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大師先鋒石材設計聯展之「石無界」設計與藝術在地文化論壇在素有「世界石都」的福建省南安市水頭鎮舉辦!
著名藝術家高孝午;著名空間設計師、明星御用設計師、孟也空間創意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孟也;GID格瑞龍國際設計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董事曾建龍;獨立藝術家、著名設計師、北京仲松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仲松;知名藝術家任宏偉;著名雕塑家黃智清;CDI設計事務所創作總監陳方曉;寬品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李瀧;廈門方式設計機構創始人方國溪;蘇州尼克設計事務所藝術總監尼克;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環藝系主任、副教授/廈門一線空間創始人梁青受邀出席論壇,共同奔赴一場「設計」與「石材」的盛會。
本次論壇由著名設計師曾建龍、英良集團聯合策展,新浪家居全程內容傳播。論壇旨在推動設計與藝術力量相互結合,相互交融,更好將設計與藝術運用在「石材」當中,助力水頭石材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著名藝術家高孝午帶來《凡人藝術》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時代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非常多的標準,以這種標準來束縛人的內心,使我們喪失自由,標準時代在那個時候特別刺激內心對於自由的一種尋找。「當我從廈門到北京的時候,那時候城市的文化帶給我那種刺激,每天跟外界發生很多的心理關係,特別複雜。」他認為每天想得越多,達到的卻越少,這可能是當下現實生活的一種悖論。
高孝午談道,人類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歷程,從工業時代的改變到網際網路時代的顛覆,而且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發展。他認為隨著時代的改變,最先被改變的是人們的日常行為,一切都可以通過手指頭來實現。「我是對電子比較不敏感的,但是又必須要跟它產生關係,所以我覺得隱隱約約被一種新的組織帶到了,我對這個現象比較恐慌。」
高孝午認為作品要立足於現在,不能脫離時代,脫離社會,即「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但他指出是重要的是用什麼方法跟時代發生關係,到了這個階段,他認為創作需要要面對當下,往更多方向探索,才能調動起內心的熱情,作品表達會更加追隨內心,也更容易跟更多人產生呼應。他希望提醒自己,保持當時的狀態,永遠不要脫離本心。
高孝午一席精彩的演講,帶來了關於藝術化、生活化的詮釋,碰撞出更多設計與藝術的靈感。設計如何走進藝術?藝術如何走進藝術?設計和藝術有界無界?接下來嘉賓們就這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談論。
新浪家居全國設計中心總監田海鳳擔任本場論壇主持人
GID格瑞龍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曾建龍認為藝術跟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共生體,設計師就是藝術家,藝術家都是設計師。「我們從事的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應該公開藝術,本質上它不需要細分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板塊。作為藝術家需要設計整個作品如何在他的產業空間形成,在整個場地感裡面去表達。所以我認為藝術跟設計是兼容的,它是分不開的。」曾建龍表示,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真正成為生活的藝術家,才能夠把設計做好,把自己對生活的美的感受分享給客戶和朋友。
知名藝術家任宏偉用「設計是有用之用,藝術是無用之用」來形容設計和藝術的關係。獨立藝術家、著名設計師、北京仲松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仲松指出,大家很容易去理解設計,但是不太理解藝術,在今天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藝術是一種無用的東西,但恰恰藝術是非常有用,非常重要的。他認為設計是藝術的延伸,有了藝術才會應用在生活中,才會產生設計,所以設計嚴格來講不是源於生活,是源於藝術生活,設計和藝術「是你中有,我中有你」的一種關係。
著名設計師仲松認為,藝術跟設計是無界的,無論是設計還是藝術,最終要解決的是個體的生存處境的綜合性陳述,至於是用雕塑的方式、音樂的方式,還是用設計的方式,這是個人擅長的一種陳述方式。今天的社會是行業不斷細分,不斷複雜化,不斷精細化的系統,社會分工將設計師分為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產品設計師等,但是仲松認為,作為個體來說擁有多元化的身份,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社會職業,都離不開藝術和設計。
