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邊界與未來——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在...

2020-12-27 中國財富網官方

經緯邊界,無限之纖。傳統纖維藝術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間,藉由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包浩斯教育理念及模式的推動,從材料到工藝的特殊價值被重新挖掘,拓寬,深化。現當代纖維藝術(Fiber Art)的生命力在新材料、新工藝與新技術的賦能下,如從原點被激活的觸角不斷蔓延生發到多個學科及領域,在強大的融合性背後是藝術學科概念邊界的交融與擴展。

2020年1月4日下午13:30~18:30,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藝術史論系共同承辦,國家藝術基金、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支持的「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項目以「經緯邊界與未來」為主題,召集了來自中、美、波蘭等國的七位藝術家與國內四位資深藝術家、教育家、評論家,就新環境下纖維技術的邊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嶽嵩策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張敢老師擔任學術主持。本校師生及來自天津美院、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中國美院、魯迅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化工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家畫院等多所高校的師生200多人出席本次論壇。另外,此次論壇活動由雅昌藝術網提供視頻直播,對於全國各地沒來現場的纖維藝術學生也可以在線參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主持論壇主旨演講環節

【直播回放】論壇 | 2019年度「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為論壇開幕現場致辭,在對論壇寄予了深切的關注和期許的同時,馬賽書記強調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工藝美術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傳統和具有的優勢,鼓勵參與「薪技藝」的年輕教師沿著學院的傳統踐行對工藝美術當代創新轉化的探索和發展,並對纖維藝術在新十年的發展給與了最殷切的祝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致辭

本次論壇分為「嘉賓演講」和「專家評議」兩個環節。

在「嘉賓演講」環節,法國利摩日 - 奧比松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法國國家高等實驗造型藝術碩士(DNSEP),紙纖維藝術家/設計師/紙普公坊創始人黑餘先生從材料出發,通過對纖維形式載體之一——紙的探索,將自身對於「作為創造者的人(Homo Faber)」與「勞動之獸(Animal Labotans)」這種二元分離的哲思融於紙的「製造」當中,通過對理察·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製造即思考」的觀念的藝術實踐,向大眾提出「我們是否過度地強化了大腦而忽略了手的意義?」的令人深省之問,希望通過自身的對於傳統工藝——手工造紙的「製造實踐」,發掘和展示傳統工藝在信息產業高速發展時代的價值。

紙纖維藝術家、設計師、紙普公坊創始人黑餘作《以紙觀止》主旨演講

第二位演講嘉賓是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張海東副教授。作為四川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的開創者和學科負責人,張海東副教授對於學院派纖維藝術教育的關注是其演講的重點。對於學校怎麼教,學生如何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纖維藝術邊界不斷延伸的環境下,教學模式應當如何改革、傳統工藝介入課程後如何轉化,張海東副教授都做了細緻的分享和探討。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副教授張海東作《無限之線》主旨演講

來自波蘭波茲南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波蘭什切青藝術學院紡織設計工作室助理教授Barbarla Mydlak是一位著名的纖維藝術、裝置藝術家。她的作品多以實驗電影和繪畫等形式呈現,並大多出現在知名的國際展覽和電影節上。 但在前衛和現代觀念的作品背後卻是藝術家對於材料和工藝的不斷探索,藝術家帶著實驗精神,不斷的探索和打破藝術家和手藝人的認識邊界,讓我們重新審視通過藝術家之手、心、意識解讀和轉化之後的纖維藝術。

波蘭波茲南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波蘭什切青藝術學院紡織設計工作室助理教授Barbarla· Mydlak《紙的變化——一種獨特的紡織品》主旨演講

在我們進行「薪技藝」纖維藝術論壇的展覽的同時,由中國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系主任黃燕副教授擔任聯合策展人的「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正在浙江美術館舉行。黃燕副教授以策展人的身份介紹了展覽主題和宗旨,此次展覽的主題是「無界之歸」,試圖「將纖維藝術抽離於狹義的、靜態創作模式的過度糾纏,擺脫以往對纖維藝術概念、範圍的聚焦性詮釋,以其作為一種媒介方式置放在寬泛的當代藝術系統中」,梳理纖維藝術創作的秩序、處境和邊界問題。「界」依然是相同時代環境下探討的主題,一北一南,兩所國內引領性高校之間的再一次學術呼應與對話。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纖維藝術系主任、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主持人、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聯合策展人黃燕作《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旨演講

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工藝與材料系主任、纖維與紡織專業負責人Mi-Kyoung Lee 教授,作為一位一直在西方從事纖維藝術方法與教學探索的學者,一直致力於在纖維藝術的教學實踐中尋找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費城是一座老牌的工業城市,在工業革命之前就以纖維和紡織工業而聞名,一座因纖維而生的城市,如何在當代再因纖維而鮮活,Mi-Kyoung Lee 教授通過其一些列教學實踐和成果向我們展示了纖維的創新在原本城市基因中的延續。

