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琴伊察(chichen itza),是一處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瑪雅遺址。
尤卡坦半島沒有太多地表河流,當地居民多半是去溶井(cenote)取水,奇琴伊察則由於擁有三個水源充足的溶井而成為了天然的人口中心——在瑪雅語中,奇琴伊察的意思是「在伊察水井口」。
雖然名字聽起來很秀氣,但奇琴伊察遺址卻非常大,佔地3平方公裡,滿足當時人民一切生活所需,包括祭祀、政府辦公、娛樂休閒。
瑪雅的文化跟希臘類似,沒有中央集權,而是以城邦為單位。奇琴伊察就是城邦之一。
奇琴伊察到底是何時所建?這一點較難考據,有的說是公元5世紀左右,有的說是6世紀前後,但可以考證的是,在公元7世紀,奇琴伊察已經是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瑪雅最大的城邦之一,它的城區十分繁華,甚至發展出了自己的郊區。在公元9世紀,奇琴伊察成為一方霸主,統治了尤卡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據說在其鼎盛時期,人口達到了5萬。
奇琴伊察到底是何時衰落的呢?有人認為在1221年在這裡爆發了一場內亂,很多居民建築被焚毀。也有人認為這裡是被另一個城邦突襲並洗劫一空。總之,這裡曾經出現動亂導致了奇琴伊察的衰落,而尤卡坦半島上的另一個瑪雅城邦乘勢崛起。
1526年,當西班牙殖民者到達時,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是一個叫瑪雅潘的城邦,距離奇琴伊察並不遠。奇琴伊察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城邦,仍然有人居住,西班牙人也曾將奇琴伊察作為一個臨時據點。今天奇琴伊察的不少景點就是西班牙命名的。
1988年,奇琴伊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07年被票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New 7 Wonders of the World)。同樣當選的還有中國長城、裡約耶穌像、秘魯馬丘比丘、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約旦佩特拉。
PS:個人覺得這個世界新七大奇蹟票選很大程度上選是人氣,尤其是在歐美國家中的人氣。有很多也能稱得上是奇蹟的建築物,比如吳哥窟等就沒有當選。
讓奇琴伊察鍍上光環的,則是那神秘的瑪雅文明。瑪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瑪雅文明分布在中美洲一帶,是美洲3大古文明之一,覆蓋地區包括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等國家。它是唯一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它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卻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等更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它的突然消失更是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如此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何會出現在一個如此古老的年代?為此人們腦洞大開,提出了諸如外星文明等諸多理論。
PS:很多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就結束了,比如中國在公元前17世紀就告別了新石器時代,進去青銅器時代。但是中美洲在公元後仍停留在新石器時代。所以不要被考古學家的時間區段誤導了,瑪雅文明其實一直從公元前1500年延續到公元16世紀。只是16世紀的美洲仍然處於石器時代,才會在西班牙殖民者面前毫無抵抗之力。