著名雕塑家黃智清認為設計師和藝術家可以跨界融合,他們的深度結合就形成了一個作品。回到產品來講,這兩種產物也是緊密結合的。他認為時代的經濟在發展,大家的追求也更高端,迫使這兩者在技術上面更精細化,在知識和學習方面要多樣化,可能就不單純只是一個藝術家或者只是一個設計師。當藝術品需要放在空間去呈現的時候,驅使藝術家更多地去了解空間的設計,設計師在設計空間時,也需要構思如何更好將藝術品融入在空間裡面。
寬品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李瀧一直思考如何在空間設計裡面融入藝術,他認為藝術與設計在深層邏輯裡面有非常多共通的感覺。「當王鳳昭的老師的作品一進入我們空間的時候,我覺得整個空間似乎有了一種全新的靈魂,整個藝術品跟空間的融合程度,包括對於空間的深層氣質的表達,瞬間達到了依靠設計完全無法做到的一個效果。」
但李瀧認為,設計與藝術不僅僅是互相融入,而是在尋找一種更深層次的氣質的表達。李瀧回憶到當年到石材廢料的堆場看到廢料的時候所產生的震撼的感覺,他認為這種原生態的東西所蘊含的某種力量,需要被設計,也需要被藝術家挖掘。李瀧表示,作為設計師,應該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空間裡面更多融入跟藝術有關的自我表達,通過更深層次的挖掘,找到藝術表達的方向。
蘇州尼克設計事務所藝術總監尼克表示,「藝術和設計本就很難分清,有些設計師當初可能是學藝術的,我想孟也原來也是學畫畫,後來才轉為設計。我原來也是學服裝設計,最後從事建築設計。作為藝術家或者設計師也好,最終是帶領我們的生活更加藝術化,讓藝術更加生活化。」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環藝系主任、副教授/廈門一線空間創始人梁青認為現在設計和藝術越來越無界、靠近和包容,融合得也越來越多。「今天論壇現場,曾建先龍生把整個展廳打造得非常藝術化,還非常浪漫得鋪了樹葉,用在地的石材做了這樣的藝術裝置,這就非常說明設計藝術的無界和融合,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展覽。」
著名空間設計師、孟也空間創意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孟也談道,室內設計應該理解成把普通建築變成更高級的建築,建築帶著自己的藝術看法和語言,藝術品在房間當中永遠能夠呈現核心的視覺衝擊力。「我們要讓生活更加藝術,在空間中運用藝術品成為孟也點亮空間的很好的方法。我相信很多設計師都是這樣,所有的設計師都是希望在空間當中融入一些藝術品。」
廈門方式設計機構創始人方國溪指出,藝術家是洞察自己,設計師除了洞察自己也洞察他人。方國溪暢想藝術家的狀態,應該是一個內心一直在構建自己的狀態,這種感覺這是一種最美好、最快樂也最激情的狀態。
在CDI設計事務所創作總監陳方曉的想像中,成為藝術家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如果我的業主把我當藝術家,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為拿到項目的時候,我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這也是一個最高境界。」同時他帶來了關於閩南在地文化的分享,他認為閩南文化是一種「往外走,引進來」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基礎孕育了閩南獨特的在地文化,在福建有非常多的設計師攜帶著閩南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走向全國,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外走。
在場的嘉賓們娓娓道來,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設計藝術盛宴。也許大家對藝術和設計的存在著獨特見解和不同闡釋,但將藝術與設計結合起來,讓世界各地的石頭流入南安,經由藝術家設計流向世界,這也許同樣可以稱為對於「石無界」主題的詮釋意義之一。
重要提示1、樂居網根據用戶指令提供作品傳播服務,向來十分重視網絡版權及其他智慧財產權以及用戶權益的保護。2、樂居網原創內容著作權,均歸北京怡生樂居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網站內容;經本網站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 本網站內容時,請註明來源。對任何侵犯本網站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網站將採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3、本網站內容,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採集提供,並非商業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內容來源標註有誤,或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權利的,請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等相關資料,通過【投訴電話】或【郵箱地址】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審核處理。投訴電話:58951841 郵箱:haoli1#jia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