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工藝與材料系主任、教授、纖維與紡織專業負責人Mi-Kyoung Lee作《當代纖維藝術方法與教學》主旨演講

浙江師範大學雙龍學者王雷教授是一位有名的當代藝術家,王雷教授是從國畫、素描、油畫等藝術手法開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縱觀他的整個藝術創作歷程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跟繪畫有關,但是藝術想來不拘泥於形式,在近些年的創作中,王雷教授通過對傳統藝術語言的探索,開始採用編織手法、紙質材料進行藝術表達和創作。對於他來說,「織者,在於紙,在止於至善」。纖維,紙於介,不止於界。

浙江師範大學雙龍學者、教授王雷作《織者,在於紙,在止於至善。》主旨演講

最後發言的是本次論壇的策劃人嶽嵩副教授,作為此次論壇的策劃人,一直縈繞在嶽嵩老師心中的幾個問題是:纖維藝術的概念在當今語境下如何定義?它的邊界如何劃分?怎麼定義它的內涵和外延?而此次展覽和論壇中匯聚

東西碰撞、南北呼應,傳統與現代的轉化,工藝與材料的探索,教學與實踐的結合,藝術與跨學科的交融,在一系列的邊界穿插交互中,經與緯的形式語言在空間、時間、意識中得到了無限貫穿和延展。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正在形成中。

嶽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作《纖維藝術》主旨演講

而在接下來「專家評議」的部分,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的李薇教授、北京服裝學院徐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原博副教授、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海東副教授,在學術主持張敢教授的組織下通過對話和評議的形式,就纖維藝術的發展和學生們對於纖維藝術未來發展的問題作出了解答。纖維本身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就像其原本的意思一樣,它可以延伸,可以擴展,可以連接,可以輸送養分。它可以是各種邊界之間的聯結和跨界,是無限之間的跨越,打開想像,纖維的前景一片廣闊。作為學習纖維的同學,在這片廣闊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建立自己的藝術DNA是最重要的,纖維跟商業的聯結是非常廣泛的,如何遵從自己的內心,找到自我的創作語言和方式才是關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主持論壇評議發言環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薇作專家評議發言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秘書長徐雯作專家評議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原博作專家評議發言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副教授張海東作專家評議發言

出席論壇的嘉賓

論壇現場

嘉賓合影

嘉賓訪談

記者: 作為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特邀嘉賓,您如何評價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

徐雯:這是一次高水準的學術交流活動。標題就起得很好,叫「經緯邊界與未來」,體現了組織者的獨特視角和深度思考。現在經常能夠聽到「跨界」「融合」「無界」的說法,而我們則要討論「邊界」和「未來」,這很有意思,令人深思。與會者的發言內容豐富多彩,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各自的探索、觀點和實踐成果,展現了當今纖維藝術欣欣向榮的氣象和蓬勃發展的未來。從發言者的作品介紹中我們看到了纖維藝術所特有的包容性、多樣性和極為寬廣的適應性,很多作品融入了大量的現代科技成分和綜合表現手段,呈現出纖維藝術表現的無限可能。

記者: 作為「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秘書長和纖維藝術學者, 您如何看待纖維藝術的未來?

徐雯: 纖維藝術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充滿著青春朝氣和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纖維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的適應面十分寬廣,有著太多太多的可選擇性和可表現性,這大概也是很多藝術家都喜歡用纖維語言來表達觀念、傳遞訴求、展示自我的原因。 在諸多藝術形式中,纖維藝術可能是最容易「跨界」 「綜合」、融入其他各個領域的,在這裡,材料的選擇可以無限豐富,無論是羊毛、絲綢、亞麻,還是鐵絲、鋼筋、木材,或是紙張、植物、光纜等等,皆可拿來為我所用;創作的手段也可變換無窮,編、織、扭、結、拼、縫,甚或鑄、鏤、刻、雕、焊接等等;呈現的方式更可千變萬化,平面、立體、靜態、動態,甚至聲光電全部用上,但最終呈現出來的都是具有纖維藝術特質的作品。所以我以為,「跨界」、「綜合」的目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更加豐富和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語言。如果一切突破的結果是走向「他域」或「無界」,勢必會導致藝術類型的同質化,失去自我特質,也就沒有意義了。

記者: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談到了藝術與科技的關係,您怎麼看待二者的關係?

李薇: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 但是科技無法取代藝術的高度。

服裝是我的藝術語言之一,除了服裝之外,我還做裝置、壁掛、絲網版畫、最近在做一些與科技結合的作品。 我的創作始終秉承藝術在先,要給人美好的願望。 人要帶著情懷在創作, 作品可以給人們美的愉悅感。

記者: 能否給我們一些案例? 您的作品中如何應用科技元素?