再PS:小小聲說一句,雖然瑪雅文明從公元前1500就開始了,但在公元300年前的建築大多數是一些簡單的土墳。而現存的大部分瑪雅金字塔都是公元後的產物。
瑪雅文明也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後古典期。
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是形成期,曆法和文字被相繼發明,據說他們在3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但大多數是一些簡單的土墳,後來才演變成金字塔。
古典期(4-9世紀)則是瑪雅文明的全盛期,它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而是建立了數以百計的城邦,各個城邦之間處於競爭關係,從來是此消彼長。大量建築和藝術均在此時期達到極盛。奇琴伊察在7世紀左右(即古典時期)建成,但當時最重要的三大城邦是蒂卡爾、科潘和帕倫克。奇琴伊察城邦只能乖乖蟄伏。
後古典期(9-16世紀)時瑪雅文明漸漸衰落。尤卡坦半島北部的奇琴伊察和烏斯馬爾等城邦開始興起,成為一方霸主。奇琴伊察政權於公元1224年被推翻,繼之以瑪雅潘政權。瑪雅潘政權也在1450年瓦解,當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瑪雅人的地區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宗教祭祀在瑪雅人的生活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所有瑪雅遺址都是以祭祀用的金字塔為核心。在奇琴伊察一步步發展成雄踞一方的城邦後,羽蛇神金字塔就被修建了起來,並隨著城邦的發展而被擴建。美洲金字塔的特色之一,就是在舊的金字塔上加蓋更大更雄偉的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就是代表之一。
羽蛇神金字塔也是奇琴伊察遺址的中心,更是整個奇琴伊察最有名的建築物。
羽蛇神金字塔所在的地方被成為了大北坪(Great North Platform),以羽蛇神金字塔為中心,周圍有一圈建築物,包括大球場、獻祭井、武士神廟等等。
檢票進去後,沿著一條林蔭小道走大概3分鐘就能看見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心就是羽蛇神金字塔。它建造於11至13世紀,用於祭祀羽蛇神。它呈正方形,四面都是91階,加上頂端的神廟,一共是91*4+1=365階,每一階代表瑪雅日曆中的一天。
羽蛇神金字塔的外語名是El Castillo,音譯過來就是卡斯蒂略金字塔,意思是城堡。如此直白而又沒有文化的名字,一聽就是西班牙殖民者給起的。而當地人則稱它為羽蛇神金字塔或是庫庫爾坎金字塔。
羽蛇神是中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祇,據說一條長滿羽毛的蛇形象。它最早出現在奧爾梅克文明中,後來奧爾梅克文明消失,特奧蒂瓦坎文明和瑪雅文明在差不多時間出現,兩者都是受到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繼承了羽蛇神的傳說。墨西哥城附近的特奧蒂瓦坎遺蹟中除了太陽、月亮金字塔之外,還有一個羽蛇神金字塔。
在瑪雅文化中將羽蛇神稱為庫庫爾坎,因此這個金字塔也叫庫庫爾坎金字塔。羽蛇神也是雨神,而雨季又和瑪雅人種玉米的時間相吻合,因此羽蛇神也和播種、豐收有關。
據說在春分和秋分的日出日落時,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的拐角在北面的階梯上會投下羽蛇神形狀的陰影,並隨著太陽的位置滑行,看起來就像是羽蛇神在這兩天分別降臨和飛升,瑪雅人也藉此更準確地把握農時。
這個金字塔以前是對遊客開放攀爬的,但2006年有一名女性遊客在此失足墜落身亡,從此以後這裡就被封閉了,遊客只能在塔底仰望。
據說在羽蛇神金字塔的頂端,有一個刻在石頭中、漆成紅色鑲著玉點的羽蛇神王的美洲虎王冠。可惜現在我們也無緣得見。
