天下大足」展出。
正因於此,大足石刻的造像風格也和北方迥異。黎方銀講道,石窟從印度傳到中國,加上鮮卑族人的形象,起初看起來不像中國人,比如北魏雲岡石窟呈現出的「胡貌梵相」的特點。到龍門石窟之時,相貌逐漸中國化,開始用中國人的審美來雕刻這些佛像。中國現代雕塑事業奠基人劉開渠先生認為,大足石刻開創了中國宗教石刻藝術的一個時代——「大足石刻時代」。
汪曾祺曾說,大足石刻的造像是「富於人性的」。這裡的石刻的確具有十分明顯的世俗化、生活化和民族化的特點。「父母恩重經變相」表現了父母對兒女的慈愛,「吹笛女」「養雞女」代表農村勞動女性的美感,很多造像都可以看到古代社會家庭和人們的生活風貌,充滿人間煙火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