李薇:論壇策劃嶽嵩教授剛才分享了我的作品《風聲》,這件作品的技術部分, 是由清華大學電子系的研究生同學幫我完成的。 我將電子光纖按照我的設計,固定到真絲之間, 在屏風外框的內部, 電子系的學生為我設計了編程的組件。 在較暗的空間裡, 打開屏風的開關後, 會有音樂響起,光線的燈光會隨著音樂的輕重緩急變換明暗效果。這種聲光電的結合,這是傳統的屏風所沒有的。在去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展覽上,我有兩件3D列印的作品展出。有3D列印廠家為我開發了專門的程序,是一體列印、一體成型的,不需要剪裁,也沒有材料浪費。 相比傳統的服裝製作程序如平裁、立裁,節省人工和材料。最近我也在做舞臺上的服裝, 這次是可穿戴的、在科技與材料的創新,探索3D列印呈現新東方視覺。

記者:費城的手工藝的氛圍如何? 是否也有薪技藝這樣的工藝類展覽和論壇?

李美京:薪技藝匯集了年輕工藝美術家的作品,更多是學院派的風格, 論壇的學術性很高, 讓我很有啟發。近5年來,費城每年都舉辦Craft Now,展覽, 集中展現手工藝作品。同時還有美國中部的Surface Design Conference, 是一個綜合的設計類展覽, Hand Weavers Guide 在不同的城市舉辦, 主要聚焦手工藝。這些展覽都是向社會、院校公開徵集作品, 我會鼓勵學生參加這些展覽, 也有我的學生參展並獲獎。

記者:在貴校的纖維藝術專業, 教學大綱和課程是如何設置的?

李美京:我們的本科生每個課程連續15周, 一共會有3個作業。每周上一次課, 一次6小時,講授專業知識、看學生方案、製作等。鼓勵學生用新材料、非常規的材料, 用傳統的技藝。這樣才能發展。

記者: 請談一談在川美的纖維藝術教學的感悟和方法 ?

張海東:川美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它深處內陸,比較偏遠, 當地有獨特的「袍哥文化」,讓人感到豪放無拘束。川美培養了眾多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例如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他們不僅有國際影響,商業也很成功。對川美給予我的工作機會和平臺, 我始終有感恩的心。教學中,我對學生們有期待。 這可能是支撐我教學的重要原因。好比種樹, 你播下種子,你期待它能長成參天大樹,期待學生比我自己優秀。他們比我年輕,但是我們的心理年齡是一樣的。學生們作品呈現出的可能性和奇思妙想,啟發著我。我不給他們統一標準,學生的創作沒有對與錯, 鼓勵多樣性是有價值的。