美洲金字塔的特色之一,就是在舊的金字塔上加蓋更大更雄偉的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就是代表之一。1930年墨西哥政府特別資助了一個項目來研究這一點,研究隊最終在北面發現一個入口,這個入口的隧道通往金字塔內部的老金字塔。
可惜遊客看不到這個入口,也看不到裡面的金字塔。而位於墨西哥城的大神廟就能看出這個特色——所有金字塔都被毀了,只剩一點點地基,因此能明顯看到金字塔是被層層加蓋的。
在金字塔正面看來,這個金字塔保存的十分完整,但這其實並不是金字塔的原貌,而是被整修的。這個整修也十分有意思,它只修了一半,因此它的四面中有一面是完全修整好的,一面是完全殘缺的,還有兩面則是修了一半。
如果你繞金字塔一周,在正面你會體會它的威嚴,背面讓你感受歷史的滄桑,兩側是是完美和殘缺那觸目驚心的對比。
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和其它建築在修復後呈灰白色,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瑪雅建築的表面其實是噴有各種顏料,比如紅、綠、藍等各種顏色。有關瑪雅文化的電影《啟示錄》中,金字塔的臺階就配有黑紅二色,盡顯王霸之氣。
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最大的區別在於,埃及金字塔是陵墓,而美洲金字塔則是用於祭祀。以前在資料上看到「祭祀」二字時並沒有什麼感覺,直到看了電影《啟示錄Apocalypto》中,男主一行被俘後,被押上了金字塔,如同牲畜一般擺在祭祀石上。祭司在數千民眾面前殘忍地取出男主好友的心zang,然後斬首,再一腳將其shi體踢開,shi體在民眾歡呼聲自金字塔高高的臺階上滾落。
《啟示錄》的海報是無|頭屍|體滾落金字塔的畫面。由於畫面實在太驚悚,我用一隻狗遮住畫面:
羽蛇神金字塔的西北邊150米處就是大球場。考古學家在奇琴伊察遺址一共發現了13個球場,其中大球場則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它是瑪雅古典期最大、保存最好的球場,長168米寬70米,甚至超過國際足聯規定的標準足球場大小(105米*68米)。
球場四面都有建築——南北兩面是兩個神廟,南側的神廟較大,但已經被完全損毀,北面的鬍渣男神廟保存地還挺完好。鬍渣男廟的牆上雕刻著一個朝拜的場景,其中心人物坐在王座上,下巴上有一圈鬍子,故名為鬍渣男。
東西兩側則是高牆,入口處就在東牆。在足球場的入口處有一個美洲虎神廟,上面有另一個美洲虎王冠。但由於在地下掩埋了一千年,上面的紅漆和玉點都被消磨不見了。
東西兩側高牆的中央,有一個圓環形的飾物,這就是他們的球框——瑪雅人必須將球踢進這個高高的球框才可得分,其難度可見一斑。
更要命的則是瑪雅人的足球風俗,這個球可不是隨便踢踢的,而是決定著他們的生死存亡——雙方對決,據說輸球一方的隊長(一說獲勝一方的隊長)將被斬首用於祭祀。
兩側高牆下面各有一個平臺,牆底部的平臺上刻著球員形象以及祭祀場面的石板。這個浮雕則是奇琴伊察又一大亮點。
比如這些雄赳赳氣昂昂邁向球場的武士,鼻子上的骨頭裝飾極具瑪雅風格,更不用說領頭者手裡的敵方首|級。
浮雕最著名的場景,則是神明接受了祭祀,於是被斬|首的一方血液噴湧而出,化作7條羽蛇神。
球場旁邊則是骷髏臺,一個個骷髏頭被雕在平臺四周,據說是用來展示祭品,震懾群眾。這個風俗,是瑪雅人從北方的tzompantli文化那邊學過來的,最大的區別則是這裡的骷髏頭是豎著排列的,而北邊的Tenochtitlan則是將其橫著排列。
骷髏臺旁邊則是鷹豹臺(platform of the Eagles and the Jaguars),鷹豹臺四周有四個入口,入口處臺階兩旁是羽蛇神像,兩側浮雕則是正在食用心臟的美洲豹和雄鷹。據說這個鷹豹臺深受北方Toltec文化影響,是瑪雅文化和Toltec文化的結合。
鷹豹臺附近還有兩個類似的平臺——金星臺(platform of Venus)和桌廟(the temple of the tables)。金星臺和鷹豹臺幾乎一樣,只是浮雕不同,桌廟損毀嚴重,看不出什麼來。
獻祭井是一個溶井(cenote)。在尤卡坦半島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六千多個溶井,成為了當地特色之一。相對其它美輪美奐猶如仙境的溶井,獻祭井的風景則是非常平平無奇。它的出名更多是因為其宗教意義。