原文轉自:雅昌藝術網

相關焦點

  • 國際博物館日|青年論壇: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館的青年視角
    作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之一,「青年視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論壇於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杭州、南京、重慶、成都、長沙等地的博物館青年從業者,從青年人的視角出發,圍繞博物館教育、展覽、服務等方面,以對話的形式,討論多元與包容的博物館。
  • 什麼是纖維藝術?讓這個雙年展告訴你
    (圖為展廳局部。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據了解,第九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成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本屆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此次參展作品是由14位終評評委從近千件報名作品中選出的,入選率僅為23%。其中不僅有平面壁掛,還有立體軟雕;不僅有牆面的二維形態,還有空間的三維造型。
  • 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徵稿啟事
    會議時間:2020年4月13日會議地點: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摘要截止:2020年3月10日論文截稿時間:2020年4月7日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學術周的重要環節,也是國際青年電影研究及媒介研究學者分享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徵稿
    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摘要於今晚24:00截止,誠摯歡迎國內外青年學者及研究生踴躍參與學術爭鳴。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的重要環節,也是國際青年電影研究及媒介研究學者分享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本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承辦,論壇將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辦,並在論壇指定平臺進行會議直播。
  • 2019學術年會暨中國電影學派新銳學者論壇即將召開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學派研究部於2018年召開了第一屆以「中國藝術傳統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學術年會。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學派研究部學術年會繼續圍繞「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的主題進行深化研究,旨在為海內外新銳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和學術成果展示平臺,以探索中國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建構中國電影自身民族特色的理論話語,形成具有中國美學文化特質的電影學派,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 楊振宇:記憶的技藝:從結繩記事到纖維藝術 2016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
    :從結繩記事到纖維藝術一此刻,我在編織一篇有關纖維藝術的文章。今天,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都還在現代的纖維藝術中被重新使用。編織,作為這種技藝,一直保有與我們記憶的親密感。「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編織行為與母體世界(Matrix)如此無間地縫合在一起。我們知道,Matrix的本意是子宮、母體、孕育生命的地方。這個概念來自數學,又被稱為「矩陣」,用來表示統計數據等方面的各種有關聯的數據。Matrix代碼製造世界的數學邏輯基礎。
  • 2020「電影未來影像」國際論壇在寧波東錢湖舉行
    後疫情時代和5G同時到來,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對電影技術領域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未來影像發展路徑和邊界的探索,成為電影技術與藝術界共同關注的話題。12月4日,由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浙江傳媒學院、寧波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20「電影未來影像」國際論壇在風景優美的寧波東錢湖舉行。
  • 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IAPA2019)
    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IAPA2019)時間:2019年10月21日09:00-16:30地點:上海大學樂乎樓2樓學海廳語言:中英文(同傳)|「國際公共藝術獎在與前三屆國際專家和研究者多次的探討和商議下,國際公共藝術領域的研究者已達成共識——「地方重塑」是公共藝術的重要價值,預示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地方重塑為價值導向的公共藝術能夠對所在地產生積極的影響,因而公共藝術越來越能夠引起政府的重視。於是,以「地方重塑」作為每一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的固定主題,要求研究者圍繞「地方重塑」主題進行調研和推薦優秀案例。
  • 【論壇】社區更新與公共藝術國際學術論壇
    》國際學術論壇Community Regeneration and Public Art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一、 參會學者和藝術家二、 境外學者背景及發言主題她的研究和教學興趣包括文化、少數民族、性別、性、種族、青年研究、非主導修辭學、社區讀寫能力、行動導向型研究、邊界研究、空間和視覺文化、社會正義媒體、環境正義以及女性主義教育學。
  • 【學術】中國傳媒大學首屆博士生創新論壇成功舉辦
    論壇吸引了國內多所高校學生線上、線下的聆聽和參與,他們紛紛表示,這場學術盛宴不僅開拓了視野,讓自己對藝術與科技未來的發展趨勢、當下媒介融合的縱深發展、交叉學科發展的必要性與時代性、數字中國的傳播模式等前沿議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鑑。
  • 玩轉未來影像科技!2020國際特種影像論壇全攻略
    「今天的特種影像可能會是未來的常規影像」, 2020國際特種影像論壇如約而至,12 月 4 日(周五),北京市朝陽規劃藝術館 3D大劇院,期待各位的參與(參加活動需報名)!自舉辦以來,國際特種影像論壇已成為國內影像技術領域專業人士的「年度盛會」,作為國內第一個關注影視科技前沿最新成果和動態交流平臺,已累計為近萬名中國影視從業者提供了服務。並已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 先進影像作品獎」的評選表彰活動,對在高質量影像技術應用創新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作品及團體和個人予以獎勵。
  • 電影節徵片丨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論壇意義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8屆大學生電影節的重要環節,也是國際青年電影研究及媒介研究學者分享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論壇聚焦於青年學者的學術思辨,旨在搭建青年學者分享學術觀點的平臺。2.
  • 2020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有哪些?(時間+地點)
    2019年,工信部5G商用牌照的頒布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面對全新的技術環境與未來發展趨勢,積極探索5G技術對電影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多維影響,以及電影產業如何藉助5G技術實現新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 觀花|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
    >第395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暨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圖書館圓滿閉幕。本次論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圖書情報學報》編輯部主辦,並獲得了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活動的大力支持。
  • 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12月17日—18日,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該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今年的主題為「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全國學術期刊界近7200人線上參會。
  • 【作品介紹】「從洛桑到北京」第十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入選作品(二十三)
    「從洛桑到北京」第十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入選作品(二十三)
  •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啟幕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啟幕活動現場合影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於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濟南市美術館啟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在啟幕活動上致辭 作為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單元的組成部分,「世界世界著」圍繞雙年展「和動力」這一主題進行闡釋和生成,旨在展現中國當代青年藝術群體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所呈現出的多重趨向和創作活力
  • 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銳展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日,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銳展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邀請了校內外十三位青年藝術家,她們的作品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纖維藝術的內涵與可能。當日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蒞臨現場進行參觀與討論,其間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纖維藝術系系主任黃燕發表了開幕詞,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雕塑系張克端教授、纖維藝術系阿薩杜爾·馬克洛夫教授與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系主任高世強教授也分別對此次展覽表示祝賀,並給予參展藝術家們極高的鼓勵,著名國際藝術家梁紹基也來到現場,感慨時光飛逝,並給予年輕藝術家們很多寶貴的意見,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石冰也簡略的概括了此次展覽的初衷與探討的內容
  • 學術活動預告|2020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即將召開
    近些年來,北京電影學院在中國電影研究方面推出了諸多富有成效的舉措, 除多次申領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也積極加強與國際學術動態的交流合作,曾組織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如「中國藝術傳統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研究」 學術論壇、「電影學理論大師課:湯姆•甘寧系列講座」、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等。