由於尤卡坦半島沒有太多河流,當地的溶井成為居民獲取水源的方式。奇琴伊察由於擁有三個水源充足的溶井而成為了天然的人口中心,甚至連奇琴伊察的名字都是來源於這幾個溶井——在瑪雅語中,奇琴伊察的意思是「在伊察(人)水井口」。
在三個溶井有兩個至今仍然存在,獻祭井就是其中之一。這裡用於祭祀雨神恰克,信徒們將玉、陶器、薰香等物投入井中獻祭,因此這裡被稱為獻祭井。據說在大旱的時候還會使用活人祭祀。
上個世紀初,美國考古學家對其進行水下探查,井底打撈出了各種物品,有金、玉、珊瑚、貝殼、衣料、和……骷髏。這個獻祭井直徑有60米,四周是深27米的懸崖,打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古學家最終用了一種吊車手臂來進行打撈。吊車手臂的縮小版在奇琴伊察入口處洗手間門口有展示。這些考古發現一部分藏於哈佛大學博物館,一部分藏於Merida的考古學博物館中。
看著這個渾濁的、並不流通的溶井,再想像一下裡面堆積的各種物品和人畜屍|體,我不寒而慄。好在這個井只是用於獻祭,而不是生活水源,否則奇琴伊察只怕還沒熬到光輝燦爛的篇章就毀於大規模瘟疫了。
緊挨著武士神廟的是一個小型建築——蒸拿房(The Steam Bath)。它由3部分組成:等候室(a waiting gallery)、洗澡間(a water bath)和蒸拿房(a steam chamber),蒸拿房中還有很多加熱的石子,用水澆在其上則產生大量霧氣。
等等……今天的蒸拿房不也是這麼操作的麼?真無法想像幾百年前的瑪雅人已經這麼會玩了。
蒸拿房一帶並不讓進,而是用欄杆封了起來。幾百年過去了,蒸拿房的茅草屋頂早已消失,只剩下用於支撐的一排排石柱——
和蒸拿房相連的,就是武士神廟(Temple of the Warriors)了。它是一個階梯狀金字塔結構,頂端是一個神廟。由於屋頂是用木頭和灰泥做的,現在早已消失不見。內部的支柱被刻成武士的形狀,在神廟入口處還有查克莫天使的祭壇雕像。
對於考古學家而言,奇琴伊察的武士神廟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和圖拉的B神廟的相似之處,顯示了瑪雅文明和託爾特克文明的聯繫。給大家感受一下——
奇琴伊察的武士神廟:
圖拉的B神廟:
兩者是不是如出一轍?
給大家捋一捋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墨西哥的南部,長期以來都是瑪雅文明,從形成期到古典期到後古典期,歷經數千年,其興起衰落的只是瑪雅文明的不同城邦,但從文化方面始終一脈相承。同時要強調一下,瑪雅文化的形成期木有大型建築,並不是一個特別強大的文明。
而在墨西哥北部的墨西哥城一帶,則是歷經了不少文明。最初是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50年。從墨西哥城驅車1.5小時即可到達,太陽、月亮金字塔就是特奧蒂瓦坎遺址的代表建築。
在特奧蒂瓦坎消失後,在差不多同一地區興起了託爾特克文明(公元800-1000年),建立了託爾特克帝國,首都是圖拉。從墨西哥城驅車1.5小時即可到達(距離特奧蒂瓦坎也是1.5小時,三地差不多呈三角形)。
在託爾特克文明消失後,阿茲特克人在同一地區建立阿茲特克帝國,並認為自己是託爾特克文明的繼承者。阿茲特克的都城就是特諾奇蒂特蘭,全稱「墨西哥-特諾奇蒂特蘭」(Mexihco Tenochtitlan),也就是墨西哥城名字的由來。
從地理位置來看,特奧蒂瓦坎/託爾特克/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一南一北,相距甚遠,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來說應該是毫無交集,然而神奇的是,屬於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和屬於託爾特克文明的圖拉神廟居然極其相似,而在奇琴伊察的其它很多建築中也有託爾特克文明的影子。
因此考古學家認為,託爾特克帝國曾經入侵南部,將自己的文明帶了過去。
PS:在研究資料的時候,我發現特奧蒂瓦坎/託爾特克/阿茲特克都號稱自己跟瑪雅文明在同一時期,看得我疑惑不已。直到我畫出時間線才發現——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同一時期,但瑪雅文明歷經2500年好麼!
武士神廟南邊有不少石柱,名為Group of a Thousand Columns。這個起名也是夠敷衍的。這裡的石柱原本也是有屋頂的,只是歷經歲月後都已消失,只留下上千根石柱。
有人認為這些石柱原本是神廟,有人認為原本是一個集市,眾說紛紜。
據說Xtoloc是當地最常見的一種鬣蜥,這個溶井因此得名。
這是奇琴伊察第二大的溶井。和獻祭井不同,這個溶井主要是提供生活用水。這裡曾經有一條小徑通往水邊,現在則是封鎖了,遊客無法接近。
南邊並沒有什麼有名的建築,大部分人在看完北坪後直接離開,因此南邊相對來說比較僻靜。
這一帶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這個號稱「蝸牛」的橢圓形天文臺。它建築在一個方形大平臺上方,天文臺呈圓形,內部還有螺旋狀的石頭階梯。據說這個天文臺是為掌管風和學習的羽蛇神而設,門設在可以觀察春季晝夜平分點、月亮最大南北傾斜及其他天文現象的位置。瑪雅人用太陽照射在門上在屋內形成的陰影來判斷夏至與冬至的到來。在建築的邊緣放著很大的石頭杯子,瑪雅人在裡面裝上水並通過反射來觀察星宿,以確定他們相當複雜且極為精確的日曆系統。
在奇琴伊察南邊的盡頭,其實還有一組寶藏,也是最令人注目的古典時期建築。它是一組精美的普克風格建築群,雖然沒有羽蛇神金字塔的雄偉,但卻比這裡所有的建築都要精美。
比如下面這個廟宇,綽號教堂」(La Iglesia,The Church),上面有精美的雨神面具。
比如這個綽號為"修女院"("Las Monjas","The Nunnery")的建築。當然瑪雅人沒有修女,這個名字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傑作。
有學者認為這個是瑪雅人的居民樓,也有人認為是政府宮殿。
這一點非常重要,需要單獨列出來:奇琴伊察的門票有兩張!!!其中一張是州政府收的,價格為406比索,另一張是聯邦政府收的,價格為75比索,兩張共計481比索(大概25美金)。你排隊排到的第一、二個窗口是州政府的票。但坑爹的是,他們並不會主動告訴你還要買第二張票!我看到了很多人買了第一張票就離開,結果在入口處被攔了下來,臉皮厚的頂著別人鄙視的目光插隊買第二張票,但大部分都跑去重新排隊。
好在我提前做了攻略,在買了第一張票後我主動問他們要第二張票,他們伸手讓我去最後一個窗口買,這樣我們避免了重新排隊的尷尬。在我們排隊檢票入場時,又遇見了只有一張票的人,被攔下後罵罵咧咧地回去重新排隊了。
距離奇琴伊察最近的國際機場是坎昆機場,大部分去奇琴伊察的人都是從坎昆出發。從坎昆到奇琴伊察有5種交通方式:
租車自駕:這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了,我們就是自駕。在此之前我還特意查詢了尤卡坦半島的治安和交通,發現這裡只有幾條主幹道,路況較為簡單,而且路牌指示什麼的也很完善。主要城市和道路的治安也非常好。價格方面,我們是聖誕節出行,當時查詢Hertz租車要$200多一周,而Avis只要$120刀一周,於是我們租車一週遊遍了尤卡坦半島。
參加旅行團:坎昆有很多旅行團,如果你在坎昆過夜的話,可以直接問酒店前臺,他們一般都有旅行社的宣傳單張。
私人導遊:租一個私人導遊開車帶你去奇琴伊察,這樣時間比較自由,可以趕在大部隊之前趕到奇琴伊察。
搭乘巴士:ADO公司經營從坎昆到奇琴伊察來回的巴士,早上8:45從坎昆市區出發,下午4:30回。單程3小時。但ADO的網站實在太難用了,於是我放棄了這個選項。
至於住宿有以下三個推薦:
Valladolid:強烈推薦!這是離奇琴伊察最近的小城鎮,開車只需20分鐘。而且小鎮很有特色,酒店餐館什麼的很有水準,晚上還有燈光秀。
坎昆:住宿的選擇更多,但離奇琴伊察較遠,開車需3小時。
奇琴伊察景區內的酒店:也很推薦,但需要提前訂。
在Valladolid和奇琴伊察之間也有一些酒店,在小村莊裡面。這個選項極度不推薦。尤卡坦半島的經濟並不發達,很多地區都是極度貧困,酒店也可能並不適合居住。這個是我的血淚史。我就在Airbnb遭遇酒店「照騙」,結果發現圖片和實物極度不符,懷疑店主是修煉過亞洲三大邪術之一的photoshop。最終我連夜搬出去,臨時訂了Valladolid的酒店。
我的血淚史詳情可參看遊記《從金字塔之巔到深海40米·2019墨西哥貝里斯上山下海之旅(洞穴潛水、大藍洞探險、金字塔遊玩、沙灘度假、墨西哥城跨年)》:https://bbs.qyer.com/thread-3378717-1.html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後輸入關鍵字「墨西哥」可以看到更多信息哦:
花了很多心思整理歸納的~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幫忙轉發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